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和小树

大树和小树

大树和小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树论文,大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据报载,南方某民办学校高薪聘请一位重点中学的校长来校任职。该校长参观了高楼林立花团锦簇的校园,很满意,只是对校园里的小树感觉遗憾。在随后的全校教师会上,他说道:“校园的树太小了,还不能绿荫匝道。我们参观那些百年名校,哪一所不是大树参天浓荫遮蔽呢。走在校园里,随处可见大树下三五个学生捧着一本书读,那就是文化,是厚重的积淀,才是学校该有的风景。”大伙儿觉着有理,掌声雷动。三五日后,校园里果然栽上了几棵高大的榕树,听说花了不少钱从某山上移来的。

本来,学校需要几棵大树,装点一下环境,也在情理之中,无可厚非。可是分析校长的话,显然不是装饰环境的问题,而是希望借助大树增加学校的内涵,增加文化的厚重。这大树就已经不只是树了。学校对于大树的渴求,本质上是对于学校文化内涵与学校精神的需求。作为一所开办不久的民办学校,急切地想让世人知道,“我们学校很有文化内涵,理念很先进”,甚至如果允许的话恨不得说出自己是某百年老校萌发的新枝分蕾。可见,这里的大树是被寄予厚望的。其实,有这种文化内涵的追求也应该值得肯定。然而,从校长同志的话中发现,这种追求不是建立在踏踏实实地工作和经营上,不是自己去精心浇灌耕种,把小树培养长大,而是采取了一种移花接木、投机取巧的做法,直接从外地移植过来,妄图从表面上制造一种“绿荫匝地,文化悠久”的假象,以吸引更多世人的瞩目。

社会在发展,形式主义也有新变化,在今天,我们看到了形式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形态,那就是文化层面,精神层面的形式主义。当前,人们对于优质教育的期盼比较强烈,希望孩子入读高档次的学校,接受优质的教育。市场经济是只手,有所求就自然有所应,逐利这一动物总能最先嗅到金钱的气味。于是,依靠大树增加学校内涵和文化氛围的做法自然就产生了。虽然形式的状态发生了变化,但形式主义的本质没有丝毫改变。而细究起来,物质层面的形式主义还只是浪费了金钱,满足了感官的虚荣;精神层面的形式主义更可怕,影响更恶劣,更深远。

现在的学校,类似于追求大树这类的形式主义很多。比如校门口的牌子越多,发牌单位的级别越高,表示学校越上档次;报纸杂志的报眼封皮露脸的次数越多,给以的称呼衔头越响,学校也就越有名了;比如现在许多学校都喜欢招聘名师,招来的名师越多,名头越响,学校的教育质量就越高,名气就越大了。岂不知这些个牌牌、衔头和名师都是些“大树”,移是移进来了,能否成活还是另话。即使能成活,能否发挥作用,还需要三年五载才能见分晓。当然也有移植非常成功的,那需要大树本身确实有实力,关键还要生存能力强,能适应水土差异,经历生死之门涅□而生。但这样的例子不多见,倒是经常听说某某名师不适应环境(更多时候指人际环境),某某名师会说不能做,某某名师名不副实等等传言。其实,名师出名往往依托后面的学校,他与原学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离开了生存的土壤,他怎么能独立寒秋呢?可见,这不是名师之错,错在办学主体不清楚其内在的关键问题,一味追求虚荣,拔苗助长。形式主义就像海市蜃楼,看是好看,却实在不管用。

一所名校的文化积淀是经历很多年许多人持续不断地努力才形成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任何朝夕之功做出的浮躁行为,不但无益于学校健康文化的形成,反而会留下笑柄,让后人晒说。一所学校,走丰富内涵创建品牌之路,目标是对的,但需要去建设。这种建设既要有长远的规划安排,又要有近期的目标行动。而无论是哪种,都要有务实的精神和现实的劳作。一开始,也许是一棵小树,小则小也,新却全新,因此更容易建设。只要调动众人的智慧力量,真诚地去浇灌,假以时日,它也能很快成长为大树的。否则,只追求形式的东西,缺乏真诚地投入,就必然停留在旧的泥潭里无谓地挣扎,那样,不管是给自己贴上什么标签,戴上什么头衔,弄出多大动静,在明眼人看来,也只当作爱折腾会折腾的生物,是无益于社会的。

大树和小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