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内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的MRI诊断

椎管内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的MRI诊断

一、椎管内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的MRI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陈勇[1](2019)在《颅内表皮样囊肿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回顾分析影响颅内表皮样囊肿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以提高对此类术后并发症的认识并为临床诊疗过程中防治复发提供参考。病例资料和方法:收集200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收治的141例颅内表皮样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回访资料,对复发患者及未复发患者按性别、年龄、影像学表现、病变部位、大小、生物学特点、手术切除程度等指标分组统计,结合卡方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及Kaplan-Meier生存分析筛选影响术后复发率、复发风险及无进展生存期的危险因素,纳入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最终获得影响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1为剔除标准,P<0.05为有显着性差异。结果:141例患者中男性46例,女性95例,男女比例1:2.06。复发33例,复发率23.4%。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均不影响术后复发,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的病变的复发率高于典型病变(38.1%:17.2%)且术后复发风险高于典型病变、无进展生存期较短(P<0.05),体积大小是影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复发患者病变的平均体积为38.7±25.3 cm3,未复发病变的平均体积为25.3±23.2 cm3,体积较大的病变主要增加术后远期复发风险,其5年、10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67.8%、16.5%。小脑幕上病变的术后复发风险高于幕下病变(P<0.05),病变所在颅内间隙不同其术后复发风险明显不同(P<0.05)。侵袭性生长的病变术后复发风险高于匍匐性生长的病变、无进展生存期较短(P<0.05))。手术不同程度残留导致术后复发风险增高、无进展生存期缩短(P<0.05),影响手术切除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病变的大小及是否与周围神经血管粘连。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是否典型、所在颅内间隙及手术的切除程度。影像学表现非典型病变的复发风险是典型病变的5.966倍;脑实质内病变的复发风险最高,其次为蛛网膜下腔内、脑室内及硬膜外/下病变;手术残留少量瘤体的术后复发风险是全切后的3.681倍,而残留部分包膜术后复发风险较全切无显着增高(HR=1.078,P>0.05)。结论:颅内表皮样囊肿术后存在一定的复发率,术后复发多见于非典型影像学表现、脑实质内病变、手术残留瘤体的患者。提高手术切除程度为预防复发最重要的手段,但手术残留部分包膜不会明显增加术后复发风险。

张波波[2](2017)在《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椎管内占位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背景资料先天性脊柱畸形的类型中最为常见的为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在胚胎发育的前8周,椎体的异常发育可致使先天性脊柱侧凸。在此期间,脊柱的骨性成分形成,神经轴完成内折和中央管闭合。这些过程是紧密联系的,因此脊柱侧凸经常合并有椎管内畸形,如脊髓栓系(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脊髓纵裂(split spinal cord malformation,SSCM),椎管内占位(intraspinal mass,IM)等。椎管内占位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是指原发于椎管内组织的各类占位,后者是指原发于椎管外相近组织扩展蔓延到椎管内的各类占位及原发于远隔部位经转移进入椎管内的各种恶性占位。脊柱侧凸常合并的椎管内占位类型为“先天性肿瘤及囊肿性病变”。目前,国内外并无研究系统阐述脊柱侧凸合并椎管内占位的发病率,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手术治疗等相关问题。目的1.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椎管内占位的发病率;2.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椎管内占位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3.评价一期手术治疗合并椎管内占位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6年6月于西京医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495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例合并椎管内占位。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11-31岁,平均年龄19.14±7.52岁。3例患者因“下肢无力”就诊,1例患者因“下肢麻木疼痛”就诊,3例患者因“脊柱侧凸”就诊。MRI检查示7例患者占位全部位于胸段椎管内。5例位于髓内,1例位于髓外硬膜内,1例髓内及髓外硬膜内均有侵及。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诊断为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椎管内占位。7例患者均行一期后路脊柱侧凸矫形及椎管内占位切除术。术后给予抗感染、营养神经、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疗效评价指标包括侧凸矫正率,手术并发症,椎管内占位复发情况。结果术后随访时间27~99月,平均49.71±32.90月。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椎管内占位患者占本单位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1.41%。所有患者术前行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片及CT示“脊柱侧凸”。术前行MRI检查,椎管内占位均准确定位;4例定性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一致。7例均行术后病理学检查,示畸胎瘤2例,表皮样囊肿2例,皮样囊肿1例,支气管源性囊肿1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1例。术后冠状面主弯矫正率55.05%±18.75%,术后矢状面主弯矫正率为41.53%±19.43%。手术时间370~855min,平均(550±166)min;术中失血量1500~3000 ml,平均(2100±663)ml。末次随访未见明显矫形丢失。术后有1例患者出现暂时性神经损害,于术后半年恢复至术前状态;1例患者术后出现脑脊液漏,引流7天后治愈。1例患者于术后5年随访时发现椎管内占位复发,遂再次行椎管内占位切除术,手术满意,再次术后3年随访未见复发。结论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椎管内占位发病率较低,约为1.41%;椎管内占位类型多为“先天性肿瘤及囊肿性病变”,好发于胸段、髓内,畸胎瘤多见。诊断主要依靠术前MRI检查及术后病理学检查。一期手术治疗合并椎管内占位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是安全有效的,一期手术与分期手术相比,并没有增加术后神经并发症的风险,但术中出血量较大,手术时间较长。

王培源,王霞,陈亮,王旭,夏吉凯,王滨[3](2015)在《椎管内表皮样囊肿的MRI诊断与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椎管内表皮样囊肿的临床表现特点及MRI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7例(男15例,女12例)椎管内表皮样囊肿的临床及影像资料,重点分析其X线表现及MRI特点。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下肢疼痛、麻木无力或肌力减退。病变部位为骶尾段13、腰骶椎交界区4例,腰段7例,胸腰椎交界区3例。位于髓外硬膜下23例,脊髓内4例。病变长度2.79.0 cm不等,长轴与椎管方向一致。T1WI示8例呈均匀低信号,14例呈等低混杂信号,5例呈高低混杂信号。T2WI 6例呈均匀高信号,21例呈等高混杂信号;增强扫描,4例病变周围见不规则环形或线状强化。16例患者合并发育性骨质异常。结论椎管内表皮样囊肿以先天性多见,多伴有其它先天性发育畸形;X线检查可以发现并存的骨质异常,MRI表现具有特征性,对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蔡莉,李宗芳,蒋元明,高文涛[4](2015)在《椎管内表皮样囊肿的MRI表现》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MRI诊断椎管内表皮样囊肿的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表皮样囊肿10例。回顾性分析病灶的位置、形态、MRI平扫信号特点及增强后表现。结果 10例椎管内病变中9例位于胸腰段,1例位于骶部;8例位于髓外硬膜下,2例位于髓内;多数病灶长度少于3个椎体(8/10)。MRI平扫T1WI上4例病变呈稍低、等信号,6例呈高、稍高信号;T2WI上病变均呈稍高或高信号。增强后3例病变边缘轻度强化,7例无明显强化。1例患者行DWI扫描,病变表现为高信号。结论椎管内表皮样囊肿具有一定的MRI特征表现,有助于术前诊断。

孟令惠,何杰,崔建岭[5](2014)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破裂脂滴进入脑脊液三例分析及文献复习》文中研究指明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破裂脂滴进入脑脊液临床罕见,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多为个案报道,其中皮样囊肿、畸胎瘤、表皮样囊肿破裂均有报道。肿瘤可位于颅内,也可位于椎管内;临床表现各异,MRI检查有特征性表现。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自2004年7月1日至2012年2月9日经手术和MRI检查证实3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破裂脂滴进入脑脊液,现分析此3例患者临床资料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旨在分析其临床特征和影像学表现,探讨其治疗方法和预后。

黄文亮,周山,张振勇,吴淑芬[6](2011)在《椎管内表皮样囊肿MRI表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MRI诊断椎管内表皮样囊肿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组织病理证实的21例椎管内表皮样囊肿患者MRI影像资料。结果 MRI术前诊断椎管内表皮样囊肿18例,诊断准确率85.7%;MRI表现T1WI呈均匀等信号9例、均匀低信号6例、低信号为主混杂信号5例、高信号为主混杂信号1例,8例肿瘤边缘可见脂肪信号;T2WI呈高信号18例、等高信号3例,19例肿瘤边缘可见环形等低信号囊壁;17例行增强扫描,3例肿瘤周围可见轻微强化,14例无强化。结论 MRI有助于术前椎管内表皮样囊肿诊断。

初明,魏兰兰,胡恩喜,王殿洪,于洪伟,吴培,徐坤,李国忠,钟震宇,史怀璋,赵世光[7](2011)在《椎管内皮样囊肿脂滴破入脊髓中央管和蛛网膜下腔的诊断和治疗》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椎管内皮样囊肿破裂脂滴进入脊髓中央管和蛛网膜下腔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症状性破裂椎管内皮样囊肿的临床资料。结果影像学检查显示破入脊髓中央管的游离脂滴在T1WI上呈高信号,T2WI上信号略有衰减,脂肪抑制序列呈极低信号。患者均经MRI和手术证实为腰骶部椎管内皮样囊肿伴脂滴破裂进入脊髓中央管和(或)蛛网膜下腔,术后随访1~4年(平均2.3年),患者KPS评分较术前有所提高。结论皮样囊肿破入脊髓中央管和(或)蛛网膜下腔的MRI表现具有特异性,当患者出现症状性椎管内皮样囊肿破裂,应及时给予手术治疗。

刘瑜,王纯,冯晓曼,刘靓,宋伟青,刘翼程[8](2011)在《老年性椎管内表皮样囊肿1例(MRI表现及文献复习)》文中指出病例资料:患者,男性,65岁。6年前不明诱因出现右下肢无力、麻木伴行走困难,1年后左下肢出现同样情况,并进行性加重。查体:双下肢肌萎缩,肌力减退,腹股沟以下平面温痛觉减退。

谢雷,符伟平,何以郎,徐梓榕,张春霞[9](2011)在《颅内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的MRI鉴别诊断》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颅内皮样囊肿及表皮样囊肿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皮样囊肿和7例颅内表皮样囊肿病例,对其MRI表现、病理和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其中8例行MRI增强扫描。结果:5例颅内皮样囊肿病例中,3例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2例T1WI及T2WI均为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的3例均表现为厚壁中等强化。7例颅内表皮样囊肿病例中,4例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2例T1WI及T2WI均为高信号,1例T1WI及T2WI均为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的5例中4例表现为薄壁轻微强化,1例壁无强化。结论:颅内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均有较典型的MRI表现,可实现术前正确诊断,MRI鉴别诊断意义重大。

王娟,程敬亮,张勇,李华丽,李彩霞,李丹,李建灵[10](2011)在《中枢神经系统皮样囊肿破裂后脂性物进入颅内11例报告》文中研究说明现报告我院1996年10月至2009年4月经手术和MRI检查证实的11例椎管内和颅内皮样囊肿破裂后脂性物进入颅内患者的资料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男6例,女5例。年龄21~56岁,平均35.4岁。所有患者的原发灶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皮样囊肿,其中1例行MRI检查前4年已行椎管内皮样囊肿切除术,但MRI检查时发

二、椎管内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的MRI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椎管内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的MRI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颅内表皮样囊肿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病例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2)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椎管内占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术前评估
    1.3 手术方法
    1.4 随访及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研究成果
致谢

(3)椎管内表皮样囊肿的MRI诊断与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影像学检查
2结果
    2.1X线表现
    2.2MRI表现
3讨论
    3.1病因及组织学基础
    3.2临床与病理
        3.2.1临床表现
        3.2.2病理表现
    3.3影像学表现
        3.3.1发病部位
        3.3.2X线表现
        3.3.3MRI表现
    3.4鉴别诊断

(4)椎管内表皮样囊肿的MRI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6)椎管内表皮样囊肿MRI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 果
    2.1 MRI表现
    2.2 MRI诊断准确率
3 讨 论
    3.1 MRI表现
    3.2 鉴别诊断

(7)椎管内皮样囊肿脂滴破入脊髓中央管和蛛网膜下腔的诊断和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表1) :
    2. 临床表现:
    3. 辅助检查:
    4. 治疗方法:
结 果
讨 论
    1. 椎管内皮样囊肿的发生与鉴别:
    2. 椎管内皮样囊肿破裂的临床表现及机制:
    3. 椎管内皮样囊肿破裂的MRI诊断:
    4. 治疗策略:

(9)颅内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的MRI鉴别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结果
3 讨论
    3.1 发病机制与病理
    3.2 发病部位及临床表现
    3.3 MRI表现
    3.4 鉴别诊断

四、椎管内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的MRI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颅内表皮样囊肿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D]. 陈勇.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2]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椎管内占位的临床研究[D]. 张波波. 第四军医大学, 2017(03)
  • [3]椎管内表皮样囊肿的MRI诊断与临床分析[J]. 王培源,王霞,陈亮,王旭,夏吉凯,王滨. 磁共振成像, 2015(09)
  • [4]椎管内表皮样囊肿的MRI表现[J]. 蔡莉,李宗芳,蒋元明,高文涛.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5(08)
  • [5]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破裂脂滴进入脑脊液三例分析及文献复习[J]. 孟令惠,何杰,崔建岭.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4(06)
  • [6]椎管内表皮样囊肿MRI表现[J]. 黄文亮,周山,张振勇,吴淑芬.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1(11)
  • [7]椎管内皮样囊肿脂滴破入脊髓中央管和蛛网膜下腔的诊断和治疗[J]. 初明,魏兰兰,胡恩喜,王殿洪,于洪伟,吴培,徐坤,李国忠,钟震宇,史怀璋,赵世光.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1(20)
  • [8]老年性椎管内表皮样囊肿1例(MRI表现及文献复习)[J]. 刘瑜,王纯,冯晓曼,刘靓,宋伟青,刘翼程.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1(03)
  • [9]颅内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的MRI鉴别诊断[J]. 谢雷,符伟平,何以郎,徐梓榕,张春霞. 中国医药导报, 2011(14)
  • [10]中枢神经系统皮样囊肿破裂后脂性物进入颅内11例报告[J]. 王娟,程敬亮,张勇,李华丽,李彩霞,李丹,李建灵.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1(03)

标签:;  ;  ;  ;  ;  

椎管内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的MRI诊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