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南县人民医院 山东莒南 276600
摘要:目的:探究临床治疗出血性脑梗塞的方法和规律。方法:选取我院80例诊断为出血性脑梗患者的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舒血宁配合常规中性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中性治疗,分别于治疗2周、1月、3月时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价。结果:经过三个月的治疗,40例治疗组患者,6例治愈,15例显效,16例有效,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2.5%;40例对照组患者,3例治愈,7例显效,18例有效,12例无效,总有效率70.0%。结论:较之中性疗法,采用舒血宁配合治疗出血性脑梗塞临床效果更好。
关键词:神经内科;脑梗塞;诊断;治疗
出血性脑梗塞是由于脑梗死灶内的动脉血管同时缺血,引发动脉血管壁的损伤和坏死,此时如果血管腔内血栓溶解或其侧支循环开放等原因导致受损血管血流恢复[1],则血液会从破损的血管壁漏出,引发出血性脑梗塞,常见于大面积脑梗死后。笔者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80例出血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80例患者,男48例,女32例,年龄45~65岁,平均年龄57.5岁。所有患者均通过CT扫描或MRI诊断为出血性脑梗塞且出血面积均为梗塞面积50%以下。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两分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血肿程度、梗塞大小及神经功能评分上无明显差异(P>0.05),有一定的可比性。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中性治疗,包括脑保护、生命支持、脱水疗法及并发症的预防等[2],治疗周期为3个月。治疗组患者在中性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舒血宁治疗,即生理盐水250ml 或5%葡萄糖注射液配合8 ml舒血宁注射液,每日1次,静脉滴注,连用14d后,改注射液为舒血宁片,每日3次,每次3片,连续口服治疗3个月。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2周、1月、3月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
2.2 疗效评价
临床疗效评价根据九五年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标准,即治愈,患者基本临床症状消失,减分率为89%~100%;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好转,减分率为46%~88%;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一定改善,但症状变化不明显,减分率为18%~45%;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变化或较之评定前恶化,减分率在18%以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操作,当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经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改变。在治疗2周时,通过CT扫描对比,两分组症状改变不明显;治疗1月时,经CT复查诊断,在出血量方面治疗组较之对照组减少显著,在脑梗塞面积比较上差异不明显。治疗3个月后,40例治疗组患者,6例治愈,15例显效,16例有效,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2.5%;40例对照组患者,3例治愈,7例显效,18例有效,12例无效,总有效率70.0%。CT诊断表明在出血量和脑梗面积对比上,治疗组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上,治疗组表现优于对照组,治疗组血肿吸收好于对照组,梗塞面积减少优于对照组患者。
4 讨论
出血性脑梗塞的早期致病原因为脑梗塞,当梗塞后的动脉血管再次通血后,导致出血的发生。患者临床表现上既有症状和体征的变化,又有新发症状的表现。出血性脑梗塞的发生,多与患者早期的活动,情绪变化,血压影响及早期是否采用抗凝或扩血管药物的治疗有一定的联系[3]。就患者临床表现而言,小灶型的渗血患者症状多变化不大,但在出现梗塞后的1周内若发生继发性的出血,患者的症状表现一般较为严重。早期治疗上若使用抗凝剂或溶栓疗法及扩血管的药物处理,病人症状可向加重发展,多表现为意识不清,颅内高压或表现为新发的体征等。因此,在早期治疗上患者应注意保持情绪和血压的稳定,配合脱水疗法,不宜过早的使用扩血管药[4],尤其对于抗凝药物的使用更应该谨慎,以防止出血的发生。
针对出血性脑梗塞的治疗,传统疗法为中性治疗,即采用脑保护、生命支持、脱水疗法及并发症的预防等一般处理[5],不使用扩血管、抗凝类及止血的药物。传统疗法在治疗过程中会发现血肿吸收效果不佳等问题,患者梗塞灶恢复缓慢,进而都导致神经系统的进一步损伤。以舒血宁为代表的活血类药物不仅可以改善脑部的循环,提高脑部血流速度,而且可以加快纤维蛋白的溶解速度,增加血肿的吸收,从而促进了神经功能的恢复。本文研究得到,治疗组40例患者,无血肿继续扩大病例,临床有效率为92.5%,与对照组相比,患者血肿吸收好,减小快,梗死面积少,综合评价较好。因此,我们可以得到采用舒血宁治疗出血性脑梗塞临床疗效较好且安全可靠,并发症发生率较低,适合在临床中推广应用,但本文研究中对于血肿量在梗塞面积50%的患者未选入就行综合研究,临床治疗上需要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黄晓新,陈国华,卢晓航;出血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学,2008,4(6):620~622
[2] S Howardlee主编,鱼博浪,梁星原译;MR和CT诊断学[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532~535
[3] 陈庆和;出血性脑梗塞的诊断[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2007,14(6):116~118.
[4] 陈莹,季晓林;29例出血性脑梗塞临床危险因素[J].福建医药杂志,2005,13(2)108~110.
[5] 张彩江,赵今元;出血性脑梗塞的发生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6,15(3):322~323
论文作者:赵广晖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16
标签:患者论文; 血性论文; 脑梗塞论文; 对照组论文; 血肿论文; 症状论文; 血管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1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