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学校课程从局部的零敲碎打转变为整体的系统设计--学校课程规划的框架与实践分析_课程结构论文

如何使学校课程从局部零敲碎打转向整体系统设计——学校课程计划的框架及实践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零敲碎打论文,课程论文,学校论文,局部论文,框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下,很多学校热衷于抓个教育“热点”问题进行突破,也许做了一两年,在局部的确能获得一些效果,但要争取学校课程质量的全面提升,必须尽快从局部的零敲碎打转向对学校课程的整体系统设计。学校课程系统犹如房屋之地基,地基牢固了,学校发展才有持久动力。这其中的道理大家都知道,关键在于实施,在于怎么做。随着课改的深化,目前学校在课程建设上的“观念转变”已经基本完成,当下真正需要的是“操作方法”。

一、针对学校课程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构建学校课程的顶层设计系统

自2007年始,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对学校整体课程进行了持续七年的研究。在这七年中,我们接触了300多个学校的课程案例,对其中1/3的学校进行了深入的走访和调研,得出的结论是八个字:充满生机,零敲碎打。

目前,很多校长对于如何建立自己学校的课程体系存在很多疑惑:课程是不是越多越好?大一统的课程标准下如何建立有自己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如何对简单叠加的课程进行整合?校本课程的设立如何服务于学校用课程引领学生发展的理念?如何让学生活动上升为课程?这些困惑与问题,恰恰反映出学校对课程问题的思考还是局部的,是孤立地看一个个存在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在学校课程系统的整体建构中都是要一揽子思考的。

学校要发展,必须对学校课程进行整体思考和规划,构造学校课程的顶层设计系统——学校课程计划。每所学校都应该拥有一份属于本校的完整的课程计划,勾画学校的“课程全貌”。这里具体涉及三个问题。

——什么是学校课程计划?我们认为,学校课程计划是对学校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资源、课程管理与评价等方面进行的整体规划。它是国家课程方案的校本化体现,是学校文化和学校课程领导力水平高低的具体体现。通过对学校课程的整体设计,可以增强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教师对自身的工作目标获得更深刻的认识,也有利于教师共同体间的合作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不同学科的建设。对学校课程计划反思与持续改进的过程,也是积淀学校文化底蕴的过程。

——为何要编制学校课程计划?一是基于认识的提升,即从教学层面上升到课程层面来思考问题。以往,我们习惯站在教学的视角;现在,我们需要站在课程的视角。要从课程的视角来把握课程目标、课程价值、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与功能、课程的学习方式、课程评价等。二是基于课程实践的需求。当下学校要提升课程领导力,从哪里入手?编制学校课程计划就是很好的抓手。通过对学校课程的整体规划,打破以往课程建设的零敲碎打,形成规范、系统的课程思维和课程建设程序,在此基础上,再求不断创新。

——谁来编制学校课程计划?是学校的校长,还是教导处?我们认为都不是,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是一个群策群力的过程,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编写问题,而是学校课程如何建设的问题,是需要统一思想共识,凝聚教师智慧,对学校课程的走向共同思考、共同研究、共同探索的合力过程。因此,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主体应该是以校长为核心的课程团队,包括校长、学校中层管理者、教师等,当然还需要专家、学生、家长和社区各方力量的参与。这样才能集众智,规划好学校课程。

二、学校课程计划的内容框架及其设计

在基于政策、基于研究、基于学校、基于对话的基础上,我们构建的学校课程计划,其内容框架主要包括六部分,即背景分析、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管理与评价。为更清晰地呈现编制学校课程计划的方法和技术,以下尽可能地从编制工具、方法以及原则等角度进行阐述,并对编制过程中的一些难点问题,提出解决思路。

(一)背景分析

背景分析是学校课程计划决策与编制的基础。背景分析的目的是为学校课程整体的建构进行战略上的定位。因此,背景分析一定要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对学校的课程传统、已有的课程基础、学校的愿景和使命、教师和学生的课程需求以及学校在课程和教师方面的优势与不足等相关问题的分析,找到当下学校课程发展的方向。

 背景分析的工具,主要采用SWOT分析法,即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从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与威胁(Threat)四个方面引导学校对学生、教师、资源、课程等思考:学校的优势与劣势是什么?学校存在的发展机会与威胁是什么?为了清晰地表明这四个方面的具体情况,背景分析多采用表格的形式来呈现。表1为上海某中学的背景分析案例。

实践中,我们发现学校在进行背景分析时会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即将上述的类似分析列入表格,就认为是完成了背景分析。其实,这只是背景分析的第一个步骤,关键在下一个步骤,即要对这些千头万绪的信息,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找出影响学校当下发展的那些关键的、需要迫切利用或解决的“因素”,进行统筹和定位,找到学校课程发展的主攻方向,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战略定位”。只有背景分析清晰了、透彻了,定位准确了,才有利于后面学校课程目标的制定。

(二)课程目标

编制学校课程计划的第二个步骤,就是厘定课程目标。所谓课程目标是指特定时期(阶段)学校课程建设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确定课程目标在学校课程计划编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关系到未来一段时期内学校课程往哪个方向走的问题,因此,要深入研究、思考来确定课程目标。在确定课程目标时,我们不妨从以下这些角度展开思考:学校办学的价值观是什么?希望所培养的学生具有哪些特质?如何根据国家的课程目标和学生的培养目标确定合理的学校课程目标?……

以上问题思考清楚后,只能说学校的课程发展有了大方向。制定科学的课程目标,还必须思考当下一两年学校课程发展要达到的程度。因此,在厘定学校课程目标时,还要符合以下我们称之为课程目标编制的“SMART”原则:特殊性(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可达到(Attainable)、真实客观(Realistic)、时间限制(Time-based)。这五个原则,其具体含义如表2所示。

这些原则,我们可以借助一个案例来呈现。如某中学的课程目标确定如下:

在***学年,初步架构起以满足初中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点,具有“绿色”、“高效能”学业特征,体现学校教师个性特长的探究型课程体系。其课程门数约占初中部学校课程总量的15%~20%;内容安排上既有贯穿整个初中学段的主干课程(或专题),又有分年级实施的阶段性的动态的课程(或专题),从而初步形成包括“智能机器人”、“小小桥梁师”、“创意绘画”等多门具有强项特点、可以形成特色的探究型课程。

这一案例是对上述五个原则较好的呼应,其课程目标具体、真实、可衡量,有利于学校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来对照检验目标的达成情况。

(三)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骨架,也是学校课程计划编制“六要素”中的核心和难点部分。课程结构确立了课程内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如学科门类,各学科内容的比例关系、开设顺序、课时分配,必修课与选修课、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搭配等。

对学校课程结构的设计体现了对学校课程的整体思考,及课程各组成部分的逻辑布局。在设计课程结构时,我们要思考如下核心问题:怎样构建以学生学习为核心的课程结构?怎样设计与课程目标具有一致性的课程结构?怎样设置课程协调互补的课程结构?怎样衔接关键学段的课程?怎样构建学校的特色课程?

在建构学校课程结构时,要体现“五性”:整体性、均衡性、多样性、选择性、独特性。也就是说,通过对各类课程的衔接与统整,使各学习领域、学科课程、模块或主题之间的协调和衔接;通过课程类型、课程水平和课程修习期限等的多样化设计,以适应不同学校类型和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呈现学校鲜明的课程特色。以下三种图示,代表常见的三种课程结构类型。图1是从课程功能维度来架构;图2是从课程领域维度来架构,兼顾功能;图3兼顾以上两种,从课程目标维度来架构,兼顾课程领域与功能。其中图3更具有借鉴意义,较好地体现了课程目标与所提供的课程之间的高度一致性。

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学校在架构课程结构时存在普遍问题:在课程结构的设计上比较薄弱;学校办学目标不同,但在课程结构上却有“趋同”倾向,以致学校的办学特色不够凸显;各类课程“各自为政”,系统设计不够,缺少为达成目标的协同设计;课程结构不能支撑学校课程目标的达成。

为此,我们提出的问题解决策略是:首先,将课程目标的内涵具体化、行为化,用可达成的表现性目标来呈现;其次,根据表现性目标设置架构课程结构;最后,设置相应的课程领域、科目和内容。

(四)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对学校课程内容的系统安排。在对学校课程内容进行安排的过程中,要思考这样几个核心问题:怎样将国家课程计划校本化实施?怎样设计与课程目标一致的课程设置?怎样严格遵守国家课程计划的底限?怎样合理安排课时总量和活动总量?

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三类课程设置(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课时安排(总课时与活动总量)、作息时间表、一学期(或一学年)活动安排、一周活动安排、一日活动安排等。

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注意在遵循课程方案的基础上,开齐课程门类;在课时安排上,要严格按照课程方案规定的周总课时实施。尤其要保证音乐、体育与健身、美术、自然、劳动技术、艺术,以及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探究型课程)等的课时。

(五)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课程计划“六要素”中最具有操作性的内容,主要是对前述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具体落实的过程,一般从实施的原则、策略、具体做法等方面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细致、务实的要求。这部分思考的核心问题是:怎样根据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对教师的教学提出要求?怎样创建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的实施模式?怎样利用社区、家长等丰富的课程资源服务于学校课程规划?等等。

课程实施部分,一般主要考虑四个层面。课程层面: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的实施;教学层面: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教研层面: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教师的教研活动;资源层面:校内资源、校外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具体撰写过程中,可以上述一两个层面为主线,其他层面的要求融入其中。以往人们常认为课程实施即教学,其实,站在课程层面思考这个问题,课程实施还包括不同类型的课程如何校本化实施等内容。因此,从课程层面和教学层面来撰写相关要求是非常有必要的。

值得关注的是,课程实施是动态的、具有创造性的过程。因此,在确保基本规范和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学校要赋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来实施变革。鼓励教师在课程实践中创生课堂,通过多种手段丰富学生学习经历、学习过程,改变以往单一、被动与封闭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六)课程管理与评价

课程管理与评价是指对课程从规划到实施的全部过程进行的组织、协调与监控。一般强调四个方面的系统运作,即学校各个管理部门、各门学科和各项工作的系统运作与协调,以切实提升课程开发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实效性;规范要求,即明确课程开发流程,规范开发内容;加强过程管理,在课程的开发、实施、创生和再完善的互动过程中加强管理;倡导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评价内容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实施、学生评价等。

在课程管理和评价部分,我们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有:如何通过管理与制度保障有效地实施学校课程规划?如何在评价方案中体现评价对教师、学生、教与学的促进作用?如何基于不同的课程类型设计合理的评价方案?等等。

其中,课程管理更侧重课程管理中的角色与责任、课程资源的管理以及课程从开发到实施的全程管理。一般学校要组建课程开发和管理委员会,明确各层面人员的职责和分工。好的课程管理一般能形成稳定的课程管理机制,有利于促进学校课程品质的不断发展和提升。以下(图4至图6)是某学校建立的课程从开发到评价的配套机制,包括课程框架设计机制、课程筛选机制、课程评价机制。

在课程评价上,要注意评价是持续的过程,它不仅用来验证实施后的课程质量,而且应该贯穿在实施过程中。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实施、管理和评价是相伴共生的。评价中要强调三个关注点:要关注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要关注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全部过程;要关注调动和发展评价对象的主动性。

三、建立持续改进的学校课程计划更新机制

学校课程计划编制完成后,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或一劳永逸。而是要对学校课程计划的品质进行评价,同时在实践中对学校课程计划的具体实施情况进行再检视,并运用搜集到的相关信息来调整和完善学校课程计划。这就涉及对学校课程计划的评价和建立学校课程计划的更新与完善系统。

这关涉到以下问题:如何判断一个课程计划是好的课程计划?如何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收集信息用于课程计划的修订?如何运用评价结果来更新原有的课程计划?如何通过一定的机制保障课程计划的不断更新与完善?等等。

(一)如何评价学校课程计划的品质

什么是一个好的课程计划?也就是说,判断课程计划质量高低的标准是什么?通过对大量学校课程计划案例的分析与梳理,以及实践中的不断检验,我们确定了三个评价维度,筛选出十个核心的观测点,并赋予权重及结果评定说明,建构出如下评价工具——学校课程计划评价框架(见表3)。

(二)如何对学校课程计划进行持续更新与完善

学校课程计划的改进、更新与不断完善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需要有一个流程来保证更新的常态化。图7为学校课程计划的反馈与改进实施路径图,此图呈现了在学校课程计划编制完成后,对课程计划的调整与完善有两条路径。

第一条路径:学校课程计划编制完成之初,需要对学校课程计划的品质进行检测,依据上述的学校课程评价框架这一工具,对学校课程目标、背景分析、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内容及其之间的一致性作重点考察。如果发现其中有问题,直接进入调整与完善阶段。

第二条路径:学校课程计划在真实情境实施中的调整和完善。在学校课程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学校需要对实施的情况进行信息收集,可以对学生、教师、家长、社区、课程专家、教育部门等不同主体做调研,了解大家对学校课程实施情况的满意度。调研的方式可以是问卷、访谈、听课、评课、专题教研活动等。总之,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对需要改进的内容进行调研,之后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形成诊断,进入课程计划的调整与完善阶段。这一过程一般要历时一个学期或学年,是伴随学校课程实施过程来进行的,因此,更具有针对性,对学校课程计划的调整与更新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学校课程计划的更新与完善是一个伴随学校课程发展同步进行、持续进行的过程。如果说课程计划是学校课程的“蓝图”,那么课程实施才是将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旅程”,它没有终点。在基于证据的持续的改进中,我们会看到,学校课程的建设在不断步入正轨,愈加凸显学校特色,愈加能满足学生的课程需求。因此,每所学校要每年定期更新学校课程计划,通过完善与更新学校课程计划,不断提高学校课程领导力。

标签:;  ;  ;  ;  ;  ;  

如何将学校课程从局部的零敲碎打转变为整体的系统设计--学校课程规划的框架与实践分析_课程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