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工业化的经济分析与省际发展水平的差异_农村论文

中国农村工业化的经济分析及省际发展水平差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农村论文,经济分析论文,差异论文,水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本文以7个建制镇的农村工业发展的实地调研为基础,对比研究我国乡镇工业发展的一般特点和共性规律,比较深入细致地探讨了以镇区农村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产生和发展的机制、农村工业发展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农村工业化水平的地域差异性等问题。

关键词镇农村工业化 乡镇企业 中国

农村城镇化和农村工业化问题始终在中国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中外学者格外关注的研究焦点。1993到1995年,由德国大众汽车基金会资助的“中国农村城镇化”科研项目,对中国农村发展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地探讨研究,其中农村工业化问题便是该项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本项目的思想方法和技术路线具有其显著的特点。首先,注重第一手典型调查与面上一般情况了解相结合,以求在深入细致分析的基础上,寻求共性规律。主要选取了代表我国不同发展水平和区域特征的六个省区(江苏、黑龙江、宁夏、河北、四川、贵州)中的7个建制镇作为典型调查对象,历时5个月对镇的社会经济发展进行全面解剖,其中如对38个农村工业企业2204名职工的问卷调查等成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其次,在调研过程中,重点深入和广泛的相关分析相结合,以期达到从不同侧面研究问题结论的统一。围绕农村工业化的核心问题——乡村工业的发展,对与之相关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及人口迁移、农村基层财政和税收状况、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和村镇建设规划、地方基层领导和企业管理人员来源与素质构成、农村集市贸易体系的完善与商品流通、以及农民意识形态的改变等一系列问题也进行了不同深度的调查研究。第三,定性结论和定量佐证相结合,以利于形成比较明确的概念。特别是对若干重要结论进行一定的量化说明,不仅利于对现实问题的深入认识,而且有助于长远持续的动态研究,如对农村工业重心空间转移轨迹等的定量分析。在上述三个特点中,第一手典型资料的获取、广泛的相关面分析和定量佐证的方法在我国以往对农村工业化问题的研究中是比较薄弱的,同时,这也是进一步完善经济地理学方法论的重要内容。

1农村工业化的经济分析

1.1中国工业化阶段与农村工业化进程——资金投入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工业化基本经历了一条“以城市为重点、以国家投资建设工业为主体”的道路。工业与城市的发展相互被动、消极地依赖着。面对广大的农村地区,国家投资指向既没有在乡村进行较大规模的工业建设投入,以促进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也没有投向乡镇的公用和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改善乡镇投资环境、提高城镇化水平,使之成为较大规模工业建设布局的优选区位。尽管到1978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整体比例关系为75.2∶24.8,但在农村地区,农业和非农产业的比例关系仍为68.6∶31.4,农村工业只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19.4%。这种工业的空间分布形式是同我国工业化尚处于初级阶段相适应的。同时,市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与1952年的12.5%相比,仅增加了5个百分点(老口径),城镇化进程也极其缓慢。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状况,使得我国丧失了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腾飞成龙”的机遇,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同相邻的韩、日、台和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发展差距明显拉大。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贫穷落后的状况严重地阻滞了我国现代化的整体进程。

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农村成为市场经济最活跃的区域。农村经济向以工业为主体的结构形式的转变,是10余年以来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特征。1978—1993年间,我国农村工业企业职工人数每年以10%、农村工业总产值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水平以每年7.4%的速度迅速增加。到1993年,农村工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水平便从1978年1/5上升到56.8%,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同时,农村工业在全社会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达到了41%。12年中,农村工业以成倍于工业13%的平均速度急剧增长,成为近年来推动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动力。

在促进我国农村工业发展的众多因素中,资金投入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来源是国家预算内的投资。1978年,其比重仍高达62.2%。这种投资体制加之农村经济结构转变又不作为国家建设的重点,国家对农村工业的投入就极其有限。投资体制的转变导致了投资结构的根本改观。就全社会而言,1992年,国家预算内资金已降至4.3%,而自筹和国内贷款成为固定资产投资的主体,分别占51.2%和27.4%。投资体制的转变为农村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1992年乡村工业企业已形成固定资产原值2997亿元,较1980年增加了11倍。自筹和自我积累已成为农村工业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1992年乡村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中,自有资金占30%,通过银行贷款(35%)、引进资金(12%)、利用外资(5%)和群众集资(5%)等渠道融资比例达57%,而国家扶持资金和主管部门下拨资金只占5%的比重。另一方面,农村工业的发展也成为农民个人和农村集体单位资金投向的重要领域,1992年以来,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中,70%用于工业建设,比1985年50%的比重水平又提高了很大幅度。

通过职工带资进厂和风险抵押金的形式筹集资金,是农村工业企业从群众中集资的重要方式。在7个镇2203名职工的调查中,共有1026人在进厂时筹集了共计1.67×10[8]元人民币,平均每人筹资1600多元。其中集资在2000元以上的职工占17.8%,1000—2000元的占29.3%。

1.210余年农村工业发展的宏观经济基础

选取X[,ij]为代表j省区(此处,j=1,2,…,28为我国28个省地域单元。因统计资料所限,西藏未予考虑,海南并入广东省)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其中,当i=1,4时为国民生产总值;i=2,5时代表农村社会总产值;i=3,6时为农村工业总产值。并以Y[,ij]反映j省区的人口状况,其中,i=1,4时为全部人口,i=2,3,5,6时代表农村劳动力人数。这样利用下列6×28维的矩阵:

通过对两个年度(X、Y均当i=1,2,3时表示1980年、i=4,5,6为1992年的情况)三组指标的相关分析,并参照其它有关指标,试图揭示农村工业发展同本省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以此说明农村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宏观经济基础。

计算V[,i]向量的相关矩阵A,列表1如下。从表1能明显看出两个特点:其一,10余年来,我国农村工业发展水平的区域格局基本没有发生大的改观,1980年的农村工业基础成为后来农村工业发展的重要启动力(在调查的7个镇中,镇办企业的80%前身为社办工业企业或建厂于改革开放之初的企业)。由于当时的农村工业基础同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相关程度(A[,3]A[,2])远低于同整体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程度,而第二产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中又占据重要的地位(1980和1992年全国第二产业在GNP中的比重分别为49%和48%),所以也可以近似地理解为,区域发展工业经济(指非农村工业)的条件,也同时是农村工业建设的决定因素。其二,在农村经济中,农村工业在现阶段已成为农村经济繁荣富强的根本所在(A[,6]A[,5]为相关矩阵中的最大值),而二者之间的密切关联程度在1980年时表现的尚不明显(A[,3]A[,2]远小于A[,6]A[,5])。同样的,农村经济对国民经济整体的发展也在过去的10几年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A[,5]A[,4]>A[,2]A[,1]),农村社会总产值占全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0年的33%增长到1992年的45%。

表1 国民经济、农村经济和农村工业发展相关分析基础表——相关矩阵表[*]

Tab.1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rural economy and rural industrial economy

*显著检验α<0.001。

由此可以初步认为,10余年间我国农村工业发展的重要经济基础,一是整体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二是农村工业的原有基础。这两者在很大程度上共同决定了我国现阶段农村工业发展水平的区域分布框架;目前农村工业的发展水平又通过直接地作用于农村经济,而间接地但却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各省区国民经济的发展格局。

1.3农村工业发展与农村经济繁荣

农村工业的发展,加速了农村现代化进程,为农村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1.3.1农村工业发展已成为农村人民致富的重要途径。尽管从全国范围而言,农村人口从工业企业中所获得的收入比重仍非常有限,然而,通过采用两个方式的相关比较,就可以明显地看出,农村致富对农村工业发展的依赖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其一,在全国农村人口分组人均收入水平的递增过程中,乡村企业从业人员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也随之增加,而且,后者增加的比例远高于前者,即农村工业发展对高收入组的贡献度更大(图1a)。其二,对乡村企业从业人员在乡村劳动力的比重进行等级划分,然后考查收入变化情况,也可得到相同的结论(图1b)。

a

长方形代表农村住户人均收入(元/人)

圈代表乡村企业职工占常住人口比重(%)

b

长方形代表乡村企业职工占乡村劳动力比重(%)

圈代表农村住户人均收入(元/人)

图1 1991年农村住户人均纯收入同乡村企业发展比重的相关关系图解

Fig.1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 capita net income fo rural household and rural enterprises development in 1991

在我们所考查的省、镇中,农村人口的富裕程度同当地农村工业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从省的一般情况来看,乡村工业企业职工平均收入水平高的省区,农村人均纯收入就高(表2),由于所选的镇均代表了本省农村工业发展的中上游水平,所以,所有镇的人均收入和平均工业企业职工工资水平,都高于全省的平均值。又因为所选择的镇整体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差异较大,加之镇的农村工业职工收入为问卷调查数,统计结果有一定的偏差,所以上述趋势不很明显。但有两点在问卷所反映的问题中具有一定的价值。第一,职工收入的基本分布状况,月收入在100元以下的低收入阶层及在400元以上的高收入阶层在农村工业企业职工中所占比重非常低,均为2.8%。78.9%的职工收入在100—250元之间,其中100—200元的偏低收入阶层占很大的比例,为60.5%。第二,由于东亭农村工业职工收入水平在问卷结果中明显偏低,而东亭农村工业企业职工构成中,外来工比重远高于另外6个镇的水平,所以,将该镇职工分为外来工和本镇工两部分,结果发现,本镇工平均月收入水平为336元,年收入达到4037元,仍为7镇之首,而外来工平均月收入为116元。这说明,在农村工业雇工中,存在着因职工来源不同、从事工种不同所产生的工资收入水平的显著差异。

表2 调查省、镇的乡村工业职工收入同农村人均纯收入情况 (单位:元)

Tab.2 Comparison of income of rural enterprises's workers and thenet income of rural population in the 7 surveyed towns

*省资料为1992年度的情况。

1.3.2农村工业的发展也极大地繁荣了农村集体经济

为了深入阐述农村工业发展对农村集体经济的促进作用,试图从乡镇财政、税收的侧面作一些探讨。乡镇是我国财政、税收最基层的地域单元。尽管所调查的镇存在着内部财税结构的差异、地方同上级部门财税关系的不同,但在以下4个方面却都突出地反映出农村工业发展在农村集体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表3)。

表3 调查的7个镇财政收入和税收情况一览表[*]

Tab.3 The household income and tax of the 7 surveyed towns

*根据调查资料整理。东亭和无锡、总十庄和晋州、金积和吴忠的资料为1992年的情况,另4镇4县市为1993年的资料。本文其它统计数据均为此标准。

(1)税制改革之前,农村工业企业的税收始终是乡镇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镇域内工业构成以农村工业为主的地方,农村工业企业税收不仅是当地工商税收的骨干税源,而同时也是乡镇财政收入的主要部分,这两者是比较吻合的。但在镇域中有较多的乡镇以上工业布局时,如金积和玉泉镇,尽管乡镇企业提供的税收只分别占当地工商税的17%和23%,但能够作为本镇财政收入的工商税部分也恰恰仅是乡镇企业在工商税总额中所占的这个比重水平。换句话说,乡镇企业在当地工商税收中的比重,在实际上就代表了工商税可作为当地财政收入的比例。

(2)在地方财政收入的3大构成中,预算内收入为主要部分,在7个镇中占72—99%。预算内收入以工商税为主,其中东亭和玉泉农村工业提交的税收占预算内收入中工商税总额的76%和90%;即使在农业经济占较重要地位的金积、总十庄和新舟三镇,农业税也才仅占预算内收入的22—28%。预算外比重甚微,而自筹资金在财政收入中可占11—24%的份额,自筹资金一取决于乡镇企业利润上缴情况,如东亭企业上缴利润占自筹资金比重达63%;二取决于乡镇统筹费的收入状况,如在统筹比重较高(60—82%)的金积、总十庄和新舟、平乐4镇中,前两个镇40%、后两个镇1/3是来自农业,其余的主要部分仍来源于农村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由此可见农村工业在乡镇财政收入内部结构中的地位。

(3)农村工业的超速发展,将同时加大对乡镇集体经济繁荣的贡献。一个直接的渠道是利润、管理费按比例上缴总额的增大;在我国乡村工业企业所获得的纯利润中,平均30.9%上交乡村,用于乡村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所调查的镇中,利润分成仍是体现镇政府同镇属企业为主的农村工业利益分配关系的重要方面。乡村工业发达的江苏省规定,企业纯利润的30%上缴乡镇政府,40%用于企业的社会福利事业,30%用于扩大再生产。金积镇则28%纯利润上缴镇工业公司,由镇政府统一使用。如果企业经济效果好,其超额完成利润的30—50%(7个镇不等)作为对乡镇集体经济的贡献。此外,在所调查的7个镇中,销售收入(个别镇以毛利润为基数)的1%作为管理费上缴乡镇政府或工业公司。除利润和管理费上缴之外,另一个间接的渠道是,通过增加当地税收和财政总收入,当地政府从超收部分提成所获得的收益。如玉泉的财政包干规定,70%的超收部分可留作当地使用,金积和向阳为60%,平乐为50%。

(4)各镇财政收入中上缴比重是大不相同的,这又直接影响到农村工业对当地小城镇建设的贡献大小。在7个镇中,总十庄上缴比重为最大,平均全镇每人上缴101元,而可用于本镇的人均支出才11元,这是导致总十庄在7个镇中城镇建设面貌最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即使在国家有明文规定的条件下,由于执行政策的偏差,也使农村工业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得不到正常发挥。比如,按国家规定,城建税全部作为当地乡镇的财政收入,只准用于本乡镇建设。由于税制改革之前,镇级城建税负的计算依据是工业企业产品税、增值税和营业税之和的5%,而这三大税在调查的7个镇中可在整个农村工业税收中占到80—90%,因此,农村工业发展的水平高低,对城建税额度的影响很大。一般而言,农村工业发展好的镇,可用于当地城建的经费就多,如农村工业建设和财政经济状况较好的向阳(39%)、东亭(10%)、金积(21%)和玉泉(29%)都有一定比例(括号内数)的财政支出,用于城镇发展建设;而农村工业发展较差的总十庄、平乐和新舟的财政实际上只是“吃饭财政”。但在多数镇中,城建税的很大比重却被县级财政收回,集中用于县城的建设,如玉泉镇多年城建税的50%上缴阿城市,1993年才第一次将总额的70%留下用于本镇建设。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亭,也只有40%的城建税收可留作已用。这就直接限制了农村工业对当地小城镇建设作用的发挥。

当然,不见明文规定、但企业对小城镇建设贡献却很大的一种形式,是集资赞助等,在所调查的所有农村工业企业中,平均利润的10%左右作为企业的社会性支出,投入到了修路、办学等公益事业之中。

2农村工业化水平的地域差异

2.1农村工业重心转移轨迹

在农村工业发展宏观经济基础分析一节中已经指出,改革初期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省际差异和农村工业发展的基础,基本决定了我国10余年来农村工业发展空间分布的基本格局。1980年,我国农村工业产值的67%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60%分布在南方。经过10余年的发展,尽管我国农村工业发展的空间分布基本格局比较稳定,但仍发生了一些改变。设i省农村工业产值在全国总量中的比重为G[,i],其分布位置为其省会城市地理坐标(X[,i],Y[,i]),这样,全国农村工业产值分布重心的地理坐标为:

X=(ΣG[,i]X[,i])/ΣG[,i]

Y=(ΣG[,i]Y[,i])/ΣG[,i]

以此绘出1980年到1992年间我国农村工业分布重心的迁移轨迹,反映农村工业空间分布的基本变化趋势。另外,再选取离散系数C,即:

反映我国12年中农村工业地域分布集聚(或分散)程度变化的基本趋势(图2)。我国农村工业1980年时的重心位于安徽省的中部地区,东经116′13″,北纬33′08″。这也就是说,我国农村工业东西向分布严重失衡是当时最主要的特征。到1988年,改革政策的优越性在我国东部地区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农村工业平均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广大的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分布的重心以持续东移为主要趋势,沿海省区除广西以外,其农村工业产值在全国的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总量增加了7个百分点,达到了74%。在这个阶段,江苏稳保其在全国的前茅地位(20.09%/20.78%,前为1980年,后为1988年比重,下同),而山东(9.11%/11.20%)和浙江(7.33%/11.04%)两省农村工业有长足的发展。重心持续的东移,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工业的非均衡分布和省际间的差距,1980年离散系数为1.15,是12年以来的最低值,此后一直上升。到1988年,当重心推移到最东端的同时,离散系数也达到了这个时期的最大值,为1.28。1988年以后,农村工业重心由于国家投资紧缩政策的作用,农村工业总体发展呈现第一次负增长,省区超常规发展的速度受到遏制,重心分布出现1年北上西移的情形之后,便持续南下,南方农村工业比重从1989年的58%增加到1992年的61%,其中,广东省达到12年以来的最大值:8.30%。在这一阶段,全国农村工业分布不均的状况在刚有所改善之后,又达到最大值,主要原因是,在东西差距稍有缩小的同时,南北差距却略有扩大。

图2 1980—1992年中国农村工业空间分布重心的转移及分布的均衡状况

Fig.2 The change in rural industrial distrbution and the movement of the gravity center

2.2农村工业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

农村工业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衡、农村工业重心在空间上的转移,是受制于各省区间农村工业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巨大差距的影响。1993年,全国农村工业总产值平均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为57%,占全部工业总产值41%,以此为基准,各省区农村工业总产值在本省区农村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以及占本省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于或低于全国基准值5个百分点之内的,称之为相当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较平均水平高10个和11—20个百分点之内的分别称为发展水平较高和高;反之低于平均水平10个和11—20、21—30及31以下百分点的则为较低、低、很低和极低。图3反映了上述两个指标所表示的农村工业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其中,农村工业在农村社会总产值比重(下称第一指标)侧重反映农村工业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而农村工业在全社会工业中的比重(下称第二指标)较侧重反映农村工业在本省工业体系中的地位。

图3 农村工业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图示

Fig.3 Spacial distribution of rur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level

(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区数远远多于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区个数,这说明我国农村工业在广大的省区中发展仍相当薄弱,全国农村工业的综合发展水平更多地是受少数省区的高水平发展而带动的,换句话说,我国农村工业尽管10余年来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进一步发展农村工业的任务、特别是振兴低到极低发展水平省区农村工业经济的任务仍然是极其艰巨的。

(2)农村工业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水平同其在本省整个工业经济中的地位水平在大多数省区中是有一定偏差的,只有分布在中分线上的8个省区,两者的地位是一致的。如江苏和浙江两省,农村工业不仅占农村经济总量的74%,而且,也是本省工业经济的支柱,分别占59%和62%,可见农村工业在这两个省中发展水平之高和重要性之大。相反,吉林、湖北、宁夏、西藏等农村工业相对比较落后。

(3)处于中分线上半部的省区,农村工业在农村经济中所占的地位要大于其在整个工业经济中的作用。这类省市多为我国改革开放之前重点发展的工业基地,非农村工业经济基础比较雄厚或其它非农村工业经济发展更为迅速,相对而言,农村工业经济在地区工业体系中的地位就不甚突出,或与其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不相匹配。如上海市便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尽管农村工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已高达76%,但在整个工业中的比重仅为24%,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再如辽宁和广东,农村工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已超过1/2的比重,但在工业整体中尚不足1/3的份量。

(4)相反,处于中分线下部省区的农村工业在本省工业经济中的地位相对高于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水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农村中其它经济同农村工业经济发展速度相差不大、农村经济结构多样化的缘故,或是本省工业经济相对薄弱的原因。如山东省处于第一指标“较高(67%)”的区间,但在第二指标中却占据了“高(59%)”的位置。特别是河南和内蒙古这两个省区,尽管农村工业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分别处于较低(50%)和极低(21%)的水平,但在本省区的工业经济中的地位却抬升了两格,分别为较高(47%)和低(16%)。

(5)同时处于两个指标的“较低”至“极低”范围的共15省区,13个为中西部省区,其中西部省区全部处于该区间之内。而第一指标从“极低”向“高”的省区分布特征,基本是从内陆向沿海的推进。可见,我国农村工业发展水平地域差异性仍是很大的,以东西向差异为主,这同重心分布特征是基本一致的。

*本文作者之一樊杰,1995年在德国的科研是受香港王宽诚-德国DAAD科研基金(KC-Wong DAAD Forschungsstipendium)资助的。在整个课题的调查和总结过程中,承蒙朱宏星、范公正等的尽力协助,国务院发展中心、农业部、公安部、城乡部、国家统计局;宁夏、吴忠市、金积镇;江苏、无锡县、东亭镇;河北、晋州市、总十庄镇;黑龙江、阿城市、玉泉镇;四川、广汉市、向阳镇;邛崃市、平乐镇;贵州、遵义县、新舟镇等有关国家、省(自治区)、市(县)和镇和管理、科研和企业单位,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多方面的配合,在此一并致谢!

AN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FEATURES AND REGIONAL DIFFERENCE OF CHINA′S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Fan Jie

(Institute of Geograph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the State Planning commission of P.R.China.Beijing 100101)

Wolfgang Taubmann

(Department of Geography,Bremen University.Germany)

Key words town,rural,industrialization,rural enterprises,China

Abstract

Before the reform,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China took the way of"taking the cities as key areas and the investment from the state as the main resource for industrial construction".In 1978 the industrial output value of rural area accounted for only 9% of that of the whole of China.In the recent 10 years,the economic structure in rural China has gradually changed and the industry has become the main body.Of the total economic volume,the industrial output value increased from 19% in 1978 to 57%,which was 41% of the total industrial value of China.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in rural areas was the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industrialization in this stage.The correlation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rural industry is the base for the rural economic prosperity.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reached 0.985 in 1992 compared to only 0.729 in 1980.The results of the field work in 7 towns of 6 provinces have proved this correlation with regard to two aspects.First of all,the rural industry by turning over profit (10% of the net profit of the enterprise) and management fee (5% of the sales income) and social expenditure (10% of the profit)contributed to the town construction; secondly,in general the income of workers in township enterprises was 2 to 3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local peasants and 79% of them had a monthly income between 100 and 250 Yuan RMB.

There is a great regional diggerence in the development level and distribution of rural industry.In 1980 the gravity centre of the rural industry was located at 116.13E and 33.08N,which was in the middle of Anhui province.The development between eastern areas and western areas was seriously unequal and the deviation coefficient was 1.15.The gravity centre moved continuously towards East until 1988 and the deviation coefficient reached its peak with 1.28.The rural industrial output value in the coastal provinces amounted to 74% of the total China.After moving North for one year the gravity centre has moved towards South continuously till 1992 which resulted in a decreasing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and a slight increase of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The degree of deviation has kept stable.From the proportion of rural industry in rural economy and the proportion of rural industry in rural economy and the proportion of rural industry in total provincial industry can we see that most of the provinces in the hinterland had a relatively backward rural industry.

标签:;  ;  ;  ;  ;  

中国农村工业化的经济分析与省际发展水平的差异_农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