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时期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与使用状况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支配收入论文,八五论文,时期论文,居民论文,状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八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都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认真总结 分析“八五”时期居民收入状况的特点及其使用状况,对于保证顺利实现“九五 ”居民收入分配的目标和任务,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八五”我国居民收入状况的主要特点
“八五”时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 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转轨,我国国民经济进入了新的快速增长时期, 与此相适应,我国民居民收入的总体水平和构成也出现了一系列变化,呈现出以 下特点:
(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总量扩大,在GDP中的比重上升。
据测算,1995年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量为39850亿元,比199 0年增长2.25倍,同时,居民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9.1%,比 1990年的64.0%提高了5.1个百分点。根据1992—1993年资 金流量表计算,居民收入的增加值占GDP的份额仅仅为27.5%,企业的份 额为57.4%,行政事业为9.1%,金融部门为6.0%。但在国民可支配 收入中,居民收入的比重竟超过其对GDP的贡献率达41.6个百分点。这表 明国内可支配收入中,有2/3以上的份额通过各种途径流向居民部门。
(二)劳动者报酬仍然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份额在逐步缩小,结构也 在发生变化;财产性收入的总量和比重呈现出同步增长的趋势。1994年,劳 动者报酬总额为28633.4亿元,比1990年增长了1.6倍,占居民可 支配收入总额的89.0%,比1990年所占比重下降7.5个百分点。在劳 动者报酬中,职工工资总额、农民货币收入的比重都是逐年下降,而随着个体经 济的日益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城镇个体劳动者收入、职工保险福利收入 等的比重在逐年上升,使劳动者报酬结构也在逐步变化。同期居民财产性收入总 额1798.5亿元,比1990年增长3.55倍,占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的 5.6%,比1990年上升了2.1个百分点,这主要是随着居民收入增长, 居民金融资产迅速增加,居民来自金融资产的收入增长较快。但这部分收入总量 还是较小,而且收入的主体部分是居民储蓄存款利息收入,从发展趋势看,估计 这部分收入总量还要不断增加,且来自股票、债券等直接金融资产的收入将会有 更快的增长。
(三)城乡居民的收入都有大幅度增长,但城市居民收入增长仍快于农村居 民收入增长。“八五”末期,我国城镇居民生活费收入3893元,比上年实际 增长4.9%,比1990年增长1.8倍,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年均增长7.7 %,分别比“六五”和“七五”提高了2.8个和3.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收 入的主要来源是工资收入。1995年,我国职工工资总额达8100亿元,较 上年增长了21.7%,是“七五”末期的2.74倍,年均递增22.4%, 比“七五”时期的12.2%快10.2个百分点。工资总额的增加,一方面是 因为职工人数以年均1.18%的速度递增,更重要的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分配 制度的改革,使得职工平均工资得以较大幅度提高。据统计,1995年,我国 职工平均工资较上年增长21.2%,达到5500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 长3.8%。“八五”期间,职工平均工资年均增长20.8%,比“七五”期 间的13.3%高7.5个百分点,是我国职工工资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
1995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578元,比上年实际增长5.3%, 比1990年增长1.3倍,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年均增长4.5%,比“七五 ”时期上升1.6个百分点。“八五”时期,农民收入中来自非生产性的收入比 重比“七五”末期增加了两个百分点,达到6.2%,但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还 是生产性收入,1995年占总收入的93.8%,其中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占 67.3%,比“七五”末期下降了10个百分点,而来自第二、三产业的收入 占19.4%和13.3%,分别比“七五”末期增加了8个和两个百分点。总 体看,“八五”时期,由于国家更加重视农业,采取了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 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和支持并鼓励乡镇企业的发展等一系列政策,促使农民收入增 长加快,特别是1995年,农民收入还快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0.4个百分点 ,但从整个“八五”时期来看,农民收入增长仍然低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3.2 个百分点,比“七五”时期两者相差的1.2个百分点扩大了两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1995年城镇居民生活费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北京、天 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湖南、广东、广西、海南等10个省市区;同期 农村居民人均全年纯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 江、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新疆等12个省市区。其中7个是 城乡居民收入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余的也都主要集 中在中部地区,只有个别的是西部地区。由此可见,“八五”时期我国居民收入 的地区构成,依然是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
“八五”时期,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
1、居民收入的增长快于经济的增长,总体分配格局过分向部分社会成员倾 斜的状况加剧。初步测算,“八五”时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七五”末期的 18547.9亿元,增加到“八五”时期的57733.7亿元,增长了1.67倍,平均每年增长21.7%(均按现价计算,下同),同期居民可支配收 入由12315.8亿元增加到39850亿元,增长了2.24倍,平均每年 增长26.5%。五年间居民收入总量增速平均每年超过经济增长4.8个百分 点。居民收入的过快增长,使国内生产总值的最终分配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国 家所得比重大幅度下降,个人所得比重大幅度上升。从1990年到1995年 ,国家所得的份额从14.5%下降到13.4%,下降了1.1个百分点;企 业所得的份额从21.5%下降到17.5%,下降了4.0个百分点;个人所 得的份额从64.0%上升到了69.1%,上升了5.1个百分点。国民经济 总体分配格局向个人过分倾斜,国家所得份额下降过多,使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 大为削弱,不利于国家集中资金进行重点建设和协调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同时也 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企业所得比重上升甚 微,企业所得份额偏低,使企业缺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个人所得份额过 大,是造成分配不公,诱发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2、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八五”时期,居民收入差距比“七五”有所扩大 ,一是表现在城乡居民之间。1995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为3893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578元,两者之间的差距为2.47∶1,高于199 0年的2.20∶1。二是表现在不同所有制职工之间。1994年国有经济单 位、城镇集体单位、其他所有制经济单位职工平均工资分别为4797元、32 45元、6303元,高低之间的差距近1倍。三是表现在不同行业部门之间。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52个行业的工资统计,1990年行业之间平均工资最高与 最低之比为2.7∶1,1995年这一差距扩大到3.9∶1。高收入行业主 要集中在金融和保险、房地产、电力和煤气供应业、交通运输和邮电等垄断性行 业。另外一些具有一定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收入水平也偏高。四是表现在不 同地区之间。以西部地区居民收入水平为1,1990年,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居 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之比为1.28∶0.92∶1,1995年扩大为1.42 ∶0.97∶1;1990年,东中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为1.77∶1 .21∶1,1995年扩大为2∶1.32∶1。五是表现在个人收入差距扩 大。据统计,我国城镇居民中的10%的最高收入户与10%的最低收入户人均 收入的差距,1990年是2.9倍,1995年扩大到3.8倍。出现了一个 高收入阶层,他们主要是一些流通公司、非银行金融机构、房地产开发公司等行 业的部分职员以及外资企业的中方高级雇员、私营业主、少数企业经营承包者、 某些特殊职业的从业人员(如部分演员、歌星、舞星、运动员、会计师、律师、 高级厨师、按摩师等),同时由于有些行业和企业不景气或出现亏损,加上近几 年物价上涨幅度较大等原因,在城镇人口中又形成了一个总数约为1300万人 的低收入群体,主要是一些下岗职工、部分离退休职工和社会救济对象及无业人 员等。
居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缺乏 自我约束机制,国有资产监管和收益制度不善,导致利润或国有资产流向个人; 其次,市场发育不完全、竞争不充分,也使一部分行业、企业利用垄断地位获取 高额收入;第三,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不健全、手段不完善,调控力度不够,特别 是在对地区、行业、企业间收入增长的控制和个人所得税的征管上都缺乏有力的 手段。加上法制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使得居民收入分配没有进入合 理的运行轨道。这些问题是“九五”时期应加以解决的。
二、“八五”我国居民收入使用状况分析
“八五”时期,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倾向 进一步转变以及各类市场的发育,我国居民收入的使用规模和消费结构也发生了 很大的变化,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趋势。
(一)支出结构方面
1、“八五”时期,居民总消费和总投资规模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但总消 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在不断下降,总投资比重不断上升。据统计,1995年 ,居民总消费26343亿元,比“七五”末期的1990年增长了1.89倍 ,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了57.6%,年均增长9.5%;居民总投资13 566.34亿元,比1990年增长3.67倍,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4 7.4%,年均增长19.9%。1995年居民总消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 66%,比1990年的75.8%下降了9.8个百分点;居民总投资比重为 34%,比1990年的25.4%上升了8.6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在“八五 ”期间,由于个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部分投资增长较快,加上居民的金融资 产投资增长幅度较大,致使投资的比重在总支出中上升较多。但总体看,“八五 ”末期,消费在总支出的构成中依然占主导地位。
2、“八五”时期,居民的消费水平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总体看,非农居民 消费水平增长仍快于农民消费水平增长,但“八五”末期,出现了农民消费水平 增长快于非农居民的趋势。“八五”时期,全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增长为8.6% ,虽低于“补欠帐”的“六五”时期(为9.4%),但比“七五”时期增长4 .0%高出4.6个百分点,其中,非农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8.1%,农民 消费水平年均增长6.7%,农民消费水平总体上仍低于非农居民的水平。从“ 八五”各年来看,1991—1993年,非农居民的消费增长分别为9.3% 、15.4%和8.9%,比农民消费水平分别高2.6个、5.8个和2.8 个百分点。但从1994年开始,农民消费水平增长开始高于非农消费水平的增 长,1994年和1995年农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分别为6.5%和4.3% ,分别高于非农居民2.4个和1.2个百分点。这种状况与居民收入的状况城 镇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趋势是一致的。农民消费水平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是,国 家1994年提高了农产品收购价格,使农民收入增加较多。同时,近几年,随 着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和农民货币收入增加,实物性消费的比重在逐步缩小, 农民的消费观念进一步转变,商品消费,特别是彩电、摩托车、收录机、洗衣机 、电冰箱等耐用消费品数量的增长是很快的。分地区来看,1995年城镇居民 人均年消费支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 湖南、广东、广西、海南等10个省市区,农村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高于全国平 均水平的有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 、湖南、广东等12个省市。其中有8个省市是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 都高于全国水平,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地区的消费支出梯次同收入梯次并同经 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一致的,依然是东部地区居民消费水平高于中部地区,中部 高于西部地区。
3、“八五”时期在居民总投资中,实物投资的比重不断下降,净金融投资 比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1994年实物投资在总投资的比重为21.2%,比 1990年的26.3%下降了5.1个百分点,比1992年的24.6%下 降了3.5个百分点,主要是居民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下降所致,1994年固定 资产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为18%,比1990年下降了7.6个百分点,比1 992年的20.7%下降了1.3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居民个人投资中用于实 物性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长赶不上用于金融投资的增长所致。1994年,居民实 物投资比1993年增长了30.7%,低于同期居民净金融投资增长10.2 个百分点。1994年,居民的净金融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为78.9%,比1 990年的73.6%和1992年的75.4%分别上升了5.3个和3.5 个百分点。在净金融投资中,间接投资依然是居民金融投资的主导,但近几年随 着个人收入增多,投资观念转变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居民的直接投资发展得很快 ,呈逐步上升的趋势。1992年和1993年,居民的借贷市场资金分别比1 990年增长了9.6倍和5倍,占整个净金融投资的比重由1990年的6.6%分别上升到了30.3%和15.2%。在居民直接投资中,债券依然占主 要部分,但股票的比重在逐步上升。1992年债券占借贷市场资金的88%, 1993年下降为76.6%,股票则由1992年占11.7%上升到199 3年的23.3%。这表明居民的金融资产意识在增强,而且投向股票市场的资 金在增多。1993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国家采取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整顿金 融秩序,规范金融市场,抑制通胀,增加储蓄,虽使直接投资受到了一定影响, 但1996年国家采取的取消保值储蓄、降低利率以及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等措施 ,又为直接融资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从总体看,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 和市场经济的完善,我国居民的金融资产将进一步扩大,特别是直接投资的规模 和比例都会有更大的增加。
(二)消费结构方面
“八五”时期,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消费领域不断拓展,消费结构进一步多层次、多样化,消费档次逐步提高。
1、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中,食品消费依然是主体,但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 有所下降;交通运输和居住性消费支出增长较快,在消费支出中的份额不断上升 ;消费方式有一定的变化,但总的消费水平已处于以衣食为主开始向住行为主转 变的阶段。
1995年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支出1766元,比1990年的694元提 高1.54倍,扣除物价因素的影响,实际增长18.4%。食品支出在总消费 支出中的比重为49.9%。“八五”期间,城镇居民收入尽管有较大增长,但 由于受到总的经济水平和消费水平制约,加上粮食提价因素影响,食品类价格上 涨较多,因此食品支出依然是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主体。但食品消费的档次有了 较大的提高,食品结构也由过去的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食品转向以蛋白质、热量 高为主的食品。从各年情况看,城镇居民食品支出的比重是逐年缓慢下降的。1 995年比1990年的54.2%下降了4.3个百分点,成为历史上的最低 点。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食品支出比重相对仍高出1倍。“八五”时期, 衣着消费支出数量增加较多,但所占比重变化不大。食品与衣着两项合计的比重 达63%以上,表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依然是以最基本的衣食消费为主的。
1995年,城镇居民人均年交通和通讯支出171元,居住支出250元 ,分别比1990年增长了10.4倍和2.47倍,这两项支出增加较多固然 有交通、房租提价使支出增多的原因,但主要是随着收入增加,双休日制的实行 ,居民的旅游意识增强,旅游活动增加所致。近几年,实行住房制度改革,加快 推行住宅商品化,一部分高收入阶层人士和一部分地区的居民购买了住房。交通 和通讯及居住支出的较快增长使这两项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也有较大提高, 1995年交通和通讯及居住比重分别为4.83%和7.07%,比1990 年的1.2%和5.6%分别提高了3.63个和1.47个百分点。两项合计 已占总支出的近12%。这表明,“八五”时期,我国城镇居民的住和行消费支 出已比“七五”末期有很大的提高,消费总体水平出现了转向住行的趋势。
1995年,城镇居民的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娱乐教育文化服 务等支出也都比1990年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这表明,居民消费的领域在不断 扩大,消费方式日益多样化。与此同时,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 有量组合家具增长了1.4倍,洗衣机增长了14%,电冰箱增长了57%,彩 电增长了52%,摩托车增长了2.3倍,空调器增长了22.5倍。消费档次 已完成了由百元商品向千元商品的过渡,并且有相当一部分消费已进入万元商品。
2、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中,食品支出占绝对优势,交通和通讯及文教娱乐 支出增长较快,衣着和居住支出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变化 都相对落后于城镇居民。
1995年农村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中,食品占58.6%,与1990年 的58.8%大体相当,变化不大。这表明,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主体依然 是食品。但食品结构也有了一定变化,已由粗细粮搭配为主转向主要以细粮为主 。特别是一些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档次已接近城市居民。“八五 ”时期,农村居民消费中变化大的是交通和通讯及文教娱乐支出增长较快,所占 比重为2.58%和7.8%,分别比“七五”末期的1990年提高了1.2 个和两个百分点。这表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多种经营的发展,封闭 式的小农经济受到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冲击后,经济的流动性增加,与外界交 流的需求刺激了对交通工具的需求,使交通通讯的支出也随之增加。另外,随着 近几年农民收入的较大提高,特别是农业科学化程度要求的提高,农民对文化教 育的需求也日益提高,这是导致这部分支出增长较快的重要原因。
1995年农村居民的衣着和居住支出的绝对量都在增长,但比重分别为6 .85%和13.9%,比1990年各下降1个和3个百分点。这反映出,“ 八五”时期这两项支出增长相对慢于其他各项支出。这也表明,由于受到总的消 费水平依然较低的制约,农民的消费支出顺序也是有替换性的。“七五”时期, 农民居住支出增长较快,表明这部分需求较旺,在基本满足了这些需求但消费还 不够上升到一个新的档次的情况下,消费则呈缓慢增长的趋势。目前,农村居民 的消费结构也正在孕育着新的变化。变化的直接前提条件则是农民收入的进一步 提高和农村消费市场的更大拓展。
(三)储蓄倾向方面
“八五”时期,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有较大幅度的增长,1995年新增 居民储蓄存款8126.1亿元,比1990年的1887.3亿元多增加62 38.8亿元,增长了3.3倍,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达30%以上,比1 990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储蓄存款增加6738.8亿元, 比1990年1457.8亿元多增加5281亿元,增长了3.6倍;农村居 民储蓄存款增加1387.3亿元,比1990年的429.5亿元多增加95 7.8亿元,增长了2.2倍。“八五”末期,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96 62.3亿元,比“七五”末期的7034.2亿元共增加了22628.1亿 元,增长了3.2倍。“八五”时期居民储蓄存款增加较多的主要原因是,19 93年国家先后两次调整了存款利率,使一年期和三年期利率分别高达10.9 8%和12.24%,高于1990年10.08%和11.88%的利息水平 。开办了三年期的保值储蓄。这使得1994—1995年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度 增加,共计达11441.4亿元,占“八五”时期新增储蓄存款的50.6% 。储蓄存款大量增加一方面增强了银行的运作资金,为有力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增 加了资金来源,但同时另一方面,巨大存款量又使银行背上了沉重的利息包袱, 加大了银行经营风险,目前在居民的金融资产日益增多的情况下,要更多地适时 拓宽直接融资方式,以提高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率,减少国家银行的风险。“八五 ”时期,我国的直接融资活动虽有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受到金融市场不规范, 秩序不稳定,法规不健全以及国家有限制发展等因素的制约,直接金融的规模还 比较小。1996年,国家根据通胀率已回落到1位数的情况,及时于4月1日 取消开办新的保值储蓄,并于5月1日和8月23日降低存款利率。这两项措施 ,都为直接融资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契机。
“八五”时期居民储蓄倾向中一个新的动向,是外汇存款的大量增加。随着 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对外交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居民手中的外汇也逐步 增多,1993年,居民外汇存款达262亿美元,比1990年增长了26倍 以上。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可以预料,居民外汇存款还会有更多 的增加。
总的看来,“八五”时期,我国居民的消费支出总量和结构都发生了新的变 化,正在由温饱式的消费向小康式消费过渡。在这种渐进式的转变过程中,随着 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也向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例如,如何进一步培育有利于 国民经济发展和整体素质水平提高的新的消费热点,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引 导居民消费倾向,促进消费结构的不断合理化、高级化,并使生产结构与消费结 构相互适应;再如,如何建立全社会资金调节机制,使居民手中的资金更好地用 于支援国家生产建设,引导居民资金的合理流向等。这些问题都是“九五”时期 应注意加以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