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经济不是自然垄断的成因——当代经济学理论谬误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谬误论文,成因论文,当代论文,规模经济论文,自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然垄断理论(Natural monopoly)从产生到发展和变化的全部过程,迄今为止可分为三种形态。第一阶段的认识水平停留在单产品生产领域,以规模经济为标志,整个自然垄断理论建立在规模经济的基础之上。第二阶段的认识水平超越了单产品生产领域,进入了对多产品生产领域的更一般性的认识。其标志是范围经济的发现以及射线平均成本方法的使用,使得自然垄断理论建立在普适性更强的整个产业经济的基础上。第三阶段的标志是成本次可加性概念的提出。比较而言,成本次可加性概念在理论上更为抽象,因而也更具有一般性。从认识水平上看,当代自然垄断理论在经历了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成本次可加性三个发展阶段后,认识水平确实不断得到提升。但是,由于成本次可加性概念本身所存在的复杂性等问题,目前世界上流行的仍是建立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基础上的自然垄断理论。这从当代通行的大量的经济学教材中就可窥见一斑。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自然垄断产业的改革,我们遗憾地看到,传统自然垄断理论同当代自然垄断产业的改革潮流不相适应,无法有效解释当代自然垄断产业改革所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引进竞争的改革措施确实提高了传统自然垄断产业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质次价高和严重亏损的局面。而当代自然垄断理论无论是建立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还是成本次可加性的基础上,都仍然固守着独家垄断才能达到资源配置最优的结论,未能就当代自然垄断产业引入竞争和以往实行的独家垄断孰优孰劣的问题做出有效回答,未能有效解释竞争和垄断在什么条件下最有效率及其原因,更由于概念本身的粗糙,不能通过自然垄断的逻辑基础概念——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来解释为什么有的自然垄断产业可以引进竞争,而有的自然垄断产业却不能引进竞争,从而使理论与现实之间出现巨大的反差。
时代变了,当代自然垄断产业也在变,自然垄断理论也应随之改变自己的形态。可是,我们非常遗憾地看到,当代几乎所有的经济学教科书却依然沿袭传统的自然垄断理论,以不变应万变。这就促使我们对建立在规模经济基础上的当代自然垄断理论进行重新思考(因篇幅有限,范围经济的问题需另文论述)。
一、规模经济的内涵和外延
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之一,通常用来衡量和描述企业的规模,说明企业或产业的规模是否合理。保罗·A·萨缪尔森认为,最早研究规模经济的是卡尔·马克思。然而,规模经济研究中一个“节外生枝”的结果是自然垄断理论的出现。长期以来,自然垄断理论正是建立在规模经济的基础上。因此,研究自然垄断理论,首先必须研究规模经济。同样,要实现自然垄断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也必须从规模经济入手。
1.规模经济的内涵。
经济学中的规模经济概念,一般从技术的角度来理解。生产函数表明,当投入均衡增加时,随着产出的增加可能出现三种情况:规模收益递增、规模收益不变、规模收益递减。与此相应的是,成本函数表明,平均成本也同时随着产出的增加而出现三种情况:平均成本下降、平均成本不变、平均成本上升。实际上,规模收益和平均成本所出现的这三种情况是完全一致的,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规模经济概念,如图1所示。一般来说,平均成本曲线下降的区间(边际成本低于平均成本)表明规模收益递增,称作规模经济;平均成本曲线上升的区间(边际成本高于平均成本)表明规模收益递减,称作规模不经济,中间那段直线(平均成本不变)表示投入与产出同比例增加时规模收益等于1的情况,即规模经济不变。
附图
图1 规模经济的曲线模型
也就是说,规模经济通常是用来衡量和说明企业规模是否合理的概念。然而,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William J.Baumol)、潘扎(John C.Panzar)、威利格(R.D.Willig)、夏基(W.W.Sharkey)等人不同意把规模经济理解为一个区间概念的做法。他们的深入研究表明,严格的规模经济概念应该是一个点概念,即在每一产量水平上都存在着长期平均成本下降或产出的增长比例大于投入增加比例的特性。这就和上述流行的规模经济的区间概念有所差异,从而推动我们对规模经济的内涵与外延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他们给出的规模经济的最新定义是:
成本函数角度的规模经济程度可以用S(y,w)=C(y,w)/[∑y[,i]C[,i](y,w)]衡量。当S大于、等于或小于1时,分别对应着规模收益(局部)递增、不变或下降。其中y为既定的产出产品的向量组合,w为不变的要素价格向量,C(y,w)为成本函数,y[,i]>0,C[,i]≡C/y[,i]。
显然,在单产品情况下,上述定义等价于在某一既定的产量水平上,如果长期平均成本大于边际成本,则在该产量水平上存在规模经济。这与规模经济的传统定义是相容的。在多产品情况下,鲍莫尔等人引进了“射线平均成本”的概念,通过虚拟一种能代表多产品组合的“一般等价产品”,将多产品情况下的规模经济映射到由“一般等价产品”的产出和成本构成的二维平面上,使我们能如同单产品一样,形象地理解多产品情况下的规模经济概念。
鲍莫尔等人之所以重新定义规模经济,一是为了克服原来传统描述性定义的不足,实现定义的严格化;二是把规模经济和自然垄断的定义扩展到多产品情况下,以便更好地解释现实经济生活。因为在现实生活中,随着当代产业的发展,即使在传统的自然垄断领域里,也很难再找到经营单产品的企业,绝大部分企业都在经营多产品。
比较规模经济的传统定义和鲍莫尔、潘扎与威利格对规模经济的新定义,有两点明显的区别:(1)传统的规模经济是一个区间概念,而新定义的规模经济是一个点概念,即在每一个既定的产量水平上都存在规模经济。点意义上的规模经济概念比区间意义上的规模经济概念要严格得多。因为作为一个区间存在着规模经济,并不能保证产量在每一个点上(即每一产出水平上)也都存在着规模经济。(2)新定义的规模经济概念不仅适用于单产品情况,在“一般的”多产品情况下也有效,而传统的规模经济概念主要是针对单一产品生产而言的。
借鉴上述研究成果,可以在此基础上给出严格的规模经济定义:在技术不变的前提下,规模经济表现为:随着投入的均衡增加,在每一产出水平上所获得的产出增加比例大于投入的增加比例,同时,长期平均成本在每一产出水平上呈现处处下降的趋势。这就意味着在一定的产量区间范围内,在任意产出水平上,只要增加投入就可以获得更大的产出,只要增加产出就可以降低成本。
2.规模经济的外延。
从鲍莫尔、潘扎和威利格等人所给出的有关规模经济的新定义中,可以进一步做出这样的理解:在单产品生产的情况下,规模经济或下降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存在着下面三种状态。(1)严格的规模经济。这是从点概念的角度来理解规模经济,从而把向右下方倾斜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看成是由许多产出水平的点构成的,其中每一个点上都存在着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或产出大于投入增加的比例的情况。即在每一产出水平上都存在着长期平均成本递减的状态。比较而言,从点概念的角度来解释规模经济,要比区间概念的解释更为严格,因为如果在产出水平的每一点上都存在着平均成本递减的情况,那么无疑由许多点组成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必然处于向下倾斜状态,由此形成的规模经济在每一产出水平上都能成立。(2)从整个产量区间看存在着规模经济,但个别点表现为规模经济不变。这就需要从区间概念和点概念两个角度来理解规模经济。虽然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处于向右下方倾斜的状态,但不排除个别点之间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处于水平状态的情况,即规模经济不变的情况。(3)从整个产量区间看具有规模经济效应,但个别点存在着规模不经济。显然,这也必须从区间概念和点概念两个角度来理解。从整个产量区间来看,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处于下降状态;而从该区间内每一产量水平来看,不排除个别产量的点之间存在着长期平均成本上升的情况,即个别点之间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上升,但这并不影响整个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下降趋势。这就是说,长期平均成本虽然在个别情况下或个别点之间上升,但总的趋势还是处于下降状态。
上述分析表明,由于规模经济具有不同的类型,即使在整个产量区间内存在着规模经济,但在个别产量的某一点上仍可能存在着规模经济不变或规模不经济的特殊情况。如果一个自然垄断产业的产量恰恰就停留在该点上,那么,不妨就可以认为在该产量水平上,自然垄断不能成立。因此,即使当代经济理论承认规模经济和自然垄断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也应当从严格的角度上进行具体分析,而不应当一概而论。由此可见,以往的自然垄断理论本身就缺乏逻辑上的严谨性。
二、规模经济不是自然垄断的成因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鲍莫尔等人虽然极力推崇成本次可加性(Subadditivity)概念(也可译为成本弱增性或成本劣加性,它表明由一个企业提供整个产业的产量的成本小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的成本之和,企业的成本方程具有弱增性),并将其视为自然垄断赖以成立的依据,但也仍然认为在单产品生产的情况下,规模经济是自然垄断的充分条件(William J.Baumol, Alan S.Blinder, 1998)。可见,当代整个经济学界流行的依然是建立在规模经济基础上的传统自然垄断理论。
但是,在笔者看来,无论是在单产品还是多产品生产的情况下,规模经济都不是自然垄断的充分条件。也就是说,建立在规模经济基础上的当代自然垄断理论存在着某些缺陷,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步伐,值得我们商榷。
1.几乎所有的自然垄断理论都是静态的分析,缺乏动态分析。实际上,无论什么产业并非天生就是垄断的,而是很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即使在某一时期内某产业是自然垄断的,在另一时期并不能保证该产业继续是自然垄断产业。我们看到,所有的自然垄断的理论模型都假定了技术不变、市场需求不变、时间跨度为长期、投入要素等比例增长等若干前提条件,正是在这些前提条件的约束下,才能得出自然垄断的结论。但是,同时满足这些条件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保证不了投入的要素是等比例增长的;也很难想象在长期内技术、市场需求是不变的,更现实的情况是这些因素总是在不断变化着。进一步说,某些因素的变化可能会引起竞争效应的变化,致使竞争所产生的效益高于垄断的效益,使得引入竞争成为可能。反之,也可能引起规模效应的增强,使得自然垄断进一步得到强化。所以,必须从动态的角度来理解自然垄断理论,抛弃传统的一成不变的自然垄断理论。
2.规模经济概念在理论上存在着内在缺陷(即仅有质的规定性而无量的规定性),因而无法按照同一标准对自然垄断产业可以引进竞争业务和不可以引进竞争业务的区分原因做出有效解释。当代自然垄断产业改革的重要标志是在某些传统自然垄断产业里引进竞争,通过寡头竞争等多种竞争形式来消除垄断的弊端。但是,并非所有的自然垄断产业都适宜引进这种竞争形式。在现实生活中,世界多数国家的一些具有网络特征的自然垄断产业(如铁路基础设施、电网、市话网、输水管网、煤气管网等)就至今尚未引进竞争,而一直保持独家垄断。那么,为什么都存在着规模经济的自然垄断产业,有的就适宜引进竞争,而有的就不适宜引进竞争,只能保持独家垄断的地位呢?显然,规模经济概念难以按照同一标准来回答和解释这个问题。由于规模经济概念只有质的规定性,而无量的规定性(范围经济和成本次可加性概念也都如此),因此就只能说明自然垄断赖以成立的原因是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而无法再用同一标准来解释和说明为什么一部分自然垄断产业适宜引进竞争的原因。目前最好的解释是引进竞争所产生的效率可能高于垄断所产生的效率。但是,如果进一步问:既然引进竞争所产生的效率可以高于垄断所产生的效率,那么,为什么那些具有网络特征的自然垄断产业就不能做到这一点,不能产生高于垄断的竞争效率,而至今仍旧维持独家垄断的地位呢?即使在那些引进竞争所产生的效率可以高于垄断所产生的效率的自然垄断产业里,为什么就不能允许企业自由进入,而需要设立市场准入制度,防止竞争过度呢?对此,规模经济概念就更无能为力了,无法提供令人信服的有效解释。
3.当代自然垄断理论失误的根源在于方法上的落后。从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经济学教科书的相关内容来看,自然垄断的理论模型通常都假定了技术不变、市场需求不变、时间跨度为长期、投入要素等比例增长等若干前提条件,正是在这些前提条件的约束下,经济学家们得出了自然垄断的结论。从表面上看,由独家垄断经营似乎是产出最大或成本最低的。然而,这正是经济学家误导人们之处。我们知道,在市场经济的天平上,竞争与垄断构成它均衡的两个极点,二者具有此消彼涨的替代关系。按照严格的科学的逻辑分析,在任何设定的模型中,每当我们提出竞争(或垄断)最优时,同时必须给出它的对立面——垄断(或竞争)次之的证明。即通过比较研究才能得出孰优孰劣的结论。可是,我们非常遗憾地看到,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所面临的一个共同失误:在给定的理论模型中,他们仅仅论证了垄断可能带来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成本次可加性,并以此推导出自然垄断的结论来,完全没有分析在该模型中如果引进竞争可能带来的效率,更没有对竞争所带来的成本节约与垄断所带来的规模经济导致的成本节约之间的大小进行分析和比较,就武断地认定垄断优于竞争,这就难免使人产生怀疑。也就是说,在以往经济学家所设定的模型中,缺少了垄断和竞争二者可能带来的效率大小的比较这一重要分析环节。没有比较就得出孰优孰劣的结论来,显然是不符合科学的一般原则的,最起码也是不够慎重的。
4.规模经济概念覆盖面过大,缺乏概念的严谨性,尤其是缺乏对网络经济本质的刻划。规模经济概念被广泛运用于经济领域,用来描述由于规模的增大而带来的成本下降或收益率提高。其典型特征是揭示出规模和效益之间的变化规律。由于规模经济概念既运用于一般竞争领域,又用来说明自然垄断的成因。这就造成了规模经济概念本身的矛盾。我们知道,当我们用规模经济概念来描述一般竞争领域的时候,在平均成本递减的区间内,我们希望将规模做大,因为规模是和效益紧密相连的。在这里,“规模”概念的本身含义确实得到充分显示。可是,当我们又用规模经济概念来解释当代自然垄断的成因时,“规模”一词似乎和自然垄断没有太多的联系,与网络这种当代自然垄断的特征也相去甚远,其解释力就大打折扣。
规模经济概念是对某种经济效应的描述和概括,与此相类似的还有关联经济、聚集经济、内部经济、外部经济等概念,它们都从特定的角度揭示出某种性质的经济效应。由于这些概念对于经济效应所描述的角度不同,所揭示的内容也不同,它们存在和起作用的领域和范围也固然不同,因此每个概念都有它特定的领域和范围。自然垄断确实需要一定的规模作为前提条件,如果没有一定量的规模,进入的成本就会很低,打破垄断,引进竞争就成为可能。但是,我们又看到,仅有规模还不足以说明问题的全部,因为现实生活中的自然垄断产业的规模还无法和一般竞争产业比拟。现代竞争产业中一个企业的规模已经数倍于自然垄断产业,所以,自然垄断产业的存在恐怕不仅仅是规模问题,肯定还有其他成因。而“规模”一词又是规模经济概念所具有的一个最基本的涵义。因此可以认为,规模经济概念对于自然垄断成因的解释确实存在缺位问题,总是让人觉得使用规模经济概念来解释自然垄断,逻辑并不周延,理由并不充分,似乎还缺少点什么。
对于自然垄断的成因来说,规模经济概念就显得过于宽泛了,因为该概念不仅存在于自然垄断领域,而且还存在于竞争领域里,特别是它在竞争领域里往往有着更为出色的表现。反之,它对于当代自然垄断的根本特性——网络经济效应,却缺乏必要的描述和刻划。因此,随着自然垄断产业的进化和发展,当代自然垄断已经收敛到仅具有网络经济特性的产业上来了。对此,规模经济概念由于缺乏对自然垄断本质特性的刻划,已经不能有效说明自然垄断产业的成因了,这就需要有一个更为严格的能够刻划网络经济特性的新概念作为替代。
值得一提的是,实证分析的结果也同样支持本文的理论研究结论。20世纪70年代以前,按照传统自然垄断理论建立起来的各国自然垄断产业,普遍存在着质次价高和严重亏损的问题,消费者怨声载道。即消费者不仅没能得到由垄断带来的规模经济的好处,反而身受高价格、低质量以及供给不足的垄断弊端之苦。而政府不仅增加了大量的管制成本,滋生了权力腐败,而且还不得不承担巨额的企业亏损。再者,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和发展,某些传统的自然垄断产业的原有特征逐步消失,最终演变成竞争产业,如航空运输业。此外,还有一些传统的自然垄断产业的业务一分为二,划分为竞争性业务和垄断性业务。总之,传统意义上的自然垄断正在许多领域中逐步消失。决定这一变化的原因显然不能归结到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上来,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在同样发生技术和市场需求变化的情况下,某些具有网络特征的自然垄断产业至今仍然无法引进竞争的事实。这种理论和现实的巨大反差导致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对传统的自然垄断产业大刀阔斧式的改革,其中最为重要的举措是打破垄断,引进竞争。应当说,理论上没有解决的问题,实践却做出了有效回答:规模经济不是自然垄断的充分条件,也不能完全作为自然垄断的必要条件。自然垄断理论需要寻找新的实践依据和理论基础。可是,当代流行的自然垄断理论却依旧停留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实践认识水平上,没有从理论上对上述问题做出有效回答,理论已经严重滞后于当代自然垄断产业经济的发展步伐,这不能不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
三、必须重新解释自然垄断的成因
自然垄断理论的滞后,不仅使其缺乏对当代自然垄断产业改革和发展的现实生活的可解释性,而且还极易模糊当代自然垄断产业的改革方向。以中国自然垄断产业改革为例。由于建立在规模经济基础上的当代自然垄断理论没有引进网络经济的理念,更缺乏对自然垄断赖以成立的核心理念——网络经济效益的理解,因而不能有效解释哪些自然垄断产业可以引进竞争,哪些自然垄断产业不能引进竞争;可以引进竞争的自然垄断产业,引进到什么程度为好;不可以引进竞争的自然垄断产业,可以采取哪些间接竞争形式。显然,当代自然垄断理论本身对于这些问题是无能为力的,只能靠其他辅助理论来解决。
在我国当前的自然垄断产业改革过程中,许多人对自然垄断产业是否应当引进竞争和是否应当分拆等问题提出质疑,并在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上争论不休,就是因为自然垄断理论难以做出有效解释。例如,有人反对铁路“网运分离”,认为铁路客运和货运同路网基础设施部分一样,都存在着规模经济,为什么要二者分离并仅在运输部分引进竞争?同时,这也不合乎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国情,更会损害铁路整体管理的一致性和协调性。而主张铁路“网运分离”的学者,虽意识到铁路基础设施网络部分可能具有较强的自然垄断性,不宜引入竞争,而运输部分的自然垄断性可能相对较弱,宜于引入竞争,但也缺乏自然垄断理论的支撑。
同样的争议也出现在电信、电力、自来水、邮政等传统自然垄断产业里。对于中国自然垄断产业是否应当通过分拆来引进竞争的问题,现在的议论和前一时期截然不同。前一阶段主张分拆的学者现在却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态度。如有的学者指责我们当前过多地强调了分拆,以至于“一拆就灵”正在成为一种流行的思路。有的学者认为,分拆是讲究行业特性的,石油、石化、煤炭、邮电等行业属于自然垄断行业,它们不宜于过度分拆。另外一些行业如民航、电信这样可以完全竞争的行业,在拆除了行政性垄断后,就可以充分发挥市场中民营资本和外资的作用,而取消行业准入门槛才是关键。目前这一阶段的分拆更多的是利益格局的重新划分,或许不会有什么实效。还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目前的分拆只不过是从大垄断变为小垄断。总之,哪一类的自然垄断产业可以分拆,哪一类的自然垄断产业不可以分拆;可以分拆的自然垄断产业,分拆到什么程度为好;通过分拆应当达到什么目标才符合社会理性的要求。这些问题虽然看起来很具体,但都离不开自然垄断的基础理论。这对自然垄断理论来说,确实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挑战。
理论上的困惑和经济实践的进展,促使经济学家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新的时代和新的实践需要全新的理论。新的理论代替旧的理论将成为一种历史必然。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在全体经济学家的共同努力下,全新的、解释能力更强的自然垄断理论将会呈现在我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