加快城市化步伐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扩大内需论文,快速增长论文,重要途径论文,步伐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城市化水平太低,是造成国内需求不足,经济增长乏力的根本原因
(一)城市化严重滞后,国民经济缺少增长点
现代城市发展不足,则国民经济缺乏这一重要依托和最佳载体。国民经济个体大量分散于农村,结构松散,布局混乱,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低,粗放化增长,长期外延扩张,国民经济的弦绷得过紧,国民经济发展缺少新的增长点,严重地制约着国内需求的扩大和经济的快速增长。
(二)城市化与工业化相脱离
这在计划经济时期表现为侧重考虑国防安全而使大工业“进山”,改革开放以来表现为被封闭的城市管理体制逼出来的工业“进村”。造成“没有工业化的城市”和“没有城市化的工业”同时并存的局面。农村工业、山区工业在改革之初,得益于农村政策的宽松,处于计划经济体制的边沿,因此获得迅猛发展。但是,农村工业脱离城市,失去了最佳载体,在分散、落后、封闭的农村社区环境下,进一步发展困难重重。由于长期阻止农村工业进城,阻止农村居民进城投资或生活,城市工业也缺乏后续者,缺少新生力量,也缺少新的竞争对手,势必加剧城市工业的老化,不利于城市工业的发展。事实上,大工业与城市化是一对孪生兄弟,大工业发展必须依托城市,而城市扩张又有赖于大工业为动力。大工业和城市化只有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合力,产生巨大的乘数效应,从而加速各自的发展。如果人为地将两者割裂开来,则唇亡而齿寒,城市化因缺乏大工业为坚强后盾而衰竭,大工业也因缺乏现代化城市这一最佳载体而难以为继。
(三)城市化进程缓慢严重阻碍着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整个80年代,我国农村得益于政策环境优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进入90年代以来,农业发展不时出现徘徊局面,进一步发展困难重重。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城市化进程太慢乃是根本原因。由于城市化步伐太慢,大批人口阻滞于农村,农业人口长期居高不下,以农户为单位的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偏小。农户的农产品收入,除交给国家和留下自用的以外,所剩无几。农产品商品率无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很低,农户的生产能力和积累能力弱,大大地限制了农业机械和先进农业科技的推广运用,阻滞了农田水利和土地改良等农业基础设施的发展。农业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小,农业生产十分脆弱,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十分困难,导致农村经济很不发达。
(四)社会需求严重不足
农村人口太多,城市化水平太低,城市人口太少。农村人口多,劳动生产率极低,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需求能力十分有限。城市劳动生产率虽高,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也相对较高(目前我国城市居民平均货币收入是农村居民的三倍以上),但由于城市人口太少,对商品的消化吸收能力十分有限,于是农业稍有丰收,就出现卖粮油难,卖瓜果难,卖肉蛋难现象,冲击了农业生产,而加工业稍有发展,就出现卖彩电难、卖冰箱难、卖VCD难。究其原因,就是农村人口买不起, 而城市人口又买不了,于是产生了社会需求不足。
二、加快城市化步伐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
(一)当前扩大内需的艰巨性
当前国内需求不足,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形成的,与西方经济学所分析的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存在的需求不足有着根本的不同。我国的消费需求不足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刚刚起步,市场机制很不发达,价值规律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出现的;是在经济很不发达,尤其是农村更不发达,社会居民尤其是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还较低,购买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出现的;是在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较低,经济增长长期粗放化,产业长期外延扩张,企业经济效益低下,资本积累严重不足,缺乏新的投资热点的情况下出现的。我国当前的需求不足主要表现为购买能力低下的需求不足,即企业和居民很需要、很想买,但买不起,这与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以后出现的需求不足截然不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经历了300年之久的市场经济大发展,市场机制发达, 价值规律较充分地发挥作用,国民经济高度发达,居民收入水平普遍提高,购买力增加,社会商品广泛普及,市场趋于成熟和饱和,在这种情况下,“三大心理规律”发生作用,出现了需求不足。他们的需求不足主要表现为企业和居民能买得起,但不需要,不购买,是一种购买欲望低下的需求不足。由此可见,我国当前的需求不足要复杂得多,仅从调节市场机制运行,纠正市场失灵入手来扩大内需,显然是不够的,而仅仅寄希望于政策的刺激也难以奏效。我国购买力不足的需求不是通过制订某些政策就能刺激出来的,只有通过发展经济才能生产出来。可见,我国扩大需求的任务是很艰巨的。
(二)加快城市化步伐可以迅速形成新的巨大的投资和消费热潮
以城市化为契机,通过实行更加积极的开放城市政策,鼓励农村企业进城发展,吸引农村居民尤其是一部分富裕起来的农民进城投资和生活,可以迅速形成新的投资和消费热点及兴奋点,从而全面扩大内需,牵动经济快速增长。
首先,乡镇企业经历近20年的迅猛发展,已经积累起了一股巨大的力量。进入城镇,集中发展是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客观需要,乡镇企业进入城镇谋求发展的愿望很强。许多乡镇企业家越来越意识到,在分散、落后、封闭的农村社区,企业很难获得大的发展。只有进入城市,适当集中,企业才能获得人才、技术、信息、管理等一系列重要条件,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素质,提高企业声誉和知名度,才能更有前途。
其次,广大农民,特别是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村居民,进城的渴望尤为强烈。由农民变市民,是多少代农民的一大梦想。一些先富起来的农村居民已经有能力,并且正在千方百计甚至不惜代价地要圆几辈人的进城梦。如果吸引这部分人进入城市,则这部分人首先要置地建房或购买住房或租用住房,同时要解决吃穿用行的问题,必然对启动房地产市场和消费品市场大有好处。同时这部分人中的少数也有可能在城市投资创业,如果是这样,则又可以扩大城市就业,为下岗工人的再就业做出贡献。
再次,政府为了加快城市化步伐,也需逐步扩大城市建设投资。于是,企业、家庭和政府这三方面力量,以城市化为契机和纽带汇合在一起,将会产生巨大的乘数效应,形成强大的投资和消费热潮,从而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快速增长。
(三)加快城市化步伐可以改造国民经济结构
加快城市化步伐可以优化产业布局,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牵动国民经济长期适长快速增长。只有加快城市化步伐,不断地吸引农村人口进城,脱离土地,才能促进土地的集中,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才能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增加农民收入,才能增强农户的生产能力和积累能力,从而更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和先进农业科技的推广运用,不断地改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使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只有加快城市化步伐,才能把农村工业和城市工业结合一起,我国工业结构布局混乱的局面才能改变,大工业才能获得新生,获得更快更健康地发展。只有加快城市化步伐,第三产业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第三产业的发展必须以第二产业和现代城市的大发展为条件,第三产业只有建在现代城市的机体之上,才能得以发展,很难想像,在分散、偏僻、落后的农村社区,会产生百货大楼、超级市场,银行大楼和证券交易所。只有现代城市的大发展,第三产业才能走向繁荣。只有加快城市化步伐,才能彻底改变我国国民经济整体落后的面貌,才能使国民经济走出结构低级化、布局分散化、增长粗放化、整体素质差的误区。只有加快城市化步伐,才能缓解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的矛盾和压力,才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四)加快城市化步伐可以极大地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加快城市化步伐可以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成长和完善,而这是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增长的根本保证。现代城市是市场经济的坚强堡垒,城市化过程就是市场经济体制大发展的过程。城市的最大特点是“市”,即市场,有城市就有市场,城市发展到何种程度,市场就发展到何种程度。纵观市场经济国家发展的历史,市场经济最早就是在城市工商业中产生,发展,壮大并站稳脚根的。市场经济机制在城市站稳脚根以后,开始向其他领域进军,农村和农业是市场经济最后征服和占领的阵地。可以说市场经济的大发展,有赖于城市化过程的积极推进,没有城市化的坚强堡垒和强力推动,就没有市场经济的大发展。没有城市化或城市化不足的市场经济只能是幼稚的低级的市场经济。
当然,市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过程是相互影响,互为条件的,在城市化进程促进和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同时,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又为城市化提供了契机和原动力,正是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调节和引导,促使社会经济资源向城市区域流动,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因此,没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不可能有发达的城市化水平。
三、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步伐的若干建议
(一)提高认识,转变思想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保证,没有正确的思想,就不可能有积极大胆的行动。要加快我国的城市化步伐,必须首先端正思想认识。要认真学习和总结世界各国城市化的特点和规律,认识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反思我国城市化滞后对经济增长的严重阻碍,充分认识加快城市化步伐对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增强加快城市化步伐进程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有些同志认为我国人口众多,把这么多人口转移到城市是不可能的,这是以静止的保守的眼光看待发展的事物。我们说要加快城市化步伐,但城市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要在一天内把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我国人口虽多,但人口密度没有日本大,日本不到半个世纪就实现了高度城市化,1995年日本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87%。城市化是自然规律,是近代大工业兴起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一个民族都摆脱不了。城市化总是要为自己开辟道路的,人为的阻碍,只能延续城市化的进程,阻碍经济的增长。我们在这方面走了不少弯路,已经延误了许多时间,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也有一些同志认为建设城市所需巨额资金难以筹集,与其花大钱投资建城市,不如投资办企业发展经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有一种观点颇为流行:城市每吸纳一个劳动力,政府要拿出1.2万元的资金,若将3亿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城,政府就要拿出3.6万亿元的资金,政府是根本无力支撑的。这种观点是静止的片面的,仍然是计划经济下政府包办城市发展的后遗症。在过去计划经济时期,政府把城市发展全部包下来,进城一个人,政府要安排他的工作,要解决他的衣食住行,要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因此,是政府养活了城市。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的发展主要由市场机制引导,企业进城投资,个人进城谋生,主要是由市场机制支配的。进城的企业和人口越多,创造的财富就越多,为政府提供的税收就越多,政府就越有能力建设城市。因此是企业和城市人口养活了政府,而不是相反。那种认为建城市的钱不如搞建设的观点更是极端错误,危害甚大。殊不知现代化城市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载体,现代大工业和第三产业不能在真空中生存,只有在城市中立足,才能得以发展。建设城市固然花钱,但它能极大地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大发展,不投资建城市,则第二、三产业发展难以为继。
还有同志提出,现在各大、中、小城市人满为患,下岗工人很多,再鼓励农村人口进城,不是雪上加霜吗?从眼下看,各大、中、小城市确实存在着人口过多,下岗工人多的现象,但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城市工商企业发展太慢,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不强。鼓励现有农村企业进城,鼓励农民到城市投资办企业,使企业获得比在农村好得多的发展环境和机会,使这些企业更快地得到发展,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我们鼓励农村人口进城,而进城的人也根本无需政府养活。他要么富裕得足以在城市生活,要么在城市找到工作,否则他会被饿回去的。鼓励一部分农村人口进城,是伴随着大工业进城的,或者他自己可以直接投资,这不仅不会使城市人口问题更为严重,相反,可以创造较多的就业岗位。因此,现有城市人口相对较多、就业困难不仅不是农村人口进城引起的,恰恰相反,是由于农村人口(包括企业、新的投资、劳动力等)进城太少,长期割裂城乡关系而造成的。
(二)要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关系
城市化过程,实质就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主要由市场机制调节和引导,市场起着基础性作用。在城市化过程中,市场机制同样发挥着主要的基础性的调节和引导作用。但是,长期以来,政府排斥和否定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包办城市发展,左右着人口、资金等要素向城市的流动,城市化这种自然的规律被置于政府的严格控制之下。就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发展以来,在我国的城市发展和建设中,迟迟没有使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实际上形成了在最需要市场机制调节和引导的领域,市场机制却被排斥的局面。
因此,要加快我国城市化步伐,必须处理好市场机制和政府的关系,明确各自的分工。关键是政府要从该退的领域退出来,让位于市场机制, 这些领域主要有:(1)就全面而言,城市化的总体格局与规模,比如哪些城市应大发展,哪些城市应发展慢些等问题,主要是由市场机制调节形成的,政府大可不必对此花过多过大的精力。现代城市的发展主要是由市场机制选择和淘汰的,政府如果过多的考虑城市化的总体格局,就有排挤市场机制之嫌。(2)城乡之间要素的流动, 农村人口进城投资或谋生,农村企业进城等应主要由市场机制调节,政府不要过多的阻碍。也就是说企业或农村人口是否进城,什么时候进城,进什么城市,主要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由企业和农民自己作主,政府不能过多干预,更不能阻止。这一点是最关键的,是区分市场和政府在城市化中谁起重要作用的根本标志。如果人口、企业、投资等进城仍由政府操纵,则城市化以政府为主,无法加快进程;如果人口,企业、投资等进城由市场机制引导,则市场起主要作用,这符合城市化的一般规律,能加快城市化步伐进程。为此,政府要彻底放弃阻碍人口进城的户口制度,放弃对进城农民(实际上已经是市民)的歧视性政策,比如解决好进城农民子女上学问题。( 3)在城市建设方面,也要适当引入市场机制,改变政府包办城市建设的局面,多方面吸收社会资金用于城市建设,政府则可以集中财力投资建设城市的关键性基础设施。
城市化进程主要应由市场机制调节和引导,但也应看到,在城市化过程中,又存在着许多市场失灵的领域,因此,城市化过程又离不开政府必要的干预和调节,政府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是不能忽视的。主要表现在:(1)一个城市发展的具体格局、模式, 要由政府科学合理地作出规划,不能交由市场机制自发地发挥作用。(2 )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应主要由政府支配使用,当然城市土地的配置也应引入市场机制,但政府是主要的操纵者。(3)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是市场机制无能为力的地方,而城市基础设施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只能由政府进行,政府责无旁贷。
标签:国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市场机制论文; 农村人口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扩大内需论文; 拉动增长论文; 三农论文; 经济学论文; 农民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