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适度应用心理咨询技术的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心理咨询论文,策略论文,思想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在咨询中,咨询师和求助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协商、互助互长的协助关系,即咨询师和求助者之间的关系是助人自助的关系,这有利于求助者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与心理咨询思想有许多共通之处,例如: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及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积极探究、主动参与,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强调新课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等。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育中,我们习惯于照本宣科的倡导主流思想。殊不知,在思维活跃的中学生群体中,我们在这方面越是“严谨”,学生越是反感,他们感觉教育者根本不了解他们,甚至感觉教育者的虚伪,这样的教育使得学生习惯性排斥,即使再有道理,又怎么能得到好的效果呢?这种时候,适当引入心理咨询技术,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因为我们的理解和尊重而辩证地分析,理智地思考,实现教育的良性发展。为此,笔者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有效倾听,听懂学生弦外之音
一般的课堂教学,老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比较注重“讲”而常常会忽视“听”的作用,而心理咨询非常重视倾听的过程,所谓“倾听”是指咨询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向来访者传达“我正在很有兴趣地听着你的叙述,我表示理解和接纳”的信息。借鉴心理咨询的有关要求在教学中也要十分重视使用倾听的技术,在倾听的过程中,要认真、有兴趣、设身处地听,并适当表示理解,不要随意进行评价,不仅要听懂学生通过语言、表情、动作所表达出的东西,还应该学会听懂学生没有用语言表达的内容或隐含的意思。老师在倾听学生的谈话时,要注意理解学生所传达的内容和情感,不排斥、不歧视,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来思考,鼓励其宣泄,帮助其澄清自己的想法,让思想政治课教学更有效。例如:在上《换个眼光看老师》一课时,老师刚刚写完标题,有位学生就在下面自言自语:是啊,大家都要换个眼光看人。老师先是一愣,继而笑眯眯的回应:谢谢你的提醒。因为这个学生曾经因为学习较差而一直受到老师和学生的轻视,继而老师请同学们讨论,如何换个眼光看人?并提醒不仅仅是换个眼光看老师。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包括如何看待学习暂时落后的同学,都要一分为二,全面分析,不能以其短而掩盖了其所长。最后,老师特地请刚才自言自语的同学也谈谈如何换个眼光看人,那位学生也诚恳地说要勇于接受老师和同学的批评,不能一味存在抵触心态,也要换个眼光看待他人的评价。
二、适当询问,控制学生不良情绪
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各类社会现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受自身阅历和社会现实条件的制约,他们对社会现象还不能正确鉴别,认识上容易走向误区,缺乏理性,有时甚至出现抵触情绪。例如:《成长在社会》一课中,老师为了让学生体验生活变化,播放了一组规划有序的农民新居,并结合学生的生活播放了当地的安居工程,有部分学生发出了讥笑声,甚至有几个同学在下面自成一组自由讨论,当老师请某一个讨论的同学站起来回答时,那个同学反问老师:为什么有人不愿拆迁宁愿自焚,为什么因为拆迁老百姓和政府发生了冲突,为什么会有“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一说?学生肤浅的认识,偏激的心理确实给政治课教学的顺利开展带来了困难。心理咨询最常用的询问方式有两种:封闭式提问和开放式询问。封闭式问题有利于心理工作者确定一些陈述,而开放式问题则有利于心理工作者了解更加详细的情况。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采用适当的询问方式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的想法、事情的真相,使教育更具针财性、更中肯。当学生提出这些质问时,老师并没有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而立即予以纠正,面对学生认识偏激的表现,必须让他充分地表达,等他说完后,老师肯定了他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并说这是一个公民应有的品质,但接着追问学生是否完全了解事实的真相。得知学生是从网上看到这些问题,老师于是和学生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全面正确看待网络信息,让学生明白对事物的定论必须全面了解了本质以后才能下结论。
三、价值中立,留给学生发展空间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多数有较确定的价值标准,老师往往会站在政治的高度和立场上以这种价值标准衡量学生,对学生的言行作出价值评判,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褒扬正气,贬抑歪风。然而在实践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教育很容易使学生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对学生的错误思想和行为治标不治本。例如,面对中学生的早恋,我们在影响学习,辜负父母,甚至会影响前程……条条框框的说教之后,对方仍我行我素,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我们不妨首先采取价值中立,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不加评判,情感上表示理解,认为这是青春期的正常生理反应,让学生敢于向你倾诉,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在掌握了具体情况后,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利害关系,使其作出明智的选择。例如:在讲解“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时,教师出示了这样一则案例:有一位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可以救她,就是本城一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这种药成本很高,药剂师又以十倍的价格出售。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四处借钱,也难凑足半数,海因茨不得已,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允许他延期付款,以挽救他妻子的生命,但却遭到药剂师的拒绝……讨论题:偷药与不偷药之间的抉择,不只是生命与清白之间的角逐。如果你是海因茨,你会怎么办?对于这样的道德两难问题,老师不能简单的认可其中一种观点,应该留给学生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当然,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标决定了我们对学生的价值观不能简单地采取中立的态度。特别是结合我国国情和当前心理咨询的实际状况,更不可不切实际地过分强调价值中立。但是适当的引入则会帮我们搬走思想教育过程中的顽石,改变学科教学中的不良现象。
四、学会保密,尊重学生个人隐私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求老师有很敏锐的政治眼光和很强的政治责任感,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并努力解决,这样做可以遏制不良事态的进一步发展。但同时也使学生在心理上构成了一层厚厚的心理防线,致使老师很难从学生口中了解真实、全面的情况。例如:还是上文提到的早恋问题,当学生向你敞开心扉后,我们就要学会尊重和保护学生的隐私。当然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们要一分为二地对待保密性原则,处理好“隐”和“显”的问题。一些敏感问题当隐则隐,特别是当涉及学生深层次思想心理活动时,要掌握处理问题的火候,知道哪些问题只限于本人和当事人知道,哪些问题可以向其他学生通报,做到保密性和公开性的统一。例如有一位同学曾在政治作业本里夹了小纸条悄悄告诉老师班上有部分男同学放学后进网吧打游戏,并要求老师不能找那些上网吧的同学。面对此事,老师暂时没有作出任何反应,一星期后,老师在讲“在‘责任’中长大”时,设计了这样一个讨论题:作为一名中学生,其实也身兼多重身份,请根据自己的社会角色,说说如果我们沉湎于网吧或游戏厅,我们没有承担什么责任?教师一方面利用教学巧妙地对那些经常出入网吧的同学进行了教育,另一方面尊重和保护了反映问题的同学,机智地做到了保密性和公开性的有机统一。
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行为和优秀的心理品质是政治课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实践和摸索,并能随着社会和学生的发展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的效益最大化,当然,如何更好地利用心理咨询技术还有待于同行和专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入探讨,以达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