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人民医院
【摘 要】目的:了更好适应西药药学服务发展趋势,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诊疗服务质量,改变传统西药药学服务的被动地位,对今后药剂师制度的完善及推广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方法:本次研究以理论研究为主,调查研究为辅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分析、资料收集方法文献法。结果:临床药师培养试点单位均在逐步探索推行临床药师制度,推行西药临床药师制度随着各项工作的不断完善与经验积累,会逐步走向成熟,最终与国际接轨。
【关键词】西药;药剂师;医疗体系;价值功能
1引言
药学信息咨询是药剂师的最主要的工作之一。从实施步骤上可以分为信息收集整理与信息提供两个方面;从咨询的对象来说,主要为医生、护士及病人3种。初期的提问者多为医生,尤其是低年资的住院医生、进修医生及在读研究生,其咨询的问题多为关于药品品名、剂量、规格、价格、是否属医保范围等基本信息。于是我们相应地收集了一些药品的说明书,分类整理存放,便于及时查阅。护士的提问多与药物的配伍禁忌、不良反应相关,由于关注到了用药的安全和有效性,使西药药剂师提供咨询的内容可以更深一步,能够涉及到药物的理化性质及作用特点。临床病人的提问多在用药后出现一些反应时,例如有的病人在静脉滴注红霉素后出现口干等症状,经西药药剂师分析认为主要为合并使用的山蓑若碱所致。有的病人会提到一些主要疾病之外的用药问题,例如问到糖尿病、高血压甚至肝胆疾病的相关用药,这就要求西药药剂师熟悉这些相关内容的信息,并能按照病人的需求通俗易懂地进行解释。针对病人的咨询中一个重要内容是用药指导,呼吸科病人最常见的是对各种吸入制剂的用法不当,常常影响了应有疗效的发挥。由于病人年龄大、或病情重,手把手地教会病人正确和适时地使用这些药物,对提高药物疗效和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大有帮助。
在资料收集及整理方面,进入临床初期,主要收集了一些与呼吸内科用药相关的书籍、处方手册和文献资料,作为为临床提供咨询的主要参考资料。但是这些信息有些较为陈旧,有些过于简单。后来逐步开始利用计算机及网络系统整理和利用信息,大大提高了信息服务的效率和准确度。第一阶段,该药学部在临床药学室设立专线连接Internet随时可以检索网上的新资料,及时帮助解决临床的疑难问题。第二阶段,临床药学室自行设计开发了基于院内局域网的药学信息咨询系统,主要功能包括提供院内所有在用药品的基本信息,包括药品说明书的全部内容和价格、管理类别、在哪个药房有库存、是否属于医保范围等,还补充了大量药物代谢、药效、相互作用、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内容,合理用药知识宣教以及互动式的网上咨询等。这一系统的特点在于信息随时更新和互动式咨询方式,既满足了大量临床医护人员随时查阅基本信息的需求,也可以促进临床医护人员与药学人员的网上交流,还能使药师平时咨询时非常方便地查阅信息。
2药剂师在医疗体系中的价值功能探析
2.1临床查房
查房是药师深入临床工作的主要方式之一。既是药师面对病人、了解病情的途径,也是使病人了解西药药剂师这一新角色的机会。药师的查房分为两种:跟随医生查房和自行查房。一般来说,主治医生的查房涉及问诊、检查、分析、诊断和治疗等多方面,可以帮助西药药剂师全面地了解病人和临床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药师自行查房则主要是了解重点病人的情况或进行用药咨询时进行,例如病人用药史提供不够详尽、有用药疑难问题以及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病人。
2.2病例讨论
病例讨论是临床医生讨论疑难病例、研究诊断、治疗问题的常规活动形式,不仅有利于某些疑难病例的诊治,更是集思广益、交流观点的时机。西药药剂师参加所在病区的病例讨论,既可以全面地了解临床医生对病人诊治的思路和方法,加强临床知识的学习,又可以了解临床医生对药物治疗的思路和需求,还可以发挥药学人员的专业特长,适时发言,就有关问题发表观点。例如,1例老年病人在使用哇诺酮类药物后诱发了癫痈样发作,病例讨论时,西药药剂师从哇诺酮类药物的理化性质以及透过血脑屏障并引起中枢兴奋的可能机制进行了分析与解释,使临床医生对这类药物的安全特性有了更多了解。在参加全院临床死亡病例讨论中,西药药剂师也积极发言,从用药导致一些突发性死亡的可能性予以分析,既锻炼了自己的分析能力,也发挥了西药药剂师多途径进行合理用药宣教的职责。
2.3参加会诊与抢救
西药药剂师参加会诊多数是病人出现药源性疾病或需要有关抢救资料的情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有些病人存在多种药物过敏史,选择用药时既要安全,又要有效,西药药剂师可以通过分析提供建议。有的病人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后需要西药药剂师帮助分析可能引起反应的药物以及预防和处理办法。有些药物中毒的急诊病人,常需要西药药剂师尽快帮助辨别中毒药物、提供中毒药物的理化性质及解救方法。由于中枢作用的止痛、镇定类新药较多,临床上常有大量服用而致中毒的急救病例,此时医生往往需要及时了解该药物的药理学特性以及特异性拮抗剂或促排剂等信息,有时还欲判断能否应用透析疗法或加用活性炭等,西药药剂师都可以发挥专业特长帮助临床医生解决许多问题。西药药剂师参与临床的主要程序包括:资料准备巡视病房、重点准备、与医护讨论、参加咨询、记录整理等。
2.4资料准备与巡视病房
药师深入临床应该做到有的放矢,因而事前的资料准备必不可少。通常上班后先从院内网络上查看所下病区的病人情况。先浏览病区病人的基本情况,特别注意新入院的病人。然后,重点查看病情或治疗反应与上次查房变化较大的病人,了解他们的医嘱变化、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病情发展状况。对潜在或已经存在用药问题的病人,重点了解并做摘要,必要时事先检索各种文献资料。通常与主治医生查房配合进行,对于重点病人详细记录病人的主诉、医生的判断和处理思路及方法等。必要时,药师对重点病人进行自行问诊和咨询。重点准备,查看病历记录,对存在问题的病人资料做整理,对于需要调整用药品种或需要调整用药剂量者,将药师的意见记录在查房记录本上。必要时查阅有关资料或进行计算。与相关医生进行交流,提出某些有疑惑的用药情况。如果医生认为意见可以接受时,及时修改用药方案。对于某些与护士给药相关的问题,可以与相关护士进行交流,并达成共识。帮助低年资医护人员了解装载于病区工作站上的药学信息咨询系统,回答医护人员的相关用药问题。对于怀疑有不良反应的病人进行重点监护和用药教育,并协助医护人员进行必要的分析和处理。要对查房情况做进一步的记录和整理,将特殊病例整理成药历并储存于电脑。
2.5其他工作
除了上述工作,西药药剂师通常还要兼任教学、科研、药讯编辑以及其他方面的口常工作。教学:西药药剂师一般都要承担药学本科《医院药学》课中“药师深入临床”相关内容的授课与实习带教,还要带教进修生进行深入临床的见习;科研:西药药剂师在临床实践中积累和发现临床用药的相关问题,其中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可以通过科研课题的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这种科研课题包括实验研究和调查研究两种类型。实验研究可以应用药学实验技能与临床合作解决临床用药相关问题,内容可涉及临床药物浓度测定或药动学研究、制剂质量比较、配伍禁忌验证实验等方面;调查研究包括病历、处方调查以及其他形式的药物利用研究、药物经济学分析等,还可以与临床合作观察一些药物不良反应预防和治疗手段的效果;药讯编辑及其他:药讯是在院内开展合理用药宣传与药学服务交流的一种媒介。西药药剂师将平时积累的典型临床用药问题,用文献综述、个案报道等形式整理报道,以便得到更广泛的关注;药讯还适当登载临床医护人员撰写的与用药相关的文章,促进医药交流;登载最新的新药介绍、医药动态或相关信息,帮助临床医护人员了解国内外的合理用药趋势。此外,西药药剂师还需要及时整理工作体会、定期写出合理用药相关研究报告;为病人编制一些常见病或常用药物专题资料小册子,供病人用药教育和社区宣传用。
3结果与讨论
综上所述,充分利用各项动力因素,推动我国西药药剂师制度高效高质量发展。经过本次研究分析,我国推行西药药剂师制度的动力因素包括:西药药剂师制度现有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我国与国外现存的差距、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我国成功案例。提高相关政策法律的保障水平。我国目前关于西药药剂师制度的相关规定还停留在部门规章层面,还未上什到行政法规及法律的高度,其效力层面有限,不能起到广泛的约束作用,而且其内容过于简单,不能对实践起到指导作用,因此,呼吁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应该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西药药剂师制度的相关政策法律体系,并提高法律层面。建立适宜的临床药学培养模式及管理模式,使其适应临床药学服务的发展。首先是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调整,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使实习药剂师在药学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医学和临床课程教育,主要学习临床药学各主要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接受基本训练,使其具备从事体内药物测试、分析,药物合理利用的能力;具有临床药学研究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初步能力。管理模式的转变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主要目的是使西药药剂师制度在我国医药系统得到充分重视并得到足够的发展空间。明确西药药剂师的定位,树立良好形象,逐步转变传统权威及就诊观念。西药药剂师临床要紧紧围绕“药物与病人”这一个定位点,西药药剂师不应是指导者也不是检查者,而是参与者。西药药剂师走人临床既不是干扰更不是取代医师的日常治疗工作,而是要为临床提供全新的药学技术服务,解决治疗疾病用药方案中的具体技术问题。
参考文献:
[1]我国医院药师在医疗机构中的定位与作用[J]. 李学林,徐涛. 中国药房. 2014(05)
[2]药师干预对我院门诊处方质量的影响分析[J]. 高青青,蒋国英,吕娜,薛玉华,张立刚.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03)
论文作者:严宏,钟爱萍,胡国梁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4月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5
标签:药剂师论文; 西药论文; 病人论文; 药学论文; 药物论文; 药师论文; 医生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4月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