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平等、公正、互助:支撑中华民族崛起的核心价值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华民族论文,公正论文,民主论文,平等论文,核心价值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说在前面的话
▲拥有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历史的中华民族,曾经建立了与政治和社会特征相适应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信”。但这种以儒家文化为基础,产生于小农经济基础上的核心价值观,在世界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开始主导社会的情况下,已经不相适应,必须构建新的核心价值观。
▲近代中国,中华民族也曾经试图构建一个符合全民族需求的核心价值观,比如辛亥革命提出了“民族、民生、民权”和“民有、民享、民治”,五四运动产生了“民主和科学”的诉求,但由于政治与社会诸方面的原因,理想目标终未实现。随着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特别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执政理念,这为创立全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和谐社会的实现并不仅仅建立于对多元价值观的宽容,还需要在多元价值观中塑造主流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倘若大众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程度,及其对未来的期待与追求,在差异性上放大至国与国、民族与民族的程度之时,多元只能带来碰撞,带来紊乱和无序,此时无以实现社会的和谐,无以实现中国与世界的和谐,甚至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一点相对于社会开放与思想解放程度愈来愈高的中国尤其应予关注。
▲构建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一方面,惟有确立起核心价值观,民族文化尤其是精神创造才有了骨干和建设的基础,才会成就为巍峨的大厦,而非文明的碎片。另一方面,当一种最根本的价值体系确立起来后,共同的约定才会形成,和谐社会构建才会化为真实可感。目前存在于社会中的信仰危机、道德紊乱,根本原因之一是大众没有深及心灵、溶于血液、永恒不变的价值标准和精神追求。失去精神支撑的经济繁荣,一个时期可以,长期不行,因为精神追求的虚无、价值观的扭曲,必定要反映到经济生活中来。
▲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必须满足五个基本条件:普世性、民族性、政治性、崇高性、时代性。西方的核心价值观是:民主、自由、人权。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可确定为:民主、平等、公正、互助。
今天的中国,正以强劲的经济发展震惊世界,影响世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曙光初现之际,如何才能以经济影响世界的同时,以文化与价值观影响世界,增强“软实力”?如何才能以更为良好的姿态融入世界,尽量降低因大国崛起带来的经济、文化、军事、心理的冲撞和不适,实现和平崛起?如何才能保证在社会转型期,大众不因价值认同、追求目标与归宿的过大差异而涣散民族精神,弱化内聚力,进而使社会失去和谐?增强经济、军事等硬实力很重要,而占据政治与道德的制高点同样重要。所以,构建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支撑中华民族崛起的必要条件。
核心价值观的本质、作用及其时代要求
核心价值观是整个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是一个人、一个集团乃至国家和民族长期秉承的一整套根本原则。它从深层次稳定而又恒久地影响着个体或群体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一定意义上核心价值观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发展。
就单个人来说,所持的观点可以不断改变,但处事的原则不能变;一个人拥有了不移不易的原则,清晰的形象便产生出来。如何保持处事原则不改变?最重要的是拥有并坚守核心价值观。从政治集团的角度看问题,政策面的内容可以随着社会形态与时期性任务的变化而变化,但核心价值观不能变;只有拥有稳定的核心价值观,集团内的成员才获得了恒久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集团外的成员才会被吸引进来,这个集团才变得坚强有力。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同样如此,只有保持不移不易的核心价值观,与世界相处才有了原则和标准,自身形象才会清晰可辨。倘若不是这样,当一个国家和民族失去了永恒的价值追求,在处理与他国他民族事务时没有基本的原则,仅仅以一时的利益需求和好恶为着眼点、为取舍予夺的标准,将很难为他人所接受,更难得到世界的尊重。
一般来说,核心价值观所影响的主要是本民族的思想和精神世界,但如果是一个大的国家和民族,由于其在世界事务中担负着更大的责任,因而其价值观必定或多或少地影响他国他民族。至于那些有着占有或操纵冲动者,其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更不待言。比如前苏联的自高自大,今日美国的输出美国式民主,等等。虽然中华民族从来都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但近30年的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提升,决定了影响世界的能力越来越强,这种情况下不管愿意与否,我们的核心价值观都不可避免地以不同方式影响世界。决定了我们秉承一个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就不仅仅是国家和民族的内部事务,一定意义上也是世界共同关心的事情。道理很简单,当中国处于软弱落后状态,持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并不会受到过多的关注,更不会对世界产生多大影响;如果中国崛起于世界,一行一动直接影响他国和他民族的利益,影响着世界的政治生态时,核心价值观就显得十分重要。这既决定着我们的行为方式,也决定着世界如何看待我们,进而决定着我们是否做到和平崛起,甚至决定着我们能不能和平崛起。
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并非以强制力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通过对人的价值判断产生影响得以实现。核心价值观的作用不是直观的立竿见影的,而是通过长期积淀而成,这也是当年孔孟思想并未得到春秋霸主们欣赏的根本原因。但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又是可以感知的和恒久的,一旦为社会所接受,进入大众无意识层面,就一定能够稳定、恒久而又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取向。这也是孔孟思想一旦在民族文化中确立起来,必然的毫无疑义地统治一个民族的思想达两千年之久,真正从文化性格上塑造了这个民族。
我们认定已经步入构建民族核心价值观的最佳时期。这一判断主要源于党的执政理念的变化及其带来的思想解放运动,大众的思想和文化心理的变化及其带来的理性和价值需求,还有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我国国际地位的大幅提升和国家利益的大幅拓展。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各民族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能不能树立良好形象,为世人所接受,核心价值观一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华民族与西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产生、发展及其表现
人类发展史告诉我们,没有适宜的土壤,便不会结出文明的果实。这一点完全可以从世界两大文明的发展过程看出。我们知道,主导中华民族发展两千多年的是孔孟思想,其在产生之初并不受重视。孔孟都周游过列国,以推销自己的思想,但在社会动荡急剧,帝王忙于争霸,更强调立杆见影的功效的情况下,只能是孙武这样的直接给帝王开疆拓土的军事将领,苏秦这样的能够改变政治生态和军事实力布局的纵横家,更能得到帝王们的青睐。相反,需要一代代人不懈努力方见成效的孔孟教化思想,自然屡屡碰壁。可以肯定,假如没有大汉统一中华民族,建立稳定的政权,也就不会形成孔孟思想一统天下。至于造就西方文明的希腊罗马文化,其由辉煌到淡出历史舞台再到复兴,同样印证着这一点。由于最初的希腊罗马文化产生于“人类的童年”,因而自身虽然辉煌,但却一直处于蒙昧包围之中,这时人类尚未得到整体的启蒙,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十分肤浅,人们更多的是顶礼膜拜,因而希腊罗马文化的理性之光便很难存续。这也是后来文明被野蛮征服,欧洲进入黑暗的中世纪的重要原因。文艺复兴所以使希腊罗马文化再放光芒,无疑决定于欧洲的政治、经济与人文环境的改善。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形成过稳定而又影响深远的核心价值观,这就是主导中华民族文化史、思想史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所倡导的道德理想,包括以“仁义礼智信”作为规范人和社会的道德基础,把“忠孝节义”作为鉴别一个人处事的标准,这就是中华民族建立的借以维系封建统治的核心价值观,这种核心价值观是以仁爱为中心展开。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转型,民族核心价值观进入了虚无状态。尤其是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后,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的道德价值体系被打破,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导致了核心价值观的缺失。
在构建核心价值观问题上,近代中国并非没有作出努力。比如,辛亥革命提出了“民族、民生、民权”、“民有、民享、民治”,五四运动中提出了“民主和科学”,这些都属于核心价值观构建的范畴。它反映了人们从西方核心价值观中接受了为我所用的成分,同时认识到中国的富强必须通过思想和观念的变革开始,包括核心价值观。然而,由于中国出现了一个长期的军阀混战,其间秉承的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逻辑,这种社会状态下不可能产生科学而又稳定的民族共有的核心价值观。至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由于最高目标是赢得战争的胜利,因而不可能产生永恒的在不同时代皆可发挥作用的核心价值观,尽管其中有许多原本就是构建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因而价值观也应当是马克思主义的。而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即为:“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由此延伸出许多东西,包括爱党、爱国、牺牲、奉献、助人为乐等道德价值观,但由于内外部的原因,在很长时间里我们犯了“左”的错误,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秉承“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的僵化的二元价值观,这种没有是非标准和根本原则的价值判断、价值取向,反映的是核心价值观缺失后必然存在的功利主义和短期行为。改革开放后的近30年,我们在价值观的探索方面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尤其是经历过转型期的道德紊乱,人们普遍感受到核心价值观对于一个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并试图解决这一根本问题。于是有人提出了恢复儒学、借助宗教、移植西方价值观,等等。只不过所有的提法,更多的是停留于倡导,而非深入的科学研究,终于未产生足以进入民族灵魂深处的核心价值观。
今天,西方国家坚守的核心价值观是“民主、自由、人权”。这种价值观有着深厚的宗教文化的背景。我们知道,西方文明有两个基本的源头,一个是古希腊文明,另一个是基督教文化。在基督教产生之前,即使战争也没有客观的道德评判标准,只能说是巨人与巨人、英雄与英雄间的争斗,是霸权与霸权的角力,谈不上正义与非正义;基督教产生后,人的行为被赋予正义与邪恶,道德与价值标准产生出来。这是否说此前就没有善与恶?当然不是,只是说清晰的标准是由此而渐渐成熟和稳定下来。因为被西方国家民众所广泛信奉的博爱、正义和人人平等,皆为基督教所倡导,并且基督教认定每一个人都负有对抗世界不公正的义务与责任,只有大众都起来维护公理与正义,这个世界才会变得充满爱和善。可以说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成西方国家现有政治文明和核心价值。
西方核心价值观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民主为例,作为一种理念,它萌芽并尝试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作为一种制度,则包含于1215年签署的英国大宪章,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和美国革命,19世纪欧洲和北美选举权的扩大;作为一种成熟完善的思想,进而成为世界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政治制度,则是20世纪的事。再来看自由和人权。由于文艺复兴运动,使人们摆脱了黑暗的中世纪对文化的摧残和人性的束缚,大大推进了人对世界、对宇宙的看法和了解。而启蒙运动中,则使人发现了自己,开始思考包括良心和社会正义、自由平等和理性等根本问题。可以说,启蒙运动改变了人对自然的理解、对自身的理解,改变了西方的价值观。未必不可以说,启蒙运动最伟大的贡献就是确立了人权思想,并使人权思想成为人类社会走向进步、健康与文明的主流思想的里程碑。
构建核心价值观必须把握和遵循的原则
按照简洁、清晰、易记、深刻和思想容量大的原则将一个民族最深厚的精神内核抽象出来,构成核心价值观,并非易事,其困难主要不是缘于以往有没有清晰的提法,或有没有思想的积淀,关键在于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是奠基于什么理念或思想基础之上。只有弄清了这一点,原本积淀下来的思想或精神实质才易于把握并抽象出来。概括起来,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基础或具有的特征应当是:普世性、民族性、政治性、崇高性、时代性。
第一,必须由普世的理念和原则支撑起来。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它支撑和影响着所有价值判断和行为走向,因而应当是对整个人类发展历史和未来走向的总概括。所以,只有将整个人类文明积淀的优秀价值准则结合进去,才能保证吸引和召唤更广泛的人们去遵循和坚守。同时,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只有具备普世性,才不会因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或价值观差异过大而发生排异反应,这对于一个正处于崛起中的大国来说尤其重要。正因为此,我们必须思考在民族崛起过程中,如何才能做到把磨擦和冲击降到最低限度,保证与世界的和谐共存,保证和平崛起。
第二,必须建立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之上。中国社会由封闭到开放,由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维系封建统治两千多年的核心价值观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必须构建新的与时代背景相适应的核心价值观,这是确信无疑的。但同时还应认识到,任何一个民族,尤其是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其文化的博大与包容、柔韧与同化力都无出其右的伟大民族,过去、现在和将来,核心价值观都不可能完全由外来文化重塑,只能是在历史文化积淀基础上的创新发展。以西方的核心价值观为例,民主自由人权成于几百年来资本主义政治文化的发展,其内在因子却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文明,并且可以从基督教的教义中找到影子,即所谓没有基督教便没有西方的现代文明。因此,我们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建立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当然,对于历史文化必须持以科学的态度,历史虚无主义不行,民粹主义也不行,惟一可行的就是寻找民族文化中最优秀的成分,结合现代文明,予以发掘、归纳和整理,力求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第三,必须满足政党政治的要求。在一个价值观念多元的社会要形成主流精神与核心价值观,没有执政党的倡导和推动是难以想象的,至少建设一种核心价值观要走更长的路。同时一个长期执政的政党,必然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否则便不具有执政的合法性,当一个民族选择了某一政党,即意味着这个党的政治思想、执政理念可以满足民族的要求,集团的核心价值观与民族核心价值观有着相通性。以中国共产党为例,所强调的构建和谐社会,即建立于“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之上,这基本上满足了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需求,或者说支撑了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建立与推行。所以说,民族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一定不能脱离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假如新构建的核心价值观与执政党的价值理念相左,不仅难以确立起来,甚至可能形成思想领域的紊乱。
第四,必须拥有崇高的精神因子。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思想文化和精神世界的综合反映,是一个民族净化灵魂走向卓越的重要途径。当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充斥着媚俗的精神因子,满足的是短期利益需要,反映的是狭隘的民族主义,那么这种核心价值观便不会起到应有的提升精神境界的作用,因而不可能使一个民族走向辉煌。历数人类发展史,所有帝国的崛起与衰落,皆与精神有关,包括盛极一时的古罗马帝国、大清帝国,都是携昂扬精神而崛起,随精神没落或随核心价值观的紊乱而消亡。实践证明,任何民族的主流精神如果走向庸俗,大众热衷于感官刺激,这个民族便不可避免走向衰败。
第五,必须将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要求结合起来。一般而言,核心价值观揭示并反映着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追求,我们只有不断将蕴含于民族血液中的精神品质挖掘整理,并反映于核心价值观中,所有的民族创造才因积淀而造就出文化大厦和精神之塔,否则,难免不沦为文明的碎片。道理很简单,不是建立于永恒性与延续性基础上的创造,未必不同于未串起来的珍珠,易于获得亦易于散失。既然着眼历史与文化积淀更重要,为什么又提出了关照时代要求呢?这涉及到两个基本判断。一个是历史由一个个时代构成,没有一个个时代便不存在历史,因此回顾历史、总结历史便不能回避时代,或者必须借助当今时代。另一个是强烈的时代呼唤必然建立于社会需求或重大缺失之上,尤其是能够成为大众的共同要求,必定具有普遍意义。因为纯粹利益的分配和获取会涉及某个集团和阶层,尤其是利益分配往往在政策调整过程中改变群体的参与;只有信仰信念和公共道德范畴的价值追求,或者说只有精神世界的追求,才具有广泛的号召力,才会成为一个时代的最强音,才会使人产生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强烈意识。
中华民族应构建的核心价值观:民主、平等、公正、互助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符合全民族需要并可作为共同追求,具有广泛号召力的科学的核心价值观,应确定为民主、平等、公正、互助。其中民主和平等反映的是一种社会形态,是大众在社会活动中存在的关系,而公正和互助则是一种要求,是奠基于前二者基础上的努力方向,是社会对每个成员在承担公共义务时的期待和要求。
关于民主。民主是一种普世的价值准则,是人类共有的文明成果,不独享于某个国家、民族和政党。民主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当人们的权利需要制度予以维护时,民主作为一种不可缺少的对权力的约束方式而成为手段,但当一个社会已经进入法制健全、和谐有序时,民主便成了目的,尤其是对于有着民主传统或拥有此方面强烈追求的国家和民族,更是如此,比如在“不自由,毋宁死”的价值追求社会里,民主必然是目的而非手段。从社会发展规律来说,一个人在没有饭吃的时候,只有一件事要做,就是找饭吃,有了饭吃后便生出许多事来,包括民主、自由、公正、互助等内容。民主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一种运动的过程和状态,而不是不可更易的范式。民主制度完善于西方,但民主的传统,尤其民主的因子并不都发端于西方。可见民主并不只是西方的独有价值,也是东方的价值,它是人类共同追求的政治目标,具有普世性。当然,自从中国进入漫长的封建社会,政治体制便成为以皇帝为中心,这时再无民主可言。进入现代,中华民族的民主诉求便逐渐强化起来,影响巨大的五四运动打出的旗帜便是“民主和科学”。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从一开始就以抨击国民党独裁,打出民主的旗帜以引导民众。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们党一直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的民主道路,今天所强调的和谐社会建设就把“民主法制”作为首要内容提出来,这充分反映出党的民主建设的强烈意识和不变的追求。所以将民主纳入民族核心价值观的范畴,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党的执政理念。
关于平等。平等是普世的价值观,也是共产党执政的法理基础。世界各个民族不管是本质上还是口头上,都倡导人与人的平等。比如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家所强调的天赋人权、生而平等的理念,等等。平等也是共产党理论的精髓所在,即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为的就是消灭剥削阶级,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人与人的平等,包括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心理的,不坚持这一点,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便失去了意义和价值。诚然,平等不是中国封建历史的主流,整个一部封建史就是由等级制度构建起来的金字塔结构,这种尊卑有序的社会形态,突出反映着人与人的不平等。并且这种不平等已经进入大众文化和心理之中,进入了价值评判系统。平等既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概念,也是一个泛民族的概念,其中至少要包括人与人的平等、国家与国家的平等、民族与民族的平等、文明与文明的平等。可以肯定,只有将平等作为全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才能保证执政集团中的每个人自觉把自己置于公仆的地位,勤政廉洁,才能保证社会大众因相互间的平等而理解、宽容和尊重,进而保证社会和谐。
关于公正。公正即为公平和正义,它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我们党倡导的和谐社会的基本构成所在。法国思想家皮佑认为:“正义是人民的最迫切的义务,同样也是人民的最神圣的权利,因为正义是大自然赋予人民的万世长存的遗产。”人类发展史一再证明,当一个社会仅有效率 (一定时期经济的快速增长),而缺乏公平和正义,这个社会再富有,物质生活水平再高,都不会产生真正的意义,并且这种效率也不会持久。换言之,当一个社会的发展过多地倾向于强势阶层,而弱势群体不仅得不到政策制度上的救济,甚至不能得到起码的同情,这种社会形态就不能认定是理想的,一定程度上还会抑制社会发展。由此而言,公平正义是人类的共同追求,是一个社会和谐的基础。
关于互助。互助是一种最朴素的不经修饰的行为,同时它又必然折射出人类的美德。互助是天性使然,经社会改造,这种天性伴随于人类发展始终。当我们评价国家、民族和社会在每一历史阶段的成败得失时,往往将这一因素考虑进去;进入当今时代,如果评价一个社会的人居环境,同样不能脱离该内容,因为只有互助才能使人感知人性的美好,感知社会的和谐与温馨。这也是互助一直被认定为人性中最美好的品质所在,是任何国家民族努力追求所在。对于社会主义中国来说,互助的意义更为突出,因为我们的理想目标是共同富裕,尽管这种目标具有终极性,而未必是全过程,但作为一种制度的本质特征,则不能不提出诸多要求,其中必然包括强者对弱者的帮助、先富者对后富者的帮助。互助既是人性的体现,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体现,因而必然地要进入核心价值观的范畴。
我们认为,当中华民族真正构建起以民主、平等、公正、互助为核心的价值体系,持久不懈地坚持下去,进入到全民族的心灵深处、血液之中,一个伟大的民族便矗立于世界。
标签:社会价值观论文; 文化价值观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西方世界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