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程”作者研究现状综述_四库论文

《远游》作者研究状况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远游论文,状况论文,作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I2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425(2004)02-0043-05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将文本与作者创作时的个人与社会条件结合起来考察,对于我们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具有重要意义。因而,作者判断就成为文学作品研究中的首要问题。《远游》在众多的楚辞作品中独具一格,是代表《楚辞》浪漫主义艺术特色的典范作品之一。但是它的作者判断却成为近代以来学术界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基于对论争情况的具体考察,本文拟对《远游》作者问题的研究状况作一综述。

一、《远游》作者论争探源

(一)从《楚辞》结集过程看《远游》为屈原所作的观点从何时开始受到怀疑

研究《远游》,不能不首先谈一谈《楚辞》。《楚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合集。作为一部多作者、跨时代的作品集,它的成书情况是楚辞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四库全书总目》说:“裒屈宋诸赋定名楚辞,自刘向始也。”[1](P1267)有一种观点认为《楚辞》最早由刘向纂辑成书。虽然由于时代遥远,很多宝贵的史料已经亡佚,但是学者们还是在研究中逐渐发现,《楚辞》的结集并非完成于一人一时之手,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古本《楚辞》已经在历史的风烟中遗失,我们无从看到它的原貌。但是它的情况却可以通过王逸《楚辞章句》的版本演变反映出来。王逸《楚辞章句》有古本、今本之别。它们的具体编次是完全不同的。宋代洪兴祖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他说:“《九章》第四、《九辩》第八,而王逸《九章》注云:‘皆解于《九辩》中’,知《释文》篇第盖旧本也。后人始以作者先后次叙之尔。”[2](P3)从对王逸注的内容分析来看,《释文》中保留的篇第很可能就是王逸作《楚辞章句》的原始次序,即古本《章句》次序。其他与今本《章句》的不同可以从表一中看出。

表一:今本《楚辞章句》与《楚辞释文》内容编次比照表

今本楚辞章句次序楚辞释文次序

离骚第一屈原 离骚第一屈原

九歌第二屈原 九辩第二宋玉

天问第三屈原 九歌第三屈原

九章第四屈原 天问第四屈原

远游第五屈原 九章第五屈原

卜居第六屈原 远游第六屈原

渔父第七屈原 卜居第七屈原

九辩第八宋玉 渔父第八屈原

招魂第九宋玉 招隐士第九

 淮南小山

大招第十屈原或景差

招魂第十宋玉

惜誓第十一

 贾谊 九怀第十一

 王褒

招隐士第十二

淮南小山

 七谏第十二

 东方朔

七谏第十三

 东方朔九叹第十三

 刘向

哀时命第十四

严忌 哀时命第十四

严忌

九怀第十五

 王褒 惜誓第十五

 贾谊

九叹第十六

 刘向 大招第十六

 屈原或景差

九思第十七

 王逸 九思第十七

 王逸

洪兴祖作《楚辞补注》时依据今本《章句》篇第成书,将《释文》篇次(亦即古本《章句》篇次)以小字补充于目录之中。这说明今本在当时已经取代古本而成为主流版本。汤炳正先生在《〈楚辞〉成书之探索》一文中提出,古、今本《章句》的历史交替,正是发生在有宋一代。他认为,(今本篇次》并非是《章句》的本来顺序,其原序应与《释文》相同。宋以来通行的以时代先后为序的《章句》本,据宋代晁公武、陈振孙的说法,是始于宋代天圣中的陈说之。原序《章句》至宋初与新序《章句》并行,宋以来则新本通行,古本失传。[3](P88-P89)我们看到,以作者生活年代先后排序的今本,的确在内容安排上更为整饬。相比之下,古本则显得杂乱无章。古往今来,很多学者都试图分析古本排序的规律,但是成功者并不多。汤先生研究之后认为这种貌似纷杂的情况是《楚辞》曲折的成书过程使然。他将《楚辞》十七部作品分成五组,分别来自于《楚辞》成书的五个阶段。即:

第一组:《离骚》屈原、《九辩》宋玉

第二组:《九歌》屈原、《天问》屈原、《九章》屈原、《远游》屈原、《卜居》屈原、《渔父》屈原、《招隐士》淮南小山

第三组:《招魂》宋玉、《九怀》王褒、《七谏》东方朔、《九叹》刘向

第四组:《哀时命》严忌、《惜誓》贾谊、《大招》屈原或景差

第五组:《九思》王逸

汤先生认为每一组作品的增补都有一定的原则。其中第一组成书于先秦,是《楚辞》的最早面貌,是屈原与宋玉作品的合集。按照编纂者往往在书末附上一篇自己的作品的惯例,其编纂者有可能是宋玉本人。第二组收入的是屈原的六篇作品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一篇,成书于西汉武帝之时。增补者是淮南小山辈或刘安本人。第三组作品的补入是在西汉元成之际,增辑者是刘向。第四组作品并非是一人一时完成的,而是一篇一篇增辑起来,以增补时代为序。最后,东汉时王逸整理《楚辞》,作《楚辞章句》,并附自己的《九思》于书末,是为第五组。[3](P93-P107)可见,《楚辞》的成书经历了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释文》和古本《章句》中保存下来的《楚辞》原始篇次,之所以让人难于理解,是它历时长久、编纂者众多所致。

我们看到,在古本《章句》中,《远游》篇是在第二组作品中出现的,它是西汉时刘安或淮南小山所见到的所有屈原作品之一。近人余嘉锡认为《释文》的作者是南唐王勉,那也就是说,直到南唐时,尚没有人怀疑《远游》是屈原的作品。在今本《章句》中,篇目的顺序以作者生活时代先后排列的,《远游》列于《九章》之后,《卜居》之前,也没有被疑为他人之作的迹象。这表明至古本、今本发生交替的宋代,并没有人对《远游》的作者问题提出质疑。古本《章句》的内容在东汉王逸之后,经历了由东汉到宋代的一个漫长的流传过程,其中所保存下来的历史烙印在该书内容构成既成定局的情况下,渐渐失去了意义,今本《章句》在此间应运而生,人们便接受了这一整齐的新序列。今本《章句》对《楚辞》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几乎成为后世所有《楚辞》研究者遵循的底本,它的排序也一直延用至今。

(二)从《四库全书·集部一·楚辞类》所集诸作看《远游》为屈原所作从何时开始受到怀疑

“集部之目,《楚辞》最古”。《楚辞》出现时代早、艺术成就高,堪称辞章之祖。对《楚辞》的研究可谓代不乏人。“《隋志·集部》以《楚辞》别为一门,历代因之。”[1](P1267)《四库全书·集部一》即为《楚辞》类作品,共收录23部《楚辞》研究著作,其中《楚辞》类存目17部(具体情况见表二》。

表二:《四库全书·集部一·楚辞类》所集著作一览表

备注:清代李光地著《离骚经注九歌注》分列于《离骚》、《九歌》目下,实为一部两分。

在这23部著作中,对《楚辞》整体进行全面研究的有13部,针对单篇作品的研究著作共有11部,分别是:《离骚》7部、《天问》2部、《九歌》2部。相比之下,《远游》就不太受人关注,在《四库全书》中没有研究《远游》的专门著作。其内容涉及《远游》的有12部,其中《楚辞》类存目8部(具体情况见表三》。

表三:《四库全书·集部一·楚辞类》著作中包含《远游》篇的书目一览表

年代 书名

作者备注

汉(1部)

楚辞章句王逸

《四库》存书

宋(2部)

楚辞补注洪兴祖 《四库》存书

楚辞集注朱熹

《四库》存书

楚辞集解汪瑗

《四库》存目

明(4部)

楚骚协韵

 屠本峻

《四库》存目

楚辞听直黄文焕

《四库》存目

楚辞评林沈云翔

《四库》存目

山带阁注楚辞

蒋骥

 《四库》存书

楚辞灯 林云铭

《四库》存目

清(5部)

读骚列论

 顾成天

《四库》存目

屈骚心印

 夏大霖

《四库》存目

楚辞新集注

屈復

《四库》存目

这些著作都是对屈原创作或《楚辞》作品的注或评,其中包含有《远游》一篇。它们的一个共同之处是都不怀疑《远游》为屈原所作。就笔者目前所见到的材料情况来看,在《四库全书》成书之时,即清代乾隆年间,尚没有人怀疑屈原是《远游》的作者。同时这些著作对屈原创作《远游》的背景、主旨等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

(三)近代以来学者对《远游》作者的判断

最早对屈原创作《远游》提出质疑的人为谁,学者们已经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探讨。现在较为普遍的看法是清代中叶的胡濬源。实际上,在长期探索过程中,曾先后产生了很多不同的说法。陈子展与姜亮夫两先生说起自廖平。姜先生说:“廖平先生始以为‘与相如大人赋如出一手,大同小异’。”[4](P551)陈先生说:“近代学者中有这样的怀疑,从廖平始。”[5](P623)陆侃如先生认为是“胡适首先怀疑”[6](P290)。任何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一个过程,前辈们的探索对于今天得出正确的结论都是大有帮助的。胡濬源在《楚辞新注求确·凡例》中说:“屈子一书,虽及周流四荒,乘云上天,皆设想寓言,并无一句说神仙事。虽《天问》博引荒唐,亦不少及之。‘白晲婴茀’,后人虽援《列仙传》以注,于本文实不明确何?《远游》一篇,杂引王乔、亦松且及秦始皇方士韩众,则明系汉人所作。可知旧列为原作,非是。故摘出之。”[7](P492)这一观点,从时间上看确是最早出现的。此后,吴汝纶、廖平、胡适、陆侃如、游国恩、何其芳、郑振铎、刘永济、谭介甫、胡念贻等学者纷纷撰文,否定《远游》为屈原所作。

否定屈原是《远游》作者的学者们对该篇的“真正作者”,有种种推测。胡濬源以为汉人所作,游国恩曾认为至早是西汉人,陆侃如认为是东汉人伪托,郭沫若提出是司马相如所作。谭介甫《屈赋新编》则认为是汉代班嗣写的,他说:“这位有道家思想写《远游》的人究竟是谁呢?因为汉朝有道家思想的人很多,而最合适的人,我认为殆莫过于班嗣”。[8](P618)胡念贻认为是秦以后具有道家方士思想的人所作。[9](P266-P267)他们的非屈立场在学术界掀起了一股强大的浪潮,使得一直以来作者论争成为《远游》研究中的首要问题。

根据本人粗略的统计,在20世纪90年代,有关《离骚》的研究专著有4部,论文170余篇;有关《九歌》的研究专著有12部,论文150余篇;有关《天问》的研究专著有4部,论文40余篇。而《远游》则自古以来都没有研究专著问世,20世纪以来的《远游》研究论文总计约40篇(不计《楚辞》研究专著中论及《远游》的篇章)。这说明就《楚辞》整体研究状况而言,《远游》仍然是学者们用力较少的作品,而在现有的学术成果中,又有半数以上是在论辨《远游》的作者问题。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楚辞》成书过程中,还是在东汉至清代的学术研究中,对于《远游》为“屈原之所作也”[2](P163)的观点,向无争议。在距作品产生千余年之后,疑说骤起,学术界在作者问题上出现了观点的交锋。

二、有关《远游》作者论争的具体情况

思想和语言是争论双方所以立论的两个角度。虽然非屈诸家各自提出的《远游》作者不尽相同,但是在论证屈原不是《远游》作者这一点上却是一致的。

(一)思想角度

《远游》中的道家术语与神仙家言,是客观存在的。诚如姜亮夫先生所说:“《远游》称虚静、无为、自然、壹气、虚待、无为之先,纯为五千言中语;而餐六气、含朝霞、保神明之清澄、入精气而出粗秽,即庄子道引之士,彭祖寿考者之所好;吹呴呼吸,吐故纳新之说。前者道家论道之精意,后者隐遁仙去之奇说。”[4](P553)学者们争论的焦点在于屈原思想中可否具有道家与神仙家成份、他是否具有接受道家与神仙家思想的可能性。

胡濬源以前的古代学者由于对屈原之作《远游》并不怀疑,所以在对《远游》篇中的道家、神仙家言语多从屈原的创作动机入手进行解读和分析。如王逸《楚辞章句》说:“屈原履方直之行,不容于世。上为谗佞所谮毁,下为俗人所困极,章皇山泽。乃深惟元一,修执恬漠。思欲济世,则意中愤然,文采铺发,遂叙妙思,托配仙人,与俱游戏,周历天地,无所不到。”[2](P163)蒋骥《山带阁注楚辞》说:“原自以悲蹙无聊,故发愤欲远游以自广。然非轻举,不能远游;而质非仙圣,不能轻举。故慨然有志于延年度世之事,盖皆有激之言而非本意也。”[10](P145)再如方东树在《昭昧詹言》卷一《通论五古》中说:“屈子以时俗迫阨,沉浊污秽,不足与语,托言己欲轻举远游,脱屣人群,而求与古真人为侣,乃夷齐《西山之歌》,《小雅》病俗之旨,孔子浮海之志,非真欲服食求长生也。”[7](P492)

相反,否定屈原是《远游》作者的学者们多认为屈原不可能具有道家和神仙家思想。其篇章中出现的道家和神仙家言语正成为他们立论作者问题的重要依据。如胡濬源在《楚辞新注求确·凡例》中说:“《远游》一篇,杂引王乔、赤松且及秦始皇时之方士韩众,则明系汉人之作。”[7](P492)吴汝纶在《古文辞论纂评点·远游》中说:“若夫神仙修炼之说、服丹度世之恉,起于燕齐方士,而盛于汉武之代。屈子何由预闻之?虽《庄子》所载广成告黄帝之言,吾亦以为后人羼入也。”[7](P495)王从仁在《远游》解题中说:“《远游》中大量的篇幅是写游仙,是宣扬超尘出世的人生观,是为了‘超无为以至清,与泰初而为邻’,这与屈原作品中一贯的积极入世的思想大相径庭,与屈原的‘上下求索’,追寻理想,更有直接的矛盾。”[11](P424)

针对这种情况,现代《楚辞》学者姜亮夫从历史地理、楚族风俗与屈原天官兼史官的身份等方面力辩屈原具有道家与神仙家思想的历史必然性。并且对屈原个人的思想发展进行梳理,认为“《远游》是屈原将近晚年的作品。这是屈子思想转变的第二阶段。”这时,“屈原逃窜南荒,知楚国已无可救,适他国则大义所不能,求死亦情势之所不容”,“于是而有远游以求羽人从王乔之想,这也不过是自作安顿的话”[12](P192)。

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屈原的认识已经形成了一种模式,似乎只能接受那个“伏清白以死直”、“虽九死而犹未悔”的屈原,而不能容忍对他有任何信念的动摇、思想的犹疑。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屈原思想的简单化、绝对化认识。屈原作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诗人,不仅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更具有热烈而敏感的情感,他的思想就更是丰富复杂。他创作于不同背景下的《楚辞》作品,在思想内涵上不尽相同应该是很正常的。

(二)语言角度

古今学者都注意到《远游》与屈原其他作品,尤其是《离骚》,有很多相近之处。明代学者黄文焕在《楚辞听直·合论·听次》中说:“(屈原创作《离》《远》二篇)年固互隔,意绪则同。以《远游》即《离骚》‘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四句之旨,畅言之耳。其中句法,语语相似。”[13](P565-566)到了现代,由于在作者判断上的分歧,对这一现象也出现了不同的理解。认为屈原不是《远游》作者的学者往往将《远游》与《离骚》等屈原作品在辞句上的相似视为雷同,从而得出《远游》为后人的模拟之作。如刘永济说:“惟就远游本文观之,其中因袭离骚辞文句,共有十八处之多……庶一览便可知其为后人所拟矣。屈子复用自己之文句,在真屈赋各篇中,亦非绝无。此篇则袭用之迹甚显,不可作复用观也。”[14](P212)与屈原其他作品有相似的语句,可不可以作为证明屈原不是《远游》作者的依据?姜亮夫先生对此持坚决否定的态度。他说:“一人先后之作,中有因袭,此自古而然;后世如李、杜、元、白,其集中亦往往见意义相同,境界相仍之诗;即以《诗经》而论,句语之相同者,又岂在少数?则将认李杜有鼠窜,三百篇有伪作乎?故比勘文句,以定篇章之是否者,浅妄之说,非可语于学术之源流者也。”[4](P551-P552)当代学者姜昆武与徐汉澍合作的《远游真伪辨》一文,将文风、语法、音韵三个方面作为论证《远游》为屈原所作的“最重要、最有力”的论据。该文依据江有诰、王念孙的古韵分部说制表统计,得出的结论为:“《远游》篇《鱼、之、阳、歌、幽》五韵的数量竟占全篇换韵总数百分之六十四之多,与屈赋篇主要篇目用韵比数非常接近。这种现象有力地说明这是屈原情感表现过程中流露出一种不自觉的统一性。”[15]姜亮夫先生对该文评价很高,认为是“言最有据,非同向壁虚造之说”。

除了《远游》与屈原其他作品在思想与语言两个方面的比较研究外,《远游》与司马相如《大人赋》的关系也是古今学者们关注的问题之一。是《远游》模仿《大人赋》,还是《大人赋》模仿《远游》,以及此中牵涉的作者判断,也引起了学术界长期的争论。

早在宋代洪兴祖作《楚辞补注》时就已经注意到《远游》与《大人赋》的相似性,他在注《远游》时12次引用了《大人赋》。认为《大人赋》是模仿屈原《远游》而作的观点由来已久。宋代王楙《野客丛书》卷十六说:“小宋状元谓相如《大人赋》全用屈原《远游》中语。”[7](P483)宋代陈郁《藏一话腴》乙集卷上说:“李白《大鹏赋》,本于司马相如《大人赋》;而相如《大人赋》,又本于屈原之《远游》。”[7](P483-P484)朱熹《楚辞集注·远游》在结尾处说:“司马相如作《大人赋》,多袭其(《远游》)语,然屈子所到非相如所能窥其万一也。”[16](P113)

近代以来,伴随着否定屈原是《远游》作者之观点的兴起,出现了《远游》是后人模拟司马相如《大人赋》而作的说法。吴汝纶、陆侃如、谭介甫等学者均主此说。吴汝纶在《古文辞类纂评点·远游》中说:“此篇(《远游》)殆后人仿《大人赋》托为之,其文体格平缓,不类屈子。世乃谓相如袭此为之,非也。”[7](P495)陆侃如在论断屈原不是《远游》的作者时提出三条理由,其中之一是“《远游》有模仿司马相如《大人赋》的嫌疑”[17](P110)。

此外,郭沫若提出的“初稿说”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说:“《远游》一篇,结构与司马相如《大人赋》极相似,其中精粹语句甚至完全相同,基本上是一种神仙家言,与屈原思想不合。这一篇近时学者多认为不是屈原作品。据我的推测,可能即是《大人赋》的初稿。司马相如献《大人赋》的时侯,曾对汉武帝说,他‘属草稿未定’。未定稿被保存下来,以其风格类似屈原,故被人误会了。”[18](P65)

针对《远游》与《大人赋》关系问题上的争论,陈子展对这两篇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楚辞直解》中他说:“它(《大人赋》)抄袭了《远游》首尾几段的精粹语句,才使得全文有生气、有意义,而作者自己在中间各段另写的却大半是些糟粕语句,由古文奇字襞积堆垛而成,诘誳聱牙,不可卒读。这在《远游》作者,即在他的全部作品里也是找不到的;而在《大人赋》作者,其他的辞赋里几乎全部都有奇字奥句。这是《远游》和《大人赋》最大不同之点的所在。”[5](P630-P631)陈子展不仅局限在语言层面的研究,而且深入探讨作品的思想意义。他认为《远游》中的道家与神仙家思想都是屈原为衬托自己的思想而采用,屈原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和情感,不是道家神仙家所能有的,也不是司马相如《大人赋》所能有的。这两篇作品的意义与价值是不可以相提并论的。

《远游》作者的判断是一个长期的学术课题,目前尚难以取得共识。近年出版的一些文学史或《楚辞》研究专著,在《远游》作者问题上见仁见智,有的则采取了回避或从众的态度。姜亮夫、陈子展、汤炳正等先生坚决维护屈原之于《远游》的著作权,分别进行了全面、深入、科学的研究与论述,后辈学人也继起力辨,为问题的早日解决作出自己的贡献。同时《远游》作为屈原重要的作品之一,其文本本身还有很多方面有待学者们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索。这些工作对于科学评价《楚辞》,全面认识屈原思想,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收稿日期]2003-11-16

标签:;  ;  ;  ;  ;  ;  ;  ;  ;  ;  ;  

“旅程”作者研究现状综述_四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