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党内先进文化建设规律及其根本要求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共产党论文,党内论文,文化建设论文,规律论文,先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内文化始终是党的旗帜和灵魂,不仅贯穿于党的自身建设的各个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党所领导的各项事业之中。先进的党内文化是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动力源泉,也是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价值根基。研究中国共产党党内先进文化建设规律及其在现实运用中的根本要求,既有助于完整、准确地把握共产党执政的基本规律,又有助于保证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一、中国共产党党内先进文化建设规律的特殊性
从根本上说,党内先进文化建设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从政党角度来讲,中国共产党在性质上属于现代政党中的一员,在本质上属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同时,还是近现代以来中国一个举足轻重的政党。为此,中国共产党党内先进文化建设既反映了现代政党党内先进文化建设的一般共性,又具有自身的独特个性。从文化建设角度来讲,中国共产党党内先进文化建设虽然与先进文化建设、现代政党党内先进文化建设具有一般意义上的共通之处,但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先进文化建设和现代政党党内先进文化建设。总之,相对于先进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现代政党党内先进文化建设是特殊规律;而相对于现代政党党内先进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中国共产党党内先进文化建设是特殊规律。因此,中国共产党党内先进文化建设既应当反映先进文化建设与现代政党党内先进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又应当反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并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适应。
从最一般意义上讲,先进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就是人们在先进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本质要求与必然性法则。先进文化建设规律作为先进文化建设过程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表现在文化建设内外结构关系的各个方面。从外部结构来说,先进文化建设规律就集中表现在先进文化与特定社会的经济、政治的内在联系;从内部结构上看,由于先进文化建设本质上也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因此,它就集中体现在建设主体、建设客体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上。其中,现实的人是先进文化的建设主体,实践性、科学性、人民性、民族性、时代性是先进文化的本质规定性。为此,先进文化建设在本质要求上必须要进行现实的创造实践,并应将之置于特定的经济、政治状况以及文化传统的现实基础之上。同时,先进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是人民群众,而普通群众与杰出人物的历史合唱则是先进文化建设的最终动力,先进文化建设在根本目的上必须要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并引领社会前进、在根本原则上要坚持继承基础上的超越创新、在基本要求上还要努力实现先进性与广泛性的有机结合。另外,从现代政党运作的视角,也就是从政党、民众、公共权力相互关联这个民主政治运作的一般原理以及政党与外部客观环境之间关系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得出现代政党党内先进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即从政党与政权的关系上看,政党党内先进文化建设是为了适应获取政权或巩固政权的需要;从政党与民众的关系上看,政党党内先进文化建设是为了获取绝大多数民众的支持;从政党自身建设上看,政党党内先进文化建设本质上是为了保持政党整体上的先进性,客观上必须发挥所有党员的主体作用;从政党与外部环境关系上看,政党党内先进文化建设必须正视文化传统、现实国情和时代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中国共产党作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知行统一论者,党内文化就是指党为了实现党的奋斗目标而在党内倡导的价值体系以及多数党组织和党员中具有普遍性的价值理念和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稳定性的行为方式所反映的价值取向的总和。也就是说,党内先进文化建设,就是要适时地在党内提出先进的价值体系,并推动党内先进的价值体系内化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自觉的价值理念、外化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自觉的行为方式。因此,中国共产党、各级党组织和党员是党内先进文化建设的主体,党内先进价值体系以及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先进的价值理念与行为方式是党内先进文化建设的客体。把握中国共产党党内先进文化建设规律,就是要着重把握党内先进文化建设过程中建设主体与建设客体之间及其同内外部结构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从与外部结构的关系来说,既有党内先进文化建设对外部环境会产生的影响与作用,又有外部环境对党内先进文化建设发生的影响与作用。从与内部结构的关系来说,既有党内先进价值体系对党的各项建设的统领与引导作用,又有党的各项建设对党内先进价值体系建设的影响与制约作用。另外,党的指导思想、立党宗旨、奋斗目标、人类文明、时代潮流以及党员的世界观、科学文化知识程度、社会实践能力、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和驾驭能力等,既是客观因素,又是主观因素,既制约着党内先进价值体系的提出,又影响着党内先进价值体系的建设。因此,只有对上述影响中国共产党党内先进文化建设的各种因素和复杂关系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完整、准确地把握中国共产党党内先进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
二、中国共产党党内先进文化建设规律的基本内容
研究中国共产党党内先进文化建设规律就是要着力探讨两大问题:一是如何在党内提出先进的价值体系;二是如何在党内建设先进的价值体系。
如何在党内提出先进的价值体系,就是准确把握党内先进价值体系的本质构成对我们党和各级党组织及党员所提出的主观要求。提出先进价值体系首先应当要有一个科学的世界观作为指导。因为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一定的价值观总是以一定的世界观为基础的。历史的实践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也是共产党人的灵魂,因此,我们党要在党内提出先进的价值体系,首要的一条就是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党内先进价值体系的灵魂。另外,党内先进价值体系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根本上也受到特定历史环境的影响与制约,也就是要受到现实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存在的影响与制约。为此,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古今中外的一切传统文化、时代主题等都是党内先进价值体系提出的客观基础。能否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人类已有文明的有益成果、中国的实际情况、历史进步发展潮流以及时代精神,是我们党和各级党组织及党员提出先进的价值体系的主观前提和客观要求。
如何在党内建设先进的价值体系,就是要求探索将党内先进价值体系转化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先进价值理念与行为方式的客观途径。这里需要注意两个基本问题:一是防止其他落后或反动的价值体系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影响;二是发挥党内先进文化建设所有载体的积极作用。因为党内先进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一部分,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都现实地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他们除了受到党内提倡的先进价值体系的影响外,还会受到其他社会意识的影响和干扰。于是,就会产生党内所提倡的先进价值体系与社会意识中的其他价值观念之间的碰撞,这种碰撞所产生的张力无形中也在影响着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因此,我们必须注意用党内先进价值体系引导社会意识,克服社会意识中不良价值观念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另外,由于党内先进价值体系具有牵头管总的独特功能,为党的各项建设指明了方向。因此,必须以党内先进价值体系为统领来协调党的各项建设,使得党的各项建设紧紧围绕党内先进价值体系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在发挥各项建设既有功能的基础上,有效地发挥各项建设协同推进所产生的新质功能。
总之,中国共产党党内先进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就是要立足于世情、国情和党情,以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为永恒主题,在党内适时地提出符合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要求、历史进步潮流、社会实践要求、广大人民利益以及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先进价值体系,同时,要发挥党内各项建设的功能,有效地将党内先进价值体系转化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自觉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
三、中国共产党党内先进文化建设规律的根本要求
1、党内先进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中国共产党作为先进政党的基本资格之一。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首先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它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提出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其次,马克思主义本身还是真理观和价值观的统一,既具有科学精神,又具有价值导向。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涵盖了民主观、自由观、平等观、公正观、发展观、人权观、利益观等方面的内容,并且将其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既是价值追求,又是科学论断。再次,马克思主义最突出的理论品格是与时俱进,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它强调理论的实践性、创新性与发展性。实践反复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穿越时空的科学真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才能建设社会主义和发展社会主义。这是总结党成立90年来得出的根本结论,也是党的建设的一条基本规律。什么时候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或者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那么,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各项事业就会蒙受损失或挫折。这是被革命战争年代与和平建设时期实践得到了深刻印证的真理。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党曾多次对党的基本经验进行了总结和概括,也都一再强调了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为此,党内先进文化建设也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批判一切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要求的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去借鉴和吸收一切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和进步的先进文化,并以党内先进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的进步潮流、与中国的前进方向相结合,努力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新境界。
2、党内先进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自己新生活的创造者。纵观人类历史浩荡之长河,不难发现,只有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赢得民心。而民心得失对于任何政权的保持或丧失都具有根本性的决定作用。因此,为谁掌权或执政?这是党内文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无数实践已经表明,任何政党只有始终植根于人民之中,赢得民心,才能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在西方,许多政党适应选举的需要,为了赢得选票,虽然也有政治上“作秀”的因素,但是他们也十分重视民意,也注意亲近民众。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根本特征和最高党性,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也是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依据。在整个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始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她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斗争的,因而获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如今,我们党取得执政地位以后,虽然有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条件,但也增加了脱离群众甚至腐败变质的危险。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共产党相继丧失执政地位,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其执政后,严重脱离人民群众,不能造福于民,从而丧失了共产党存在的政治根基。为此,党内先进文化建设在任何时期都必须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本质要求。唯有如此,才能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才能使我们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具体说来,党内先进文化建设就是要在不同历史时期,针对国内外、党内外环境出现的新变化,通过党内先进价值体系的倡导与实践,及时解决党内工作作风、学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让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工作都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为最高标准,真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让全体党员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历史伟力,时刻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牢记民心工程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最具基础性和重要性的工程。
3、党内先进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
历史唯物主义是从现实的人出发,以现实的人为依据,并以现实的人的发展为目的的社会发展理论。马克思曾经指出:“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①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既充分肯定了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纪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同时,还指出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一条重要教训,就是经济和物质财富的增长是以牺牲人的全面发展为代价的,是物对人的统治。因此,唯物史观始终将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和目的,并把努力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创建未来理想社会的本质规定。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也表明,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任何时期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并把推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因为以人为本既是党的宗旨这个本质要求所规定的,又是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这个唯物史观所决定的,同时,它还是党的最终奋斗目标在各个具体历史阶段中的现实要求。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政党所固有的价值观,也才能为实现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提供现实的动力,使得“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②得到现实的反映,缩小理想与现实的历史鸿沟,让人民群众从以人为本的现实中感受党始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客观上也为以人为本指明了方向,赋予了以人为本以长远的发展目标,为今天的人们发展提供了根本的发展指向。也就是说,尽管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在今天暂时还做不到,但它指明了个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的地位,指明了我们在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之前所进行的一切工作的努力方向:既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现实的关于生存、发展、享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以人为本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现实性与理想性相统一的价值追求是党的核心价值观,党内先进文化建设在任何时期都必须始终坚持以此作为最核心的价值取向。
4、党内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则
由于文化建设历来具有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规律,党内先进文化建设同样必须遵循这条客观规律。党内先进文化建设坚持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是对先进文化建设关于在继承基础上寻求超越与创新这条规律的客观反映。首先,党内先进文化建设虽然必须考虑党自身的性质、目标和任务等内在属性,但还必须坚持吸纳和弘扬本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一切优秀文化,甚至是其他国家和政党历史上形成的一切符合本党进步要求的文化成果。从我们党的建设实践看,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历史形成的优秀文化,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政党在历史中形成的一些优秀文化,也就是说“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文化都是我们进行党内先进文化建设的宝贵思想资料。这些文化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还具有永恒的历史价值,特别是我们党历史上形成的优良作风所体现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导向,更值得我们好好借鉴。另外,历史上形成的关于党内文化建设的一些有益做法,也是我们进一步开展党内先进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也值得我们好好继承。其次,由于党内先进文化建设的实践与外部其他方面的实践都是不断发展的,实践的发展性也决定了党内文化建设在内容、途径和方式上必须根据实践和时代的变化,进行不断的自我调整与革新。否则,作为上层建筑的党内文化必然会落后于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并制约或阻碍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最终也必然丧失自身的先进性。比如,革命战争时期与和平建设时期,实行计划经济时代与实行市场经济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历史方位是很不一样的,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内部的状况也是很不一样的,如果我们不能正视这个变化,不能实现党内文化的与时俱进,不能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利益,就会使得党内文化僵化,跟不上客观变化了的形势的要求。我们党提出“两个先锋队”是党内先进文化与时俱进的生动体现。从世界范围看,有些国家政党,比如欧洲一些政党因时而变,在意识形态上向中间化靠拢,成了“兼容型政党”。有的国家的共产党采取了与传统不同的做法,等等。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都是党内文化要求与时俱进的体现,也是适应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需要。因此,坚持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是党内先进文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5、党内先进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
党员是党的实践活动的主体,是推动党的事业发展的主体,这是坚持唯物史观并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结论。众所周知,政党的产生,不只是包括一系列纲领和制度,最重要的是在政治信仰上相一致的党员。没有党员,就无所谓党的基层组织,更没有整体意义上的政党。同样,政党的活动,在主体上不仅仅党内领袖或精英,而且还包括众多普通党员和基层党员。因此,党员历来都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的主体,而不是党内精英们的附庸。尽管不同的党员之间能力有高低之别、作用有大小之分,他们的素质也不是整齐划一的,但是,只有充分发挥所有党员的作用,才能使党在整体上的先进性得到更大的发挥。党内文化的实际状况是由全体党员来体现的,而不是由某些党员或某部分党员来代表的,党员本身既是党内先进文化建设的主体,同时,也是党内先进文化建设的客体或载体。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在党内先进文化建设中处于牵头管总的位置,因此,党的各项建设的具体展开,都应当紧紧围绕党内先进文化的要求来进行,将党内的先进价值理念贯穿于各项建设的全过程。同时,还要抓好党内先进文化基础平台建设。具体说来,主要包括教育平台(党校、干部学院、革命博物馆、文化馆等)、舆论平台(党报党刊、网络媒体等)、活动平台、制度平台等。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18-11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