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陆特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省杭州市 310051
摘要:笔者对环保节能技术在暖通空调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暖通空调的概况,从四种技术角度谈了暖通空调的改革,对暖通空调的发展大有帮助。
关键词:节能;环保暖通;技术应用;环境资源
1暖通空调的简介
通过调查发现,超过半数以上的人全天在室内活动,表明室内的设施对人们的健康影响非常大。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速度日益加快,建筑物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而室内的装修设计各显千秋,导致很多室内的污染物不能顺利地排放出去。比如说,人们购房之后就要对房子进行一些装修工程,很多装修材料含有大量有害物质,一旦有害物质没有排放良好,就会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
众所周知,空调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对空气质量进行改善,然而,要想把空气质量变得更好,就一定要对空调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要竭尽全力地提高空气质量,让人们生活空间变得更加健康。在进行研究时,首要考虑的问题就是通风,实验表明,室内的通风量增加时室内的空气质量也相应提高。因此,设计空调的时候必然要优先考虑排风机,并且努力对排风机进行改变或者创新,从而提高室内空气质量。不得不说的是,利用排风机提高空气质量的同时,耗能量也相应地增加。因此,对空调的设计不是一个单方面的工作,而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环保节能技术在暖通空调系统中的应用概述
2.1能源技术应用
2.1.1地下水能
在空调系统中合理利用地下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一定的耗能问题。通常情况下,地下水的温度受外界影响非常下,通常是比较恒定的。所以,可以把地下水温度恒定的特性和空调设计相结合,将地下水在空调系统中应用,从而提供热量。此过程需要采用的技术是水源热泵技术,就是利用湖、河等自然环境中的水,使其吸收温度,待温度达到一定要求后再进行利用的技术。运用该技术的时候,一定要思考水质的问题,也就是一定要水质达标的情况下才能运用此技术,否则将不能使用。
2.1.2自然风能
空调中的供冷作用同样是不容忽视的,通过对比发现,绝大多数供冷所采取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供冷,另一种是通风续冷。在进行空调设计的时候,使用自然风有很多优势,不仅能够极大程度上节省资源达到供冷的目的,还能够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环境污染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2.2变水量技术和变风量技术
采用变水量技术和变风量技术同样可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其节能的比例在一半以上,所以,这两种方法是被大力提倡的。通过使用这两种技术能够让设计出来的空调系统更加的健康,让人们在更加舒适的环境下生活和工作。通常情况下,不同的环境参数组合能够得到相同的热舒适性效果,但不同的热湿环境参数组合空调系统的能耗却不同。举例说明,冬天的时候,如果采用传统的空调方式,把整个室内的空气加热,通过空气实现人体与环境的热湿交换,就需要较高的空气温度,此时通过维护结构的热损失和加热新风的热损失都比较大。如果结合热湿环境的研究成果,改变传统的空调方式,增加辐射热,此时所需要的空气温度将明显下降,通常能够达到12℃~14℃,而传统方式通常在18℃~20℃,很明显后者比前者具有显著的节能效果。
2.3蓄冷技术
当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就是在用电高峰期的时候会出现电量不足,表明此时需求量超过供应量,然而高峰期一过,有将出现电量剩余的情况,可见用电量不平衡。所以,我们可以采用蓄冷技术进行一些调节,从而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浪费。总体来说,蓄冷技术就是释放自身储存的能量来调节室内温度,实现让人们感到舒适的最佳温度。因此,提倡蓄冷的方法,不仅能够解决用电高峰期的问题,同时也能够节约资源、降低成本,使利益最大化。
2.4变频节能技术
变频技术在目前暖通空调中的应用也很常见,这种技术有很多优点,比如可以极大地降低成本、节约资源,同时能够实现使用量和需求量之间的平衡等。在一般情况下,空调均是按最大功率进行工作的,不会出现超负荷的情况,即便是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也会利用变频技术进行调节。
3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暖通空调走进千家万户、各种企事业单位和公共场所。在使用暖通空调的时候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就是环保节能问题。笔者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得到以上研究成果。通过对暖通空调的概况进行梳理,总结出暖通空调的一些特征,在此基础上对一些环保节能技术在暖通空调中的应用进行阐述,分别论述了能源技术、变水量技术、变风量技术、蓄冷技术和变频节能技术的应用,为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发展打开了一扇窗。
参考文献:
[1]吴秋成.浅谈环保节能技术在暖通空调系统中的应用[J].低碳世界,2016(1):122-123.
[2]卢健洪.探析节能环保技术在暖通空调系统中的应用[J].科技展望,2016(12):84.
论文作者:卢铃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0
标签:技术论文; 暖通空调论文; 空调论文; 空气质量论文; 室内论文; 温度论文; 节能技术论文; 《防护工程》2017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