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新材料作文题型写作应试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题型论文,新材料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9年全国高考18套语文试卷中,作文试题采用材料作文题型的共9套,其中属新材料作文题型的居然有8套之多,这动向值得大家关注!新材料作文是在材料作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作文样式,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但在表现形式上看,它又是话题作文。它给定材料,但不限定话题,允许考生对材料进行多角度解读,从中提炼出不同方向的话题,进而确立其文章主旨。新材料作文的写作要求比传统的材料作文、话题作文都要宽松、灵活一些:与话题作文相比,新材料作文更突出对考生发现和探究问题的能力的考查,更能为考生提供多种角度,更有可能让考生做到自主立意;与传统的材料作文的区别在于,传统的材料作文要求审题时必须从材料的事实出发,强调从中心角度立意,新材料作文主张只要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从中心角度立意与从非中心角度立意一视同仁,都视为符合题意。
新材料作文题型既有规定的限制性,要求不脱离材料的内容或含意范围,不要套题,不得抄袭;又有灵活的自由度,如允许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等。由于它较好地融合了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的长处,所以近年来大受高考语文命题者的青睐。近三年来,福建省高考作文试题分别采用了命题作文(2007年的“季节”)、新材料作文(2008年)、半命题作文(2009年的“这也是一种_____”)题型,2010年将可能采用何种题型呢?我以为高三备考复习时,固然对高考各种作文题型都要兼顾,但也要有所侧重。相比之下,由于材料蕴含的多义性的特点,新材料作文题型更能有效规避猜题和套作,更能真实地检测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它应该是2010年高考语文写作复习强化训练的一个重点。本文试从审题、立意、拟题、写作应规避的误区等方面,阐述高考新材料作文写作应试的策略。
一、新材料作文的审题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主要是指对所供材料本身内涵的挖掘,以及对材料之后附加的引导语的领会,和对相关写作要求的理解。
1.审读材料时,要注意区别材料的类型特点,采取相应的审读策略。从材料的繁简看,有单一材料,有多则材料;从材料的内容性质看,有含蓄类材料(如寓言材料类),有直观性材料(如新闻材料类,价值倾向直接在材料中呈现),有话题性材料(材料直接引出多路向的话题);从材料的引导语(或称提示语,是对材料中多向意旨的点拨)的呈现形式看,有的是将引导语直接明示在材料之后,如2007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有的则是包含在材料所讲述的故事之中,如2008年福建卷的新材料作文题。单一材料,要着眼于材料的主旨内涵的提取;多则材料,则应注意存异求同,理清相互关系。含蓄类材料,要从喻旨或寓意入手;直观性材料,则应透过现象看本质;话题性材料,则应辨明话题的不同拓展方向,如2009年广东卷的文字材料——“我们生活在常识中,常识与我们同行。有时,常识虽易知而难行,有时,常识须推陈出新……”——直接给出了对常识这一话题的多向理解。直接明示引导语的,要梳理其分析问题的立场;包含性引导语的材料,则应领悟其各自的隐喻意义。
2.审读材料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立足全局,全面理解。单一型材料,要注意材料内部各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组合型材料,要判断其具体组合关系类型,区别其间的并列、对比、因果、主次等关系,然后再决定是求同还是求异。如2009年全国卷Ⅱ作文题所给的三则材料,从过程和结果来看基本相同,属于同质性材料,所以考生要做的是求同,即发现三者的共同因素,寻找恰当的角度,进行正确的立意。道尔顿、安藤百福和乔利最后都获得了成功,他们的成功有相同之处,即他们不仅善于从困难、危机、细节中发现问题,而且善于思考探究,并着手解决。由此可见,“遇到困难,陷于困境——善于发现,勤于思考——敢于创造,勇于创新”即为三则材料的中心题意。通过对材料的细读比照,我们可发现如下一些具体的共性:三人都是“偶然”发现了机遇;他们发现问题后均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的努力最终都成就了改变我们生活的新发明、新创造;他们都善于从困境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都重视生活中的细节,都善于观察生活、思考探究。这些都是立意可选的角度。相反,如果仅仅拘泥于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而贸然立意,则极易导致偏题、跑题。如由“道尔顿给妈妈买袜子”,谈亲情、孝道;见到“安藤百福破产”的字样,就探讨起当今“失业和就业”的热门话题;从“乔利油浸衣服、白干一年来赔偿”联想到社会待遇不公、奖惩制度等问题。上述这些立意就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了。
(2)发散性原则:材料所蕴含的哲理启示往往非唯一,考生应学会多角度看问题,从不同方向去剖析、阐释,得出不同的结论。如2009年全国卷Ⅲ的新材料作文题,根据“赵钱孙李周吴看诚、善”的言行表现,顺着“我们都得做点什么”这一主线,至少可从如下角度去立意:一是从赏诚倡善的角度。可以抒情写意,如倡导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均能践行守信原则。可以理性思考,如阐述守诚行善,不仅可以助人,而且可以悦己,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等。二是从反思、质疑的角度。可以理性思辨,如怎样才能让诚信、善良的美德不致蒙尘;行善守诚有没有原则和方法,小赵的举动是否有意义等。审读材料,固然可见仁见智,但也要注意发散思维不是没有边界的,切忌偏执一词,片面夸大。如上述这道作文试题,有的考生因题目所列材料,就说我们这个社会诚实尽失了,声称只有学会欺诈才能生存。显然,这样的看法是极为偏激的,是考生缺乏辩证思维能力的表现。
(3)筛选性原则:材料具有多向挖掘内涵和提炼观点的特性,但受制于考场作文篇幅和文章中心主旨应集中、一贯的原则,因此在构思立意时写作者要对所得到的观点进行筛选。筛选的原则是:服从材料的整体性逻辑;自己有话可说;观点具有新颖性。筛选的过程,其实是思维聚焦的过程,即在对由材料引发的诸多感悟中择取恰切的、感悟深刻的某一点来构思成文。
3.审读材料时,应掌握解读材料的技巧。
(1)对寓托性材料,要运用相似联想,由此及彼,沿波讨源,挖掘故事、意象等的象征意、隐喻意。如2009年安徽卷的新材料作文题(“弯道超越”),审读时,可先对材料作层次的切分,以便提取主旨。该材料的第一层次,以赛车运动中的弯道现象为审题的原点,紧扣“弯道”和“超越”这样的关键词,可以得出“在弯道上实现超越”的思维走向。其第二层次是命题者以“弯道现象”为喻,进一步引申,充实内涵,拓展外延。“弯道”是机遇、关键点,但充满风险;有无挑战愿望及凭什么挑战,是实现超越的必要条件。这是该材料喻旨,抓住了这个喻旨,审题才准确。此外,还要借助材料中的引导语,来沟通材料与现实社会的关系,来拓展选材立意的空间。2009年安徽卷的材料在解释了“弯道超越”这个赛车运动的常用术语的内涵后,又用了三个句子来点拨学生打开思路,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引领考生联系实际阐发自己的感悟。而如果把“弯道”简单地等同于“走弯路”、“遭挫折”,由此而谈及“逆境出人才”、“以平常心看困境”、“不能走弯路”等,这就偏离了材料的关联性特点。
(2)对直观性材料,则可运用相关联想,由表及里,探寻材料的本原规律。如2009年江西卷作文试题(“对蔡铭超行为的看法”),材料选用的是一则新闻——“圆明园兽首拍卖事件”,材料后附简洁的引导语:“对此,舆论一片哗然。有人称其为民族英雄,有人认为这是恶意破坏规则,还有人认为……”这道题在文体、材料方面作了限制,但其开放空间还是很大的。考生可从材料中提炼出“爱国”、“诚信”、“规则”、“理性”、“民族尊严”等关键词,以此为基点展开联想,展开评价。有的考生认为蔡是一个民族英雄,写《并未流失的精神》、《侠之大者》;有的考生认为蔡是恶意破坏规则,写《爱国需要理性》、《岂可以失信为代价》;有的考生认为蔡的行为动机可嘉、方法不当,写《深陷迷途的爱国激情》、《爱国情可贵,诚信不可抛》等等。新闻时事类材料,审读时,要透过事实的表象看其本质,洞察人物的行为动机。
二、新材料作文的立意
新材料作文的立意,是指在审读、理解了材料的内涵之后,确立自己所要写的文章的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的选取、结构的安排、语言的运用,无一不受主题的约束。在明确了材料的内涵和范围之后,应该深入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立意。立意要高,应力求做到准确、新颖、深刻、集中。
1.准确。文章的立意源自材料本身,要在材料的含意范围之内;文章的思想内容正确,能准确、全面地揭示客观事物所蕴含的意义。
2.新颖。能在整体感知和深入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新的见解、新的思考角度,能充分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给人以新的启迪和新的联想。
3.深刻。要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能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性。
4.集中。材料的含意尽管丰富,有多向开掘的可能性,但不可将所有含意全都塞在一篇文章中,因此,立意应聚焦于某一明确的点,突出一个中心,不宜旁逸斜出、枝节丛生。
以上讲的是新材料作文立意的基本要求。下面试以2009年全国卷Ⅰ的作文试题为例解说新材料作文快速立意的方法。原题如下:
兔子是历届小动物运动会的短跑冠军,可是不会游泳。一次兔子被狼追到河边,差点被抓住。动物管理局为了小动物的全面发展,将小兔子送进游泳培训班,同班的还有小狗、小龟和小松鼠等。小狗、小龟学会游泳,又多了一种本领,心里很高兴;小兔子和小松鼠花了好长时间都没学会,很苦恼。培训班教练野鸭说:“我两条腿都能游,你们四条腿还不能游?成功的90%来自汗水。加油!呷呷!”
评论家青蛙大发感慨:“兔子擅长的是奔跑!为什么只是针对弱点训练而不发展特长呢?”思想家仙鹤说:“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呀!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松鼠学不了游泳就学爬树嘛。”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是一则关涉人的发展与培养的寓言故事。故事讲述的是兔子虽有一技之长,但仍遭到了生存危机,由此引出如何发展和培养多种才能的问题。对此,野鸭、青蛙、仙鹤意见不一:野鸭强调后天努力的重要;青蛙推重一技之长;仙鹤既重视多种才能,又尊重个性特征。故事的中心寓意是:人在有特长的基础上应培养发展多种能力,而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必须从自己的个性特征与条件出发。考生可以选择从中心角度或其他重要角度来立意,例如:
(1)从全面发展与发挥个人特长的关系的角度:既要发扬长处,也要弥补缺漏。
(2)从教育者的角度:因材施教,发现特长,要从实际出发,要区别个性差异。
(3)从受教育者角度:人贵有自知之明,扬长避短,张扬个性;要认清自己,了解自己的局限和优势特长,找准自己的位置,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学有专长。
(4)从批判施教管理者(动物管理局)的错误做法角度:脱离实际,违背教育规律办事,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5)从批判施教者(野鸭教练)的角度:只片面强调后天努力,没有考虑受教育者本身条件的先天制约,没认识到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不能给受教育者以准确定位。盲目努力,是不能成功的。
新材料作文立意的思维流程大抵有以下诸环节:整体感知材料内容,吃透材料本质,挖掘材料中隐含的话题;善于利用材料中的引导语或点题句,选准角度,提炼观点,确立主旨;以简明的纲要形式罗列主旨句,形成文章的思路框架。
三、新材料作文的拟题
拟题,应在审清材料内涵、确立文章主题、选定文章体裁后进行。拟题时,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联:
1.标题与材料的关联,即所拟之题应与材料的内容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标题语句从某一角度直接扣紧材料的含意,如《扬长弃短,方能成功》(2009年全国卷Ⅰ山西省一满分作文标题)用两个四字短语,言简意赅地亮明论点,挈领全文,且准确地呼应了材料内容。标题语句有的是用象征、比喻的手法来间接点化材料的含意,如《看!参差而美丽的五指!》(2009年全国卷河南省一满分作文标题)用比喻、呼告的手法和感叹、祈使的句式来形象含蓄地呼应材料内容,阐明“扬长避短,发掘特质”这一中心论点。
2.标题与文体的关联。所谓标题与文体的关联,是指所拟之题应尽量体现出文体特点。如议论类文章,标题可直接明示议论话题,如《“明星代言”之我见》(2009年辽宁卷优秀作文标题);或揭示中心论点,如《法制社会拒绝明星代言》(2009年辽宁卷优秀作文标题)。而记叙类文章,则标题或直截了当,以人、事、物等拟题;或含蓄委婉,用象征、隐喻的手法,使标题更有韵味。至于应用类文体,则标题中应有相应的标志语。如《告子书》(2009年全国卷Ⅰ河南省一篇满分作文标题)、《给妈妈的一封信》(2009年全国卷Ⅰ山西省一篇一类卷作文标题)。这两篇作文均采用书信体来写,前者是文言语体来申明“人各有所长,当思扬长弃短”的观点,巧借苏洵在二子参加科举考试之前的告子书,耳提面命,谆谆告诫安身立命之真谛。后者则以第二人称的书信形式,以坦陈心声的独白方式,展现了发挥优势、发挥特长的心愿,真挚地流露出渴望理解与尊重、渴望个性发展的思想情感。
3.标题与修辞的关联。恰当运用某一比喻、拟人、双关、引用、借代、反问、设问、对偶等修辞格,可使标题生动、新颖。标题或用鲜明的比拟性意象,在虚处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如《开往春天的火车》(2009年全国卷Ⅱ一优秀作文题目),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思考之于人生的意义。文末的“思考是开往春天的火车的一张车票”一句,巧妙点题,使满篇生辉。又如《莫畏浮云遮望眼》(2009年全国卷Ⅱ一优秀作文题目),标题引用古诗名句,巧妙寓示主旨,全文阐述了要正确对待失败、困境、孤寂、病情和灾难,以良好的心态和顽强的意志去战胜困难、获得成功、迎来阳光灿烂的完美人生这一主旨,题文相谐。标题也可虚实结合,即以揭明材料所含话题的主题词为主干,加以比喻或拟人辞格的修饰,使之含蓄而不晦涩。如《悬崖边的诚信意识》(2009年辽宁卷Ⅱ一优秀作文题目),用“悬崖边”来形容诚信的危机,表达作者对当前诚信缺失的忧虑,非常形象、生动。又如《让诚信为成功领舞》(2009年全国卷Ⅱ一优秀作文题目),用拟人辞格突出诚信之于成功的重要。
四、新材料作文写作应规避的误区
新材料作文写作容易陷入误区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审题立意和构思谋篇阶段,以下现象值得注意:
1.抛弃材料,另起炉灶。材料是引申所写文章主题的本源,立意应植根于所给的材料,而不可弃置不顾,另外讲述一个材料,导致主题脱离所给材料的含意范围。
2.拘泥材料,改写扩充。材料是作文的话题,但不可直接对材料的故事进行扩写,而使文章没有了考生自己的立意。
3.割裂材料,断章取义。对材料的审读,要整体把握,尤其是多则材料,要关注其相互关系,而不可割裂理解,零敲碎打,舍本逐末,以致立意偏离材料的本质内涵。
4.游离材料,点题松弛。新材料作文题型一般会在要求部分明确规定“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在行文过程中,应于恰当位置呼应材料,点示题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