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商企业论文,领域论文,理论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部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 关锐捷)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党和国家始终非常重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中
央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切实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是一个
必须长期坚持和全局性的方针,这体现了中央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
。尽管1979年以来的16年改革与发展,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令世人
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但由于人口持续增长、耕地逐年减少、农产品需求呈刚性增
加的三个不可逆转,使我国农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引起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广泛
关注,“谁来养活中国”的争论一时成为理论界和新闻界的热点。中国农业在新
形势下,如何才能持续发展,怎样才能不断登上新台阶,这是方方面面在思考的
一、三点新认识,两个新突破,一场新变革
三九企业集团总裁赵新先联合23位全国人大代表在八届三次会议提出组织
实施“神农计划”的建议,以及云南玉溪烟厂、三九神农公司等一批大型工商企
业进入农业领域的有益实践,给我们以新的启迪。
(一)三点新认识。
第一,所谓农业是弱质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弱在体制上;所谓农业比较效益
低,低就低在分散、小规模的经营方式上。我国现行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和产业组
织方式,主要是由亿万农户作为“第一车间”与政府各部门利益分割的“后续车
间”共同组成,缺少具有法人地位和保障、支撑作用的中间经济载体,农户分散
、小规模的经营,无法有效地与瞬息万变的大市场对接,无法形成整体规模效益
和进行生产环节的利益补偿。之所以社会上认为搞农业不赚钱,比较效益低,主
要是从农户与非农就业人员人均收入差异的角度来看的,而农户收入低的根本原
因是因为人均拥有的土地等生产资料太少、就业极不充分造成的。我国人均占有
土地只有1.2亩,是世界人均占有水平的1/3;户均只有6亩多。50%以
上的农业劳动力分享20%的国民总产值,对比而言,美国是2.8%的农业劳
动力生产2%的国民总产值。事实上,随着农产品价格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生产的
发展,农业正在成长为国民经济五大物质部门(农、工、商、建、运)中成本利
润率最高的产业,由1978年的-5.16%提高到90年代初期的60%左
右,高于五业平均值的1倍。过去我们从改善农业基础薄弱的状况,争取国家对
农业的扶持,广泛宣传农业是弱质产业,比较效益低,虽然是必要的,但却忽略
了一个重要方面,即在很大程度影响了金融界和企业界对农业效益的正确评价,
影响了他们进入农业、投资农业的积极性。因此,客观地评价农业的产出效益和
投资前景,对吸收国内资金和海外资本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对引导企业从事农业
开发,都非常有利。
第二,应当将农业分为公益性农业和经营性农业,工商企业可以在经营性农
业中大显身手。农业是基础性产业,是我国政治稳定、经济稳步增长的重要保障
,其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必要的资金投入。以农业投资预期回报效益率
为标志,农业投资可划分为效益性投资和公益性投资。纵观世界各国农业发展历
史,尽管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经济制度、生产方式、资源禀
赋、经济发展进程以及财政预算制度千差万别,投资主体、投资机制也不尽相同
,但对农业的投资一般都包括公益性投资和效益性投资两部分,政府投资的重点
在于公益性投资项目,而效益性投资多由独立的经营主体来承担。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由于财力有限,对农业投资不足,而有限的资金分散于
公益性投资和效益性投资两部分,不可避免地加剧了资金短缺。一方面使公益性
投资严重不足,影响了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农业发展的后劲,弱化了政府对市
场宏观调整的职能;另一方面,效益性投资项目在缺乏有市场开拓能力的法人经
营主体的情况下,资金周转困难,经营管理不善,经济效益低下,限制了农业生
产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应进一步界定不同投资主体的投资方向。大型农田水利
工程及其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属公益性农业,应以国家投资和引导农村集体、农
户投工投劳为主;而种、养、加、运、销以及相关领域则属于经营性农业,完全
可以鼓励企业和农民通过产业化方式进行开发。
虽然农业从总体看,投资周期长,自然风险大,但不少企业的已有实践都证
明,第一产业的多数项目如按现代管理方式组织实施,其效益往往要高于第二、
第三产业,倘若与二、三产业有效连接,所产生的综合效益和长远效益,正是大
型企业所追求的目标。同目前许多领域已形成竞争格局相比,具有8亿多人口的
农村和更为广泛的农产品消费市场,在不少方面存在投资空白,有较大的投资发
展空间。随着“房地产热”、“股票热”的降温,大量社会资金和企业投资开始
转向实业,加上农产品价格明显上扬,其中不少产品已接近或超过国际市场价格
,需求旺盛,市场前景看好,促成了企业界对农业投资的重新估价,意识到中国
农业是一个潜力很大而且具有长期稳定回报的投资市场,其投资边际报酬正处在
上升区间,谁先进入谁先受益,尤其是对那些并非追求短期暴利而以增进长期市
场份额为投资要旨的大型工商企业来说,更是敏锐地看到投资农业正是机会。
第三,保障农业发展,保护农民利益,实现农业产业化,需要营造一批新型
的农业法人主体。许多地方的实践表明,推进农业产业化战略,是在市场经济条
件下,适应我国国情,扩大农户外部规模效益,重组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方式,加
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但是现在对“农业产业化”这个概念众说纷
纭,褒贬不一,缺乏科学、准确、统一的界定,一些理论工作者正在研究探讨。
我认为,没有必要在这方面花太多的精力,中国有很多说法是约定俗成的,只要
实践证明是对的,是必由之路,叫什么,不叫什么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探索、
实践,闯出一条新路。
全面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的关键是培养一批有经济实力、有市场运作能力、
有全方位服务能力的龙头企业,而大企业相对目前各种类型的市场中介组织而言
,具有更强的综合发展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具有更强的企业自律性。国内外的
经验已经和正在显示,大型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与农业生产者结成经济利益
共同体,开创农业产业化的新局面,大有可为,为之必果。一些有识之士曾发出
这样的感慨:国外有一大批以农业为基础的食品财团,中国为什么不能有!
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发展迅猛,国外资本普遍看好中国,已经掀起了一股
“中国投资热”。据统计,1993年至1995年,国外在中国的直接投资近
1000亿美元,占全球直接投资的15%左右,占国外资本对亚洲发展中国家
直接投资的58%。农业也吸引了一定数量的国外投资,目前有10家中外合资
农业企业已进入中国外商投资企业500强行列。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
农业尚未成为国外资本投资的热点,尚有大量的潜力可挖。据了解,中国农业作
为一个巨大的投资市场,已引起国际投资人的广泛关注。但目前阻碍国际资本进
入中国农业的因素主要是:对于国外产业资本而言,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投资载体
,由于没有对应的合作伙伴,使得投资项目的成本很高,也难以迅速形成相应的
销售网络;而对于国际金融资本来说,主要问题是还没有形成“中国农业概念”
,即我们还没有挑选出好项目加以包装,推荐给国际金融界。随着国际投资界对
中国农业及其相关政策的全方位了解,随着一批具有市场运作能力的中国农业经
济实体的壮大,将成为国外资本投资的载体,中国农业很可能成为继轻工、基础
设施和汽车工业之后一个新的国际投入新热点。
(二)两个新突破。
综上所述,促进大型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最具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
的是“两个新突破”:一是突破了农业产业化只局限于农业内部的农工商综合经
营,实现了工业、商业、农业三大产业之间的真正联合,在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中
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二是突破了部门利益和地区封锁导致的狭隘经济,在企业
与农业的有机结合中,形成了新的良性经济循环。因此,这是转变农业经济体制
和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三)一场新变革。
尽管大型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但我们从已取得的经
验中不难得出结论,这是利国、利民、利企业的大举,无论是对农业持续发展,
还是对企业开拓进取,都将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抉择,这个战略抉择势必引发出一
场包括经济管理体制和产业组织方式在内的跨世纪产业革命,其作用和影响很可
能不亚于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所肩负的历史使
命是光荣而艰巨的。
当然,逐步在全国范围内的各个有条件的产业领域促进大型企业贸工农一体
化,营造一批能够保障农业发展和农民利益的新型法人主体,形成在政府调控下
,以大型企业为龙头,辐射或联合各中小型企业和科研教育单位,带动基地建设
和农户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格局,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确立新的
思想观念,运用新的工作方式,制订新的政策措施,形成新的运行机制,应作为
长期的战略举措稳步推进。
二、健康推进的基本思路
(一)正确引导,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大的龙头企业。
对更多的企业而言,实行贸工农一体化是新鲜事物,要求企业家既要具有宏
大的气魄、胆识和敢为人先的精神,又要善于择定脚踏实地、务求实效的措施。
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或经营对象的企业,如纺织、食品、烟酒、糖茶、造纸、油
脂、饲料等行业,应参照“玉烟”、“东糖”模式(指玉溪烟厂、东乡糖厂),
同农民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闯出一条贸工农紧密结合的路子;石油、化工、钢
铁、煤炭、电力等大性、支柱性工业,应跳出为职工解决副食品供应的局
限,利用企业自身实镣业已形成的农业开发能力,向农业的深度、广度进军,
既带动所在地区经济的发展,又使企业开辟新的生产门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迅
速拓展的综合企业,可借鉴三九集团、安康集团、新希望公司的思路和做法,不
失时机地把企业的二次创业与农业的全面振兴紧密结合起来,选择适合发挥自身
优势的项目和企业,走控股、参股、联合发展之路,形成新的企业特色;投资、
证券等金融性企业,应把为企业融资和直接投资结合起来,将有市场潜力的农业
项目重组、包装,在海内外融资,为大企业和投资商提供优质服务;至于大型农
业企业,则更应一马当先,挖掘经营潜力,引进竞争机制,与工商企业并驾齐驱
,发挥生力军作用。总之,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促进联合,同舟共济,是各类
企业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将来充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可能是工商企业,可
能是农业企业,也可能是高科技企业,还有可能是金融企业,八仙过海,各显其
能,谁有实力谁就是龙头企业。
(二)利益均沾,风险共担,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
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
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之一。判别大型工商企业进入农村领域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是
,在不触动这个基础的前提下,探索有效的利益连接方式,使农村经济在稳定家
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步入社会化大生产轨道,确保农户和其他微观经济主体拥
有比较充分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能够依据市场信息和政府调控目标从事生产经营
活动。目前,以农产品为主要经营对象的工商企业与农户的连接方式主要有四种
:一是农产品的一次性买断,单纯的购销关系,这种形式往往随市场需求的波动
而呈现不稳定;二是买卖关系再加一些服务,这种形式相对前者较受农民欢迎;
三是与农民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
程度,一般实行全方位服务,用保护价的办法承担市场风险,以企业投入、无偿
服务、优惠供应和产品加价等多种方式进行利润返还,保障生产发展和农民利益
。四是企业购买集体土地的长期使用权,实行企业化经营。农民最欢迎的、具有
普遍意义的、也是我们所倡导的是第三种形式,这是我们鼓励大企业充当龙头企
业的根本原因。
(三)依靠科技,尊重人才,把科教兴农溶入农业产业化战略之中。
我国现行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受到整个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制约,农业科研、
教育机构主要靠有限的财政支持维系,与农户之间的连接脆弱,科研成果转化迟
缓,如果不引进新的机制,这种状况很难改观。大型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需要
选择高科技含量、高资金回报率的项目,而农业科研院校又有一大批市场前景看
好的科研成果缺少转化的途径和载体,这种双向需求促进了双向选择,奠定了联
合开发的基础。大型企业集团应当与农业科研院校实行广泛的密切联合,利用海
内外各种团体提供的赞助和企事业单位的集资,建立“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基金
”,把引进消化和科研创新相结合,采取多种形式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
化;在充分协商合作的基础上采取工业化管理的办法,建立或兼并研究机构、实
验基地,组织科研攻关和技术引进,依靠对市场最新信息的把握,依靠著名企业
的实力和信誉,对相关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进行市场化行为改造,形成企业自身
的现代科技成果推广系统,把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到千家万户,优化品种和
区域结构,确保农业最终产品适销对路,使农产品总量的增长建立在科学、高效
的基础上。
现在一方面农业科技滞后,一方面不少农业科研教育人员无用武之地,大型
工商企业应善于吸纳、使用科研教育力量,把物质投入与科教投入相结合,技术
引进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现代企业管理与高新科学技术相结合,人才培养与人才
交流相结合,有效地提高广大农业生产者的科技文化素质,让新型的产业组织方
式在科教兴农的推动下发挥更大的现代组织效益。
(四)多方支持,推进改革,创造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促进大型工商企业进入农业,把农业产业化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对于实现国
家“九五”农业计划目标,实现农业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具有不可低估的意
义。不仅有利于吸收国内资金和海外资本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有利于加大农业的
科技含量和提高农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有利于改善农产品供求关系稳定物价,而
且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利于一、二、三产业要素重新组合
和协调发展,代表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
但是也要看到,大型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还有许多
政策性问题需要研究解决,涉及生产、加工、销售之间,生产者与经营者之间,
以及城乡之间、条块之间、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必然触及旧体制下形成的利益
格局,需要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应当牢固地确立起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念,打破部门界限和区域界限,努力消除体制性障碍因素
,不断强化产业对外开放意识。产业对外开放,既包括农业对工商、金融界的开
放,也包括工商、金融产业对农业的开放;既包括对境外、国外的开放,也包括
对外省、外地的开放。要为大型企业贸工农一体化创造一个宽松的体制和政策环
境,逐步建立健全完善的利益保障机制和配套的扶持引导政策。凡是真正进行农
业开发、经营的企业,不受所有制、行业类别的限制,应当享受给予农业的各种
优惠政策。
当前,需要研究协调的政策性问题主要是:在金融政策方面,能否由各专业
银行组成银团贷款,以解决贸工农一体化与专业银行各管一段的矛盾;银行的有
关信贷资金重点向龙头企业倾斜,由企业承贷承还;赋予有条件的企业国内和海
外融资权,积极创造条件推出农业上市公司;将保险业引入贸工农一体化组织等
。在税收政策方面,应进一步落实国家已经出台的有关农业开发的税收优惠政策
。在土地政策方面,能否适应企业大面积购买土地长期使用权的情况,研究制定
相应的新办法。在贸易政策方面,应健全农产品和农资经营市场,打破垄断,赋
予有条件的龙头企业以外贸进出口权和生资营作权。在科技政策方面,应制定优
惠政策,鼓励企业实行产学研一体化、农科教相结合。为促进企业与企业之间、
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连接与协调,应尽快组建有协调、指导、服务功能的社团组织
,如中国工商企业兴农促进会。
如果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后最大的未被充分开发的投资市场,我认为农业是中
国最后最大的未被充分开发的投资市场,在农业的许多领域还存在着投资空白,
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将始终处于偏紧态势,持续发展的市场潜力相当大。现在,
已有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投资商和工商企业看好中国农业,表示了极大的投资热情
,中国农业很有可能将成为一个投资新热点。因此,应通过正确的舆论和政策导
向,转变人们以往视农业为畏途的旧观念,将工商企业从过去支援农业、补贴农
业的情愿的被动行为,引导到投资农业、振兴农业、发展企业的自愿的主动举措
上来,加速新的投资热潮的到来。同时,要继续争取国家对农业更多的支持和保
护。只有这样,中国的农业才能大有希望,中国的农业才能兴旺发达。
*本文吸纳、采用了杜鹰、陈凡、聂凤英等同志的某些观点。*
标签:农业论文; 农民论文; 中国农业论文; 工商论文; 农业产业化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三农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