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立医院 福建福州 350001
【摘 要】目的:评价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骨折疗效,总结护理经验。方法:2014年1月~2015年1月,医院共以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42例,部分患者联合VSD、二期修复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10~25个月、平均(14±5)个月,12例联合VSD治疗(15.5±6.1)日,伤口愈合时间(21±2)日;骨折愈合时间6~13个月、平均(8.5±1.4)个月,愈合率100%,骨折端成角4例,针道感染10例,无深部感染、骨髓炎,无固定针松动、断裂例;治疗后,踝关节功能、疼痛、步态、活动度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骨折疗效较好,但针道感染率仍较高,需做好围术期管理,术后除基础护理外,还应做好健康教育、伤口护理、VSD护理、饮食管理、康复训练、外固定护理等。
【关键词】胫腓骨骨折;外固定支架;护理
胫腓骨骨折是常见的四肢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5%~10%,近年来随着环境危险因素的增加,胫腓骨骨折发生率明显上升[1]。外固定支架是治疗中度或重度胫腓骨的重要方法,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特别是对于不适合内固定治疗者,外固定支架成为首选治疗方法[2]。外固定支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安全、创伤小,便于观察肢体创面,对软组织与骨膜创伤小,但护理难度也较高,针道感染率居高不下,总结护理经验非常必要。2014年1月~2015年1月,医院共以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42例,经进行精心护理,患者预后较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42例患者,其中男30例、女12例,年龄19~60岁、平均(35.8±10.2)岁。其中Gustilo Ⅱ型24例、Ⅲ型18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4例、挤压伤7例、坠落伤11例。下段16例、中段15例、上段11例。合并伤:肋骨骨折10例、颅脑外伤7例。闭合型30例,开放性12例。
1.2方法
急诊全身情况总体评价、紧急处理合并伤,采用全麻、腰麻、硬膜外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对开放性骨折进行彻底清创处理,清除异物与坏死组织,冲洗伤口,保护软组织血液给供应,不游离骨块骨膜。部分污染较大的碎骨块彻底清洗后浸泡消毒。直视或C型臂X线投射下间接复位骨折,不强迫恢复解剖位置,只要力线与长度恢复、纠正畸形、达到对线良好与功能即可。在骨折上下端分别置入2-3枚直径5mm大小螺纹钉,平行置钉,避免来回钻孔,安装外固定支架调节臂,拧紧螺钉,安装防旋板。旋紧后,做相应处理,彻底止血,联合VAD引流治疗。部分患者联合中医内服药物治疗。
1.3统计学处理
收集数据建立WPS xls数据表,以SPSS18.0软件进行数学统计,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数(n)或率(%)表示。
2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10~25个月、平均(14±5)个月,12例联合VSD治疗(15.5±6.1)日,轻度渗血,大量新生肉芽组织鲜红、肉芽无水肿,伤口愈合时间(21±2)日。骨折愈合时间6~13个月、平均(8.5±1.4)个月,愈合率100%,骨折端成角4例,度数<8°。发生针道感染10例,17孔,经换药、抗感染治疗痊愈,无深部感染、骨髓炎,无固定针松动、断裂例。
治疗后,踝关节功能、疼痛、步态、活动度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
3讨论
3.1 护理需求
内固定治疗胫腓骨康复时间较长,本组患者开放性患者VSD治疗(15.5±6.1)日,骨折愈合时间(8.5±1.4)个月。除基础护理外,必要的护理还包括健康教育、伤口护理、VSD护理、饮食管理、康复训练、外固定护理等。不同患者伤情、是否需要VSD治疗、是否需要二期植皮等治疗、是否有合并伤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要求进行个体化的护理,及时调整医嘱。针道感染预防一直是外固定护理的重要内容,本次研究中针道感染率23.81%。
3.2 护理内容
3.2.1 术前护理
做好术前准备,协助完善实验室检查、备皮备血。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夹板或临时骨折端端,伤后活动性出血局部保障加压止血,但不宜过紧,尽量不使用止血带。胫腓骨骨折特别是开放性骨折,多伴有软组织损伤,患者多有合并症,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休克,需做好对症护理,准确评估病情,完善体征监护,遵医嘱给予药物纠正电解质紊乱、酸碱中毒,维持内环境稳定。
3.2.2 术后护理
1.基础护理 胫腓骨骨折术后卧床时间长,患者常有组织缺损,需进行多期手术,二期组织修复治疗,因术前创伤失血、合并伤,固定治疗后,还易并发内科疾病,需做好基础护理,积极预防压疮、呼吸紊乱。固定治疗早期,极易出现肿胀,早期疼痛感较强,因小腿组织压升高还可能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故还应积极预防肿胀、做好疼痛管理,做好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鉴别发现。术后立即去枕平卧6h,改为半卧位,维持呼吸道通畅,落实常规心电监护,如见异常及时通知医师。定时采用坐位,深呼吸有效咳嗽,必要时雾化吸入盐酸氨溴索,预防肺部感染。每隔2-4h翻身扣背1次,必要时给予水床垫,预防压疮。指导患者多饮水,环形按摩腹部,预防便秘。Ⅱ级护理,包括综合疼痛管理、合并症管理、体位管理等,遵医嘱调脂、降压,每日消毒病房1次。做好室内环境管理,做好防寒保暖,温度23~25℃,相对湿度55%~65%。医嘱规律作息。常规应用抗生素3日,抬高患肢,下肢垫薄枕维持膝屈曲20°~30°。加强床单元管理,保持床单元清洁干燥,患者回病房前,对床单元进行清洁消毒。24h~48h,冰敷管理,每隔4~6h1次,每次30min,若有明显肿胀,湿敷硫酸镁,或采用硫酸镁,减轻肿胀[3]。严密观察患肢肢端血运、肤温、颜色,定期进行足背动脉搏动检查,若见小腿前、后、外侧间隔区肿胀,触之硬实,无弹性,远端皮肤苍白,皮肤温度低,脚趾疼痛,不能活动,及时通知医师处置[4]。
2.伤口护理与VSD护理 胫腓骨多为开放性创伤,伴有软组织损伤,需VSD引流,以利于二期修复治疗,需做好伤口与VSD管理。规范操作,严格无菌标准。若采用VSD引流,需做好负压维持,125mmHg~220mmHg,观察记录引流量、色、质,若引流2h后新出现血性物质,需暂停吸引。若见异常,及时通知医师。观察有无导管折叠、堵塞、漏气情况。换药时,冲洗引流管。若合并感染,联合抗生素冲洗。每次换药,观察评价组织生长情况[5]。外固定期间,为方便创口管理,皮肤长期处于开放状态,易受寒,需做好肢体局部特别是脚趾的保暖,部分患者还需进行牵引治疗,需做好支架管理。
3.外固定护理 ①预防感染 加强外固定支架固定针道管理,每日滴注75%酒精2次,预防针道感染。或适当加压包扎伤口处,同时检查针的稳定性,若出现松动,必要时可去针。观察进针部位有无渗液等异常情况,鉴别是否为感染或异物反应。及时采集渗液送检,据检查结果确定是否继续引流。②定期检查外固定支架情况,保持外固定支架清洁干燥。每隔2-3周,据照片结果,进行外固定支架调整,矫正轴线偏差,此后每2周,骨折端加压1次,每月拍摄1次X线片。检查松紧度,观察有无松动、移位,钢针是否有弯曲,检查闭锁情况,若有松动及时调整[6]。
4.功能训练
胫腓骨外固定治疗时间较长,易出现肌肉萎缩、关节僵直加重,处理不当极易导致骨折不愈合。应鼓励早起康复训练,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后,便可开始早期康复训练,当日进行趾屈背伸运动、上举上肢训练,术后1日,进行股四头肌、小腿三角肌等长收缩被动训练,每天3组,每组15次。侧肢及躯干正常活动。术后3-5日,下肢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并指导进行髋、膝、踝、趾主动练习。禁止在骨折未愈合时,有旋转、剪切动作,若骨折稳定性较好,术后1周可进行膝关节、踝关节屈伸训练,逐渐增加关节活动幅度、次数、强度,以不疲劳为宜。
5.营养管理
术后早期以清淡饮食、易消化、高营养饮食为主,补充足量的热量、维生素、蛋白质,多食水果蔬菜、蛋奶产品,但需控制脂肪摄入,多食牛奶、海产品、瘦肉、骨头汤等,促进伤口愈合、骨痂生长、预防便秘。
6.健康教育
进行阶段性健康教育,包括术前治疗宣教、疾病宣教、康复训练指导,术后康复训练、饮食指导,注重提高患者自护水平,在出院前做好指导,以外固定支架护理为主要宣教内容,包括预防外力碰撞、禁止擅自拆卸调节支架、保持针孔及周围皮肤清洁、坚持康复训练、合理营养、定期复查等。
3.3 小结
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骨折疗效肯定,但护理任务较繁重,不同患者预后存在较大差异,常规护理内容包括健康教育、伤口护理、外固定支架护理等,今后还应注重提升健康教育质量,提供延伸护理,以提升患者及其家属的自护能力,能够落实康复训练,尽可能恢复患肢功能,预防愈合不良、肢体不等长等严重并发症。
参考文献:
[1]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1046~1057.
[2]董泽民.急诊外固定架治疗腔骨中下段幵放性骨折[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1,14(1):93.
[3]单红兰,朱文峰,陆汉芹,等.骨科无痛病房管理中的护理体会[J].现代医学,2013,41(4):269-271.
[4]徐道明,郭海英,张丽丽.创伤及术后肢体肿胀的康复治疗进展[J].中国康复,2011,26(2):130-132.
[5]王志伟.负压治疗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15(12):2072-2074.
[6]丁凡,邵增务,吴宏斌.外固定器结合封闭负压引流及术后治疗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0,18(8):645-647.
论文作者:黄晨捷,赵,玲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4
标签:腓骨论文; 支架论文; 患者论文; 术后论文; 个月论文; 伤口论文; 康复训练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