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特点分析论文_李尤,舒丽

1.上犹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科 江西上犹 341200;2.上犹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江西上犹 341200

摘要:目的:探讨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特点。方法:于2016年3月至2017年4月选择在疾控中心接受治疗的婴幼儿腹泻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婴幼儿腹泻病患儿均在发病期间接受病原微生物检查,并对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特点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总共检出病原微生物56例,轮状病毒检出36例,致病菌20例。两组病原微生物在检出率方面的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沙门菌数感染总计9例,占比45.00%;志贺菌属感染总共7例,占比35.00%;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感染2例,占比10.00%;气单胞菌属感染、白色假丝醇母菌分别1例,感染率均为5.00%。本组100例患儿中,3至5月发病33例(33.00%),6至8月发病62例(62.00%),12至2月发病5例(5.00%)。结论:婴幼儿腹泻病主要是由于轮状病毒感染而导致的,春夏两个季节为高发病时期,在相应时段内需要加强对腹泻病的预防,在出现腹泻时需要及时接受检查和治疗,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感染特点

婴幼儿腹泻病是一种因为多种病原、多种因素而导致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综合征,临床症状主要有呕吐、腹泻,对于婴幼儿的健康成长会形成严重影响,早期治疗非常重要。当前,临床研究认为婴幼儿腹泻病可以按照病因分为感染性腹泻与肺感染性腹泻,两种腹泻类型在治疗方式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别[1]-[2]。为了更好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本文以疾控中心患儿为例,探讨婴幼儿腹泻病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特点,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16年3月至2017年4月选择接受治疗的婴幼儿腹泻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儿67例,女性患者33例,最小年龄24d,最大年龄3岁,平均年龄(1.1±0.1)岁。

1.2方法

所有婴幼儿腹泻病患儿均在发病期间接受病原微生物检查,并对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特点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所有患儿在入院时采集新鲜大便,并实行病毒、致病菌的病原学检查。

1.3统计学方法

经SPSS20.0软件统计分析其差异性并得出结论:P>0.05,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病原微生物状况

总共检出病原微生物56例,病原微生物检出率为56%,轮状病毒检出36例,检出率为36%,致病菌20例,检出率为20%。两组病原微生物在检出率方面的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T=6.5574,x2=35.21)。

2.3发病时间分布状况

本组100例患儿中,3至5月发病33例(33.00%),6至8月发病62例(62.00%),12至2月发病5例(5.00%)。

3.讨论

婴幼儿腹泻是临床中常见的儿科疾病,是一种多病原、多因素而导致的疾病,婴幼儿腹泻的临床症状主要是以患儿大便次数明显提升、大便性状改变为主[3]。通过研究发现,婴幼儿腹泻会导致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甚至是死亡。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导致婴幼儿腹泻的原因比较多,其主要是以细菌、真菌、病菌、寄生虫为主,这一些都是导致肠道内感染的主要因素,临床中最为常见的是病毒感染,这一理论在本研究中也获得证明[4]。

从本院对患儿大便的取样来看,不同症状患儿的分辨类型、状况也并不相同:1、病毒性感染。病毒性感染患儿的粪便大多呈现黄色、黄绿色,呈现水样或蛋花汤样,一部分患儿的粪便存在腥臭味道;2、细菌性感染[5]。形状多元化,容易变形,呈现黄色的水样或黏液脓状;3、细菌性痢疾。粪便量明显减少,无明显的腥臭味道,脓黏液呈现冻状血便;4、纯粹性消化不良。粪便呈现黄色、黄绿色,黄绿色居多,少量粪便带有黏液,呈现稀糊状或蛋花汤状,有酸味,可见大量泡沫[6]。

本研究结果显示,总共检出病原微生物56例,轮状病毒检出36例,致病菌20例。这一结果充分证明婴幼儿腹泻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是轮状病毒感染;其次,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感染2例,占比10.00%;气单胞菌属感染、白色假丝醇母菌分别1例,感染率均为5.00%。3至5月发病33例(33.00%),6至8月发病62例(62.00%),12至2月发病5例(5.00%)。这一结论充分证明婴幼儿腹泻的高发季节为春季与夏季,在这两个季节中,需要加强对婴幼儿饮食卫生,实现健康饮食,并且提高日常生活中的卫生保护习惯,尽量多的监督,促使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并掌握患儿腹泻的可能因素以及日常卫生的养护方式。

通过上述研究,认为可以采取下列三种方式提高对婴幼儿腹泻病的预防:1、在春夏季节时对存在不解饮食的婴幼儿腹泻病患者需要及时给予细菌学检查,并对发生在秋冬季的婴幼儿腹泻病患儿需要强化轮状病毒感染的检查,以便于实现尽早诊断、预防漏诊误诊,及时治疗的目的;2、强化大肠埃希菌的检查,尤其是在春夏两个季节中,幼儿腹泻中发生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概率显著提升,婴幼儿持续性腹泻也是以这一种为主,并且以及时排除志贺菌感染的脓血便于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菌为主;3、在病毒引发的腹泻症中,因为病毒传播的途径非常多,同时无及时有效的治疗药物,所以需要强化对婴幼儿腹泻病原体的检出检查,研发出安全、高效的疫苗以便于快速有效的诊断,对婴幼儿实行早期预防服务,特别是在病毒感染的高发期,这一时期是预防与控制婴幼儿腹泻的重点时期,同时预防与控制也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婴幼儿腹泻病主要是由于轮状病毒感染而导致的,春夏两个季节为高发病时期,在相应时段内需要加强对腹泻病的预防,在出现腹泻时需要及时接受检查和治疗,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毕小朵,郭妍妍.771例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监测分析[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6,11(12):1118-1121.

[2]陈丽,林淼鑫.957例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检测及结果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11):1566-1567.

[3]于秋丽,刘莹莹,赵文娜,等.2010-2014年卢龙县5岁以下婴幼儿腹泻星状病毒流行特征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7,24(1):52-54.

[4]姚相杰,何雅青,杨洪,等.深圳地区2015年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7,31(3):425-427.

[5]刘颖,陈照立,李君文,等.寨卡病毒的生物学特征、致病特点及其防控[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6,34(1):1-3.

[6]冯强生,宋月娟,哈小琴,等.2012年-2015年血培养标本病原微生物分布特征及血流感染患者感染指标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6,23(14):2032-2035.

论文作者:李尤,舒丽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9

标签:;  ;  ;  ;  ;  ;  ;  ;  

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特点分析论文_李尤,舒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