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传递的企业理论演进路径与战略管理研究_战略管理论文

基于知识传导的企业理论与战略管理研究的演化路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管理论文,路径论文,理论论文,知识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一、企业理论与战略管理研究的演进路径

根据各种研究文献,我们可以得到企业理论与战略管理研究的演化路径(如图1)。

图1 企业理论研究的演进路径

1.企业理论的基本命题

企业为什么存在?企业的边界和规模如何解释?企业理论的基本命题是由科斯(1937)提出来的,随后的研究者把企业性质又分解为企业的存在、企业边界、企业结构、企业行为与企业绩效等问题,并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不同角度的相关研究。由于各个学者各自的基本假设与出发点不同,因此,所作的解释也就有所不同。

2.企业分析的基本单元

企业分析基本单元的演化路径,如同一个钟摆的运动,由外到内、由内到外,并逐渐内外结合。新古典经济把企业作为一个生产函数,科斯(Coase,1937)从以交易作为分析的基本单元,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打开了企业这个黑箱,并因此推动企业理论研究的“钟摆”运动——由表到里。而产业组织理论则着眼于企业所处的行业。典型研究是Mason & Bain(1956)结构—行为—绩效(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S-C-P)范式以及Porter的一系列研究,把“钟摆”由内推向外。在交易成本经济学、熊彼特创新主义以及产业组织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企业资源观(The Resource-Based Views of the Firm,RBV),则又把企业内的资源作为基本的分析单元;企业知识观(The Knowledge-Based views of the Firm,KBV)吸收了企业资源观及组织理论的精华,把企业内的知识作为企业分析的基本单元;而动态能力(Dynamics Capabilities)则把企业动态的环境与企业资源和知识所提供的能力结合起来,以企业的动态能力作为基本分析单元。因此,关于企业分析的基本单元及研究演化轨迹是由外到内,再由内到外,内外结合。正是不同学科分支把企业理论和战略管理的研究分裂开来,从而得到不同的解释、应用工具及学派丛林,常常也让战略研究者和实践者感到无所适从,这些问题呼唤系统的方法论来研究战略管理。

与此同时,研究企业的基本单元也由有形到无形,由表象到本质。企业性质研究的主体,由企业的基本交易、企业的资源、企业的能力到企业的知识,由有形到无形、显性到隐性、表象到本质的发展过程,从而对战略企业战略基本命题的解释也由不完善到完善(如表1)。

表1 企业理论战略管理研究与企业的性质

企业存在 企业边界 企业结构 企业行为 企业绩效

交易成本经济学√√ √√

√√√

企业资源观√√ √√ √√ √√√ √√

企业能力观 √

√√ √√ √√√√√√

企业知识观

√√√√√√√√√√√√√√√

注:√表示该学科对各项内容的解释程度。

关于知识及其传导的主线,贯穿于整个企业理论与战略管理研究演化轨迹中。这一点本文下节内容将做较为详细阐述。

二、企业理论与战略管理研究的比较

本节简要叙述企业资源观、动态能力的主要观点,详细阐述企业知识观的主要观点及其贯穿企业理论与战略管理研究轨迹的内容。

1.企业资源观

企业资源观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企业绩效的异质性源泉,即企业为什么不同?资源是怎样重组的?租金的性质是什么?什么因素促使竞争优势持续?企业资源观研究的总体观点是:

(1)企业是异质资源和能力的集合体(Silverman,2002),是有形的、人力和无形资产等组合的行政组织(Mahoney,1992;Penrose,1959)。

(2)资源难以复制的属性作为经济租源泉、绩效和竞争优势的基本驱动器(Barney,1991;Barney,1986a;Conner,1991;Rumelt,1984;Rumelt,1987)。

(3)企业产生短期的租金和持续的竞争优势,是由于其所拥有的独特的资源状况,因为该资源状况创造了低成本、高质量或超额绩效a的产品(Amit,1993;Conner,1991;Mahoney,1992)。

(4)假定市场的不完全性或市场失灵。实施战略所需的战略要素市场的不完全性,企业只能期望正常的回报(Barney,1986a;Peteraf,1993)。因此,只要事前存在不确定性,则会产生经济租(Peteraf,1993;Rumelt,1987)。

(5)Barney(1991)认为,资源成为持续竞争优势的四个条件是:资源是独特的,因为它们有价值(Valuable)、稀缺的(Rare)、难以模仿的(Inimitable)、不可交易的(Nontradable)(通常称之为VRIN)。Peteraf(1993)则认为,持续的竞争优势要求四个条件是:资源异质性、事后竞争的局限、要素流程的不完全性、事前竞争的局限。

(6)关注和解释多元化战略和联盟形式、绩效含义等(Barney,1996;Mahoney,1992;Silverman,2002)。

(7)提供了推断哪一种组织模式最有利于治理某种资源的方法(Silverman,2002)。

企业资源观研究存在着不足。均衡的假定在RBV分析的逻辑中起了很关键的作用,但是把基于动态的现象放入到静态的均衡理论架构中去,是不可能或有很多问题的。因此,RBV关于持续竞争优势的解释集中于分析战略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静态RBV没有对新资源的创造和以此为基础的机制引起足够的注意。

2.动态能力观

动态能力(Dynamic Capabilities)的基本问题是:在动态的市场环境中企业为什么和怎样建立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为什么表现不同的绩效?动态能力,是指企业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整合、建立和重构内外竞争力来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Teece等人,1997)。动态能力的总体观点如下:

(1)主张企业竞争力和能力基本上依赖于管理和组织流程,即动态能力,这些流程是由特定企业资产资源状况和特定的演化路径形成的(Teece,1997)。

(2)主张竞争力能够提供竞争优势或产生租金,它们基于难以模仿的惯例、技能和互补性资产的集合体的基础之上(Teece,1997)。

(3)强调特定企业在开发新能力的过程中,利用现有的内外部竞争力来适应变化的环境的重要性(Teece,1997)。

(4)解释异质性是熊彼特竞争不均衡、路径依赖、先动优势、不可逆合约和互补或专业化资产的一个结果。

(5)描述了熊彼特主义世界中基于创新的竞争、价格—绩效的竞争、创造性破坏现有的竞争力以提高企业绩效。

(6)依赖于关键的假设:持续的竞争优势依赖于有效的控制知识资产(Eisenhardt,2000)。

(7)主张动态能力不是竞争优势的源泉,竞争优势是比竞争对手复制之前或独立开发它们之前更迅速、更早地使用动态能力的结果。

动态能力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动态能力观概念模糊,同一种实质的内容,在不同的学科和研究领域里称呼不同,如动态能力、核心能力、吸收能力、整合能力等。竞争优势持续性是什么意思?多久的竞争优势才可称为持续性?租金的耗散花了多长的时间?动态的竞争优势为什么缺乏实证?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深入的研究和解释。此外,它缺乏动态能力的识别、评估、运作、案例研究以及大样本调查研究等。

3.企业知识观

企业知识观研究的基本问题有:企业为什么存在?知识对企业边界的影响?知识对企业结构的影响?知识对企业行为的影响?知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知识是企业所拥有的最具战略重要性的资源(Grant,1996)和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Nonaka,1991,Spender & Grant,1996)。企业知识对企业理论基本命题的研究与解释如下表2所示。

表2 企业知识观对企业基本命题的研究与解释

资料来源:根据Kaplan等人(2000)整理。

三、基于知识传导为主线的企业理论和战略管理研究的演化

企业的知识存量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知识传导是现有的知识(及其所处和成长的环境),从一个组织传向另一个组织,并为组织吸收、整合、应用、创新、外溢,使之适应不同的应用环境,实现知识增量;它包括了传和导两个环节的动态过程。传导知识正如同商品的传送,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个是物理运动;一个是经济运动包括产权的变换。知识传导不仅仅是传导知识本身,而且还包括复制与所传导的知识相关的要素,如人员、惯例、网络,即与知识所在的相关环境要素。知识传导主客体的边界含义是广泛的,包括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TNCs)、企业、战略经营单位、部门及个体等层面的边界。跨国公司是包含多个边界的网络实体,本节以跨国公司为例来阐述关于知识及其传导对企业性质解释。

1.企业知识难以传导

跨国公司被视为母子公司间资本、产品和知识流动三种类型交易的网络实体,是一个包含多种边界的复杂的知识传导系统。研究跨国公司的存在与成长的理论及观点,都与企业理论文献紧密相关,但是在拥有知识、创造知识和传导知识上,即在解释TNCs存在的主要理由上不同。

知识解释企业的国际化扩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Carlson,1975;Bilkey & Tesar,1977;Johanson & Vahlne,1977)。企业国际化扩张是一个基于试错的学习过程。国际化进程由于缺乏当地市场的知识而受限,因为这些知识主要是通过国外实践运作中获得的。一旦企业获得当地市场的知识,它们就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扩大投资来进行国际化扩张。

客观知识与经验知识的分类,是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对应的。所谓显性知识,是指可以通过正常的语言方式传播的知识,典型的显性知识主要是指以专利、科学发明和特殊技术等形式存在的知识,存在书本、计算机数据库等中。显性知识是可以表达的、有物质载体的、可确知的。所谓隐性知识,或称为“隐含经验类知识”(Tacit Knowledge),往往是个体或组织经过长期积累而拥有的知识,通常不易用言语表达,也不可能传播给别人或传播起来非常困难。隐性知识的特点,是不易被认识到、不易衡量其价值、不易被其他人所理解和掌握。例如,国外的市场知识、客户、存在的挑战、机会,是通过国外市场的运作实践得来的,即只有通过与特定的客户或其他市场参与者的交互作用,才能使企业增长经验知识。

Penrose(1959)理论的追随者则坚称,经验本身是不可能被传递的,它在个体中已产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并且不能从他们中分离(Johanson & Vahlne,1977)。进一步而言,该理论认为经验知识不可能转换成客观知识,即隐性知识或技能不可能被转换成显性知识。因此,组织把经验知识从一个子公司转换到另一个子公司的惟一办法,是通过拥有这种知识雇员的工作轮换。但是,我们知道这种知识转换不但是无效的,而且是无意义的,因为关键的知识是针对特定市场的,在A 市场中经营的有效知识在B 市场中可能毫无用处。因此,该理论认为重要的经验知识有三种内在特征:第一,它可以被个体获取和拥有。第二,它是针对特定内容或特定市场的。第三,它是不可能编码化的。因此,该理论中组织学习的范围是有限的,而且有关知识管理,如知识编码和传导的决策是很少的。

早期的国际化创始理论(Buckley & Casson,1976;Rugman,1980;Caves,1982;Hennart,1982)中,TNCs的存在是因为知识的占有权(knowledge appropriation properties)。因此,市场产品本质上是公司特定生产的技能,即拥有知识的子公司是国外知识的接收器,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经营单位。

早期的国际化理论中,产权关系或公司治理在某种程度上假定知识在组织内传导是无摩擦的,即交易风险和交易成本最小化。在TNCs层级结构中,企业特定的优势源于母国的母公司,并且自上而下传导到东道国的子公司。与此相反,知识在组织间传导是充满障碍的,一方面,预期的知识买者不知道知识的价值,除非知识被公开,但是这样做则会使潜在买者不用付费则可获取所需的知识;另一方面,知识卖者在卖给买者知识时则面临着外泄的风险。一是买者在合约终止时可能出售知识。二是买者可能或多或少地把知识泄露给未授权的使用者。

因此,早期的理论集中于交易风险和知识的所有权,而不是知识的创造和传导成本。Rugman(1980)认为,跨国公司的产生是因为信息市场失灵的国际化,驱使跨国公司创造自己内部的市场,来克服外部信息买卖的市场失灵。

2.企业知识是公共品且可以零成本传导

知识作为公共品,这种说法由Caves(1971)在一篇重要的论文中首次提到:“成功的企业生产一种与众不同的产品,来控制服务于某种市场的知识,因为这种知识可能会以很少或零成本被传导至国家的同类产品市场”。众所周知,Caves的讨论被增加了额外的条件,即销售这种知识的市场是不完全的。正如Johnson(1970)、McManus(1972)、Magee(1977)所说的,知识有公共品的属性,也就是说,它可以以零的边际成本传导。国际化理论的代表人物Buckley和Casson(1976)认为,知识公共品的特征导致其很容易传导和难以保护两个关键特征。知识的零成本传导,导致了创造知识的企业面临着能否得到他人使用知识时合理回报的困难。

罗默(Romer,1990)讨论知识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商品,不具有排他性。也就是说,知识在同时由两个人使用而互不影响。知识的排他性仅表明,如果两个代理人愿意付出一定的成本来采用新的理念或技术,他们可以互不影响对方的决策而这样做。他还认为:一是知识能提高收益;二是知识需要投资;三是知识与投资存在良性循环关系,投资促进知识,知识促进投资。

3.企业知识能传导但存在成本

但是,Teece(1977)认为,技术并不是一个公共品,他在分析了27个项目后,估计传导成本占总成本的2.24%~59%,平均为19.16%。这些成本边际递减,即随着下一个传导和技术接收者经验而下降。这些成本源于编码知识所花的成本、教授复杂知识给接收者的成本,花费越大表明使用者越无能。

与早期国际化理论相反,Zander(1991)、Kogut & Zander(1992,1993,1995)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则是另辟奚径。TNCs存在的恰当理由,是因为它们是创造和跨境传导知识的有效载体(Kogut & Zander,1993)。跨国公司被视为母子公司间资本、产品和知识流动三种类型交易的网络实体(Gupta & Govindarajan,1991)。知识随着资本、产品的流动而流动。因此,研究资本流动、国际贸易引发的相关问题本质上就是知识传导的问题。知识作为一种竞争优势的源泉以及通过获得新的知识来延续竞争优势(Bartlett & Ghoshal,1986,1989;Birkinshaw,1996)。TNCs因为可以接近内部、外部的知识网络,而比其他企业更能达到获取竞争优势,和通过创造新知识延续优势(Hedlund,1986;Bartlett & Ghoshal,1989)。

TNCs隐性知识的跨界传导能力不同于纯粹的国内企业。某种程度上,隐性知识是可以被编码而转换成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的编码化促进知识传导过程而降低传导成本,但同时也增大了知识所有者无法控制的知识外泄的风险。企业国际化可以平衡这两方面。首先,国际化促使隐性知识的有效传导(Kogut & Zander,1993),降低传导成本。其次,国际化促进知识编码化的过程:很大程度上,组织是“编码化的机器”,它建立在编码化的实践中,并且从独一无二的编码中减小外泄风险并获得竞争优势(Hedlund,1994)。

标签:;  ;  ;  ;  ;  

基于知识传递的企业理论演进路径与战略管理研究_战略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