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影学术期刊专业化与学术性的融合_学术期刊论文

美国电影学术期刊专业化与学术性的融合_学术期刊论文

专业化和学术化的交融——谈美国电影类学术期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电影论文,学术期刊论文,学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学术期刊的种类非常丰富,其中电影类的学术期刊较有影响力的有数十种,多由知名大学或学术机构出版;还有一些电影评论类的期刊,有深度的电影评论;资讯性的期刊杂志,信息量丰富。美国的电影期刊往往分类较细,有纯理论的,也有很强调专业性的。美国的电影类学术期刊多为季刊,一些事先征求主题集中出版的期刊,往往是出版周期比较长的。本文以下列几个不同类型来介绍、分析美国电影类学术期刊。

一 纯粹的电影学术期刊:传统而严谨

第一种类型是纯粹的电影学术期刊,注重从电影理论、文学理论角度深入剖析,这一类期刊的出版机构往往是大学或研究中心,出版周期以季刊为主,有的是半年刊。如以下几种:

《电影季刊》(Film Quarterly),创办于1945年,是美国最古老和权威的电影学术期刊之一,拥有广大的电影研究者和爱好者,由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电影季刊》的学术性较强,风格传统,不仅关注美国国内电影,视野国际化,每期有几篇深刻的电影论文作为全本期刊的精华,篇幅较长,将题目、作者名、论文的内容概括三项内容列于期刊扉页。以2009年第三期作为样本来分析,标题列于扉页的有五篇电影学术论文:第一篇《美国英雄》,作者J.M.Tyree有感于2008美国夏季档诸如《蝙蝠侠6:黑暗骑士》、《绿巨人浩克2》等电影中的“超级英雄”泛滥,在文章中批评了“超级英雄”电影的轻率及其在屏幕上灾难性的狂轰滥炸。第二篇是Edward Buscombe的《在这个崭新的世界,还有什么是新的?》,评价美国导演泰伦斯·马立克的影片《新世界》①。第三篇《米克洛什·杨索电影〈红与白〉和〈上帝在布达佩斯的灯塔〉中的政治体系》,作者Laszlo Strausz以深入、精细的语言体系,详析了匈牙利导演米克洛什·杨索电影中的政治体系隐喻,并配以多张电影截图逐格分析。第四篇《雅丝敏的“欧琪”三部曲》②,作者Gerald Sim关注马来西亚电影制作者在电影中表达出的后殖民情绪。第五篇《从地下到多元:访问托德·海因斯》③ 是一篇关于鲍勃·迪伦生平的传记电影《我不在场》先锋性的深度访谈。《电影季刊》杂志以国际性的视野,关注全球各个区域的电影创作。第一篇分析也可以看到对好莱坞商业影片所持的学术批评立场。

《电影批评》(Film Criticism),创刊于1976,宾西法尼亚州的阿勒格尼学院出版,基本维持每年出版3期的出版频率。主要作者群由大学和研究所研究电影和艺术历史等专业的学者组成,包括来自不同学科的新一代的电影史学家,理论家和评论家。国际学者团队包括达德利·安德鲁、大卫·波德威尔、大卫·库克、罗宾·伍底等人。《电影批评》鼓励电影论文宽泛的学术写作构思,不论是使用政治意识形态、经济学批判的方法,或各种新理论都受到鼓励。期刊的内容包括深度电影论文、访谈和电影节报道及书评。该期刊比较注重作者的学术背景,在每一篇论文都有作者的详细介绍。以2009年7月27日出版的夏季刊为例,有三篇比较重要的论文,分别是耶鲁大学的博士候选人Michael J.Anderson的文章《唤醒“鲁布”:托尼·斯科特〈超时空效应〉的表达与疗伤》,托尼·斯科特作为一位著名的商业片导演,凭《壮志凌云》一举成名后拍摄了多部动作电影,在电影评论界也获得了很多认可,作者对其2006年的电影《超时空效应》有着很浓的学术兴趣,这篇论文将关注点放在两方面:一是斯科特电影中“故事层”的叙述和表达方式,包括他如何从新媒体,诸如电子游戏中获得灵感,并将这种表达方式用于电影叙述中。二是美国在经历“911”事件之后,电影中出现了传统的老实巴交的“鲁布”形象,取代那种把灾难人物小说化了的形象。第二篇重要论文是大学助教Rashna Wadia Richards的文章《非同步:论布努艾尔电影〈黄金时代〉中声音的对位》,在这篇文章里,她论述了布努艾尔的《黄金时代》,这部创作于1930年的极端超现实主义电影,在电影史上饱受争议,文章的着眼点在于布努艾尔在这部电影里的,用魔幻和条理分明的表达方式进行的非同步的听觉革命,相对于爱森斯坦1928年提出的“声画对位”的概念——主张“把声音当作脱离了视觉形象的独立因素”,布努艾尔以这部电影表达了他强烈的电影观念的革命,不仅是针对那些超现实主义的反对者,甚至直指家庭、艺术和爱。第三篇文章则来自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电影电视系的助教Homer B.Pettey,《关于达辛电影〈盗贼公路〉的地域经济学》④,作者的擅长领域是黑色电影的新理论分析和艺术研究。他用凯恩斯⑤ 的古典经济理论分析了美国在二战后的经济形势与达辛电影《盗贼公路》之间的关系。《电影批评》倡导一种独特理论思路的分析,其文章往往视角新颖,分析独到,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

《影痴》(Cineaste),创刊于1967年,季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出版,美国最重要的电影期刊之一,内容分为几个部分:文章、电影评论、影碟介绍、书评、访谈、公报,发表富有影响力的深度专访是其特色之一。曾经发表过的经典论文有:《迪斯尼的政治正确:〈风中奇缘〉》、《边界和疆界:专访约翰·塞尔斯》⑥、《寻找亚洲美国电影》、《令人难以置信的真实电影冒险:专访玛丽亚》、《新非洲电影》、《特别印象:个人家谱的韩裔妇女电影》、《黑色电影的政治经济学》等等。2009年夏季刊的主要文章有:《铁幕作者风:来自东德DEFA摄影棚的失落之声》、《巴勒斯坦的再生:当下的一部电影》、《危险的职业:关于纪录巴勒斯坦及以色列的被占》、《第二次凝望:关于〈骑车人之死〉》。从这些论文可以看出该期刊的论述方式偏意识形态批评,另外这份期刊保存了许多相当专业的电影档案资料。

德克萨斯大学出版的《电影杂志》(Cinema Journal),每年出版4期,由电影和媒体研究协会(SCMS)主办,发表的多是SCMS的会员文章,论文以多种学科的不同视角完成,杂志中“专业注”一栏提示近期的重大活动、研究性会议、以及最新发表的研究文章。试以2009年冬季刊为例(冬季为每年的第1期),文章有Josh Lambert的《“等待下一幅画面”:关于早期电影和连环漫画的互文性和回转》,Karla Oeler的《雷诺阿和谋杀》,Erie Ames的《赫尔佐格、风景和纪录片》,Chris Robé的《好莱坞回顾:历史化戏剧、生物照片、以及人民阵线式美国电影批评》、Russell Meeuf的《作为“注解”的约翰·韦恩:〈鹰之翼〉中伤残之身及“硬汉”形象的建构》、其他内容有:《关于“孤儿电影研讨会”的报告》,并发布新的主题征集《焦点:媒体研究和人文数字化》。

《千年电影杂志》(Millennium Film Journal),创刊于1978年,至今已经出版了51期。由位于美国纽约的全国电视与艺术科学学会出版,《千年电影杂志》致力于前卫的电影理论和实践,关注的是独立电影、实验电影、以及任何前卫的电影和电视、使用最新技术的作品。2009年春/夏季合刊的主题是“纪录片的实验性”。围绕这一主题提出问题,进行深度对话,发表论文及由纪录片导演阐述自身的创作体会。由此可以看出该份杂志的先锋性质与对实验创作的关注。

二 文化与传媒类:激进与先锋

第二种类型是文化和传媒的学术期刊,面向当下文化,分析电影和其他各种媒介形式的功能和力度,电影分析在内容里占重要的位置,文章往往有着先锋的视角和激进的态度。此类型代表期刊有《暗箱》和《跳切:对当下媒体的审视》、《丝绒光陷阱》这几种。

《暗箱》(Camera Obscura),杂志创刊于1976年,“暗箱”一词源自拉丁文“黑色的房间”,意为密封的黑屋子,透一个小洞以让光进入,在墙上可以看到一个倒置的影像。这种形式的“暗箱”可谓最早的媒体装置。《暗箱》的前身为《女性与电影》杂志,在一场关于女性和电影的论证之后出版。现每4个月出版一本,侧重于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分析、文化和媒体研究,由杜克大学出版,致力于创新的女性主义观点的电影、电视和视觉媒体研究,强调媒体研究的先锋性,文章有辩论式、散文,访谈,风格前卫,另类,边缘。选题涉及与女权有关的种族研究、后殖民研究、酷儿理论研究等等。2009年最新一期的论题是:女性、文化和媒体研究(Race and/as technologies)。“Race”这个词汇在这里的意思很复杂,“Race”被看作是一种技术或者传媒,族群和技术,《族群和/作为技术》。其中一篇论文《实践中的性别、文化和媒介》谈及电影纪录片,提出新的议题。《暗箱》的女性主义观点占先,思维比较先锋,有深入的文化视角。

相对于《暗箱》提出议题,然后解决,《跳切》(Jump Cut)杂志也是基于主题征集下出版的刊物,但比之《暗箱》,《跳切》更为先锋和激进,每期分几个主题版块。有很多笔走偏锋的电影批评。自1974年创刊以来,曾为季刊,但近年出版的频率是每年1本。试看第51期、2009年春季刊的内容,第一部分为事先征集的主题文章,这一期主题为“酷刑”:谈及影像和其他传媒如何想象和纪录“酷刑”。主题之外,“东亚电影”这一块的内容有:《千与千寻:一场资本主义日本的噩梦》、《从性别与阶级看新加坡电影》、《“韩流”、泛亚洲电影以及东南亚艺术片》、《亚洲心爱的野蛮女友:全智贤的屏幕形象和她的跨国明星身份》。第三部分的议题是“色情”:《色情及其关键:走向理论手淫》、《实时性:美学与经济学的艺术色情》、《文献调查和女性色情明星》、《表演亚洲:美国妇女扮演的屏幕和场景》、《纪录和拒绝》。第四部分是关于好莱坞电影的批评,《牛奶和同志的政治历史》、《特殊的黑暗骑士》、《后伊拉克时代电影:夹克里的老英雄和严酷时代》、《Wall·E:从适应环境到感伤怀旧》、《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老爷车〉:消逝的美国英雄》。第五部分为艺术电影和国际电影。第六部分主题:恐惧。文章有《跨文化的厌恶:关于当代恐怖电影的一些问题》等等。《跳切》的话题比较尖锐,风格强烈,关注激进的新媒体理论、第三世界国家的电影,拒绝陈词滥调。

德克萨斯大学出版的《丝绒光陷阱》(Velvet Light Trap)创刊于1971年,这份学术期刊亦多以传媒的视角分析,每年出版两本,事先征集主题。2008年春季、秋季刊的主题分别是《翻拍和改编》、《媒体空间的架构》。现进行论文征集的最新主题是:《共同的新媒体》。试以2009年春季刊来分析,这一期的主题是《审查与监督》,内容有:Theresa Cronin的《媒体影响力及电影监督的主体》、Nandana Bose的《印度教的政治权利和检查:以三个案例研究警务印地语电影院,1992-2002》、Laura Cook Kenna的《消费者/模范公民和国家的制度贯彻:改革者如何铁面无私地执行检查》、Tessa Dwyer和Ioana Uricaru的《削减及其他:罗马尼亚的媒体盗版,审查和翻译》,最后一篇是《二十一世纪的检查、法规、政策和媒体:圆桌会议的关键途径》。这篇杂志的论文多从媒介的角度去分析电影或相关传媒。重视纪录片研究。《丝绒光陷阱》兼有调研性质,利用各种史学方法从人文和社会学的背景去完成文章,关注的不仅美国电影,也包括其他国家的电影和媒体。

三 跨学科:文学和历史

第三类电影类学术期刊从跨学科的角度研究电影,以文学或历史研究与电影文本的分析结合。此类期刊有两种富有国际性且颇有影响力,一是《电影·文学季刊》(Literature- Film Quarterly),创刊于1973年,该期刊属于FIAF⑦ 机构,现由美国索尔兹伯大学出版,是最早创办的以“改编”为主题的电影期刊,该期刊以电影和文学之间的转译为主题,不仅研究传统的关于戏剧和电影之间转译的讨论,还包括小说、戏剧转换成电影的最新理论。过去这份期刊曾做过大量著名电影制作者的访谈,如电影导演弗兰克·卡迫、比利·怀特、费里尼、阿仑·罗伯-格里叶等。2009年第3期有这样一些文章:在《转译中的迷失?谈欧洲的公路电影及“都市漂移”类型》中、作者Wendy Everett认为欧洲的公路电影是虚幻、逃避和不可捉摸的,她将这种类型的电影归纳为“都市漂移”类型。《瞧这三人:看威廉·怀勒和奥逊·威尔斯对丽莉安·海儿曼创作的影响》一文以美国剧作家丽莉安·海儿曼两部戏剧剧本《小狐狸》和《孩子的时刻》为例,分析她在好莱坞做电影编剧阶段,如何受到合作者威廉怀特和奥逊·威尔斯两位导演的影响。《“白色恐怖”与摄影棚:再议汉斯·比利的早期编剧作品〈阳光下成长〉》一文则谈论1961年的电影作品《阳光下成长》。《约翰·施莱辛格的〈远离尘嚣〉:一次重新正名》是对哈代经典名著的1967年电影版本的评论分析。《电影洛杉矶:历史,好莱坞和城市的灾难想象》一文则阐述早期电影中的洛杉矶和历史影像。另两篇文章分别为《伤感电影院:科恩兄弟的新古典式电影》、《模拟和视语表达:关于费里尼电影〈卡萨诺瓦〉中的赞佐多诗歌》。该期刊关注文学与电影之间的转译,包括诗歌、小说、戏剧这些不同体裁的文学文本与电影的关系,是一份在文学和电影之间进行交叉研究的跨学科学术期刊。

另一份期刊则从历史和电影之间跨学科研究,《电影与历史:跨学科杂志》(Film & History: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也是美国电影期刊中非常重要的一本,1970年,历史电影协会(The Historians Film Committee)成立时创刊,现出版地为威斯康星州奥什科什。历史电影协会充分利用电影资料建立了一个影片资料库,这个协会使学者们,特别是历史学家和其他社会学家,有机会利用电影档案进行教学和科研,并定期组织会议和研讨会,研究电影相关领域的问题。协会还设立了与电影有关的奖金,鼓励那些在电影历史领域做出成就的学者。《电影与历史:跨学科杂志》的编辑委员会由多重人文学科的国际学者组成。该期刊针对电影和电视形成的历史、各种视听方式的演进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将艺术简化为一种历史征兆。期刊强调电影和电视作为媒介,在表现一个特别的文化语境中的独一无二性。杂志每年春、秋两季各出版一期,在历史电影协会的指导下出版。这份期刊不仅是一份电影杂志或历史杂志,也不是历史日期和电影资料的汇集,而是在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背景下,以跨文化的方式来分析电影,以历史学的审美方式切入电影研究,是两个学科的交叉和渗透。以审美的距离去考量电影相关历史,或者通过电影文本去更深入地了解历史。这种美学研究的方式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可以更大程度地发挥电影表现这个世界的独特性。杂志的刊头语中所说,电影是非常有表现力的一种媒介,胜过其他的艺术形式。美国电影告诉我们的不仅是美国生活的表象,还有美国生活的内在真实。

四 其他类型:技术、评论及在线期刊

第四种类型的美国电影期刊是纯技术性的期刊,美国电影从业人员甚多,行业分类细,这种类型的电影期刊就非常注重专业化,如《美国电影摄影师》(American Cinematographer Magazine),创刊于1920年,是美国电影摄影师协会的会刊,讲技术设备及拍摄技巧,文章特别注重分析光线的运用与把握。另一份期刊《视效》(Cinefex),创刊于1980年,是好莱坞视觉特效业界的专业杂志,有详细深入的特效内幕和特效大师的介绍。

第五种类型的电影期刊是评论类。这类电影期刊代表性的就是名声在外的《电影评论》(Film Comment),1997年创刊,由林肯中心电影协会出版,双月刊,图文并茂。和《电影季刊》这样的专业学术期刊相比,该期刊上的文章有更强的评论性,更为通俗易懂,杂志扉页有各位著名电影评论家对近期上映电影的评级。

第六种类型的美国电影期刊是信息类,这类期刊关于美国电影历史资料的搜集,虽然没有学术头衔,但是史料丰富,具有独到的价值,对于美国电影的研究者来说,同样具有丰富的学术价值。例如《经典图像》(Classic Images)、季刊,刊登很多好莱坞黄金时代人物的文章。创刊人是一位家具店老板,他因为兴趣搜集电影,并在1962年6月出版了第一份期刊《8毫米收藏家》,随着时间的流逝,从8毫米、16毫米的胶片转至录像带、DVD的收藏,这份杂志也更名为《经典图像》,最新一期的文章有诸如:《16毫米的生命》、《兰尼里斯:所有美国男孩的40年代》、《你知道他们的面孔,但是你不能记住他们的名字——一些电影中的小角色》、《性格演员的黄金时代》,《经典图像》是一份洋溢着怀旧氛围的杂志。

美国有一些网络在线电影期刊也办得非常出色,诸如《亮光电影杂志》(Bright Lights Film Journal),这份期刊在1970-1984年,1993-1995年期间曾有印刷版,现是完全的网络在线杂志。将通俗性与学术性交叉在一起,从美学、历史、政治的视角分析国际上的最新电影和经典电影。以2009年5月期为例,主要文章有:《恐怖片的“复古病毒”》,以精神病理学和医学分析恐怖电影。《Tex Avery的好莱坞动画》,动画电影大师的深层作者分析。《我们跳舞吗?必须跳?》,关于一代大师、歌舞片演员——舞王弗雷德-阿斯泰尔的文章。还有关于阮玲玉与电影《神女》的一篇文章,作者Lesley Chow是澳大利亚一名电影学者。《恶魔母亲之夜》,分析好莱坞早期的女性导演Ida Lupino,《社会现实主义和好莱坞》,研究早期好莱坞和经典好莱坞。在国际电影节栏目中专门介绍了33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和49届塞萨洛尼基国际电影节⑧。文章富有相当的学术水准。其他办得很富学术含量的电影在线期刊还有:《电影哲学》(www.film-philosophy.com)、《电影杂志》(www.thefilmjournal.com)、《移动的艺术电影》(http://themovingarts.com)等等。

五 与中国电影学术期刊比较

将美国的电影学术期刊和中国的电影学术期刊相比较,在内容上,中国的电影学术期刊近年每期都有主题和焦点:诸如《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的“特别策划”、《当代电影》的“本期焦点”,《电影艺术》的“本期特稿”,每期都强调一个主题,且偏向关注当下中国电影创作现状,这与美国电影学术期刊中征集议题的形式相似:提前告知主题,征集论文,集中发表。

中国的期刊在近年比较重视“口述笔录”这种形式研究中国电影史,与一些美国期刊在选题上比较接近,美国的学界非常重视“口述”形式研究历史,在中国学术界则是近年开始重视此形式。

中国的电影学术期刊分类比较细,有多个栏目,诸如《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的“电影史”、“电影创作”、“国别电影”、“理论探讨”等,《当代电影》的“新作评议”、“重写电影史”、“博士论坛”、“电影理论”等、《电影艺术》的“理论探讨”、“多元影像”、“视与听”、“国际视野”等,文章多在万字以内。美国的电影期刊则不这样细化栏目,有的只有几个栏目,但文章的篇幅较长,倾向于比较深入的学术电影研究,很多期刊的焦点也并不集中在美国电影的创作上。

跟中国的电影期刊相比,美国的期刊有专业性突出的特点,某些期刊更是侧重于电影技术的某一方面,此类型的专业期刊在中国还不多见。在《暗箱》、《跳切》这类美国电影期刊中,常见比较激进、先锋的话题研究,而中国的电影学术期刊则偏向平和,在风格上接近美国的《电影季刊》这一类传统学术期刊,但近年也开始发表一些曾经敏感的话题,诸如《当代电影》2009年第6期“外国电影”一栏中李二仕的《酷儿理论与电影》、《新酷儿电影》两篇文章,都是关于酷儿电影的学术论题。这类选题已经和先锋的《暗箱》、《跳切》接近。

美国的学术期刊重视跨学科研究,由哲学、历史、文学的角度去研究电影,诸如《电影和历史:跨学科研究》,而这一类型的电影期刊则是中国目前最为缺乏的;美国没有专门的电影院校,期刊多由综合大学或学术机构出版,类似《北京电影学院学报》这样由专业电影院校出版的电影期刊尚属少见。

从对本国电影创作现状的关注来看,《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等国内电影学术期刊和美国的《电影批评》有一些相似性,都对当下本国的创作充满了热忱。关注本国电影的创作,亦是中国电影类学术期刊的重要宗旨之一。因此,近年的中国电影学术期刊刊登了不少关于中国电影产业的文章。而多数美国电影学术期刊并不将对美国电影的产业研究作为重中之重,对各国电影的研究也偏向文学化、哲学化和理论化,这一方面是因为美国是一个电影产业非常发达的国家,而我们的电影产业化则在不断建立和完善中,势必需要更多的关注。同时也表明了美国的学术期刊对本国电影商业化模式的排斥立场。

注释:

① 泰伦斯·马力克,Terrence Malick,美国著名导演,以低产闻名于世界,至今50多年的导演生涯,仅执导6部影片,代表作品为电影《细红线》。

② 雅丝敏,Yasmin Ahmad(1958-2009),马来西亚女导演,欧琪三部曲为《我爱单眼皮》(2005)、《木星的初恋》(2006)、《花开总有时》(2006),2006年雅丝敏曾凭《木星的初恋》获柏林电影节Generation单元最佳电影。

③ 托德·海因斯,Todd Haynes,《我不在场》中选用六位演员扮演鲍勃·迪伦,分别演绎鲍勃在不同时代的生活故事和音乐经历。其他电影代表作品有《远离天堂》、《天鹅绒金矿》。

④ 达辛,Jules Dassin(1911-2008),美国导演,后加入希腊籍,曾为希区柯克的助理导演,是上世纪40年代好莱坞最为出色的黑色电影导演之一,代表作品有《血溅虎头门》(1947)、《不夜城》(1948)、《盗贼的高速公路》(1949)和《四海本色》(1950)、《男人的争斗》等经典的黑色电影。《不夜城》于1949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剪辑奖和最佳黑白摄影奖。《男人的争斗》获得了1955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

⑤ 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英国经济学家和作家,世界上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之一。

⑥ 约翰·塞尔斯,John Sayles,美国独立电影的重要制作人,编剧、导演,代表作《西卡柯七个人的归来》(1980)、《激情之鱼》(1992)、《天涯海角》(1994)、《小镇疑云》(1996)、《丛林地狱》(1999)等。

⑦ FIAF,全称为“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Film Archives”,国际电影资料馆联盟,1938年成立于巴黎,是一个将全世界在电影遗产保存这块领域重要的机构联合起来进行,世界性合作的联盟,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⑧ 塞萨洛尼基国际电影节,希腊的电影节,是东南欧最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

标签:;  ;  ;  ;  

美国电影学术期刊专业化与学术性的融合_学术期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