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晓红 浙江省乐清市育英寄宿学校 325600
【摘要】倡导数学课堂的有效生成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有效生成强调课堂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传授、学习过程。追求的是师生在课堂中精彩的互动过程,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师生的思维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体验不断加深,师生都焕发出学习的智慧和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02-003-02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该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是师生生命经历的重要场所,教师要树立有效生成的正确态度,把握有利时机,运用有效策略,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因此,有效生成的数学课堂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和关注。然而,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展示课堂的真实性,实现有效的生成,本人谈几点看法和体会。
一、欣赏学生,是数学课堂有效生成的前提。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是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和兴趣来参与课堂学习的。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把学生真正当做学习的主人。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怀、爱护、肯定和赞赏。给学生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让学生如沐春风。只有教师欣赏学生、信任学生,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有了每一个学生的主动参与,一个个有效生成就会不断地涌现。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我想:假如能给学生一个机会,就一定会还你一个惊喜的。
有一位老师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有过这样的经历。
师:(多媒体出示三角形)请看它是什么图形?
生:(迫不及待地抢答)三角形。
师:为什么叫三角形呢?
生:因为它有3个角。
师:它的三个角在哪儿,你能上来指给大家看看吗?
生:三步并作两步上台,指的却是角的顶点。这时,敏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另一名学生还没等老师说话就大声地喊了出来:老师,他指的不对,它指的不是角,而是角的顶点。
“顶点?”“顶点是什么?”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老师一下子乱了方寸,不知如何是好。
老师面对突如其来的“险情”,故做平静地说:请你到前面来,结合图向大家介绍一下顶点是什么。
另一名学生从容地走上台,边用手指着角的顶点边说:这只是角的顶点,根本就不是角(先用手比画角的两条边,然后又在两条边之间画了一个弧形),这才是角。
还没等老师做出反应,他又接着说:我还知道角除了有一个顶点外,还有两条边(边说边用手指);“角”还可以不写(这个)字,用“∠”表示(边说边用手指在黑板上比画)……
学生的“博学”让老师颇感惊喜和意外。至此,老师只得告诉自己:把精心的预设收藏起来吧!
师:从他的发言中,你们对角有了怎样的认识?
生1:我知道我原来认识的角也是错误的,把角的顶点当成了角。
生2:我知道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顺手拿起三角尺,用手指出顶点和边)
生3:现在,我不光知道了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还知道角长什么样。
师:那角究竟长模样,你能把它画到黑板上吗?
生2很认真地把三角板上的一个角“移”到了黑板上。
……
以上教学片断,是教师用真诚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赞赏一个人的作品比赞赏一个人本身更有效”。老师通过一个学生的发言进行引导,打开了全班同学思维的闸门,高潮迭起。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去欣赏学生,欣赏学生的独到见解、异想天开,或者别出心裁,甚至是错误见解。总之,教师要去欣赏学生在课堂上的所思、所想、所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疑、敢批,为课堂的有效生成奠定基础。
二、精心预设,是数学课堂有效生成的保证。
预设就是紧紧围绕目标、任务、预先对课堂环节、教学过程等作一系列展望性的设计。非常明显,预设带有教师个人的主观色彩。“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这就使我们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形成了“以本为本”,一份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活动失去了应有的复杂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变得波澜不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叶澜曾说:“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使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 然而,我们在备课时往往把学生的思维与活动束缚在周密详尽的一个又一个教学环节中,课堂仿佛成了一条高速运行的“流水线”。如果课前设定过多,课上学生的自由空间也许就越小。因而我以为教学的预设要通过“删繁就简”学习素材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空间。
如:在教学“容积和容积单位”老师预设理解容积含义时就设置了这三个小环节:①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容积。②举例过程中感知物体,有些是容器,有些不是。③描述身边物体容积。这样的课堂设置,充分削减了许多琐碎的提问,扩大了学生领悟、交流的空间。由于没有纷繁的头绪,没有生硬的环节,给师生活动留有很大空间。
又如:在学习了乘法运算定律后的简便运算一课时,教师在预设教案时,考虑让学生选取老师提供的一些数,组成可以利用学过的运算定律去进行简便运算的试题。课前,老师经过了精心预设。在课堂上,学生独立尝试编题。汇报时,除了课前预设的以外,学生还编出了不少预设以外的试题,这些题目涉及了简便运算的各种情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很高,课堂上洋溢着勃勃生机和无限的活力。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要使数学课堂有效生成,精心预设必不可少,如果预设空间过于狭窄,答案唯一,必然无法有效生成。反之,如果预设空间太大,答案漫无边际,生成太杂,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看来,精心预设也要建立在研究学生情况的基础之上,把好一个“度”字。
三、优化策略,是数学课堂有效生成的关键。
传统的数学课堂,其主要弊端是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知识的“呈现——灌输——接受”的教学模式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教师心中想着教案,却没有装着学生。他们对学生的即兴发挥、当堂灵感无动于衷、置之不理。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要求我们老师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推动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思维发展。原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课堂上的不可测因素很多,预设在实施中难免会遇到意外。或者预设超越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力不从心,或者预设未曾顾及学生的认识特点,学生不感兴趣,或者预设滞后于学生的实际水平,课堂教学缺少张力。在课堂上,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需要教师对预设进行适时调整,使它更加切合实际,切合课堂,切合学生。促进数学课堂的有效生成。
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教学三个面积单位,教师预设是让学生先认识平方厘米,然后用面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去量一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在量的过程中,产生认知矛盾,进而学习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可是,在实际学习中,由于受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对平方厘米知之甚少,反而对平方米这个概念有一定的认识了解。教师根据这一情况,适时调整教学预设,改为先学平方米,再学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由于这一教学过程的设计更加地适合学生已有认知规律,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上述教学过程,教师不唯教案,而唯学生,对教学设计果断、适时地进行调整,是数学课堂走向有效生成的重要起点。
四、珍惜偶然,让数学课堂的有效生成成为必然。
学生是活生生、有思想的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经说过:“学生的尝试越是五花八门,探究活动越是新颖灵活,那么,他们也就是越有可能得到异乎寻常的结果”。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向深入,数学课堂的面貌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教学过程成了师生平等相处、真诚交往、共同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涌现,正是在这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相碰撞中,随时会发生一些教师事先没有预料到的事情,打乱教师的教学思路。那么,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去面对这些教学中意外呢?有的教师担心出现这样的小插曲,生怕自己处理不好,下不了台,也担心它会使整个教学流程失去应有的严谨和流畅。于是,就对学生的“意外”,轻则视而不见,不予理睬,重则冷嘲热讽、批评指责。这是违背新课程理念的不明智的做法。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相互沟通,共同合作学习的过程。我们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意识,善待课堂教学中的意外,耐心等待仔细倾听学生的每一次思维颤动,也许,它会让动态生成更加精彩。
如:一位教师在上“乘加、乘减式的计算”这一课时,出示了这样一题:小明花20元钱买电影票,每张票3元。如果张阿姨买5张票,应该找多少元?学生列式“20-5×3”,在计算时教师向他们求救:“这种算式我也没算过,应该先算哪一步呢?谁愿意帮助我?”接到求救信后,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讨论开了,大多数人根据以前的经验,觉得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先算20-5。这时,小A站起来质疑:“可是按题目的意思,要求找多少钱应该先算小明花了多少钱,就是要先算5×3,不能先算20-5,20元是小明一共带的钱数,5张是他想买的票数,用20-5就是用钱数减票数,根本解释不通。”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辩论:是按题目的意思来解释,还是按以前的算法从左往右来算?教师随即组织了“小小辩论会”,大家兴趣盎然、旁征博引,最后学生一致认为:乘减算式的顺序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在这节课里,教者以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出发设计教学,为学生创设了充分的思考时间,引导学生在反思、争辩的过程中学习数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五、求同存异,让数学课堂的有效生成不断放大。
有效生成的数学课堂的最终归宿是什么?难道是让学生学会用书本上的知识去解答书本上的习题吗?让每个学生“整齐、一致”地学习数学吗?上述观点很显然是非常片面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并达到最终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境界,这就是有效生成的教学归宿。因此,数学课堂要注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个性化理解,让学生在学到数学知识的同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个性得以张扬。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就是有效生成的数学课堂的真实写照。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只要我们广大教师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努力营造有效生成的数学课堂。相信我们的数学课堂必定能够走向更加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吴效锋.主编《新课程怎样教》,沈阳出版社2003.1
[2]黄桂林.《预设与生成的融合》,教学月刊(小学版)2006.2
[3] 王召玉.小学数学教师实现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科教导刊》.
[4] 李桂平.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初探,《教师教育科研》.
[5] 王建岭.创设情境优化小学数学教学,《现代教育探索》.
论文作者:居晓红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9年2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6
标签: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数学论文; 教师论文; 顶点论文; 老师论文; 师生论文; 《中国教师》2019年2月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