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灶屋”
文|吴奎
民以食为天,食以厨为先。在这个可大可小、可奢可俭的房间里,每天都演绎着别样的酸甜苦辣,呈现出各异的人生况味。母亲是厨房的主角,她用锅碗瓢盆演奏出一曲曲颇具时代感的乐章。
上世纪70年代的渝东北农村,人们将厨房称作“灶屋”。之所以这样称呼,既有虔诚灶神之敬,也有烟火之味,充满无尽的诱惑和情怀。灶屋就得有灶。乡亲们就地取材,用粘性好的泥巴垒成半人高的灶台。为最大限度利用空间,灶台大多呈月牙形,放置三四口锅,每口锅对应一个灶门,用木柴作燃料,故又叫柴火灶。
母亲掌管着灶屋,也掌管着全家人的伙食。只要母亲走进灶屋,家里便有了烟火味。小时候,饿得肚子咕咕直叫的我经常跑进灶屋催饭,见母亲忙而不应,我仍哭丧着脸守在灶台边。这下可惹急了母亲,她转身拿起锅铲高高扬起,见势不妙的我赶忙在满屋烟雾的掩护下跑出门外。在烟熏火燎中,母亲汗流浃背地捧出一顿饭。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一顿饭其实就是一锅玉米面或是洋芋、红薯,再配上一碗漂着几颗油珠的白菜汤。待饥不择食的我们一阵狼吞虎咽后,母亲才最后一个端起饭碗,刨了几口后又起身煮猪食。到了漫天大雪的冬季,起排烟作用的屋顶天窗被积雪覆盖,烟雾四处乱窜,母亲只好开门排烟,可凛冽的寒风又趁机灌进来。还是母亲有办法,把门虚掩着,既能排出一部分烟雾,又能抵挡肆虐的寒风。长年累月,烟熏火燎,灶屋的土墙四壁被熏得黑黢黢的。
图:杜小米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每到农闲季节,乡亲们便结伴到后山上砍柴,为灶膛储备“口粮”。房前屋后,或长或短、或粗或细的木柴堆积如山,而屋后的树木却日渐凋零,被一个个灶膛吞噬。在柴火的炙烤下,灶膛裂了又补,补了又裂。我家劳动力少,家里的木柴经常上顿不接下顿,母亲只好带着我和弟弟上山捡柴禾,干的、湿的、硬的、软的,落叶、松毛,全往家里搂。树的气息,山林的气息,荒野的气息,弥漫着整个屋子。柴角里,堆满清贫和艰辛,也诉说着无奈与伤感。
4)科学施肥。有条件的苹果园尽量多施腐熟有机肥,或种植绿肥,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促进树体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力。施用化学肥料时,注意氮、磷、钾的配合,尤其要增施磷、钾肥。
日子在忙碌中滑过。1989年夏天,村里通了公路,汽车蜿蜒进村,既减轻了村民肩挑背磨之苦,也为母亲的厨房打开另一扇窗。从那时起,政府开始引导村民将柴火灶改成煤炭灶。母亲最初对烧煤还不习惯,单是清早起来发炉火就很费劲。后来,母亲终于找到窍门,用干柴或秸秆烧旺火,再放上蜂窝煤或块煤,灶膛很快就“呼哧”作响,蓝色的火苗舔着锅底,映照着母亲汗涔涔的面颊。煤炭燃烧时间长,无须时时添柴加火,人可以间或离开,使忙忙碌碌的母亲有了倒手的时间。可日子一长,在灶屋里坚守的母亲时常觉得胸闷、气喘、眼干涩。原来,母亲在改灶时为了节约资金,说啥也不安装烟囱。这次教训让母亲下了决心要安好烟道和烟囱,灶屋也因此清爽了许多。然而,外运进村的煤炭价格不菲,在母亲眼里是奢侈品,除煮猪食和烤火取暖用煤外,母亲仍坚持捡拾柴禾烧水做饭。
灶屋是一家人最牵挂的地方,也是对外的窗口。家里来客人,灶屋就会有动静;家里办事,灶屋就会炊烟袅袅。就连男方请人说媒,灶屋也是重要的考察点,“以小见大”考量男方家庭的勤劳、整洁和财力情况。如果灶屋里一片狼藉,就会成为考察中的“硬伤”,让男方家庭大打折扣。
民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法治的呵护和保障。法治能够给民营企业一个稳定的预期,只有在产权保护、平等准入、公平竞争等方面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才会踏踏实实发展实业,民营经济才有机会实现可持续、繁荣发展。
1991年前后,乡亲们的灶屋悄然发生着变化。一些外出务工青年回村结婚兴起电饭煲、高压锅、电磁炉等炊具“三大件”,在村里掀起“灶屋新时尚”。在一遍遍艳羡和赞叹中,一向节俭的母亲也赶时髦购回“三大件”。当真正用上电饭煲、电磁炉时,比平常高出一大截的电费让母亲心疼不已,不得不将电器束之高阁,只有家里来客人或是过年才派上用场。
主壁厚2.0 mm保持不变,侧壁厚度1.2 mm保持不变,加强筋厚度维持不变,加强筋高度分三种状态:0.45、0.75、1.25 mm,注塑成型参数保持不变,分析加强筋高度变化对塑料件翘曲变形的影响。
变化一直在路上。2015年,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村里的危旧房改造成了水泥房,泥泞路变成了水泥路,“住进楼梯房、出门不湿脚”的梦想照进现实。可年过六旬的父母却不喜爱楼房,不管我们怎么劝说,就是不愿进城居住,仍然相守在斑驳却坚固的土坯房里。闲不下来的父母侍弄着他们的一亩三分地,蔬菜、腊肉、土鸡被母亲打包后托人带到城里,让我们在舌尖上感受到地道的家乡味、烟火味。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和弟弟相继参加工作。母亲仍精打细算地经营着灶屋。我们经常劝说母亲勤用厨房小家电,可她每次总是以“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告诫我们,仍在煤炭和柴禾的熏烤中调和五谷杂味。2006年,村里实施农网改造,城乡电网同价,爱算账的母亲这下算得更精准,算出用电比用煤更划算。从那以后,家里的电饭煲、电磁炉“重出江湖”,成为母亲的得力帮手。后来我们又为母亲添置了冰箱、冰柜,母亲觉得电器与黢黑的灶屋不匹配,又请人将灶屋刷白,屋里顿时变得亮堂起来。
2017年9月的一天,母亲在电话里告诉我,村里又开始改厨改灶了。我心里一愣,还未等我反应过来,母亲就在电话那头说开了:“国家政策就是好,改厨改灶还有补贴,我和你爸要重新装修厨房。”我听得真切,母亲将一直挂在嘴上的“灶屋”说成“厨房”。母亲是个敢于追求新潮的人,“灶”“厨”之变再次传递出老人拒绝进城居住的信号。我们只好顺着母亲,悄悄托人带钱回家改厨改灶。母亲却不领情,在电话里责怪我们说:“你们在城里开销大,我和你爸的养老金还存着呢,再说改厨改灶有政府补贴,花不了几个钱……”就这样,母亲按照自己的需求装修出一间别具风格的厨房。后来,母亲还在视频中介绍说,这是煤气灶,上面连着烟囱,那是木制米缸;这里摆的冰箱、冰柜,那里放的辣椒、葱蒜……末了,母亲还炫耀说,不比你们城里的厨房差吧!
当年春节,我们回老家陪父母过年。母亲在厨房里“吧嗒”点火,不停地颠锅炒菜,高压锅里喷发出四溢的肉香。吃着母亲变换花样烹制的年夜饭,不由想起家里厨房的变迁,我竭力抑制自己的情绪,不停地给老人夹菜。母亲似乎看出我的心事,从不喝酒的她倒满一杯酒,冲着我们说:“今儿个高兴,我们一起喝一口!”
厨房,一个充满烟火气息的地方。母亲经营厨房近50年,从烟熏火燎到煤气点火,从借米下锅到谷物满仓……母亲的厨房变得活色生香,更有颜值。
“不见炊烟起,但闻饭菜香。”厨房连着千家万户,变化惠及千村万落。千言万语汇成一个声音——感恩祖国。
3)沿填筑好的卵石外侧轮廓面填筑一层500 mm厚的砾石反滤层,砾石反滤层高度与集水廊道侧墙顶面齐平,外侧边坡为1∶1.5,要求砾石粒径d=10~30 mm。
(作者系重庆市巫山县人大监察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
标签:电磁炉论文; 重庆市巫山县人大监察和法制委员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