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在中国大地上,传统文化研究和宣传热潮高涨,儒学重新成为显学。国外汉学家渐多,中国传统文化声望日隆。这本是大好事,是中华民族复兴在文化上的一种表现。有些理论工作者感到迷茫,意识形态领域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方针是否发生了变化?有些极端的儒学保守主义者误判形势,拔高之论迭出。乱花迷眼,议论各异,意识形态领域陷于两难:似乎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就是贬低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反之,则应把马克思主义请下指导地位的“神坛”,重走历史上尊孔读经以儒治国的老路。这种非此即彼、冰炭不可同炉的看法,理论上是错误的,实践上是有害的。 应该站在社会形态更替的高度来审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社会主义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古老中国的当代存在。中国是旧邦,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可当代中国是不同于传统中国的社会主义形态下的新的中国。中国共产党负有新的历史使命,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它包括创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民族复兴,也包括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这是一条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指导,又要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道路。这条路历经90多年的摸索,在艰难曲折中跋涉前行。有经验,也有教训。只有站在社会形态变革的高度进行审视,才能牢固确立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社会以什么为指导思想,以及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这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仅仅局限在文化范围内是说不清楚的。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社会形态的根本变化,这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未有的大变化。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的两千多年,中国历史的变化本质上是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的变化。王朝易姓,改朝换代,都没有改变中国社会形态的本质。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当然有变化,但都具有同一社会形态的历史继承性和延续性。中国封建社会是在一治一乱、王朝易姓中走向发展和成熟的。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历史上出现过儒释道的相互吸收,也出现过新儒家,但儒学道统未变。在两千多年中,孔子是王者师,是素王,这个至高无上的圣人地位没有因为王朝易姓而发生根本变化。新王朝依然是尊孔读经,依然是看重儒家学说作为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和统治合理性的首要思想功能。 任何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相信“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皇帝多,因为这是历史的经验;真正信奉“民贵君轻”,实行王道、仁政者极为罕见。这不是皇帝个人的罪恶。历史上皇帝并非都是坏皇帝,有不少对中国历史作出过贡献。这也不是儒家思想存心欺骗或愚民,封建社会的政治现实不能否定儒家学说精华中的思想价值。这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使然。理想永远高于现实,现实从未完全符合理想,这是历史上一切伟大思想家的共同宿命,孔子也是如此。 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变革中国社会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首要任务是革命,是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买办,解放全中国,建立一个和历代王朝不同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这已经不再是历代封建王朝的延续和更替,而是社会形态的变化。要实现这个任务,从思想理论指导角度说,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发挥这个作用,因为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社会形态革命的学说。它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以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为核心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一个严整的、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只有它才能为中国共产党如何解决中国问题,照亮处于危亡之际的中国,为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找到一条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在革命胜利之后,中国共产党用了60多年寻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之路。同样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结合中国的实际才逐步弄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的建设,就其指导思想理论来说都是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结合。 在讨论马克思主义和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关系时,决不能忘记社会形态变革这个重大的历史和现实。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阶级主义,是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而斗争的主义;马克思主义立足点是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而儒学是处理以宗法制度为基础,以血缘为纽带,以家庭为细胞的人与人的关系。儒学学说中没有阶级,只有君子与小人之别。这是以道德为标准的区别,而不是阶级区别。封建社会也有穷人和富人,这种区别在儒家看来只是贫和富的区别,而非阶级区别。儒家处理等级关系的方法,是正名;处理贫富关系的方法,是“贫而无怨,富而无骄”。马克思主义处理的是阶级关系,儒学处理的是同一社会内部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关系,即所谓五伦关系,而非阶级对抗关系。因此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夺取政权;而儒家强调“仁”与“和”稳定既成的社会关系。如果不懂得这个根本出发点,就无法理解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不能继续沿着儒家铺就的道路作为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而要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 只有继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取得胜利 中国要革命,要变革,要走出民族存亡绝境,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理论指导。但马克思主义不能取代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力量就在于它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其中包括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结合。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共产党,而不是别的什么国家的共产党;是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而不是在别的什么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无论是共产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是植根在这块具有深厚历史传统和文化传统的13亿人口的中国,当然应该重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遗产,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长期处于主导地位的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结构、对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对中国人的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影响。马克思主义要在思想和情感上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以农民为主的中国人民所接受,必须植根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之”。通过革命斗争打出的天下,不可能在治国理政、调整内部矛盾时照样沿用革命的方法,照用武装斗争的方法。正心诚意修齐治平,不是中国革命胜利之路,却是取得政权后当权者的修养和为政之道。必须研究中国历史上治国理政的经验和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学说中注重社会和谐和民本的治国理政的智慧,研究如何立德兴国、教民化民。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流动于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之中、传统的风俗民情之中,凝集于包括儒墨道法诸子百家经史子集的经典之中。儒家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但处于主导地位。儒家哲学主要是人生伦理哲学。正因为儒家哲学是人生伦理学,因此,儒学中的命题都离不开人生问题。儒家既讲和,和为贵,又讲礼,“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礼就是原则,因此“和”是有原则的,而不是无条件的和。既讲“以德报德”,又讲不能“以德报怨”;既讲“仁者爱人”,又讲“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有爱有憎,不是只爱无憎。既提倡“穷则独善其身”,孔颜乐处,也倡导“达则兼济天下”。既倡导服从,不能犯上,也倡导“匹夫不可夺志”的独立人格,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既讲富民,也讲教民。既讲尊君,也讲民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既讲向善,也讲向上。既讲民富,也讲国强。既讲厚德载物,也讲自强不息。既讲向善,也讲求真。儒家提倡“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仁和义是付出生命代价的原则,而不是把自己变为盲目的杀人机器。这是与所谓“武士道”精神完全不同的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推翻具有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性质的旧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形态的新中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指导,必须有一个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可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有生长的思想文化土壤,要保持中国人的中华民族特性,要使中国人有颗中国心,必须继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优秀道德。如果不以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和优秀道德来涵养中国人,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优秀道德传统的继承,就培养不出有高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有教养的中国人。即使取得政权,也不可能建设一个具有高度发达文明和文化的新中国。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我们重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但更要重视中华民族文化一元性的认同。这是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思想文化粘合剂。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繁荣为条件”。历史证明了这个真理,凡以军事力量建立的大帝国,如罗马帝国、蒙古帝国、奥斯曼帝国、波斯帝国,都不可能单纯依靠军事力量来维系。一旦解体,就会分裂为许多各自拥有自己民族文化的国家。 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民族是文化的主体,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清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危机,与中华民族的困境相伴而行。而中华民族的复兴,则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前提。只有从民族复兴是文化复兴前提的角度看,我们才能理解“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面对千年从未有之变故,为求民族之生存,把中国传统文化称为旧文化,而把自己追求的科学和民主称为新文化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发端于1915年逐步酝酿而爆发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所以称新文化运动,如果脱离当时历史条件而只就文化自身来划分新旧界线,必然导致文化虚无主义。新文化运动的新,并非针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而是在民族处于存亡之际,把矛头指向服务于封建制度的旧道德、旧的思想传统。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倡导科学和民主的启蒙运动,在文化运动背后包含着追求民族复兴的期待。当然,五四运动留下一个负面影响,这就是把传统文化笼统称之为旧文化,而把民主和科学称为新文化,这种新旧文化二元对立的观念,堵塞了由传统文化向当代先进文化转化的可能性和途径。 中华民族文化如黄河长江,不可能抽刀断流简单区分为新与旧,而是民族精神中的源与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之源,是文化母体。没有源,河流必然干涸,必然断流。中国文化的特点是源远流长,具有持久性、不间断性和累积性。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曾讲到源与流的关系,说“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塞源而欲流长”根本不可能。当代中国文化同样存在“浚源”与“塞源”的问题,要“浚源”而不能“塞源”。这当然不是说,我们可以原封不动地保持中国传统文化。源是文化母体,流是文化的延续。文化是流动的水,它不会停止。可是它往哪个方向流,是与政治道路选择密不可分的。 可不可以“尊孔读经”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尊孔读经”是另一种性质的问题。此一时,彼一时。关键不在于是否“尊孔读经”,而在于为什么读,如何读;为什么尊,如何尊。创造性转化,是文化复兴和文化复古的界线。文化复兴立足点是今,是古为今用;文化复古的立足点是古,是今不如古。 只有创造性转化,才是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枢纽。而创造性转化的理论和方法论原则,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指导。我们不可能依然按照封建统治者的态度对待孔子和儒家学说。中国的变革,不是沿着原有的改朝换代方式向前发展,而是社会形态的变化。这种变化,不可能不改变孔子和儒学在封建社会原来的地位和功能。中国共产党人同样尊重孔子,但不是把它作为维护既定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中国共产党人是革命者、是改革者,是一切既得利益和等级制度的反对者。我们要真正恢复孔子作为中国伟大文化整理者、创造者、伟大思想家、伟大教育家的地位,还原一个在中华民族文化创建中具有至高无上地位的真实的孔子。对于儒家学说,我们也不是像历代封建王朝那样看重论证等级制度合理性、维护既定社会秩序的政治职能,而是吸取其中治国理政、道德教化的哲学智慧和人生伦理智慧,清洗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于主导作用的浓重的政治性因素,重视它对中华民族特性塑造的文化功能,并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博大精深的多种智慧相结合。 我们提倡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祭拜孔子,阅读经典,不是简单呼唤回归儒学,回归传统,更不是独尊儒术。我们不能把学生的全部注意力和兴趣引向“古书”。专业研究是一回事,传统文化教育是另一回事。传统文化教育更不能取代马克思主义教育。马克思主义教育完全能够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并行不悖,相得益彰。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应该区分学生文化程度和接受水平,有选择性地阅读“经典”,包括某些骈散名篇,诗词佳作。这有利于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的培养。当代世界并不平静,波涛汹涌,要有忧患意识。我们要重视培养我们青少年的爱国主义传统,刚健有为,有血性、有刚性、有韧性。这是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代代相续不会中断的保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习近平总书记这段话,应该是我们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目的。标签:儒家论文; 国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孔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