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学校选择的现象_择校论文

我认为学校选择的现象_择校论文

我看择校现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看论文,择校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这三四年,择校,成了升学大战中的特别风景线,于是,在学生群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名词——择校生。

考高中、上大学都可以填报若干志愿,是名副其实的择校,却不叫择校生,唯有上小学,升初中,不按规定就近入学,而是舍近求远的,才称“择校生”。然而,也有例外。三好生、特长生、还有一个新发明的“进步生”可以择校——择重点或二类校,也不叫择校生。只有那些没有正式“名分”而择了校的学生,才能享受“择校生”称号的荣幸。

择校现象引出一连串的话题,一时间各种议论沸沸扬扬。作为一名中学校长,我对此也有一些话想说。

学校差别是择校的基础

应当承认,学校与学校之间是存在着差别的,现行的重点校制度,又人为地拉大了这些差别。只要有差别存在,择校就在所难免。有道是: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前者是自然规律,后者是人心所向。

昔孟母,择邻处。择,在中国有着历史的传统。到如今,家家一个独生子,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被凝聚、被激化,先择校而后择师,比当初之孟母丝毫不差。过去统考,按分排队,一分定终身;现在是以就近为原则,划片录取。这两个阶段,都有靠钱或条子打破常规的,是地地道道的择校生。钱少了是不行的,北京城区或近郊区的择校生大抵都要交5位数以上,故也称“高价生”;以条子入学的,有的不交钱,有的少交钱,也有一分不少交的,统称“条子生”。

择校有其现实合理性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择校现象禁而不绝,说明其在现阶段有其合理性。学校是个缩小的社会,教育的发展受社会发展的制约。择校现象纷纭芜杂,折射出社会不同层面的诸多光影,也反映了光怪陆离的社会心态。

教育经费不足,学校亟需社会的赞助。我拿钱,你开方便之门,虽属高价交易,但乃两厢情愿,资金就这样从家长的腰包里或家长单位的钱柜里流进了学校的帐户,逐渐成了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让赞助教育与择校生脱钩,实在是一句空话。中国人还没到钱多得要主动去赞助教育的程度。对多数家长来说,这“赞助费”掏得的确颇为踌躇,但为了孩子,他们还是咬牙忍了。家长的目的很明确;花钱为孩子买个好学校;学校的打算也很清楚;国拨经费只够打发人头费,如果不收高价择校生,“忽拉拉大厦将倾”,后果不堪设想。

最让校长头疼的是那些条子生,有的条子不收得罪不起,有的条子不收情面上过不去,有的条子不收是冒傻气。诸多条子内涵丰富得很,故在招生工作中,有人戏称为“条子工程”,要专门抽人来处理这些条子,分出轻重缓急和三六九等,仔细斟酌,不敢造次。

划片就近入学,本意是想扭转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局面,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但却使一些想借考试“跳龙门”的学生失去了选择心目中理想学校的机会,特别是那些无钱可出,无门可靠的普通家长,有一种强烈的不公平感。

择校现象是社会现象的缩影,目前的择校带有浓重的“初级阶段”的特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国情”的折射。群众对择校的不满,除对择校机会的不平等而产生的不公平感外,也包括对其中的腐败现象的深恶痛绝。因此,不能就教育论教育、就择校论择校,综合的事物只能综合来治理。

择校现象的产生还有其物质基础,那就是毕竟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有可能掏得起这5位数字的赞助费了,尽管掏时不免发几声牢骚。有了可能性才会有现实性,绝无可能的事,是不会成为现实的。资金通过“择校”这一渠道流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种市场调节和资源配置。应该看到,择校的结果一定程度上支撑了经费不足的中小学教育,支撑了“穷国办大教育”的运转和发展。择校现象包含着腐败,但也不尽是腐败。它一方面解决了学校的办学经费,另一方面也缓解和满足了一些家长为子女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的愿望。

应重点扶持非重点学校

分析了产生择校现象的原因,就有可能找出治理的办法。既然差别是造成择校的基础,那么要想抑制愈演愈烈的择校现象,就应从缩小学校间的差别开始做起。有关政策应从对重点校的倾斜,向二类校特别是三类校倾斜,使非重点学校成为扶持发展的教育重点。

如果说文革刚结束时,百废待兴,那时提出首先办好一批重点学校,还算一个理由的话,今天在一些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已经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甚至是普及高中教育的地方,实现把非重点学校变为发展的重点的战略转移,已经是时候了!家家都种瓜的时候,看瓜的老人就再也无须瞪圆眼睛打更熬夜了。当99中办得与重点100中水平差不多时,家长也无须劳神弃99中而奔100中去了。经费、设备、校舍建设、师资、管理等政策,该是重点武装非重点的时候了!

继续加大教育的投入,也是减少学校对社会赞助胃口的重要举措。学校不缺钱,奈何以钱择之?现在已有一些学校在家长的高额赞助面前无动于衷、给而不受了。

在现阶段,承认择校与赞助挂钩,从制度上把赞助费用好,把“挂钩”解决得合理一些,这比一味地强调“脱钩”似乎要现实一些。在反腐败中把“条子”问题解决好,消除其“权钱交易”等弊端,也是可行的。

对眼下三好生、特长生、进步生可以择校的政策,也很值得商榷。“三好”要保持3年甚至6年才可以保送,鼓励了标准模式、均衡发展的作法,有可能造成对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压抑,不一定有利于才华横溢、特色突出的人才涌现。为什么三好生、特长生就不能就近入学呢?如果说就近入学有可能泯灭其三好或特长,那么,就近入学的政策怎么能让人信服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由于社会不公平感的存在及传统的以考试论质量的观念的影响,有些地方又变相回到原来的老路上去了,比如分片考试、分校考试等,原来统考学生只须考一次,现在则往往要到几所学校考多次,使得划片入学出现缺口,最终会导致划片入学政策的崩溃。办法有两个:或者彻底实施就近入学,不作任何变相或变通处理,不开任何“口子”;或者在承认择校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基础上,积极寻求补救措施。全民教育应该达到的是机会均等,而重点校制度强调的是机会不均等,择校现象就是机会不均等的体现,从社会进步来说,应该消灭这种不均等。

只有让家长看到划片就近入学不会断送了孩子的前程,他才可能与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协调起来,而不是像目前这样,站在这些规定的对立面,总想打破常规。

择校现象是中国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殊现象,终究要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走向消亡,成为历史的一页。

标签:;  ;  

我认为学校选择的现象_择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