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软案例中的经济问题看网络经济的新特征_网络经济论文

从微软案件中的经济学问题看网络经济的新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微软论文,网络经济论文,经济学论文,案件论文,新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新经济的一个主要特征是以高科技为基础的信息产业将对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带来革命性的冲击。本文讨论微软案件中的一些经济学问题并由此探讨网络经济的一些新的特征。

如何衡量垄断厂商的“市场力量”(Market power)

经济学理论认为,垄断势力所带来的问题在于垄断厂商所生产的产品产量过少,而收取的价格过高,从而使社会上的有限资源没有得到最优利用。垄断厂商的产量和价格决策可以用下图一来表示:

在此图中,D为市场需求曲线,MR为边际收益线,而MC为边际成本曲线。由于没有竞争压力,厂商根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法则决定其产品产量Qm,相应的最优价格为pm。如果该产品的市场为完全竞争市场,我们知道市场均衡产量为Qc,均衡价格将是Pc。显然,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较,垄断导致了较少的商品产量和更高的价格。Lerner指数(Lerner Index),(Pm-MC)/Pm,是判断垄断力量大小的一个重要指标,它衡量垄断价格高出边际成本的程度。

那么,市场上微软软件产品的价格是否是垄断价格呢?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宣称,“我们所有的软件产品的价格都在下降,而同时软件的功能却在不断加强”。但据美国《商业周刊》透露[2],虽然“视窗”(Windows)系列产品和“办公室”软件(Office)的零售价格在持续下降,但是微机生产商支付给每个新版本“视窗”的价格却在不断升高;公司用户所付的“办公室”软件的价格也在升高。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微机在使用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而公司用户是微软软件产品的最大客户,“办公室”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也达百分之八十七以上。微软对这两种产品的价格策略是典型的垄断定价。另外从商品的市场占有率上看,微软在软件市场上也符合垄断的定义。

从微软免费赠送“网络探索者”看网络经济下市场的边界

微软一案最关键的问题是对捆绑“视窗”(Windows)操作系统软件和“网络探索者”(Internet Explorer)Internet浏览软件的争议。微软坚称“网络探索者”是“视窗”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把它们捆绑在一起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消费者,并且“网络探索者”是免费的。“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那么微软为什么要免费赠送“网络探索者”呢?其实,这是微软为了争夺和占领电子商务市场的一个战略性措施。

微软一直在努力拓展其势力范围,使其超越软件行业,而进入日趋有利可图的电子商务和网络连接行业,他们已经投资数以百亿计的资金在通讯和科技公司中(如AT & T)。由于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上有垄断状态,把Internet浏览软件“网络探索者”(Internet Explorer)与“视窗”捆绑在一起也就相当于垄断了消费者和电子商务有关的厂商上网的交通通道。这样,微软可以得到如下益处。首先,Internet浏览软件可以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市场营销工具,它能通过有选择地提示厂商和产品的信息来左右消费者的偏好。从而厂商也会愿意购买微软的其它配套软件产品。其次,Internet浏览软件在定义浏览内容的标准方面也起很大作用。一个占有垄断地位的浏览软件可以影响网站开发者开发网上内容的方式。最后,同时也是最重要的,Internet正快速的发展成为一个巨大的电子商务市场平台。消费者可以通过Internet进行各种各样的商务活动,如从购买汽车和投资等等。谁拥有了通向Internet的窗口,也就拥有了指挥Internet交通的工具。

自然垄断与信息产业的规模经济:

对微软在软件产业中垄断地位的一个“合理”解释是:软件产业符合自然垄断的特征,一个厂商的垄断会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图二是对一个自然垄断行业的特点分析:

一个具有规模2的厂商生产80,000个单位的产品所耗费的平均成本为每单位一元钱。如果该产业重组成8个规模较小的厂商,要生产同样数量的产品,每个单位的平均成本就升为5元钱。显然,从有效利用社会资源的角度来看,该行业由一个厂商垄断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另外注意,自然垄断最关键的一个先决条件是,在规模经济条件下的产量非常接近于消费者的需求,反映在上图中,这就是需求曲线和长期成本曲线的交点非常接近于生产规模2。

在回答《商业周刊》关于“视窗”产品为何没有象微机产品那样降低价格时,比尔·盖茨用开发“视窗”产品的巨额投资作为理由。这个问题的答案涉及到信息产品特性和定价的基本问题。同传统产品相比较,电脑软件这样的信息产品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是高固定成本和很低的边际成本。开发一个如“视窗”操作系统这样的软件需要巨额研发投入,而一旦产品开发出来后,生产每一单位的产品的边际成本主要是复制一张光盘的成本,它几乎为零。如果迫使软件厂商制定一个较低的,接近于边际成本的价格,从社会的角度看,这个价格将是最有效率的。但问题是,厂商由于研发投入得不到补偿,其利润是负值,市场上的均衡结果将是这种产品根本不能被开发出来。

那么,软件产品的这些特点是否能成为微软垄断地位和收取垄断价格的充足理由呢?答案是否定的。首先,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已经有很多管制(Regulate)自然垄断行业的措施,如平均成本管制(Averager Cost Regulation),边际成本管制(Marginal Cost Regulation)等等,其中心出发点是兼顾效率和保护厂商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其次,软件行业是否属于自然垄断也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信息产业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是分散化(Decentralization),Internet的蓬勃发展就是这个趋势的最好例证。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哪一种发明能像Internet那样将分散于全球各地的决策者联系到一起而共享信息资源,参与共同决策。有趣的是,Internet的发明并不是由微软这样的大公司利用巨额研发投入而诞生的,而是由几个软件开发者始创,然后利用成千上万人共同努力而使其繁荣起来的。再次,微软的庞大生产能力和巨额投入已成为妨碍新产品进入市场的障碍(Barrier to Entry)。如果没有合理的管制措施,很难想象具有与“视窗”操作系统抗衡前景的"Linnux"操作系统这样产品的命运。而产品多样化,让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可以增加社会的福利。

网络型产业的新特点:标准化与网络效应

与传统工业相比较,网络型信息产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对“标准化”的要求非常高。为了使用户的机器能互相交流,一个统一的标准是必需的。网络标准化的价值也随着用户的增多而增大,这就是网络的外部性。而随着网络标准价值的增大,后来的用户也就自愿或不自愿地要遵循这个标准。微软的“视窗”系列对微机操作系统的垄断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这种网络外部性。由于“视窗”已成为操作系统的标准,软件开发者和微机生产商被吸引着采用它,这进而又巩固了“视窗”在操作系统市场上的垄断地位。网络效应使新产品进入市场更加困难,它也成了一种竞争障碍。可见,网络产业标准如果由一个处于垄断地位的厂商来制订就不可避免地破坏自由竞争原则。在这个问题上,只有像政府这样的中立机构才能起制订和监护公平游戏规则的作用。

从这些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信息产业的一些新特征,网络经济有很多不同于传统产业的新特征,现有的经济学理论还不能给出满意的答案,这也给我们经济研究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标签:;  ;  ;  ;  ;  ;  

从微软案例中的经济问题看网络经济的新特征_网络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