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企业大联盟时代_银行资本论文

国际企业大联盟时代_银行资本论文

国际企业的大联合时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时代论文,国际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日本国际经营的先驱者——味之素公司会长池田安彦说:“竞争异常激烈的现代是一个赤裸裸地体现盎格鲁撒克逊资本主义强权的时代。”他深有感触地讲道,“欧洲资本也随之仿效,使用一切垄断手段将新的竞争对手置于死地。”

相互争斗的强者之间联手协作来保持竞争优势,这也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手段之一。

争雄称霸的国际资本巨头试图携手共建21世纪新秩序的这种超级联合,在美欧资本之间,实际上要比日美和日欧之间开展得更为活跃。

这种超级联合正在构成21世纪世界经济支柱的电信、金融、半导体、航空、化学等所有领域中展开。其中,在电信领域,英国电信公司(BT)1996年11月3日同意全资收购美国第二大长途电话通信公司——MCI,给业界以巨大冲击。由此,世界电信市场形成了美国AT&T集团、 英国BT集团和德法电信集团的三分天下,并且这三个集团正准备向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市场正式发动攻势。另一方面,在日本国内目前尚不具备参与新的国际大资本和联合作战的条件,有可能被世界的这种发展趋势所抛弃。

从对立到联合

在媒体世界,形成了通信、广播以及各种媒体综合一体化的国际超级媒体资本,他们凭借着信息高速公路,展开了覆盖全球的国际竞争。在伴随着风险的巨大投资的垄断竞争中,美欧的超级媒体意欲通过超级联合彻底取胜。

决心超越AT&T 这一世界最大长途国际通信公司而率先向第一个全球性公司冲刺的是BT公司,它是在克林顿政权提出全球信息高速公路战略、面对华尔街的金融实力、硅谷的技术实力和好莱坞的软项目以及美国超级媒体试图建立多媒体时代霸权之际,大胆地提出这一超越计划的。

1993年6月,BT同实力不断壮大的美国MEC通信公司合资(以43亿美元获得20%的股权),成立了跨国企业的新一代国际通信财团—“音乐会”,完成了收购兼并工作。

BT 曾胸有成竹,拟乘原本要征服欧洲的AT&T陷于同国内向其发起挑战的小贝尔公司(原AT&T 系统的地方电话公司)争斗而无法施展拳脚之机,与德国新兴通信公司菲亚克AG.RWE以及世界主要国家的通信公司联手,以香港成为大本营的亚太地区为中心,然后收购在加勒比海各国、中东、俄罗斯建有网络的C&W公司,建立有史以来的第一家全球性超级多媒体公司。

然而,AT&T察觉到了BT的野心,于1993年9月成立了下一代国际通信财团——“世界伙伴”,力图将欧洲、日本、亚太、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所有通信公司都吸收进来。KDD公司、 新加坡电信及欧洲中小通信财团、优利系统(瑞典、荷兰、瑞士、西班牙等国家的企业加盟)成为该财团股东,韩国电信、香港电信、澳大利亚电信、加拿大电信、新西兰电信也于1994年底成为该财团成员。

随后,AT&T 又进一步呼吁作为欧洲联盟通信媒体联盟支柱的德法电信公司入伙并逼迫日本电信电话公司加盟,结果是前者反对,后者持观望态度。1994年6月, 德法电信与有别于美英通信世界秩序的美国第三大长途通信公司SPRINT联手,成立了第三大势力的下一代国际通信财团——“全球一号”,并于1996年1月得到美国政府的承认。 德法电信以其雄居欧洲第一、二位的规模(英国BT位居第三)而自豪,双方发展成为合资企业的“阿特拉斯”(希腊神话中的巨神——译注),并遵循一体化的方针,立志将来在美国、亚洲也组建公司拓展国际业务与美英抗衡。

1996年3月,BT公司收购C&W公司的计划终告失败, 其亚太战略受挫。C&W公司则与德VEBA股份公司、意大利电信公司合资,计划从以子公司香港电信为首的亚洲据点,把协作扩展到欧洲、美国,以期成为国际信息业的第四大势力。C&W与德国电信的联合也正在探索之中。

因此,AT&T与BT之间结束了以往的对抗关系,开始协作。1996年4月,双方一致同意设置“伦敦专线”,即:交换伦敦——纽约间金融机构、跨国公司的机密合同、重要文件信息的新通信系统。这就是顺应了华尔街和伦敦金融市场的美英跨国公司愿望的美英秩序。在这种秩序中,BT公司与MCI公司的一体化才得以实现。

航空、胶片、汽车领域

在国际限制放宽的情况下,1996年7月,在竞争激烈的航空业界, 美国航空公司(AA)与英国航空公司(BA)实现了联营,从而掌握了美英航线60%的业务。这种联合是在美英两国政府就领空自由化的谈判尚未结束、业界担心美英航线的竞争将更为加剧的形势下建立的。两公司的业务联合一旦被承认,就等于掌握了美英航线60%的市场占有率。为此,美联航、西北航、三角航等六家航空公司以“该联合与自由化的目标背道而驰,它削弱了自由竞争,违反了《禁止垄断法》”为由,联名向克林顿总统递交了请愿书。

AA和BA自有他们的打算:即便实现了领空自由化,伦敦希思罗机场的地面设施能力也已饱和,控制60%市场份额的AA——BA联营,在自由化以后,将可利用飞往第三国的“以远权”,增加连接欧洲境内的航线;双方共同分享利益、客流量,以图遏制削价竞争。针对这种情况,美国联合航空公司决定与德国汉莎航空公司联手;连年赤字的法国航空公司也于1996年5月开始与美国大陆航空公司、 三角航空公司就联营事宜进行交涉,希冀从削价竞争造成的经营困境中摆脱出来。

此外,在感光材料业界,堪称双雄的伊斯门·柯达公司与富士胶卷公司目前共占有世界市场70%的份额。前者以后者“违反禁止垄断法”、“搞市场封闭”为由向美国政府及世界贸易组织提起诉讼。然而,就在柯达对富士穷追不舍、闹得不可开交之际,1996年9月, 两公司却在面向多媒体时代的数字图像领域,就统一规格、促进多方面合作事宜达成一致。两雄此举是为了抗衡机电制造商挤进飞速发展的数字图像市场,以图共同领先于世界。

目前进行的这种超级联合,与作为一种消除日美贸易磨擦的对策而出现的联合(如GM——丰田合并生产小型汽车,IBM ——东芝——西门子联合开发新一代半导体)有着本质的区别,主要是为了清除美、欧产业巨头间的垄断竞争,建立新的国际产业秩序。

在美欧国际资本联合的背后,有着美欧大银行间不断加深的联系。而且还有一个特征——往往是欧洲大银行方面主动促成与美国公司的联合。

华尔街与欧洲金融

在金融界,随着欧洲金融财团实力的增强,美欧资本间的超级联合大多都是由欧洲方面着手操作的。从规模上看,欧洲金融财团已不在美国大银行之下,欧洲的证券银行现今也不比美国投资银行逊色。欧洲金融财团目前正在加强与华尔街的关系,以期具有作为美欧公司M&A &A(企业收购、兼并、联合)中介人兼组织者的实力。

最先行动的是自诩为欧洲资本主义领导者的德国银行(DB),该财团追求的是以伦敦——纽约——东京为三据点的全球主义,试图在既是商业银行的同时,又成为具备投资银行能力的“21世纪产业的设计师”。为此一方面它让1995年4月已完全变成自己子公司的、 在英国历史最悠久的证券银行——德意志摩根·克雷费尔银行在欧洲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同时也为在华尔街建立投资银行据点接近黎曼·兄弟银行、所罗门·兄弟银行、摩根·士丹利银行以及美林银行。

海尔曼·库帕会长认为,谋求与华尔街的一体化,应该摆脱德国传统,彻底将投资银行英式化,否则就不能成为国际性的通用银行(商业银行兼投资银行)。在禁止商业银行兼营投资银行业务的美国银行法(GS法,1933年制定)行将废除的今天,对于欧洲金融财团来说,似乎这是收购美国大型投资银行的最后机会。所以,德意志银行、以瑞士联合银行为首的瑞士三大银行、英国国家威斯特敏斯特银行、荷兰ABN 阿穆勒银行都在伺机而动。

虽然也有看法认为,美国大型投资银行与资金雄厚的欧洲财团没有小银行资金有限的苦恼,如能联合起来就会共同发展。但专家评论说,将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银行实行合并是不合适的。因此欧洲大银行更为现实地大量吸收投资银行方面的优秀人才,引进其文化和经营之道。一般认为,即便美国银行法废除之后,联合还是比收购要现实一些。

德意志银行仅1996年就从美林和摩根·士丹利引进了大约500 名股票交易和企业收购、兼并方面的专家,其阵容超过了在超大型投资银行中占有一席之地的CS第一·波士顿银行。瑞士联合银行也从超大型投资银行——高盛银行引进干部人才,设立了通信、多媒体、娱乐业的企业收购、兼并、联合部门。瑞士银行也将子公司的英国S·G·WARPARGO北美部门的规模扩大到2300人。英国国家威斯特敏斯特银行、ABN 阿穆勒等银行也紧随其后。

美林、高盛等银行也开始向欧洲资本主义世界渗透,希冀成为企业收购、兼并或超级联合的组织者。然而,华尔街的专家们认为,仅靠网罗人才是不够的,就算企业文化迥然不同的美欧银行实行合并是不现实的,也必须朝着真正的企业联合方向前进。

可称之为21世纪产业经济设计师的美欧银行联合,或许将进一步从根本上强化两个国际资本间的超级联合,日本经营者亦将有被孤立的危险。

化学、医药领域

国际化学资本和医药医疗资本之间也展开了巨头间的超级联合。在石油化工产业界的竞争日趋尖锐、来自第三世界廉价材料供给已成定局的形势下,在各发达国家,人们要求开发、发展对环境无害、资源可再生利用的高性能新一代石化产品。为采用气相法制造聚乙烯的生产工艺和新一代催化剂的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及其生产,必须投入庞大的补偿津贴。

过去,一直为气相法聚乙烯制造技术的专利而打官司的美国UCC 公司与英国BP公司如今决定共同生产。同样,美国化学公司与BP及蒙特尔公司(英SHELL公司与意大利MONTBDISON 化学工作公司的联合石化公司)、UCC与埃克森公司、甚至BP与埃克森也都决定共同生产。 美国两大国际化工资本的杜邦公司与陶氏公司也决定共同生产合成橡胶。

此外,在尼龙原材料领域,杜邦与法国RPL化工公司、 杜邦与德国巴斯夫公司联合建设大型工厂。最初,后者的大型工程项目原计划与旭化成公司合作,但最终还是同开发了新技术的巴斯夫合作。

在销售规模数倍于日本三菱化工、住友化工的美欧化工资本与国际石油资本(化工部门)的超级联合中,日本企业也并非都被排除在外,诸如埃克森与三菱化工、阿默科公司与契索公司的聚丙烯联合生产计划。然而这些都偏离了美欧超级联合的主流,尽管日本不断开发出许多可夸耀于世的技术,但由于其在企业规模上的巨大差距,要参与超级联合便显得力不从心。

医疗方面, 超级规模的合并连续不断。 1996 年初, 出现了英国GROXON医药公司与巴劳兹·威鲁加布医药公司的合并;位居瑞士第二、第三的国际医药资本祺芭公司与桑特公司于1997年3月实行合并, 组成新公司——诺巴蒂司。1996年年底,德国赫基斯特公司与迈雷尔公司(陶氏公司的医药部门)、法国鲁塞布尤克拉夫(赫基斯特与法国RPL 化工公司的医药子公司)将合而为一。由于竞争对手的合并,曾是瑞士最大制药公司的罗氏公司,排名降到了世界第10位,据说该公司为此正在积极寻求与美国最大的默沙医药公司联合。

拥有世界第二大国内市场的日本医药界也在以国际规模为目标推进企业的大型化,然而目前仍不具备与美欧国际医药资本联合的实力。在美欧联合、合并与欧洲企业美国化的进程中,日本企业正在被形成的秩序所抛弃。

(孙玉贤 译)

标签:;  ;  ;  ;  

国际企业大联盟时代_银行资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