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江苏南京 210036
摘要:就业出行是城市居民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出行,直接影响城市居民其他活动和出行的安排,出行环境不仅关系到出行者个人的切身利益,并且会因为就业出行行为的群体效益而影响到城市功能组织的方方面面。在当前城市走向转型发展,优化发展模式的新型城市化背景之下,本文对在传统城市化模式以及新区建设模式下形成的新区就业出行模式进行研究,提出影响新区就业出行模式的关键影响因素,并且总结和归纳出大都市新区现有的就业出行模式,归纳出大都市新区就业出行存在问题以及大都市新区就业出行阶段性特征,并从规划学科角度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建议。希望通过本研究为国内新区在转型期的开发建设提供一些经验借鉴。
关键词:新型城市化;新区;就业出行模式
1引言
当前的中国城市正在走向全面转型和加速转型发展的新型城市化发展阶段,新型城市化的提出,不仅止于对以往城市化路径的反思,更是为了运用新的方法解决传统的发展模式下带来的问题。大都市新区作为快速城市化发展的产物,在城市发展中做出了贡献,但很多方面存在着不足,新区的就业出行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在当前人本规划主导的新型规划发展理念之下,就业出行作为关乎到每一个城市居民切身利益的活动,是维系城市功能组织的关键所在。因此新区就业出行模式的研究对于城市新区和城市整体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相关概念解析
2.1新区
本文研究的大都市新区指的是位于大都市外缘,被规划为分担大都市中心城区城市职能和产业功能的区域,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综合型城市发展组团。该类新区在规划之初一般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多依托原县城(镇区)、产业园区以及大学园区发展而来。
2.2出行模式
本文提出的就业出行模式,指的是通过对新区出行者的就业出行行为结构和就业出行行为特征的研究得出的新区出行者就业出行的基本规律。
3新区就业出行问题的产生
3.1城市建设背景
我国的新区(城)建设最初是源自1980年代开始的经济特区建设,从早期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到后来进一步开发的沿海城市,这些城市的发展以及在这些城市设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为国内后期新区的建设奠定了基础[1]。
新区已经成为国内城市拓展城市空间的一种固有发展模式,国内的新区建设存在多种类型,包括各级政府大力推行的产业园区、高教园区、大型住区以及政务新区的建设,这些城市大型功能空间的外移伴随着城市人口的外移,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强度聚集行为给城市带来的压力,从国家战略层面的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到一般地市的开发园区,其建设也为当地政府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创收。因此,我国大城市中的新区规划和建设一直在不断的升温[2]。同时,新区的建设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作用,首先新区建设直接导致了城市空间规模的扩张,增大了城市的最大出行尺度;同时新区建设带来的城市空间的变化引起了城市社会空间的变化,对就业出行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3.2职住供给关系
3.2.1居住机会的获取
新区由于处在都市区边缘区,在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及其它一些生活相关的服务配套方面相对于主城区有所欠缺,因此房地产均价上停留在了一个相对而言能被大部分就业人群尤其是新就业的外来定居人群接受的区间内,同时在传统的城市化发展路径之下,不同于城市中心区在日益局促的空间条件之下所采取的更为集约紧凑的发展模式,新区发展模式较为粗放,无论是产业园区项目还是地产开发都呈现一种大组团式的建设态势,商品房供给的量比较充足,这一点在国内城市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因此新区相对于主城区而言成为就业群体获取居住空间的有利地带,居住空间的可获取度远远高于主城中心地区。
3.2.2就业机会的获取
从新区建设的初衷看来,是发展成功能完善的城市综合组团,但目前国内新区在就业岗位供给上相比于城市主城区还存在不足,并没有形成相对均衡的职住供给关系。
以南京市为例,将南京市主城区与新区就业岗位年增长量进行比较,南京的各个新区虽然都有大型的产业园区,但是在增加就业岗位方面并没有主城地区的实力强。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南京市统计局历年各区统计公报整理http://www.njtj.gov.cn/
3.3交通设施水平
影响新区就业出行方式的交通设施水平体现在多个方面,但最主要的方面是新区与大都市的联系通道建设以及公共交通设施的服务水平。
目前我国各类城市中比较常见的公共交通方式主要包括常规公交、地铁。公共交通出行不仅受到道路设施的影响,公共交通设施服务供给状况对公交出行的影响也是极大的。在笔者实际的调研访谈中获知,大多数居民表示如果设施水平较好,他们愿意选择公共交通出行。不使用公共交通出行的出行者大部分是因为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欠佳,无法满足其正常的就业出行需求。
4新区就业出行模式
4.1新区就业出行存在问题
4.1.1跨区域就业出行严重
在理想条件下,设定大都市新区与主城区的居住地和就业地是自由开放的,那么如下表所示,会有四种职住模式,相应划分出四种出行群体,由于本文是针对大都市新区就业出行模式的研究,故在本文中只研究A、B、C三类出行群体。
当前阶段的跨区域就业出行行为主要表现为新区向主城区(老城区)的向心交通,大都市的向心通勤现象明显,即B群体作为跨区就业出行的主要群体。这一点与新区早起建立的目的有很大的关系,最初新区的建立是为了缓解大都市的拥挤问题,将大量的人口尤其是新的外来就业人口分流到了新区,但是新区在建立之后对大都市主城区的依赖性使得新区与主城之间的交通联系异常紧密,尤其是早晚高峰就业出行,反而成了目前大都市主城区拥堵的主要原因,进出城的就业出行流填了主城对外的交通通道。
4.1.2就业出行时间长
《2010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中,首次对国内50个城市上班花费时间做了排名比较,其中平均通勤时间最长的五个个城市依次是北京(52分钟)、广州(48分钟)、上海(47分钟)、深圳(46分钟)、天津(40分钟),南京以37分钟排在第六位[3]。
2011年6月23日中科院又发布了《2011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给出了国内50个主要城市“正常平均上班时间”的排名。此次排名前五位的城市分别是北京(38分钟)、上海(36分钟)、广州(36分钟)、深圳(35分钟)、南京(31分钟)[4]。
连续两年的报告在发布之后都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讨论,讨论的主要内容也基本上是围绕时间数据与真实出行时间的差别而展开,广泛的讨论中被议论为偏低其实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国内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出行时间长这个问题。
4.2新区就业出行模式
通过对国内各大城市新区的资料搜集和结合南京市的调研成果进行分析,得出目前国内新区就业出行存在明显的三种模式。如下表所示,三种模式由不同的出行群体组成,在职住模式、就业出行方式、就业出行时耗以及空间分布上各具特征。
4.3新区就业出行阶段性特征
第一阶段,C群体主导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于新区低廉的地价和主城日渐拥挤的空间,主城区的产业功能向新区转移,在这个阶段新区作为主城的产业服务区,大部分员工随企业搬迁就业至新区,但仍然保留其位于主城的居所,就业出行以从主城出发就业至新区的行为为主。
第二阶段,短暂的相对平衡阶段,随着新区的发展,其整体的设施水平有所提升,新区内开始产生大量居住区的开发,并且由于迁入新区的企业扩大规模以及其他新落户企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就业人群,新区由此成为吸引外来人口的一个优先地区,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新区,在新区就业居住。在该阶段内,B群体和C群体比重相对持平。
第三阶段,B群体主导阶段,在这个阶段,早期涌入新区的外来人口成为新区固定的居民,开始了居住在新城,就业在主城的就业出行行为,而在主城区的部分居民,由于城市更新活动,大量原有主城居民搬迁至此,并且该类人群中的就业人群大多年龄在30-50岁,大多有固定的工作岗位,工作地点多位于主城,这类人群再进行自主择业的可能性不大,大多维持原有工作,形成他们居住在新城就业在主城的职住模式。在这个阶段中仍然存在部分居民居住在主城就业在新区, C群体占据一定份额。因此这个阶段是整个新区就业出行发展中最为复杂的一个阶段,国内大部分新区目前也正处在这个阶段。
第四阶段,A群体占主导地位的相对职住平衡阶段,在新区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综合型城市组团之后,内部空间和功能组织实现自给自足,新区的绝大部分居民在内部职住结合。这个阶段也是江北副城以及国内其他新区需要完善自身达到的一个理想阶段。
5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新区就业出行模式的研究,分析和总结了目前国内大都市新区出行存在问题和特征,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引导模式1中的出行群体向模式3转换,既能改善出行人群的出行质量,同时也减小了以往模式1主导下给公共交通运营带来的压力。要实现以上的转换,就必须在新区规划中做出相应的改善。在规划体系中构建基本生活圈的概念。新区的空间规划应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新区整体层面,第二层面是新城内部的组团层面,第三层面是基本生活圈层面的规划。
首先,从宜居角度,个体都应拥有属于自己的基本生活圈。一类居住群体共有一个基本生活圈,这个圈层由居住地与其他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出行去处构成,如下图所示。
在这个生活圈中,就业出行为其中的一个方向,但同时受到其他出行的影响,并且从宜居角度出发,就业出行的距离应该控制在基本生活圈范围之内,这就要求在新区规划中为生活圈中的居民对应的提供工作岗位,实现其区内就业职住平衡的可能,也就实现了模式1人群向模式3人群的转换。
在目前的一些新区的规划中,提出生产组团中的便利中心以及新区居住组团的邻里中心这些概念,即是基本生活圈的一个发展雏形,应在未来新区的规划实践中应该继续深化落实。
参考文献
[1]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428-429
[2]张捷.当前我国新城规划建设的若干讨论—形势分析和概念新解[J],城市规划,2003(05):71-75
[3]李春晓.2010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EB/OL].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
20100608/03353348327.shtml,2010-06-08
[4]牛文元.2011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73-200
作者简介:李蔚然,女,出生年月:1988.01,最高学历:硕士,工作单位: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职务:规划师
论文作者:李蔚然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7
标签:新区论文; 城市论文; 主城论文; 模式论文; 大都市论文; 阶段论文; 群体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