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潮,心潮,爱潮--看舞蹈诗“美丽之歌”_舞蹈论文

海潮,心潮,爱潮--看舞蹈诗“美丽之歌”_舞蹈论文

海潮,心潮,情潮——看舞蹈诗《咕哩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潮论文,海潮论文,舞蹈论文,情潮论文,咕哩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海宽宽 咕哩美

浪飞飞 咕哩美

云叫水鸟不回头

北海风 北海水

千古传唱咕哩美

伴随大型舞蹈诗《咕哩美》序幕拉开的这首《咸水谣》在北海湾上空到底回荡了多少年,无人记起。只知道月亮在歌声中盈亏,太阳在歌声中摇落,庄稼收了一茬又一茬、人们换了一代又一代;而只有当改革开放的大潮冲来,这个由苦力聚居的地方——咕哩村寨(咕哩即苦力的音变),才名副其实地美起来了,富起来了。它就是崛起于北部湾畔、将广西与世界紧密相连的海上门户,并有珍珠之乡美誉的北海市。

该市歌舞团荟萃国内名家创作,冯双白执笔撰稿,邓锐斌、余大鸣、赵士军执导的舞蹈诗《咕哩美》,便是对这座新兴之城的热情讴歌和赞美——赞美山,赞美水,赞美春风,赞美时代。自然,其核心还是赞美驾驭历史航船的北海人。尽管北海沧桑巨变,但那首古老的《咸水谣》,依然被人们亲切地传唱着。因而唯其以“咕哩美”作为这部作品的剧名,才符合北海人的心意,倾吐出他们的心声。

纵观这部舞蹈诗,仿佛作者是双脚深入海底,胸臆吞吐海潮,双臂拥舞着海浪创造出来的。从总体上看:第一篇《灯》、第二篇《网》、第三篇《帆》;从章节看:“跳哈”“渔灯谣”“闯海”“网娘”“颠船”“南珠赋”“扬帆”等等无不是海上的文章。有如把海当作一面巨大的镜子,照射出北海人奋争的足迹和多彩的生活。这也难怪,因为北海人依海而生,北海市偎海而立,他们的悲也好,喜也好,情也好,爱也好,忧患也好,辉煌也好,无不与海相系相联。抓住了海,便抓住了人的命脉——凸现出北海人的生命张力:北海人的爽朗性情,北海人的独特魅力,北海人的人文精神。从而也就为这部作品确立了不同于任何其他作品的独特品格,作者们孜孜以求的海洋文化,也就尽在其中了。

写海意在写人,写人断不了写情。情从何来?其源依然在海。

渔人出海离不开引航的灯;捕鱼捞虾离不开网;船行万里离不开帆。因而这部舞蹈诗便巧妙地以灯、网、帆,作为命题;也是滋生情感、滋生舞绪的主要道具。以灯、牵扯出出海人与家之间心悬意念的亲情;以网,织出男欢女喜、风情万种的恋情;以帆,鼓荡出意气风发、千舟竞渡的豪情。一个情字,充满全剧,色彩斑斓地辐射出北海人海啸天风而又几多浪漫的情感世界。

而这一切都是通过舞蹈形象展现的。序幕拉开便给人以审美上的惊喜:在黑幕镂空的船形中,渔工们紧张地摇船于海涛上,渔娘们动作惶悚地上身前倾、手打凉棚向大海瞭望——同一船型中的男女舞蹈,如山水相隔的两个空间。那组俯仰呼应、有棱有角的舞蹈,显然是生活的升华和提纯,然而却合情合韵,语出自然。而此起彼伏、你隐我现的舞蹈转换,却给人一种只能体味不可言表的美感,这样的舞蹈手法,在第一篇中的“跳哈”“渔灯谣”“闯海”以及其后的场次中屡有所见,成为全“诗”不断泛动、极为活跃的因素。这使我想到,舞蹈诗的编排方法不仅在大的框架上需是诗的织体,在舞蹈笔法及细部动作和动作的组接上,也应是诗而不是剧的方式。恰如诗人在落笔行文时,不枉一字,不赘一言,语语精妙,字字闪光。唯此,才能使舞蹈诗不枉其名,真正达到诗的品格,使人获得读诗的妙趣。自然,不能说《咕哩美》已经完全达到了这种境界,但作者们对于舞蹈诗应有的审美特征,进行意识清醒的探索及探索中的收获,是十分喜人的。作为规模不大、人员不多的北海市歌舞团,其演员表现不俗,艺术素养令人刮目。特别是总政歌舞团的主要演员臧利、夏小虎的加盟,更为这部舞蹈诗添色非浅。据悉,舞蹈诗《咕哩美》自创演以来,由于该剧具有浓郁的地域民族风格,主题立意鲜明,艺术形式新颖,因此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至今已演出68场,其中部分精选段落演出128场,1998年3月应文化部的邀请晋京演出,受到首都各界人士的广泛赞誉,因而获得文化部颁发的文华新剧目奖、文华音乐创作奖、文华舞美设计奖的三个奖项。1999年9 月又获得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不过这部作品真正臻于完美,尚需假以时日。比较起来第三篇显得薄弱,不是弱在手段,而是弱在舞蹈本体的自我追求上。第二篇是个喜剧效果极浓的篇幅,如能将“颠船”采取有效的舞步颠得更加沸沸扬扬;“对花屐”对得愈益妙趣横生,其艺术效应还会锦上添花。

标签:;  ;  

海潮,心潮,爱潮--看舞蹈诗“美丽之歌”_舞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