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观察新型导管与导丝对接的辅助装置在冠状动脉介入手术过程中的临床应用及其临床价值。方法:纳入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及治疗的病例307例,其中使用新型导管与导丝对接的辅助装置患者(A组)137例,未使用该装置患者为对照组(B组)130例,评价两组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操作时间、透视时间、射线暴露量、 导丝通过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与B组相比,操作时间及透视时间更短(P<0.05),射线暴露剂量更低(P<0.05);组间并发症及导丝通过成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使用新型导管与导丝对接的辅助装置在冠状动脉介入手术中减少操作时间、透视时间及射线暴露剂量体现出明显优势。
【关键词】新型导管与导丝对接的辅助装置;冠脉造影;冠脉介入治疗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5-0226-02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由于创伤小、效果好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并被广大患者所接受,而在心脏介入手术中导丝和导管更是必不可少之器械。目前已申请专利的心脏介入导管对接托架,只能适用于一种固定尺寸差的配合,在应对不同直径或不同壁厚的导管与导丝的对接时就因无法调节而对接不成功。本研究在前期完成新型导管与导丝对接的辅助装置的专利发明,已在临床进行试验。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随机纳入我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共307例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及治疗的患者,随机分组为使用新型导管与导丝对接的辅助装置(A组)137例,未使用该装置为对照组(B组)130例。入选标准:Allens试验阳性者,有冠脉介入治疗的适应症者。排除标准:无桡动脉波动、Allens试验阴性、桡动脉病变或动静脉瘘者。其中A组男92例,女45例;平均年龄59.5±9.18岁,B组男101例,女29例;平均年龄58.65±10.76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1.2 新型导管与导丝对接的辅助装置的方法学
一种心脏介入手术中导管和导丝的对接的辅助装置的方法,先在导管架上设置导管放置槽,后者的角度和深度按照心脏介入手术中导管的直径设计,在导管放置槽靠导丝架侧有导轨槽和升降槽用于导丝架的固定及升降。手术中将导丝放置于导丝架,根据导管的直径通过升降轨道调整导丝架的高度,上下移动的导丝架,适用于多种规格的导丝的导管的对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管放置槽及导丝架是按照下述工艺步骤制得的,现在导管架上分割出一定角度的“V”字母型沟槽,将沟槽底部角度制作为半圆形,便于导管放置,在导管架一端还设置有导管槽和升降槽,导丝架上设置有导丝放置槽、导轨及升降导轨,升降导轨上设置有螺纹孔,所述的导丝架通过导轨、升降导轨分别和导管架上设置的导轨槽、升降槽的配合在导管架上相对运动,调节螺栓安装有所述的螺纹孔内。所述的导管放置槽和导丝放置槽的夹角角度相同(结构示意图见图1)。
图1:导管架1、导丝架2,调节螺栓3,导管放置槽11,导轨槽12,升降槽13,导丝放置槽21、导轨22、升降导轨23,螺纹孔231。
1.3 方法
术前常规做Allens试验阳性者方可行该侧桡动脉穿刺,穿刺成功后经桡动脉鞘内注入硝酸甘油200ug预防血管痉挛,注入肝素3000U,减少血栓形成。导丝和导管的输送的操作均由我院经验丰富的介入治疗医生完成,记录人员使用秒表记录A、B两组导丝到达主动脉根部的操作时间、透视时间、透视期间X线曝光剂量,记录因桡动脉痉挛引起导丝不能成功通过的病历,对于此类情况,改为股动脉径路手术。介入检查或治疗结束后使用桡动脉压迫器压迫止血,观察介入操作相关出血并发症。
1.4 评价指标
①操作时间:指从桡动脉穿刺鞘将导丝及导管送入鞘管至主动脉根部的时间;②透视时间:指有使用X线曝光透视下推送导丝及导管的时间;③射线暴露量:指在推送导丝及导管过程中 X 线的曝光量;④导丝通过成功率;⑤出血并发症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表示为均数±标准差采用两组均数比较的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A组操作时间更短(P<0.001),透视时间更短(P<0.001),射线暴露剂量更低(P<0.001);两组间介入操作相关出血并发症:A组发生穿刺点周围血肿10例,B组发生穿刺点周围血肿7例,前臂张力性血肿1例,两组间并发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A组发生桡动脉痉挛3例,B组发生桡动脉痉挛5例(P<0.05)。见表1。
表1 两组间各项指标评价比较结果
3.讨论
本研究主要采用桡动脉径路,主要考虑经桡动脉入路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较经股动脉途径具有创伤小,患者易于接受,局部血管并发症少,术后患者即刻能够下床活动,住院费用少等优点[1-3]。
本研究结果提示使用新型导管与导丝对接的辅助装置组的患者操作时间减少,冠脉介入手术中为满足不同操作常需要频繁更换导丝,本研究发现使用新型导管与导丝对接的辅助装置主要在导丝与导管对接时间减少,从而降低整体操作时间。冠脉介入操作时间的减少可降低透视时间及射线暴露剂量,减少了医生及患者X射线的吸收量。两组间术后出现与操作相关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性,这可能与导丝在输送过程中未能全程透视有关,增加了血管穿孔出血所致并发症,有研究也提示与导丝的种类及性质相关[3]。本研究发现两组间通过成功率未见明显差异,主要与患者血管解剖特点,如穿刺失败导致桡动脉痉挛等有关,同时也提示新型导管与导丝对接的辅助装置未能提高导丝通过成功率。
总体评价新型导管与导丝对接的辅助装置在冠状动脉介入手术过程中可减少操作时间、透视时间、射线暴露剂量及介入相关出血并发症,研究结果表现出明显优势。本研究未能对两组间术后随访明确桡动脉远期相关并发症,样本量较少,需今后在多中心大样本的开展临床试验研究。
【参考文献】
[1]党群,李永健,(韩)罗丞云.冠心病介入治疗策略和病例分析[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222-45.
[2] Nguyen T,Saito S,Grines C.Vascular Access[J].J Interv Cardiol,2002,15(2):163-6.
[3] Farooqi F,Alexander J,Sarma A.Rare vascular perforation complicating radial approach to percutaneous coronary angioplasty [J].BMJ Case Rep, 2013, 20(13):796.
论文作者:王一浩,武晓莲(通讯作者),李燕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30
标签:导管论文; 桡动脉论文; 时间论文; 导轨论文; 并发症论文; 装置论文; 操作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