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慧传播”为载体,创新区域教育内涵发展机制--访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局长王皓_教育论文

以“智慧传播”为载体,创新区域教育内涵发展机制--访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局长王皓_教育论文

以“智慧传递”为载体,创新区域教育内涵发展机制——专访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局长王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闵行区论文,上海市论文,教育局论文,专访论文,局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上海教育》:2011年10月,在您亲自策划下,闵行区“智慧传递”项目正式启动。从提出概念,到确立机制,再到区域工作氛围的形成,“智慧传递”经历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得到各方关注。如今该项目已被上海市教委作为上海教育改革实践项目之一向教育部申报。闵行实施“智慧传递”项目主要基于什么样的思考?

王浩:在教育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闵行区教育局根据区域教育发展特点,参与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创新区域内涵发展机制”。我们以此为契机,大力实施“智慧传递”项目,通过有效构建教育智慧的“凝聚、传送、辐射、共享”的传播模式,创新区域教育内涵发展机制,提升闵行教育品质。

区域教育发展从来不缺教育理念,我感觉最缺的是把教育理念落实到具体日常化工作中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2011年8月,我回到教育局工作后,通过深入调研,对如何创新区域教育内涵发展机制形成了一些思考。一是闵行区地处上海西南城郊结合部,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带来的人口大量聚集、经济社会超常规发展给闵行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与机遇。在教育体量大、新学校多,老百姓教育需求多元化,区域内校际差异大的现实条件下,我们需要通过鲜活的教育智慧来应对区域教育转型发展过程中凸现的新形势、新问题。

二是闵行区各个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产生和积累了不少有关学校管理、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等各方面的办学经验,我们需要将这些经验中最有价值、最成功的部分提炼、萃取为教育智慧,并通过有效的途径传递、辐射、增值,让区内所有学校共同分享,让点点滴滴的小智慧汇聚成区域教育发展的大智慧,从而促进闵行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基于这两大思考,闵行区教育系统进行了广泛研讨后,达成了共识,明确提出以“智慧传递”为载体,深入探索和创新区域教育内涵发展机制。

《上海教育》:面向未来,闵行区提出了“幸福校园”的教育愿景,确立了以“为了闵行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为核心的战略发展目标与理念,“智慧传递”项目是否包含在未来几年闵行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思路框架里?

王浩:基于对区域教育发展水平定位、教育需求分析和教育质量标准设定的思考,闵行提出了加快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工作思路与框架:以“幸福校园”为愿景,以“智慧传递”为内涵发展工作机制、以“三化”(优质化、信息化、国际化)为途径、以三个重点项目(中小学生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基础教育质量绿色指标评价系统、区域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的路径与策略研究)为抓手,推进区域教育观念现代化、课程现代化、教育技术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和师资队伍现代化,最终实现“为了闵行每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这一核心目标。

未来几年,我们将围绕“为了闵行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目标,着力建设两大体系。一是学生习得感知体系,包括通过学生“幸福指数”评价等打造幸福校园,通过体教结合、医教结合、文教结合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通过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禀赋等促进学生个性张扬,通过提高教学有效性等促进学生学业进步。二是支撑保障体系,包括通过“智慧传递”、深化新基础教育等促进教育生态建设,通过做强教师发展平台、提升教师日常研究水平等促进团队成长,通过资金导向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内涵发展,通过评价激励让家长和社会从学生健康成长中看到实实在在的教育进步。

我们的“智慧传递”项目是紧紧围绕闵行教育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思路而实施的,我相信一定能够有力地推动闵行教育的内涵发展。

《上海教育》:与传统的教育教学研讨展示活动相比,“智慧传递”的运作模式有何本质区别和创新之处?

王浩:过去的教育教学研讨展示活动形式是点状的,组织是松散的,比如说,今天我们举办一个展示活动,各个学校校长都来参加,他们现场听的几个小时里肯定激情澎湃,但回去以后可能还是各做各的。回到学校后,校长不一定把自己的收获传递给全体教师,或者不一定能完整准确地传递,这种情况下,信息衰竭就很厉害。而“智慧传递”所构建的“凝聚、传送、辐射、共享”四大环节,确保了信息的对称和畅通。

“智慧传递”注重全程效应,特别是后续效应的发挥,所以我们搭建现场展示和网络互动两个平台,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通过网上视频、论坛、微博上有主题的讨论,让点点滴滴、零散分割的智慧之光、学校经验形成过程、整体转型历程能够如实地还原,完整地、扁平化地呈现给全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微博上抛出一些话题吸引大家发帖,各所学校的教师就会交流信息,就会对比,就会寻思,别的学校校长、教师是怎么思考的,为什么基础、条件差不多,别人却能闯出一片天地。信息的全透明将会对学校改革产生一种倒逼机制,对学校管理层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智慧传递脱胎于传统教育教学研讨展示活动,但又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方式。

《上海教育》:通过近一年的实践,闵行区“智慧传递”项目现已初见成效。按照您的预期,您认为“智慧传递”初步达成了哪些效果?

王浩:我感觉它初步达成了以下三个效果。一是唤醒了教育工作者的自信,激发起基层学校创造的活力、改革的动力,使闵行区教育生态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给学校提供了一个表达办学思想、描绘学校发展路线、分享办学智慧的平台,让一些原本比较薄弱但后来进步明显的学校站在舞台中央,展示一所普通学校不普通的教育亮点和智慧,它们的经验更具有普适性,更具有说服力,不仅能给参与者带来更大的触动,同时激励、提升了展示者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基层学校的活力对于区域教育生态的构建非常关键,没有基层学校的改革创新,区域教育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二是营造了浓郁的研究氛围,将每所学校、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小智慧汇聚成了区域教育的大智慧。“智慧传递”项目吸引了区域内所有学校的积极参与,纷纷寻找、发现自己的教育智慧,经过梳理、提炼,通过在场在线相结合的传递方式,将潜藏于基层学校中的实践智慧自下而上地释放、由内而外地扩散,快速直达于全区,形成良好的推介、分享、学习、研讨经验的氛围,积聚区域教育内涵发展的正能量,形成区域教育特色发展之路。

三是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追求,凝聚了人心,统一了思想。在智慧传递过程中,我们始终把目光聚焦在一些最普通的学校的点滴成长和进步上,我们始终关注学校是否给每个人带来幸福感,这就给所有学校传达一种强烈的信号,我们追求教育公平,推进均衡发展,我们支持每一所学校,我们追求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价值。这些教育价值取向通过“智慧传递”活动的引导,正在逐步内化为全区共同的价值追求,并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教育行为。

《上海教育》:“智慧传递”活动现有的成效如何长时间地持续下去,如何对今后每一天的教育教学产生实实在在的影响?

王浩:“智慧传递”能否持续升温,“智慧”能否真正“传递”到学校,我认为关键是校长。我们想尽一切办法,希望大家能够多维度、多层次地感受、体悟智慧的光芒,但能否从中找到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的智慧点,能否回到自己的学校扎扎实实地去行动,取决于校长。别人的经验不可能生搬硬套,拿来就用,校长必须进行本土化的思考和设计,结合自己的校情,有选择性地借鉴,有针对性地改造,使智慧进一步转化和增值。我希望校长不是仅仅被打动几分钟、几小时,而是要善于思考、对照,好好消化。所以我们将努力打造一支具有教育家精神和理想、依法办学能力强和专业化水平高的校长队伍,让每一所学校都能实现高质量、有特色的办学目标。

与此同时,我们将完善“智慧传递”项目的自评价机制,着力构建多元化项目评价与激励体系,在项目实施与推进的整体过程中,聘请委托专业评估机构对区域层面及学校层面项目进行评估,加强对目标达成情况的监督评估,为项目的有效实施提供参考和建议。

标签:;  ;  ;  

以“智慧传播”为载体,创新区域教育内涵发展机制--访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局长王皓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