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日本与西欧关系的基本特征_法国经济论文

20世纪90年代日本与西欧关系的基本特征_法国经济论文

90年代日本与西欧关系的基本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欧论文,日本论文,年代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日本与西欧均为当今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一极,日欧关系的走势对世界格局的演变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进入90年代后,日欧关系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时期的日欧关系究竟有哪些特点?其发展前景如何?对此作出回答,无疑是把握国际形势发展趋势和日本对外战略走向的重要方面。

一、战后日欧关系的基本构架

战后的日欧关系曾长期受到美苏两极格局、美日欧三边经济关系以及美欧日苏中多极战略态势等诸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而90年代的日欧关系,则是战后日欧关系基本构架发生演变的产物。

二战结束后,战败的日本通过1952年生效的“旧金山和约”重建起同西欧各国的关系。但在两极格局下,日欧关系始终以服从于美国的全球战略为前提。随着60年代日欧经济的崛起,在西方阵营中逐渐形成了美日欧经济的三极鼎立局面。进入70年代后,以美国的相对衰落和“分担责任”、“反对免费搭车”等主张为背景,美日欧三方开始在对苏战略方面不断加强合作。

战后的日欧关系一直处于西方多边合作机制之中。日欧双方在政治、安全方面长期处于以美国为中介者的薄弱关系;而在经济方面,则通过国际金融上的“布雷顿森林体制”(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构成)、国际贸易上的“关贸总协定”以及素有发达国家俱乐部之称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多边合作机制,不断发展了相互间的关系。从1975年起每年举行一次的西方7国首脑会议, 成为美日欧三边政策协调的重要场所。这标志着日欧关系的密切程度及其在国际事务中的比重有了一个飞跃。

日欧关系是由日本与西欧整体、日本与西欧各国这两方面组成的,两者之间在大局方面大同小异,而在细节上则时有相异之处。总的说来,战后日欧双边关系在政治、经济、安全诸方面呈现出如下基本特征:

在政治方面,战后日欧关系进展缓慢。这是由于:(1 )日欧双方在地缘上相隔遥远;(2)战后日欧双方均以对美关系为重点, 以本地区内部关系为其次,而以日欧关系为再次;(3 )日本专心于经济发展,对亚太以外地区的政治事务持消极态度;(4 )西欧对日本这个“原敌国”及东方国家持有戒心。直至70年代末,日欧政治关系才逐步得到增强。

在经济方面,日本起初在重返发达国家圈的过程中深受西欧的抵制和“歧视”。到了60年代中期,日本的经济“奇迹”令西欧刮目相看,而1964年加入经合组织并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8 条成员国过渡又使其发达国家地位得到了公认,日欧经济关系由此开始加速发展。

在安全保障方面,长期以来日欧之间只是通过美国的全球战略和美日欧三边机制维系着“西方”共同的安全利益。日欧双方分别受到“日美安全条约”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保护,日欧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双边安全合作关系。而到了90年代初,这种局面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二、90年代日欧关系的新特点

进入90年代后,日欧关系处于新的历史性转折点:(1 )冷战对象消失后,日欧关系面临着从“西方一员”向“全球伙伴”转变的课题;(2)在日欧业已崛起的情况下, 在对美关系中增加对等因素已成历史的必然;(3)经济因素在各国对外政策中的比重提高, 原来比日美及欧美关系相对薄弱的日欧经济关系急待发展;(4 )东亚经济蓬勃发展,亚洲对日欧关系的影响显著增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战后数十年来制约和影响日欧关系的基本构架开始发生变化,使其双边关系表现出如下新的特点。

(一)加强双边政治与安全合作,谋求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加强双边政治合作,是90年代日欧关系的突出特点。过去,日欧关系的焦点集中在以贸易摩擦为代表的经济对立方面。近年来,日欧双方在加强政治合作方面逐渐扩大共识,认为双方在政治、经济价值观上相同,都在国际社会负有很大责任,在安全保障方面也有着共同关心的问题,今后不仅要在经贸方面,而且要在政治、环境、援助、科学、文化等方面构筑合作关系,加强政策协商,把日欧关系提高到全球性伙伴关系。〔1〕正如日本某高级外交官员所说,“近几年来日本外交的最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加深和拓展日欧关系”(日本外务省事务次官福田博语)。

90年代伊始,日本看好西欧的经济与政治一体化趋势,制定了加强对欧关系的战略方针。1990年1月,日本首相海部俊树访问欧洲数国, 阐述了以支持德国统一和东欧改革及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建立、加强日欧关系和日美欧三边政策协调为内容的“新欧洲政策”。在日本的提议下,日本、荷兰(当时的欧共体主席国)两国首相和欧共体委员会主席于1991年7月18日在荷兰举行首脑会谈,发表了全球伙伴关系联合声明, 对双方在政治、经济、安全关系上的原则、合作方式及协商机构做出了规定,并决定在原来每年一次的部长级会议和半年一次的日欧外长会议的基础上,每年召开一次日欧首脑会议,以便加强双边政策协商。〔2 〕日欧联合声明的发表和日欧首脑会议的制度化,标志着日欧关系进入了以加强政治合作为特征的新阶段。

1993年11月,欧洲联盟(EU)正式起动,并在经济与货币一体化和实施统一的外交及安全政策方面加快了步伐。面对欧洲一体化的进展,日本更加重视加强对欧政治关系。羽田首相于1994年5月访欧,与法、 德、意等国首脑及欧盟委员会负责人等举行了会谈,旨在加强日欧合作,并在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方面争取欧洲主要国家的支持。

1995年3月, 欧盟委员会制定了“以合作代替对抗”的对日关系新战略。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布里坦指出,欧日关系不应再以“一系列的贸易争端”为特点,而应当发展“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在内的全面关系”。〔3〕

在安全合作方面,1990年海部首相的欧洲之行,为日欧安全合作开拓了新局面。1990年6月,北约首次开会讨论同日本的安全合作问题。 同年7 月日本中山外相在访问布鲁塞尔时强调“欧亚安全保障不可分”。日本派正式代表参加了1990年的欧安会,并向北约派出了常驻代表。日本开始积极参加欧洲的各种安全保障会议、论坛及各种研讨会。1994年10月,北约与日本在布鲁塞尔举行了第三次安全问题会议。近年来,日欧双方在解决地区冲突、军备控制、向俄罗斯提供援助等方面加强了政策协商和共同行动。

日欧双方积极加强双边政治与安全合作,其意在于不断提高双方的国际地位与作用,增强对新的国际秩序形成过程的自主影响能力,以期在未来的世界格局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以合作代替对抗”,在新的战略高度上解决双边经济问题。

冷战的结束、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出现以及双方加强原来较薄弱的相互间经济关系的愿望,使90年代日欧经济关系出现了新的局面。

欧共体从80年代中期开始寻求实现市场一体化,旨在搞活欧洲经济和消除与美日之间的技术及产业差距,以便增强自身在21世纪国际秩序中的影响。1994年1月,欧洲经济区(EEA)协定生效,欧盟12国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5国之间产生了统一市场。1995年3月,奥地利、瑞典、芬兰3国加入欧盟,从而使其成员国增至15国。面对北美、 亚太两大经济圈的迅速崛起,欧盟力求在2010年左右建成以欧盟为主导,含东西欧及北非中东的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如今在完成“北上”之后,正加紧推进“东扩”〔4〕和“南下”〔5〕。

德国的统一和欧盟的起动对日欧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欧洲统一大市场是一个规模巨大、高水平的资本和商品市场。在日美贸易呈现饱和状态的今天,日本对欧洲统一大市场寄予厚望。欧日贸易和相互投资以及围绕这两方面的经济摩擦出现了新的转机。

日欧之间的贸易摩擦由来已久。80年代后半期有所减少的日本对欧贸易盈余从90年代初重新回升,1991年比上年增加48%,达到274 亿美元。关于贸易不平衡的原因,西欧认为其症结在于日本的市场开放不足,因而强烈要求日本在农产品、水产品、皮革制品等的市场准入方面予以改善。欧共体还曾要求日本规定进口目标值,但被日本以“反对管理贸易”为由拒绝。1992年6月, 欧共体理事会通过了有关对日政策的结论性文件,对贸易不平衡表示了担心,并提出了市场准入、改革经济结构、扩大内需、日元升值、推进产业合作、减少对欧汽车出口等方面的多项具体要求。

日方则认为,贸易不平衡的原因并不在于日本市场的封闭性,而在于西欧企业对日本市场缺乏兴趣,没有做出开发市场的足够努力。 〔6〕针对欧共体文件,日本也于1992年6 月发表了“日本政府对欧共体政策的基本看法”。日本强烈要求欧共体取消对日本汽车的进口限制等对日歧视性的数量限制措施。1991年7月, 欧共体决定在实现市场一体化时取消对日本汽车的进口限制,但却迟迟未能兑现。而日本则决定根据欧共体的要求在1993年1月以后的7年间,对向欧共体的汽车出口进行监督。1993年9月,日本同意把对欧共体的汽车出口从1992年的120万辆减少到翌年的98万辆,欧日经济摩擦得到暂时缓解。在美欧各国的强烈要求下,日本政府于1995年3月21日通过了“放宽限制的5年计划”,并将从1995年度开始付诸实施。该计划涉及到1091项放宽限制的措施,其中有367项已开始实施。可是,欧盟提出的160 项放宽限制要求中, 只有39%被列入该计划,约有111项要求仍被排除在该计划之外。 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布里坦表示将“继续作出全面努力,以使日本解除经济限制”。〔7〕

面对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形成,日本在表示欢迎的同时,对西欧的“相互主义”原则心存疑虑,唯恐其经济一体化在金融、政府采购、企业兼并等领域采取对地区外国家的歧视性措施,因而一再要求欧共体实行对外开放、平等竞争的原则。自从1985年欧共体市场一体化白皮书发表后,日本企业便开始扩大对欧直接投资,其原因之一就是对欧共体保护主义倾向的担心。实际上,在1993年欧洲大市场起动后,欧盟及各成员国仍在坚持奉行保护主义政策。据经合组织资料,如果欧盟取消进口日本汽车的配额限制,欧洲产的汽车将会便宜20%。〔8 〕日本力图以直接投资的方式分享统一大市场内商品、资金、人员、劳务自由流动的好处。日本的许多企业、金融机构已在西欧站稳脚跟。但由于大型投资高潮已过和泡沫经济破灭等原因,日本的对欧直接投资步伐有所放慢。

在直接投资方面,日欧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西欧的对日投资一直大大落后于日本的对欧投资。欧方把这种现象归因于日本市场的封闭性,而日方则认为这种现象是欧共体各国政府和企业缺乏对日本市场的关心和开拓市场的努力所致。这种直接投资方面的结构性不平衡局面,近期内将很难得到改变。

1995年6月18日,日本村山首相访问法国, 与欧盟轮值主席希拉克和欧盟委员会主席桑特举行了小型的日欧首脑会议,主要讨论了双边贸易不平衡问题。关于贸易争端,双方都同意在国际贸易组织的框架内予以解决。

为了尽可能地缓和经济摩擦,日本政府制定了引导本国企业与西欧各国建设共存共荣经济关系的方针。经济界也与政府紧密配合,例如平岩会长率领的经团联代表团于1991年11月及1992年3月两次访欧, 并提倡以“共生论”作为日本企业的新的行动原理。

三、90年代日本与西欧主要国家的关系

英德法是日欧关系中最主要的3个国家。过去30年来, 西欧一体化的主导权掌握在“法德轴心”的手中,二者既配合默契,又不断展开明争暗斗。而英国则在保持传统的对美特殊关系的同时,在欧洲一体化问题上犹豫不定。〔9〕在欧盟完成“北上”之后的步骤问题上, 以德国为首的“东扩”论和以法国为首的“南下”论之间存在着分歧。德国于1990年10月实现统一后加强了独立主导欧洲的倾向,而法国从希拉克入主爱丽舍宫后开展新现实主义的强硬外交,并意欲构筑“法德轴心+法英轴心”的新格局,〔10〕西欧政治格局出现了新的变化。〔11〕

由于日本与西欧主要国家之间的关系有着微妙的差异,西欧内部结构的每一个重大变化,决定着日德、日法和日德法这几种力量组合之中何者成为日欧关系主轴的问题,从而对日欧关系起着推动或修正轨道的作用。对于日本来说,主导日欧关系的最佳组合显然当推日德轴心,以日德法轴心为其次,而日法轴心则最感棘手。

(一)日英关系境况一般,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英国在发展对日关系方面一贯较为积极,日英关系在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有了明显发展。撒切尔夫人于1989年访日时,两国首脑商定要把90年代的日英关系发展成“空前友好的伙伴关系”。两国外长频繁互访,加强了相互协商和合作。

日英经济关系在80年代有了长足发展。英国从1988年4 月起开始了在3年内使对日出口翻一番的“对日商业机会运动”。其结果, 英国的对日出口从1987年的15亿英镑增加到1990年的26亿英镑,基本上实现了目标。在撒切尔夫人第三次执政(1987~1990年)期间,日本的对英投资持续增加,加之酒税问题、东京证券交易所会员权问题等双边悬案得到解决,经济摩擦得到了缓解,英日关系出现良好局面。然而进入90年代后,英日经济摩擦再起,1993年日本的对英贸易盈余达71 亿美元。 1993年3月赫德外交大臣访日,要求日本取消贸易壁垒,同年9月梅杰首相访日时再次提出了这一问题。但这些问题并没有发展成为严重对立。

从整体上看,当前英日关系可以说处于既无建树亦无风浪的平淡季节。

(二)日德加强政治合作,贸易不平衡成为新问题。

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 日本人对德国有着特殊的亲近感。 进入90年代后,日德关系在新的战略起点上继续得到发展。

1990年1月海部首相访德,对德国统一表示支持。同年7月中山外相表示,“统一后的德国归属北约”。在处理海湾危机、对苏政策等方面, 德日进行了密切合作。 这些举措定下了90 年代日德关系的基调。 1991年新年,德国总统在谈到德日作用时称“双方立场相似,追求同一目标”,这句话道出了日德关系的基本特征。在争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一共同目标方面,日德双方也在遥相呼应。

日德关系在经济方面也很密切。日本是德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德国在日本对欧贸易中占第一位。日德经济结构相似,经济关系比较成熟而稳定。但近年来德国的对日贸易逆差上升,高达100亿美元, 日本对原东德地区的投资也未达德国的期望值,对此德方颇有微词。日方则认为,日德贸易不平衡是由德国统一后的财政支出和国内消费及进口增加而出口减少所致,因而是暂时现象。

1992~1993年间,科尔总理多次访日,一再要求解决贸易不平衡问题。随着日本的对德经济攻势加强, 在德国出现了“日本威胁”论。 1994年5月,羽田首相上任伊始便访问德国, 致力于加强日德之间的传统关系。1992年科尔访日时达成协议的日德论坛于1995年3 月在柏林举行了第三次会议。

(三)日法关系波澜起伏,经济摩擦有待解决。

同日英、日德关系相比,日法关系原本并不密切。1995年希拉克当选总统后显示出恢复独立自主外交传统的倾向,并作为欧盟轮值主席积极推动亚洲新战略及对华新政策。这就使日法关系具有与日英、日德关系不同的特点。

日法之间首脑互访原本不多,自1990年法国总理罗卡尔访日后,法日间的要人往来有所增加。

日法贸易历来规模较小,进出口基本平衡。法国对日本产品往往加以限制,尤其是对汽车的进口,有比较严格的数额限制。进入90年代后,日本扩大了高科技产品出口,对法贸易盈余1992 年高达300亿法郎,1993年为230亿法郎,1994年为217亿法郎。1991年5 月克勒松夫人任总理后,指责日本的“经济侵略”,主张欧共体结成工业联盟来对付日本,法日关系一时趋于紧张。对此,日本采取了息事宁人的态度,期望通过政治对话来解决双边问题。1993年1月, 法国政府提出了旨在扩大对日出口的三年计划。1994年3月末,法国外长朱佩访日, 表达了法国对发展同日本关系的愿望。同年5月,羽田首相刚上任便访问法国。 1995年5月希拉克出任总统后,表示法日贸易逆差问题要通过对话来解决。

1995年6月13日法国宣布恢复核试验,日本对此提出了抗议。 但法国认为“冷战秩序至今未被任何国际新秩序所替代”,“国际安全与和平的基础仍是核威慑”。〔12〕法国的举动,是为了在安全上摆脱美国的束缚而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同年6月18日,村山首相访法, 向希拉克总统和朱佩总理要求放弃恢复核试验,但未得到法方响应。但在这次首脑会晤中,双方决定成立法日对话论坛,并使两国首脑会晤制度化,每年举行一次。双方还决定1997 年在法国组织“日本年”活动, 1998年在日本组织“法国年”活动。

1995年9月2日,日本藏相武村正义在帕皮提岛参加了反对法国恢复核试验的示威,法国政府认为这是对法国的内政“不能容忍的干涉”,〔15〕刚刚开始升温的两国关系重陷紧张状态。法国召回驻日大使,希拉克总统1996年访日的计划也暂时取消。日本急派特使松永诚夫赴法,力图修复日法关系,双方关系才出现了一丝转机。

四、多边结构对日欧关系的影响趋势

(一)日欧关系得到加强,将促进日美欧关系向等边三角关系转化。

战后的日美欧关系如同一个等腰三角形,日欧关系较之美欧关系和美日关系历来比较薄弱。日欧贸易额是日美贸易额的1/2,美欧贸易额的2/3。日欧双方都有着增强欧日关系以使日美欧关系转化为等边三角的意愿。〔14〕在国际新秩序问题上,海部首相曾主张“以日美欧三极为主导”。〔15〕1995年上半年,欧盟制定了对日关系新战略。欧盟轮值主席希拉克表示,“我们要求使对日关系处于与对美关系相同的水平上”。〔16〕

日欧之间虽然贸易摩擦不断,但每当日美之间发生贸易冲突时,欧洲总是同美国保持距离。1995年6月美国扬言动用超级301条款对日本进行制裁时,希拉克代表欧盟明确表示反对。这是因为,欧盟唯恐美国的大棒会挥到自己头上,并担心在美国压力下达成的协议会使欧盟在进入日本汽车市场方面受损。〔17〕在经济关系方面,欧盟力图联合日本以牵制美国。

西方7国首脑会议,是美欧日三边协调的重要机制。 过去日本在该会议上多是起配角作用。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尤其是进入90年代后,日本在西方国家首脑会议上成为主角之一,其作用有继续上升之势。然而,1995年6月在加拿大举行的7国首脑会议成效甚少,仅在改革国际金融组织方面有所发展。究其原因,一是各国都不愿在经济方面做出让步;二是7国首脑目前威望不高,作用有限;三是7国没有太大能力增加开支或减少税收以促进经济增长。1995年,在处理墨西哥金融危机、外汇市场动荡以及贸易争端等问题上,西方7国采取自以为是的政策。 可以想见,西方7国首脑会议对日欧关系的影响将减弱。〔18〕

由于日本的对外贸易盈余过大,西方国家首脑会议一再要求日本扩大内需、开放市场、努力减少贸易盈余。日本疲于应付美欧减少贸易盈余要求的格局,今后仍将持续下去。

近年来,日欧关系在安全合作方面受到了日美欧三边关系的推动。美国正致力于推动日欧安全合作关系的建立。1990年,正是在美国的促进下,日欧双方建立了初步的安全合作关系。

从8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一直以“亚洲代言人”姿态出现在西方国家首脑会议上,并以增加政府开发援助作为提高自己身价的有力手段,如在1993年的东京会议上,宫泽首相发表了在今后5 年内对发展中国家实施总额为1200亿美元的资金合作计划。

(二)日欧中三边格局逐步形成,将日益增强对日欧关系的影响。

1993年秋的亚太经合组织西雅图会议,曾促使多年久拖不决的“乌拉圭回合”谈判得以结束,西欧首次领教到被排除在亚太经济圈之外的危机感。近年来,欧日双方都表现出“重返亚洲”的愿望,只是西欧不如日本具有地缘上的天然优势,西欧正欲急起直追。

欧盟认识到,亚洲目前正处于经济腾飞时期,而欧亚关系却落在美日之后。于是欧盟采取了双管齐下的战略方针:一方面对美国的“新大西洋共同体”设想从冷淡转为热心,〔19〕意在调整欧美关系,与亚洲竞争;另一方面,于1994年制定了“亚洲新战略”,主张大力加强同亚洲国家的对话,提高欧盟在亚洲的影响和经济存在。

由此,长期以来日本大举进入西欧的单方向运动开始转变为西欧也重返亚洲的双向运动。这意味着世界三大经济区域中的最强对手进入亚洲这个日本的“后院”,给日本平添几分疑虑。

对华政策是欧盟亚洲新战略的核心。中国已成为欧盟的第三大市场和第四大供应者,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也日益受到欧盟的重视。 〔20〕1995年7月5日,欧盟通过了题为《长期中欧关系政策》的文件, 认为现在必须发展“与中国政治经济地位相符的长期关系,并以此作为欧盟对亚洲乃至整个对外政策的基石”。〔21〕这标志着对华关系可能和对日关系并举为欧盟亚洲政策的两大支柱。

日本曾欲在中国和美欧之间扮演“协调者”的角色,在1990年7 月的西方7国首脑会议上的表现就是其突出事例。随着中欧关系的进展, 日本的中介作用势必降低。由于西欧在亚洲没有直接的安全利益,所以其亚洲政策表现出明显的经济中心的色彩,这与美国出于战略考虑明确地把对日关系优先于对华关系的方针形成了对照。这将促进亚洲多极化格局的发展,从而使日欧关系更加易受多边关系环境的影响。

走向21世纪的今后5年,将是90 年代新的日欧关系趋于成熟的时期。其前景虽尚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但上述诸方面将持续地影响日欧关系。在新的世纪到来之时,日欧关系在国际关系中的比重将会进一步上升,这一点则是确定无疑的。

注释:

〔1〕〔14〕〔日〕外务省编:《外交蓝皮书》1991年版,第280、280页。

〔2〕1991年7月18日《日欧联合声明》的全文参看同上书, 第463~465页。

〔3 〕〔16 〕沈孝泉:《法国的亚洲新战略》, 载《世界知识》1995年第15期,第5、5页。

〔4〕陈宣圣:《北约东扩及其影响》,1995年1月19日《人民日报》;怀新:《东扩、西渗与南下》,载《世界知识》1995年第5期,第4~5页。

〔5〕念生:《欧盟加速“南下”》,1994年4月21日《人民日报》;马小宁:《欧盟积极“南下”》,1995年8月11日《人民日报》。

〔6〕〔日〕外务省编:《外交蓝皮书》1992年版,第255页。

〔7〕1995年4月6日《人民日报》。

〔8〕1995年9月13日《人民日报》。

〔9〕王振华:《争执不下的英国对欧政策》,1995年7月27日《人民日报》;李文政:《桑特就职,英国烦恼》,1995年1月24 日《人民日报》。

〔10〕沈孝泉:《希拉克外交初亮相》,载《世界知识》1995年第13期,第4~5页。

〔11 〕李文政:《英法德关系中的平衡运动》, 载《环球文萃》1994年12月16日号;侯远长:《欧洲新地缘政治格局的出现及影响》,载《外国问题研究》1994年第4期,第8~12页。

〔12〕王芳:《法为何坚持恢复核试验》,1995年9月8日《人民日报》。

〔13〕1995年9月15日《人民日报》。

〔15〕纪朝钦等编:《简明日本百科全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34页。

〔17〕姚立:《美日摊牌,欧盟不安》,1995年6月28 日《人民日报》。

〔18〕南北:《七国首脑各怀心事》,载《环球文萃》1995年6 月25日号。

〔19〕南北:《新大西洋共同体透视》,1995年5月19 日《人民日报》。

〔20〕赵京霞、俞雄飞:《中欧经贸关系稳步发展》,1995年7 月25日《人民日报》;冯仲平:《中欧长期合作关系的基石》,载《世界知识》1995年第16期,第6~7页。

〔21〕1995年7月12日《人民日报》。

标签:;  ;  ;  ;  ;  ;  

20世纪90年代日本与西欧关系的基本特征_法国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