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安徽六安237000)
摘要 目的 比较分析进行微创下置管抽吸液化引流手术对于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及疗效。方法 选择从2017年8月到2019年1月在我院确诊并进行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总共98例进行观察和研究。随机均分成两个研究小组,其中,采用常规内科及护理干预方案的患者设定为对照组,施行早期微创下置管抽吸液化引流手术对患者治疗的设定为实验组,比较经过差异化治疗干预后,组间患者神经功能缺损(ESS)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的差异,此外,统计患者术后的残疾率。结果 实验组患者干预后ESS及ADL评分明显低于另一组,该组患者的残疾率为32.6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残疾率57.14%,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 对脑出血患者行置管抽吸液化引流术,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减少残疾的发生,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微创下置管抽吸液化引流手术;神经功能;临床疗效
近年来,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率在我国越来越高,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给卫生健康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1]。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常有肢体瘫痪,意识模糊及焦虑,等症状,患者术后残疾率大多需要长久卧床,就医的依从性也较低,有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需要改善其治疗护理方法,提高治疗质量,作为一种急症,通常需要早期干预,只有在发病的早期及时治疗,才可以充分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减少重度残疾的发生,有研究显示,对这类患者进行早期抽吸液化引流术干预,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为了研究此种说法的科学性,促进针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工作研究,本院特进行本次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经过患者以及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同意,选择从2017年8月到2019年1月在我院确诊并进行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总共98例进行观察和研究,完全遵循随机化的方法将这些患者分成两个小组。两组患者数目相同,对照组患者男25例,女24例,年龄在60—75岁之间,平均(66.6±3.47)岁。她们的出血量33-88ml之间,平均(62.38±4.26)年。实验组患者男女分别为24例,25例,年龄在61—75岁之间,平均(66.9±4.11)岁。她们的出血量在35-87ml之间,平均(62.35±3.89)年。所有患者中,合并高血压患者20名,合并慢性肺病患者12名,合并冠心病患者11名,各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出血量构成等基线资料对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经过本院科学诊断确诊高血压脑出血,并且都进行了规范合理的抗压治疗。在我院就诊并长期复查随访;需要进行康复护理②均需要进行长期系统治疗干预者,可遵医嘱自觉服从治疗。排除标准:大面积脑梗死以致严重的意识障碍,不能遵从医嘱用药,有严重全身性疾病等需其他药物干预,有抑郁等精神疾病,治疗依从性较低。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施行目前主流的内科护理干预方案仔细问诊采集患者入院信息,急诊CT检查,完善对患者病情的监测,血压,血氧饱和度及心率,做好心电监护,完善吸氧流程,仔细记录为氧流量[2],观察吸氧后的反应,并及时调节吸氧量。调整患者的体位,防止患者发生误吸。血压过高者予以降压治疗,并即时应用甘露醇降低患者颅内压,维持水电平衡,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等。
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施行微创下置管抽吸液化引流手术干预,具体措施如下:在头颅CT的引导下进行手术定位,确认患者血肿的大小及位置,以进一步确定穿刺的位置及穿刺路径,进针时应与矢状面平行[3],采用小的颅锥进行钻孔,穿刺至硬膜下水平,待穿刺针置于血肿的腔内部,将针芯拔出后,将引流管留置在血肿腔内,将血肿抽吸完毕后,术后8h内将0.9%的生理盐水与尿激酶注入腔内,将引流管夹闭2h后继续引流4-6h后,若引流充分将引流管撤除。术后维持患者居住环境的安逸,保证患者的作息规律[4],通知康复医师指导患者进行相应运动训练,多做翻身运动,必要时可穿戴弹力袜,并与护理人员家属配合
1.3观察指标与标准
使用日常生活能力(ADL)及神经功能缺损(ESS)量表评估不同组患者经差异化干预后的,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差异,患者测评得分越低,代表以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缺失越严重;此外对患者的残疾情况做出统计,残疾度分3个等级,良好,中度,中度。残疾率=中度残疾+中度残疾/总人数。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实验数据采用SPSS20.0进行相关的整理以及计算,计量资料表示形式是X±S,用t-test,计数资料选取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P<0.05时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2结果
2.1组间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经差异化护理干预之后,实验组患者以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于另一组患者,P<0.05,详见表1.
3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条件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疾病谱较上个世纪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高血压已经成为中老年常见病之一,其病程一般较长,不宜根治,易发展为高血压脑病,因此需要长期的干预治疗,其主要危险在于高血压脑出血,而脑出血患者的致残风险又较大,该病的发病早期是治疗的黄金时期,这离不开医护与患者的共同努力。
以往对于治疗后患者一般采用普通西医治疗干预方案,但取得的效果却并不十分令人满意[5],治疗干预后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较不明显,不能有效延缓再出血及重度残疾的发生,血肿不能有效的清除,严重可导致脑疝的发生。本次研究选择微创下置管抽吸液化引流手术对患者进行干预,包括了解掌握患者的基本信息、实际病情,在CT的引导之下小开窗对血肿进行有效的治疗,且具有创伤小、有效率高、毒副作用少的优点,在血肿形成的早期充分液化处理,防止血肿机化对脑组织的压迫,提高脑氧流量[6],充分降低神经功能的损害。制定出规范的路径,利于治疗工作的有序高效开展,使得治疗干预更有针对性,提高了治疗工作的质量,对患者的康复有利;尽可能改善神经的功能[7],减少重度残疾的发生率,从而减少了家庭及社会的负担。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患者以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于另一组患者,此外,实验组患者残疾率为32.65%低于对照组57.14%,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进行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施行置管抽吸液化引流手术干预方案,能够改善患者治疗后的相关症状,改善神经功能的损害,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降低重度残疾的发生,利于治疗的开展,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健康发展,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郭清保,李立宏,杨彦龙,等.微创下置管抽吸液化引流术联合依达拉奉对脑出血患者的疗效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17(30):5849-5852.
[2]杨永青,杨瑞林,赵志靖,等.微创下置管抽吸液化引流手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炎性因子囚子水平的影响[J].疑难病杂志,2016,15(9):912-915.
[3]郭东才,孙来广,邢振义.微创置管吸引术对老年脑出血患者炎性因子及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J].中国医刊,2017,52(3):90-93.
[4]黄蔚文.微创下置管抽吸液化引流术对脑出血患者的疗效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8,18(3):38-40.
[5]尹小雨.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7(20):2402-2404.
[6]施超杰,任洪清,宋张平,等.微创钻颅脑内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高龄急性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J].江苏医药,2017,43(20):1505-1506.
[7]曹勇,郑慧军,范鲁鼎,等.微创置管抽吸术对老年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炎症因子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2016,36(14):3429-3431.
论文作者:张洁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7月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5
标签:患者论文; 脑出血论文; 高血压论文; 残疾论文; 血肿论文; 神经功能论文; 实验组论文; 《医师在线》2019年7月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