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普矮病防治技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水稻论文,病防治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水稻普通矮缩病为水稻病毒病,简称普矮病,90年代已由晚稻次要病害发展成为晚稻主要病害之一,严重时发生面积可占晚稻总面积38~70%,有的甚至基本绝收,其中单季晚稻重于双季晚稻。永定县农业局在湖坑镇连续三年开展普矮病的综合防治,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普矮病的发生面积和发生程度均控制在综合防治指标的5%以下。现就水稻普矮病发生和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危害症状
受害植株矮缩和叶片变色,生长衰退。病株矮缩且分蘖增多,叶片变短,呈浓绿色。新生的叶片、叶鞘上出现成行的黄白色虚线状条点。一般不能抽穗,发病迟的虽可抽穗,但呈现包颈穗或半包颈穗,结实差,穗小、秕谷多。
2、流行因素
普矮病其传播媒介主要是黑尾叶蝉,病毒存在于黑尾叶蝉体内成为传毒昆虫。无毒虫可通过吸食病株汁液而获毒传病。黑尾叶蝉主要在绿肥田及其他杂草上越冬,第二年春季成虫迁飞到秧地成为初侵染源。
杂交稻品种播种期较早,施肥水平较高,叶色浓绿,适于黑尾叶蝉取食和繁殖,加之优质稻一般耐害性差,是造成近年水稻普矮病发病较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水稻种植品种复杂,早、中、烟晚、双晚混作,晚季播种期与秧期拉得很长,田间易感秧苗不断,也是黑尾叶蝉为害加重和普矮病流行的重要因素。防治不及时,也会造成病害流行。
3、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采取农业防治为主,结合治虫,实行综合防治,以控制其危害。选用抗(耐)病品种,例如在栽培上以特优系列杂优组合的良种当家,不插或少插糯稻;争取成片同期种植,避免不同模式混栽,防止叶蝉在不同熟期的品种上传毒。早稻适当早收,且背向晚稻进行收割,避免虫源迁入晚稻;及时拔除病株。带药移栽,返青后及时检查,拔除病株并补苗;加强肥水管理,大田发病时要立即排水晒田,并进行中耕,追施石灰、草木灰和磷、钾肥,促进新根生长;清理田边杂草,降低越冬虫源。
(2)化学防治针对黑尾叶蝉迁飞早,把带毒虫源消灭在传毒之前,抓好水稻秧田与本田返青关,消灭和控制黑尾叶蝉的繁殖,减少毒源。在发病区从秧苗一叶包心期和移栽前,亩用10%吡虫啉(蚜虱净、一遍净)30g或25%扑虱灵35g加80%敌敌畏100ml,兑水25~40kg喷雾,防治黑尾叶蝉。重点抓传毒昆虫两个迁飞高峰期防治,即抓早稻秧田和本田前期及晚稻秧田和本田前期的防治。据调查,从秧田一叶包心时开始用稻虱净、大功臣、叶蝉散等对口农药防治2~3次,大田的病丛率可控制在5%以下。在同一片田要同时用药,用药时要做好田埂、水沟杂草上的防治工作,才能防止带毒虫媒短距离迁飞传毒。试验表明:在秧板露青期使用,每亩用3%呋喃丹颗粒剂2kg撒施。对黑尾叶蝉的防效可达90%以上。目前普矮病防治的药剂主要有病毒A、毒一清,一般在秧苗一叶一心期和大田分蘖高峰期前结合治虫施药防治1~2次即可。
联系电话:0591-87855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