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大钧混合风格诗歌初探_屈大均论文

曲大钧混合风格诗歌初探_屈大均论文

屈大均杂体诗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屈大均杂体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屈大均的诗歌创作在明末清初的岭南诗坛独标高格。其杂体诗虽然数量不多,但深刻反映了民生疾苦,表现民众哀乐,展现岭南民俗风情,显示诗人的平民本色,也反映了诗人思想的局限性。但瑕不掩瑜,此局限性未能掩盖其整体上的光辉。

关键词 屈大均,杂体诗,爱国思想,大众化风格

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是“岭南三大家”之冠(其余二家为陈恭尹、梁佩兰)。他少年时代起历经民族危难、国家丧乱;青年时参加抗清民族斗争,保持民族气节,终生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其诗作内容丰富、体式多样,而以近体诗数量最多。《翁山诗外》凡十九卷,其中古诗四卷、杂体诗一卷、词二卷,而近体诗占了十二卷。论者谓屈大均擅近体,其五律尤胜,当为确论。但是,对其只占一卷分量的杂体诗,也不可忽视。笔者认为,屈大均的杂体诗,不但闪耀着爱国主义思想的光辉,而且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明末清初的社会现实,是他平民思想、大众风格的生动展示。

收入《翁山诗外》卷十七中的杂体诗共47题76首,按体裁可分为两种:一是歌(包括辞、词)或谣,共28题49首。这是作者收集加工过的或自己拟制的民歌民谣。二是操,共19题27首。操本是琴曲的一种,如《龟山操》、《猗兰操》,应劭《风俗通·声音》曰:“其遇闭塞、忧愁而作者,命其曲曰操。”这27首操,是作者在诗歌创作中的又一创造。他发挥操可弹可唱的特点,运用楚辞骈散结合、曼声咏叹的句式,容量或大或小,并配序以记其事,表现诗人深广的忧愤和广阔的社会内容,富于感染力,是杂体诗中的瑰宝。

下面从三方面对屈大均的杂体诗作一些分析。

一、民族精神、爱国思想的动人乐章

1647年1月,清兵攻陷广州。这一年大均18岁。他的父亲告诫他:对清朝,“仕则无义,洁其身,所以存大伦也,小子勉之。”〔1〕随后,他怀抱报国捐躯之志参加了他的老师陈邦彦发动的抗清军事斗争,攻广州,不克,在清远坚持抗敌。是年10月邦彦不幸被俘,受到敌人的严刑拷打,始终不屈,最后被敌人杀害于广州。〔2〕父训、国难、 师仇,对大均强烈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的形成影响甚大。他在《死事先业师赠兵部尚书陈岩野(邦彦字)先生哀辞》中云:“有弟子兮后死,曾沙场兮舆尸。抱遗弓兮哽咽,拾齿发兮囊之。愤师仇兮未复,与国耻兮孳孳。早佯狂兮不仕,矢漆身兮报之。”〔3〕表明他立下了终身不仕清朝的决心。南明永历王朝覆亡后,他仍奉永历正朔,以表抗清之志。在杂体诗中,有些诗作如《悲幽操》、《花燕谣》、《四雏操》等就表白了他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坚强信念。例如《悲幽操》写道:

昊天嗟嗟兮,何今其盲!昼不见日兮,吾无以为光;夜不见月兮,吾无以为明。昊天嗟嗟兮,吾无日月之照临,将与鬼怪而争行。〔4〕

“无日月之照临”,意味着国家的覆亡;“与鬼怪而争行”,指清朝的严酷统治。字里行间,饱含亡国的创痛与对清朝统治者的仇恨。

如《四雏操》中写道:

天下皆晦盲兮,吾多学兮焉补?欲号泣兮困穷,天地岂吾兮公姥?彼鸱鸮兮肆虐,将切鸾皇兮为脯。返岩穴兮深潜,与骨肉兮为土。已矣乎!孔雀爱其珠尾兮,山鸡惜其文羽。宁网罗之见罹兮,不忍濡夫微雨。

诗人用“天下晦盲”、“鸱鸮肆虐”比喻清朝的残暴统治,表明自己要像“孔雀爱其珠尾”、“山鸡惜其文羽”一样维护自己独立的人格与坚定的节操,决不向清统治者妥协。

上述两例,都是直抒胸臆的深沉凝重之作。与之相比,《花燕谣》形式上另开一格,它以仿民谣的样式,托物明志,文字上轻松活泼,抒发了诗人厌弃这“人间”、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雷州西湖每夜有紫燕数万宿荷花中,人呼为花燕。

燕、燕、燕,飞入荷花寻不见。荷花落尽燕无依,归去犹衔红一片。明年花发莫东西,还向荷花深处栖。人间不似荷花好,莫使空梁有燕泥。

杂体诗中弘扬民族精神、表达爱国思想的另一方式是直接揭露清兵的暴行,大力讴歌在敌人威逼面前英勇无畏的凛然正气。这部分诗作,大都运用“操”的形式,有序有诗,可读可咏;内容上都记载着实地真名,信而有征;事迹则英勇壮烈,可歌可泣。它们在杂体诗中占有很重的分量。而所歌颂的人物则多为女性,说明在民族危难之际,多出烈女,印证鲁迅先生的话:“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5〕; 也说明作者特别心仪这些形似娇弱实则铁骨铮铮的女子,故为之多方搜求,并歌之咏之,传之不朽。如《二妃操》,其一序云:

二妃者,一曰益阳王妃。丁亥春,王被害广州。妃有殊色,蕃兵欲逼妻之。妃曰:“王故夫也,亟具棺衾殓王,予将尽一哀以事汝。”兵从之。妃多缚小刀衣中,整刃向外。丧服哭泣,视殓含。既葬,兵欲犯妃。妃大骂兵,抱持益急,数十处被创,血涔涔倒地,妃乃反刃自杀。

1647年(丁亥年)1月,广州被清军攻破。从3月至11月,著名的“广东三忠”(陈子壮、陈邦彦、张家玉)发起一连串的进攻,展开慷慨悲歌的抗清斗争,收复了不少失地。〔6〕与此同时, 民众中反抗清兵暴行的情绪也被激发起来,这篇序用纪实的手法,真实地再现了不畏强暴的反抗精神。又如《抱松妇操》,序文介绍宣城某秀才的妻子,跟她的婆婆为逃避敌兵藏匿在松树下。敌人发现后要杀其婆婆,她挺身而出要求代婆婆死。凶残的敌人杀了其婆婆之后,又来胁迫她。她紧抱松树,边哭边骂。敌人发怒杀了她,其尸体紧抱松树3天不倒地。 敌人的暴虐,妇女的壮烈,被勾画得栩栩如生。诗中,作者满怀激情地写道:

有身不得代姑死,哭作松声风而起。力拔松兮一千尺,击贼轻与蔗杆似。松兮莫作老龙飞,妾与姑魂长在此。

诗借妇人的口吻,表达了作者对敌人暴行的愤慨与拔松击贼的强烈愿望。这些诗作应当作诗史来读,它记录着外族入侵时的斑斑血泪史与激昂惨烈的抗敌史。作者有意运用纪实的手法,这段历史立下存照,以昭示后人。诗中所描绘的女性既有贵族,也有平民,她们是反抗精神的代表、民族正气的化身。在她们身上,屈大均寄托了强烈的爱憎感情。这些诗作是爱国主义的光辉篇章。

二、布衣诗人、平民思想与大众风格

屈大均青年时代投身抗清斗争,从此饱经战火与忧患。当永历朝行在设肇庆时,经大学士王化澄推荐,永历帝将授以中秘之职;值其父病笃,仓卒归,因此并未就职。1650年广州再陷,他削发为僧11年。他遁身佛门,并非看破红尘,而是为了逃避清廷的迫害,隐蔽行藏,以图再起。还俗后漫游全国各地,联络抗清义士,体察了解民情。1673年吴三桂率所部叛清,大均上书言兵事,以广西按察司监督孙延龄军于桂林。但不久他就看出吴起兵并非为了匡复故国,而是另有野心,因之大失所望,托病辞职回归故里,在职时间较短。1683年郑成功之孙克塽以台湾降清。当时清朝统治已经巩固,恢复明室已经无望。他的朋友中,志同道合者如顾炎武已经去世,朱彝尊、李因笃等则先后降清。此时,两广总督吴兴祚与王士祯欲向清廷疏荐屈大均,屈大均以著书未竟婉拒。始终保持他不同流俗的高尚民族气节,甘愿过着半隐居的清贫生活,而致力于广东方物、掌故的收集和文献的编纂工作。晚年生活贫困,靠卖文、务农以及朋友的接济度日。纵观屈大均的一生,他胸怀大志,而终未一展抱负;效忠明廷,而终未登上仕途;一生保持布衣诗人本色,高标独立,兀兀穷年。这样的经历,使他身处民间,和下层人民一同身经社会动荡、民族灾难和生活艰辛,因此对民生疾苦、社会悲剧有深切的体验,在思想感情上与民众同悲同喜、同歌同哭,同时引发对民俗、民情的浓厚兴趣。这些反映在他的杂体诗中,形成了平民思想和艺术上的大众化风格。

(一)关心同情民生疾苦

屈大均十分同情劳动人民所遭受的重剥削和所过的贫困生活。他的《雷女织葛歌》云:

雷女采葛,缉作黄丝。东家为绤,西家为絺。夫寒衣葛布,妇饥食葛乳。得钱虽则多,不足偿租赋。一日织一匹,十指徒苦辛。祗以肥商贾,无能养一身。

在正常年景,劳动人民终年劳碌,由于剥削沉重,“得钱虽则多,不足偿租赋”,“祗以肥商贾,无能养一身”。在饥荒年头,则更苦不堪言,衣食无着,被迫卖儿卖女,有的甚至被当作“菜人”出卖或自卖。《菜人哀》一诗,就揭露了当时这种残酷的人肉买卖。其序云:

岁大饥,人自卖身为肉于市,曰“菜人”,有赘某家者,其妇忽持钱三千与夫,使速归,已含泪而去,夫迹之,已为断臂悬于市中矣。

其诗云:

夫妇年饥同饿死,不如妾向菜人市。得钱三千资夫归,一脔可以行一里。……两肱先断挂屠店,徐割股腴持作汤。不令命绝要鲜肉。片片看入饥人腹。……

妇人身卖于人市以救夫之事已令人惨不忍睹,任人宰割食用之状更令人毛骨悚然。但这在现代读者看来不可思议之事却是当时活生生的社会现实。

诗作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状态的深切关心和同情。

(二)与民共悲欢、同歌哭

由于诗人曾漫游全国各地,深入民间,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尤其后半生蛰居岭南乡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因此其诗歌能反映普通民众的心声,民众的悲欢、歌哭汇于诗人笔端,其反映妇女命运的诗作就是一例。在封建社会中,妇女的命运往往比男子更加悲惨,《望夫操》及《纪岁珠辞》两诗,一虚一实,对此作了深刻的反映。《望夫操》写道:

中宿峡中有望夫台,亦曰望夫山。予为操以拟杨廉夫《石妇操》云:

望夫台,侬今化为石,郎且不须回。

望夫山,侬虽化为石,犹自待郎还。

这两首诗,作者虚拟望夫石自述,表达船妇待郎之殷、至死不渝的强烈感情,其中凝结了多少船夫遇难、闺人空等的悲惨故事。这是虚的写法,具有一定的概括力。

《纪岁珠辞》则是用实写的手法,描述一个结婚一个月丈夫即外出经商不归的妇女,以刺绣为生,空守20多年,每年置一珠以纪年。待到丈夫回来时,妇人已死,留下箱箧,其夫开启得珠20多颗。其诗云:

新婚一月即相别,刺绣为生望同穴。岁置一珠贯彩丝,珠知岁月妾不知。珠为懊侬纪年物,泪红点点成胭脂。……

这种实的写法,因事例典型而感人至深。诗人对妇女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充溢于字里行间。有的诗作则对民间男女纯真爱情给予讴歌,如《合欢词》写道:

郎种合欢花,侬种合欢菜。菜好为郎〔林按:原文作“侬”,依《广东新语》改〕餐,花好为侬〔林按:原文作“郎”,依文意改〕戴。天生菜与花,来作合欢配。合欢复合欢,花菜长相爱。

(三)深入群众生活,展现民俗风情

杂体诗中大量的诗作是民歌民谣或拟民歌民谣(共28题49首)。这些作品,从多角度反映当时广东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风土人情,观照当时的下层社会,是研究岭南历史和民俗的很好材料。同时,这些作品是作者作为布衣诗人,深入群众生活,从中体验、总结、提炼、加工的产物,因而乡土气息、生活情趣很浓,有的还富于哲理,是作者平民思想在创作中的体现。

由于广东地处南方,雨量充沛,因而河流纵横分布,其间急流险滩也不少。河道多带来水运发达,杂体诗对此有所反映。以反映船夫生活的《舟子谣》为例:

广州大艨艟,使得两头风,输一篷,赢一篷。

后八字风,扬篷当中;前八字风,勾篷西东。

上滩如天,铁人纸船。人与石斗,十钩一牵。船随石转,其软如绵。

江海无津,铁船纸人。随风所督,万斛埃尘。期船坚重,铁力为身。

这四首《舟子谣》,是经作者收录加工的民谣,反映当时内河及海洋船运的实际情况,富于哲理。其中“前八字风”、“后八字风”、“铁人纸船”等语,精练生动,是劳动人民语言提炼、加工的产物。由此可看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生产活动和语言深有研究。

水流鹅,莫淘河。我鱼少,尔鱼多。竹弓欲射汝,奈汝会逃何!

这首拟童谣,以农村孩童到河中捉鱼为素材,通篇用小孩对水流鹅的口气写出,充满童真与童趣。

(四)大众化、通俗化的艺术风格

屈大均杂体诗在艺术风格上一个可贵的特点,就是继承《诗经》、汉乐府和白居易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从民歌中吸取营养,走大众化、通俗化的创作道路。这突出地表现在他的一批拟民歌、民谣的创作中。如《上泷谣》(四首录二):

宁上三峡,莫上六泷。上泷犹可,下泷杀我。

船随飞流,入于泷湫。千尺之势,十沉一浮。

诗中所谓的“六泷”,是北江坪石至乐昌的一段,水流湍急,行舟甚险。“三峡”指北江三峡。作者用口语化的语言,总结出船夫的心得,通俗、凝练、生动。

又如《渔者歌》:

取鱼大滥二滥,捕蟹三沙四沙。潮落不归村舍,月明同宿芦花。

船公上樯望鱼,船姥下水牵网。满篮白饭黄花(原注:皆鱼名),换酒洲边相饷。

这两首诗写渔家的辛勤劳作,能捕捉其生活细节,造语通俗贴切;写劳作之余的歇憩,悠然自得,且意境甚美。这种大众化、通俗化的诗风,可以说开了二百年后黄遵宪“我手写我口”的诗界革命的先河。这是屈大均平民思想在艺术风格上的体现。

三、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屈大均的杂体诗以其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平民意识,在明末清初的岭南诗坛独标高格。但是,诗人毕竟是生活在封建时代的文人,其思想意识总的来说未能超越封建思想的藩篱,表现在部分杂体诗中,就是宣扬封建的妇德、孝道和迷信思想,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局限性。

封建社会是个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古往今来东西方皆有对男对女不同标准的两套理论。”〔7〕在中国的封建时代, 男子在婚姻上可以三妻四妾,在性爱上可以朝秦暮楚;而女子却要“从一而终”,并受“节烈”等封建教条的禁锢和摧残。对“节烈”这两个字,鲁迅先生是这样解释的“……大约节是丈夫死了,决不再嫁,也不私奔,丈夫死得愈早,家里愈穷,她便节得愈好。烈女是有两种:一种是无论已嫁未嫁,只要丈夫死了,她也跟着自尽;一种是有强暴来污辱她的时候,设法自戕,或者抗拒被杀,都无不可。”〔8〕

杂体诗中宣扬妇女守节的有《三黄鹄堂操》。其序云:

予族中有女,未嫁而其婿莫生死。奔丧不返,誓于天以死守志。其两代姑亦皆早孀无子,赖女以养。予既为《〈柏舟〉〔9〕说》以示女,复题其堂曰“三黄鹄〔10〕堂”,以比古之陶婴,而为琴操以写其悲云。

这位与诗人同一宗族的女子,尚未成婚,就誓死要为亡故的未婚夫守节,可见其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11〕的封建道德毒害之深。其“两代姑”(即家婆和家婆的家婆)也皆“早孀”,和她凑成三代,都是封建妇德的殉葬品,令人倍觉可怜。而作者却站在封建道德的立场上,对此抱欣赏态度,大力予以表彰。

杂体诗中宣扬烈妇的诗篇更多,这些篇什可分为两类,一类如本文第一部分所论及的《二妃操》等,写在抗击外族入侵斗争中的铮铮女子,其坚贞不屈、蹈死不顾的节操值得后代传颂;另一类如《双刃操》、《四孝烈操》所宣扬的某些烈妇,则完全是违情悖理的。《双刃操》写两个故事,一个是番禺谢氏妇,夫卒,誓不再嫁,其父逼之,遂以刀自刎。一个是南海兰石(即今佛山市栏石镇)某氏,在清兵陷城、其夫被杀之后,殓夫毕,以刀自割死。作者对这两个妇女都是持赞颂态度的。在我们看来,后一个故事主要是表现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的精神,这是有积极意义的;而前一个故事赞赏的是一女不嫁二夫的封建妇德,是不可取的。

杂体诗中也有个别篇章是表现封建孝道糟粕的。孝道作为古代儒家的一种道德规范,原指养亲、尊亲。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对父母,不光要赡养,还须尊敬,如果光养不敬,与养狗和养马还有区别吗?这种孝道,不论古代、现代,都应提倡的。但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孝的观念被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提到“忠孝治国”的吓人高度,并不断加温,被弄到不近人情和野蛮的地步,如“二十四孝”中的内容。杂体诗中《割股操》就属于这一类。该篇写的是割股以疗母病的故事,诗中写道:“一死可救母兮,儿身以之;一脔之肉,儿安忍辞?”这种既愚昧又野蛮的行动,在今天看来,是不应该赞颂的。

此外,杂体诗中还有个别宣扬封建迷信的篇章,如《三烈魂操》。该诗写博罗、广州、苏州3个女子在清兵破城之际壮烈而死的故事, 显示了大敌当前中华女子的坚贞民族气节,事迹很感人。但作者都假托她们的鬼魂来叙述因由,即烈女被杀或自杀而成冤鬼,冤鬼含愤,或附物或托梦以诉冤于人,曲折叙来,笔法有类《聊斋志异》,与杂体诗整体的写实风格不相协调,有宣扬封建迷信之嫌。

上述杂体诗的缺陷,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作为当代读者,不应苛求古人,但对古代作品也应有分析、有鉴别,分清糟粕和精华。总的说来,屈大均的杂体诗瑕不掩瑜,其局限性并不会掩盖其整体的光辉。笔者认为,研究这些杂体诗,对全面深入认识和评价屈大均的诗歌创作是很有意义的。

On Qu Dajun's Miscellaneous-Style Poems

Lin Juyin

Abstract Qu Dajun's poetry occupied an outstanding placein China's poetic arena during the period from the end of theMing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Qing dynasty.His poemswere a reflection of people's real life in Guangdong at thattime together with a vivid description of the people'scustoms and conventions .As a poet of populace,Qu's poems,though suffering from limitations imposed by the times ,areconsidered top-rate.

Key words Qu Dajun,miscellaneous-style poems,patriotism,popular customs

本文于1995年5月收到。

注释:

〔1〕屈大均:《先考澹足公处士四松阡表》,《嘉业堂丛书》本《翁山文外》卷七。

〔2〕〔6〕〔美〕司徒琳:《南明史1644~1662》第四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3〕《嘉业堂丛书》本《翁山文外》卷十四。

〔4〕《翁山诗外》,国学扶轮社宣统二年版。以下所引各诗同。

〔5〕《鲁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273页。

〔7〕《钱钟书论学文选》第二卷,花城出版社,1991年版, 第245页。

〔8〕《我之节烈观》,《鲁迅选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年版,第2页。

〔9〕《柏舟》,《诗经·国风·邶风》篇名,写妇人遭受遗弃, 又为群小所欺,而坚持真理,不甘屈服。

〔10〕黄鹄即天鹅。《楚辞·借誓》:“黄鹄之一举兮,知山川之纡曲。”

〔11〕宋代道学家程颐语,见《河南程氏遣书》卷二十二。见《论语》。

标签:;  ;  ;  

曲大钧混合风格诗歌初探_屈大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