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绵城市作为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以及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 “弹性”。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2014年住建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并于2015年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为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指导。但是由于我国地域宽广,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有所不同,所以海绵城市建设也不能一概而论,建设与评价指标也要因地制宜。因此本文旨在运用AHP层次分析法从社会效应、自然效应和经济效应三方面对海绵城市综合评价体系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探讨。
关键词:海绵城市;评价体系;AHP层次分析法。
1概述
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随之而来的便是水安全、水生态、水污染、水短缺等一系列严重的城市水问题。而海绵城市不同于以往的工程性治水思路和灰色基础设施,它是采用生态的处理方式通过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来达到解决城市水问题的目的。我国地域宽广,东西部地区不仅降水量差异巨大,地理特征差别显著,而且经济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海绵城市建设也不能一概而论,而应根据不同城市的发展和生态现状来确定适合自身的“海绵度”,即海绵城市建设和评价的指标体系。因此作者通过AHP层次分析法对海绵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探讨,以期对海绵城市建设程度和建设质量进行有效合理的评价,同时针对海绵城市建设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议和解决对策,具有一定程度的现实指导意义。
2海绵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AHP模型
建立的AHP模型共分为四层,其简化框图见图一。
图1 AHP模型简化框图
2.1总目标层A
其中包括:
A:海绵城市建设综合评价体系。海绵城市综合评价体系的评价标准不能一概而论,应针对不同城市的不同地理特征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有所侧重,主要考虑解决突出矛盾和核心问题。
2.2子目标层B
其中包括:
B1:社会效应。海绵城市建设的社会效应即是对人居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城市内涝防治、面源污染控制和制度建设,旨在改善生态气候环境质量,塑造现代化与自然有机结合的和谐城市。
B2:自然效应。自然效应是指通过水生态维护,水污染控制等举措,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使生态环境逐渐达到城市开发前的水平。
B3:经济效应。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提高了雨水资源利用率和污水再生利用率,控制了管网漏损率。节约水资源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了城市建设成本。
2.3准则层C
其中包括:
C1:城市内涝防治。有效结合防、排、蓄、渗、滞等功能,大大减轻城市排洪防涝压力,有效预防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
C2:城市面源污染控制。控制污染物的方法主要分为源头、过程、和末端三个阶段。
C3:制度建设。加强制度建设是海绵城市突出规划引领,进行科学建设,注重顶层设计,推进建设进程与实施力度,大力开展试点,落实责任主体的前提。
C4: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城市径流总量控制的目标是以城市开发建设后径流排放量与城市开发前自然地貌的径流排放量相接近。
C5:地下水。海绵城市建设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地下水回灌方式,通过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作用使地下水水位和水质达到城市开发建设前的自然水平。
C6:生态岸线恢复。具有特殊的生态意义,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有很大的保护作用。
C7:雨水资源利用率。雨水资源利用率=雨水资源利用量/降水总量。
C8:污水再生利用率。再生水利用率=再生污水量/总污水量。
2.4基本指标层D
其中包括:
D1:河湖水系堤坝建设。城市河湖水系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大海绵体,是城市防洪排涝安全的重要保障。
D2:低影响开发设施。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小海绵体,是解决城市面源污染的主要措施,包含生态植草沟、下凹式绿地、透水路面、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等。
D3:管渠建设。通过雨水管渠改造和规模扩大,增强城镇雨水管网排水能力。
D4:雨污分流。指将雨水和污水分开进行排放和处理的排污方式,便于雨水资源再利用,保证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率。
D5:年SS总量去除率。年SS总量去除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低影响开发设施对SS的平均去除率。
D6:投融资机制建设。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建设格外重要。
D7:下沉式绿地率及下沉深度。“下凹式绿地”是降低绿地标高同时对其下方的结构层进行改良,使土壤的保水性和绿地率满足植物生长和雨水径流蓄排净化的要求。绿地率=绿地面积/总面积。
D8:绿色屋顶率。绿色屋顶可有效减少屋面径流总量和径流污染负荷,具有节能减排的作用。绿色屋顶率=绿色屋顶面积/屋顶总面积。
D9:透水铺装率。透水铺装可补充地下水并具有一定的峰值流量削减和雨水净化作用。透水铺装率=透水铺装面积/道路总面积。
D10:地下水水位。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实现地下水开采和回补平衡;通过雨水资源的重复,利用实现地下水位稳中有升。
D11:地下水水质。利用地表植被和土壤来截留净化雨水带来的污染物,实现自然净化功能,保证地下水水质良好。
D12:生态驳岸。生态驳岸具有平衡城市水环境,促进水陆生态系统平衡和增强水体的自净作用等功能,并应兼顾生态性、观赏性和实用性。
D13:滨水绿地。滨水绿地对城市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并与城市发展紧密相连,是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
D14:雨水罐。雨水罐也称雨水桶,为地上或地下封闭式的简易雨水集蓄利用设施,用于单体建筑屋面雨水的收集利用。
D15:蓄水池。蓄水池指具有雨水储存功能的集蓄利用设施,同时也具有削减峰值流量的作用。
D16:绿地灌溉。有效利用雨水浇洒绿地,对雨水起到天然净化作用,还可以节约水资源。
D17:中水厂。中水是指废水或雨水经适当处理后用于厕所冲洗、农田灌溉、道路保洁等的再生水。
D18:人工湿地。人工湿地能够有效去除氮磷等有机元素,不仅对污水处理具有重要作用,还是重要的生态景观。
3总结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因而在海绵城市评价体系各指标权重的确定中,应综合考虑各地区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降水情况等,明确海绵体建设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因地制宜。在利用模型构建“海绵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后,可以将各评价因素表达出来,通过实际调研获得海绵城市建设成果的相关数据,构建各层的判断矩阵,通过已开发的程序在计算机上进行单排序及总排序计算,从而得到各层因素相对于总目标的组合权重值,然后便可对海绵城市建设成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岳波,卓想,高黄根.四川省海绵城市试点规划编制实践总结及展望[J].规划师,2017,33(09):77-84.
[2]徐浩.以海绵城市为导向的街区城市设计策略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17.
[3]郐艳丽.海绵城市建设问题、风险与制度逻辑[J].北京规划建设,2017(02):58-63.
[4]康殿旭,苗伟.绿地土壤物理性质在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影响[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7(03):111-112.
论文作者:郭俊敏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2
标签:海绵论文; 城市论文; 雨水论文; 城市建设论文; 径流论文; 自然论文; 地下水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