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轮泵联动试验调整计算及结果分析

涡轮泵联动试验调整计算及结果分析

一、涡轮泵联动试验调整计算及结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郑大勇,岳文龙,龚杰峰[1](2022)在《液氧/液氢/甲烷三组元火箭发动机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采用液氧、液氢、甲烷的三组元火箭发动机具备较好的综合性能,适宜重复使用,但研究相对较少。针对重复使用运载器对动力系统的需求,建立运载器弹道、模型质量与三组元火箭发动机发动机性能模型,开展了参数仿真计算,对液氧/液氢/甲烷三组元火箭发动机系统方案、性能参数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研究了三组元火箭发动机用于重复使用运载器的可行性,并最终确定了基于富氢+富甲烷双预燃室补燃循环系统方案的三组元发动机总体技术方,发动机模式1推力1850kN,比冲338.5s,混合比3.62,模式2推力626kN,比冲441.9s,混合比5.42,可作为后续三组元火箭发动机研究借鉴。

李斌,闫松,杨宝锋[2](2021)在《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结构中的力学问题》文中研究说明依据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工作时极端的力热环境状态,阐述分析了大推力发动机强振动、大静载、多源激励和传递路径复杂的力学特点.静力学方面介绍了整机结构载荷分析和组件静力学分析方法,动力学方面介绍了整机低频模型、精细化动力学修正、多源载荷等效等问题的研究情况.针对发动机典型的部件,梳理了大推力发动机研制中面临的力学挑战,包括高温高压燃气摇摆装置、转子动力学、动静干涉流体激振、诱导轮汽蚀振荡、大范围轴向力平衡、超音速涡轮颤振、推力室热疲劳、喷管侧向力载荷、总装管路疲劳断裂等问题,指出了力学需求和未来研究方向.最后对发动机结构概率失效分析的现状进行了简要介绍,为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提供力学支撑.

崔展[3](2021)在《高参数摩擦副计算分析平台开发与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旋转机械作为动力工程领域中的常见机构,广泛应用于电力、石化、冶金、航空航天等部门。目前旋转机械正朝着高速化、大型化的方向发展,其摩擦副需要适应高速、高压、高温等极端工况条件,摩擦副性能的好坏影响着整机的工作性能和安全。但目前用于研究摩擦副性能的计算软件普遍功能单一、操作不便,难以对复杂系统进行多人协同设计,且软件缺乏科学的设计流程。因此本文以高参数旋转机械摩擦副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其软件开发中的技术分散、专业化程度低、计算功能单一等问题进行研究,设计实现具有功能集成的高参数摩擦副计算分析平台。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平台构建过程中所需的理论知识加以整理,分别从摩擦副及其计算平台的设计方法、摩擦学仿真计算理论与数学处理方法、平台数据存储和远程功能实现技术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确定了以公理设计为主体,结合模块化、系统化等现代设计思想对平台进行概念设计的基本思路,并选择以Java和MySQL作为平台开发的基础编程语言和数据库类型。其次,通过用户调研等途径对平台设计需求进行分析,利用质量功能配置对分析结果进行分解,并根据获得的功能特性重要度确定了平台设计的四项基本功能。在此基础上,采用公理设计方法对平台进行功能分解和模块划分,得到了平台的设计模型及开发流程。根据设计模型对平台各功能模块进行详细设计,采用Java和Html编程语言分别实现了平台的数据接口设计和界面设计,并通过调用轴承、密封计算软件的可执行程序实现平台计算功能的集成。此外,针对不同专业水平的用户设计了不同的参数输入界面,并实现了智能参数建议、本地数据共享、远程访问及数据安全保护等设计,完善了平台的功能和结构。最后,通过对平台进行使用功能检测,获得了滑动轴承和机械密封计算服务案例和各项设计参数。选取了其中最为典型的船用重载滑动轴承和高速高压火箭发动机机械密封等两个高参数摩擦副性能计算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对不同结构及工况条件下的滑动轴承和机械密封进行性能计算,充分验证了平台计算功能的多样性和设计的合理性,体现了本平台的工程实用价值。

李维博[4](2020)在《液体火箭发动机涡轮泵故障机理与诊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战略装备,其部件涡轮泵作为发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环境十分恶劣,极端的工作环境使得涡轮泵具有极高的故障率,随着我国对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开发,过去困扰涡轮泵的转子失稳问题将更加突出,超高转速使得转子动平衡成为了新的难点。本文针对某型号氢涡轮泵转子的动力学特性仿真分析以及试验台设计等相关问题,做了如下工作:(1)根据某型号氢涡轮泵转子结构研究了考虑叶轮过盈装配、螺纹预紧和转子轴套附加刚度的转子轴系建模方法,采用叶轮轮毂厚度不变,减小其余轴套以及轴承内圈厚度的方法模拟转子轴套和轴承内圈接触面的存在对转子整体刚度的减弱作用。建立氢涡轮泵动力学计算模型,并对其动力学特性进行了全面计算分析,包括临界转速和振型、不平衡响应分析和转子稳定性分析等,为氢涡轮泵转子高速动平衡提供了理论基础。(2)基于ANSYS workbench平台,采用CFD方法对氢涡轮泵转子各密封间隙处(包括气流间隙和液流间隙)动力学特性进行分析,得到了密封的泄露特性以及动态特性参数,拟合得到了不同密封位置的刚度阻尼系数,研究了密封动态特性参数对氢涡轮泵转子动力学特性以及转子高速动平衡的影响。(3)针对氢涡轮泵转子动力学特性研究以及高速动平衡试验要求设计高速转子动力学试验台,可实现氢涡轮泵转子全运行转速下的动力学特性研究以及转子高速动平衡。为进行氢涡轮泵转子高速动平衡试验,提出了转子高速动平衡方案,并基于结合加权最小二乘法的影响系数法对氢涡轮泵转子模型进行了虚拟动平衡,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同时提出了一种无键相动平衡方法可应用于氢涡轮泵转子高速动平衡方法研究,为转子动平衡提供了新的方向。

巩岩博[5](2019)在《低温液体火箭发动机静态特性建模与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静态特性仿真与分析是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与必要手段。国内外针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静态特性仿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为工程实践提供了依据和指导。但与国外相比,我国在低温火箭发动机静态特性仿真的模型准确性、平台通用性和静态特性分析的应用研究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为此,本文开展了低温火箭发动机的静态特性建模与仿真分析,建立了低温火箭发动机静态特性模型库,并对低温火箭发动机的性能可靠性、性能参数敏感性、参数调节特性、以及故障仿真与诊断等热点工程问题开展了研究。本文对低温火箭发动机各部件的静态特性开展了理论分析,建立了涡轮泵、燃烧装置、管路和节流元件等主要部件的静态特性模型。其中,针对低温推进剂的密度和温度在泵后变化较大的情况,引入了泵后温升模型,提高了低温泵扬程与效率的计算准确性;针对氢氧推力室冷却夹套传热计算误差较大的问题,通过理论分析与试验数据归纳,对冷却夹套的计算模型进行了修正,提出了有较高计算精度的氢氧推力室冷却夹套传热计算模型;针对基于伯努利方程得到的汽蚀文氏管模型不适用于液氢的问题,引入了等熵算法,解决了液氢汽蚀管的流量计算问题;针对发动机系统对结构质量特性的关注,根据低温发动机的实际数据对已有的发动机结构质量估算模型进行了修正,建立了低温发动机结构质量近似仿真模型。根据低温火箭发动机各部件的静态特性数学模型,基于模块化建模思想,使用Modelica语言搭建了低温发动机的各主要部件的静态特性仿真模块,组成了低温火箭发动机静态特性模型库,形成了通用的低温火箭发动机静态特性仿真平台。基于静态特性仿真平台,对液氧/甲烷发动机开展了性能可靠性评估和性能参数敏感性分析,通过蒙特卡洛仿真得出了该型发动机的性能可靠性指标;通过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和多因素敏感性分析方法,结合极差分析与方差分析原理,得到了对该型发动机性能影响最大的参数,并指出了这些参数对性能影响的显着性高低;对全流量补燃循环发动机的参数调节特性开展了研究,考虑到调节精度和阀门的工作可靠性,分析了以各种调节方案开展推力和混合比调节时发动机各部件参数的变化特性,并比较出相对更优的调节方案;开展了50吨级氢氧火箭发动机的静态特性故障仿真与分析,得到该型发动机在各类故障模式下关键参数的变化趋势与程度,并提出了氢氧火箭发动机的静态特性故障矩阵,为该型发动机的后续研制和故障分析提供了依据。

卫军朝[6](2018)在《产品模块知识挖掘及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典型的产品模块化设计需考虑多个知识视点(功能、结构、设计参数等)中、多个模块化角度(基于耦合性和基于相似性)下的模块化需求和架构约束条件,其设计求解过程是一个迭代过程。现有的模块化设计研究缺少有效的设计过程框架支持这种迭代过程;同时,大多数已有的基于设计结构矩阵(DSM)的模块识别方法不能有效地处理架构约束知识,多目标产品模块识别方法产生的解往往不符合特定构件局部成组的实际要求。这些方法上的不足往往导致不合理的产品模块划分方案。此外,现有的支持安全协同设计的参数模块识别方法存在着受保护参数分散在多个模块且共享参数选择范围减小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面向机电产品改型设计的概念设计和具体化设计阶段的模块化任务需求,开展了基于模块挖掘的设计方法、架构约束条件下基于耦合性的模块识别方法、支持安全协同设计的参数模块识别方法和包含构件成组约束的多目标产品模块识别方法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块知识挖掘的产品设计方法。该方法首先构建了综合的产品知识模型,该模型包括:功能和结构视点下基于耦合性的DSM;设计参数视点下的设计功能-设计参数矩阵(FP矩阵);基本视点之间的映射矩阵;结构视点下基于相似性的DSM和产品特性矩阵/模块识别矩阵(DPM/MIM);以及各视点下的架构约束条件集合。其次构建了基于模块知识挖掘的集成式设计过程框架,该框架中包含了若干相对独立的模块识别单元;相关单元之间存在着知识集成机制,用于引导当前的模块挖掘过程。(2)发展了2种架构约束条件下基于耦合性的模块识别方法。其一,对于同时考虑2类架构约束条件的模块识别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可视化矩阵的方法。首先通过包含架构约束条件的遗传算法,自动挖掘出一组优化的模块划分方案;其次根据优化解集求解出对角化的成组可能性矩阵(DGLM);其特征在于采用颜色编码的DGLM有助于设计人员辨识出系统的典型结构和各种潜在的模块。其二,对于一类特定架构约束条件下的模块识别问题,提出一种通过对角化原始DSM进行模块识别的方法。为了处理架构约束条件,该方法构建了二维解编码方式和二维邻域搜索算子;采用人工蜂群算法对DSM排序聚类准则进行优化,生成对角化DSM。生成的对角化DSM和相应的模块结构矩阵直观地显示出潜在的粗粒度模块和模块交叠结构。(3)提出一种支持安全协同设计的设计参数模块识别方法。其目的在于降低产品协同设计过程中原始制造商机密设计参数的信息泄露风险,故而应将机密参数和与其紧密耦合的设计功能、参数配置在FP矩阵的同一受保护模块中。首先对FP矩阵进行特定架构约束条件下聚类;其次根据受保护功能在受保护模块中的相对参与度指标对初始模块划分方案进行调整。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减少了受保护模块的数目,扩大了共享参数的选择范围,并提供了进一步降低信息泄露风险的模块划分方案调整手段。(4)提出一种包含构件成组约束的多目标产品模块识别方法。首先,根据DSM和DPM/MIM的单独聚类结果以及先验模块化知识抽取出所期望的特定构件局部成组方案;其次,建立以DSM的模块度、DPM/MIM的正交度和模块内聚度为优化目标、以局部成组方案为约束条件的聚类优化模型;再次,采用改进型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对该优化问题进行求解,得到一组Pareto解作为模块划分候选方案;最后利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在Pareto解集中选择出合适的折衷解作为模块划分方案。该方法将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的基于DSM和DPM/MIM的识别方法中优化解往往不符合特定构件局部成组的实际要求、粒度过大等问题。(5)以高速涡轮泵系统设计为应用案例,对提出的设计方法及其相关知识模块识别方法进行了演示和验证,其结果显示各知识模块划分结果较为合理,可有效支持企业工程师对产品更新与维护及其整机系统的协同设计。

赵哲龙[7](2018)在《超燃冲压发动机建模与控制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超燃冲压发动机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各国对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研究都已进入工程化、实用化的阶段。因此,对超燃冲压发动机进行系统性建模以及对超燃冲压发动机控制方法展开研究十分必要。本文建立了膨胀循环超燃冲压发动机系统的一维模型,根据该模型研究了不同喷注方案对发动机工作状态的影响,设计了一种液压驱动的燃料喷注控制器,对发动机推力及超温控制方法展开了研究,设计了一套发动机综合控制系统方案。首先,本文分析了膨胀循环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建立了进气道、燃烧室、尾喷管、冷却流道、涡轮泵组件等发动机关键部分的数学模型,并在计算中考虑了掺混、预燃激波串、煤油裂解等关键因素的影响,最终形成了完整的膨胀循环超燃冲压发动机一维模型。而后,系统性地研究了所建立的膨胀循环超燃冲压发动机数学模型中各部件的工作特性。测试了发动机模型在不同马赫数、不同燃油喷注位置下内流场压力、温度、马赫数等参数的分布,分析了不同喷注位置对发动机内流场产生影响的机理;测试了涡轮泵组件的工作特性;测试了发动机模型在不同工作状态下输出相同推力时最高燃烧室室温、最高压力、最高燃烧室壁温的变化情况,为超燃冲压发动机控制方法的研究提供依据。最后,设计了一种液压驱动的燃油喷注器并使用该喷注器实现了喷注流量控制;根据发动机工作特性,提出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推力控制方法、基于模糊控制的燃烧室室温控制方法、基于冷却燃油流量控制与喷注位置控制的发动机壁温控制方法,结合所建立的发动机数学模型,进行了膨胀循环超燃冲压发动机控制系统的控制仿真。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发动机控制系统中,喷注控制器对燃油流量控制准确,发动机输出推力准确、调节迅速,燃烧室室温、壁温控制介入及时,能有效保证发动机不超温、在安全的前提下以最大比冲工作。

聂侥[8](2017)在《基于过程神经网络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故障预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故障预测对保障LRE安全、可靠地运行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大数据处理、数据挖掘和深度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数据分析技术的LRE故障预测方法已成为时下研究的焦点。论文以某大型氢氧火箭发动机为研究对象,按照“从总体框架到具体方法,从单一模型到组合模型,从单一方法到多方法集成,从理论分析到应用集成”的思路,以过程神经网络(Process Neural Network,PNN)为基础,对发动机故障预测方法展开了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提出基于PNN的液体火箭发动机(Liquid-propellant Rocket Engines,LRE)故障预测方法。阐明了发动机故障预测的含义与相关概念,归纳和总结了故障预测的一般步骤和流程。分析了发动机故障预测的层次结构与功能模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LRE故障预测通用框架与策略。基于通用框架与策略,针对发动机稳态过程和启动过程,提出了基于一般PNN的故障预测方法。发动机地面试车数据验证表明,故障预测通用过程模型能够有效地规范发动机故障预测与隔离的功能和过程,基于一般PNN的故障预测方法能够对发动机的故障进行预测并实现部件级别的故障隔离。但是该方法还存在网络预测模型建立过程繁琐与优化困难、预测精度较低和难以对故障发展趋势进行精确预测的缺点。提出基于增量学习的PNN故障预测方法。针对发动机稳态工作过程,提出故障阈值自适应更新方法,克服了ATA方法不能处理发动机缓变故障预测的缺陷。针对离线PNN对发动机故障预测参数预测精度较低和难以实现故障发展趋势预测的问题,根据PNN的不同输出方式,分别提出基于权值更新的PNN预测方法和基于输出调节系数更新的PNN预测方法,解决了PNN的增量学习问题。发动机地面试车数据验证表明,故障阈值自适应更新方法可有效提高故障预测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基于输出权值和输出调节系数更新的PNN增量学习方法,能够实现对发动机故障发展趋势的预测,相对于离线PNN具有更好的预测精度。提出基于组合PNN的预测方法。针对发动机故障预测参数PNN预测模型存在的建模过程繁琐和泛化能力不高的问题,在对组合PNN泛化误差和单一PNN预测性能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组合PNN的一般方法。根据子PNN的预测误差,提出了动态权值合成方法,实现了组合PNN对发动机故障预测参数的预测。为进一步提高执行效率,提出一种基于误差预测修正的PNN预测方法。发动机地面试车数据验证表明,上述方法可以有效简化发动机故障预测参数预测模型的建立过程,并较好地提高了预测模型的泛化能力。提出基于样本重构的PNN预测方法。分析和研究了发动机数据样本的数量、质量和代表性对PNN预测模型优化难度和预测性能的影响,给出剔除数据粗大误差方法、数据滤波处理方法和数据相空间重构方法。根据发动机稳态过程数据存在的多种趋势与周期性,提出一种基于多尺度分析的并行PNN预测方法。为实现对缺少数据样本的发动机工况调节时序进行预测,提出一种基于数据分段的PNN预测方法。发动机地面试车数据验证表明,基于多尺度分析的PNN预测方法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故障预测参数预测模型的优化难度,具有较高预测精度和预测效率;基于数据分段的PNN预测方法能够有效缩减预测模型训练样本的长度,降低模型优化难度,同时提高了模型对发动机故障预测参数的预测能力。提出基于多方法集成的预测方法。针对单一预测方法在处理发动机故障预测问题上的局限性,对基于数据分段的多方法集成预测原理进行了分析,然后基于AdaBoost.RT框架研究了基于动态权重组合的多方法集成预测模型,并给出了预测模型的学习和优化方法。为解决单一在线预测方法存在着预测精度较低的问题,研究了多种在线预测方法集成预测方法,该方法为实现发动机在线故障预测奠定了基础。发动机地面试车数据验证表明,集成预测方法可以有效降低预测模型的建立难度,具有较好的工程实用性;在线建模集成预测方法,能够以较快速度实现在线建模与预测,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单一方法因样本数量有限造成的低预测精度问题。论文紧密结合我国大型LRE的实际工程需求,对基于PNN的发动机故障预测方法进行了深入地研究,研究结果可为我国现役大型LRE的故障预测和故障控制提供技术支撑,具有很好的工程应用价值。同时,论文从工程问题中提炼出故障预测问题的特性,建立了抽象的故障预测数学模型,并提出故障预测参数预测方法,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叶伟[9](2015)在《双燃烧室冲压发动机冲压空气涡轮泵供应系统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超燃冲压发动机关键技术的全面突破,超燃冲压发动机正从地面实验向飞行演示验证、工程应用的方向发展。燃料供应系统的研究对促进超燃冲压发动机系统工程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应用价值,对发动机系统的工程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意义。为了把以冲压空气为动力的涡轮泵供应系统从亚燃冲压发动机拓展应用至超燃冲压发动机,本文基于工作马赫数宽(3.55.5)的双燃烧室冲压发动机(DCR),设计了与其飞行范围相匹配的冲压空气涡轮泵燃料供应系统。对供应系统的涡轮泵选型、系统的调控策略、取气/排气方案进行了初步设计。同时,建立了供应系统的静态模型,通过系统压力、流量、功率平衡组成非线性方程组,使用牛顿迭代法对非线性方程组进行数值求解,得到了冲压空气涡轮泵供应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静态特性。最后,分析了飞行Ma数范围在3.5(25)5.5下涡轮泵的性能和调节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涡轮所需的空气流量约占DCR发动机捕获空气总流量的3%,取气方案对发动机气动性能影响不大;离心泵的特性参数相对稳定,可以一直处于高效率工况下工作,但系统对增压后的燃料利用不足,造成涡轮功率利用率较低。使用常温氮气对涡轮泵组件进行了涡轮出口憋压、敞口实验。通过对涡轮出口憋压的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涡轮入口压力跟功率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对切线泵参数进行相似性分析,并在相似准则的基础上添加了修正项。结果表明,负载相同的切线泵扬程、体积流量、功率在修正后的相似准则吻合较好。使用Simulink搭建了供应系统仿真模块,对DCR发动机起动、分流阀调控过程的动态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DCR发动机进气道建压阶段,供应系统的空气流量、涡轮泵转矩变化十分剧烈,泵的转速、增压逐渐增长;亚燃室点火对系统的特性参数影响不明显;起动阶段前期,燃烧室压力明显大于喷注器的喷前压力,造成约0.8s的“壅塞”现象。燃料供应系统对气路分流阀的阀门开度变化十分敏感,涡轮的空气流量随阀门开度变化较剧烈,变化过程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切线泵的参数变化比较平缓,同时变化过程较长,不能在较短时间内达到稳定状态。

魏少杰[10](2015)在《超临界煤油涡轮泵设计与性能优化》文中认为在超燃冲压发动机膨胀循环方案中,利用再生冷却流道出口高温高压的超临界/裂解态碳氢燃料(煤油)驱动涡轮做功、带动离心泵实现燃料增压,涡轮出口碳氢燃料再导入燃烧室组织燃烧。这种方案综合了系统循环技术、热防护技术、燃烧组织技术,可有效解决发动机燃烧室性能、热防护、燃料增压等问题,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质量轻、能量利用率高的优势。在膨胀循环超燃冲压发动机系统中,超临界/裂解态煤油涡轮泵的做功能力和效率是制约发动机系统性能的关键因素。针对膨胀循环超燃冲压发动机系统工作特点,本文开展了超临界/裂解态碳氢燃料涡轮泵的设计与性能优化研究。论文首先建立了膨胀循环超燃冲压发动机系统中涡轮泵总体设计方法,完成了涡轮泵方案设计。根据涡轮和离心泵的工作环境和适用性,建立了超临界/裂解态碳氢燃料涡轮和离心泵数学模型和各参数的数值求解方法。开展了离心泵叶片进出口角与转速相关性研究,并完成了两种转速(25000/rpm和100000rpm/min)下的涡轮泵详细方案设计。其次,针对上述两种涡轮泵设计方案,开展了涡轮泵数值仿真研究。建立了基于多区网格策略和3D RANS的涡轮、离心泵流场数值仿真方法。通过数值仿真,获得了离心泵的进出口总压升、叶轮扭矩以及涡轮的质量流量和叶轮扭矩,从而计算得到涡轮泵效率和轴功率等性能参数。结果表明,涡轮泵设计方案能够满足设计要求。最后,通过集成涡轮泵构型参数设计、网格自动生成、流场仿真自动化、试验设计(DOE)等方法,开展了超临界/裂解态碳氢燃料涡轮泵构型优化、参数敏感性、涡轮泵工作匹配性多目标优化研究。结果表明,离心泵设计转速与叶片的进口角、出口角正相关;叶轮出口直径对离心泵效率和扬程影响最大,随着叶轮出口直径增大,泵扬程增大但效率降低。涡轮喷嘴出口宽度、叶轮平均直径对涡轮性能影响较大。本文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膨胀循环超燃冲压发动机系统的工作特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涡轮泵联动试验调整计算及结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涡轮泵联动试验调整计算及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结构中的力学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发动机力学特点分析
    2.1 推力载荷、热载荷及流体静压力共同作用
    2.2 多源激励动载荷、传递路径复杂
3 静力学分析
    3.1 整机结构载荷分析
    3.2 组件静力学分析
4 整机动力学分析
    4.1 低频特性
    4.2 整机精细化动力学模型
    4.3 多源载荷等效
5 关键部件的力学问题
    5.1 燃气摇摆装置
    5.2 涡轮泵中的典型力学问题
        5.2.1 转子动力学
        5.2.2 动静干涉流体激振
        5.2.3 诱导轮汽蚀振荡
        5.2.4 大范围轴向力平衡
        5.2.5 高压超音速涡轮颤振
    5.3 燃烧组件典型力学问题
        5.3.1 推力室热疲劳及蠕变
        5.3.2 喷管流动分离侧向力载荷
    5.4 总装管路疲劳断裂
    5.5 结构概率失效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3)高参数摩擦副计算分析平台开发与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背景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3.1 摩擦副设计方法的研究方面
        1.3.2 摩擦副仿真分析的研究方面
        1.3.3 摩擦副试验技术的研究方面
        1.3.4 国内外研究发展的总结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高参数摩擦副计算分析平台开发的理论技术基础
    2.1 现代摩擦副设计的一般流程
        2.1.1 摩擦副设计的发展过程
        2.1.2 摩擦副的现代设计流程
    2.2 摩擦副仿真计算的理论基础
        2.2.1 摩擦副的流体润滑理论
        2.2.2 基于有限元法的轴承特性计算
    2.3 平台构建过程的计算机技术应用
        2.3.1 摩擦副参数的数据库存储
        2.3.2 平台远程计算的技术基础
    2.4 本章小结
3 高参数摩擦副计算分析平台的概念设计
    3.1 平台的设计背景及需求分解
        3.1.1 平台的设计背景分析
        3.1.2 设计需求的质量功能配置
    3.2 基于公理化方法的平台设计建模
        3.2.1 平台的功能分解及模块划分
        3.2.2 平台的设计模型及开发流程
    3.3 本章小结
4 高参数摩擦副计算分析平台功能模块的详细设计
    4.1 平台基本功能模块的构建
        4.1.1 摩擦副性能计算的功能集成
        4.1.2 平台数据库的创建与管理
    4.2 平台辅助功能模块的构建
        4.2.1 人机交互的平台服务功能设计
        4.2.2 摩擦副性能远程计算的功能实现
        4.2.3 摩擦副的智能化参数服务设计
        4.2.4 平台数据安全的保障功能构建
    4.3 本章小结
5 高参数摩擦副计算分析平台的使用功能检测
    5.1 船用滑动轴承的基本工作性能计算
        5.1.1 船用轴系的结构及工况分析
        5.1.2 轴承常见工况下的静动特性计算
    5.2 偏载及椭圆轴瓦的轴承工作性能计算
        5.2.1 轴承的偏载工况分析
        5.2.2 轴承偏载工况下的静动特性计算
        5.2.3 椭圆轴承的结构及工况分析
        5.2.4 椭圆轴承的基本静动特性计算
    5.3 火箭发动机涡轮泵机械密封的性能计算
        5.3.1 涡轮泵机械密封的结构及工况分析
        5.3.2 气液两相下密封参数的优化设计
        5.3.3 槽深制造误差对密封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液体火箭发动机涡轮泵故障机理与诊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转子动力学特性研究
        1.2.2 转子动平衡研究
        1.2.3 高速转子动力学试验台研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安排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文内容安排
第二章 转子动力学及转子动平衡理论
    2.1 概述
    2.2 模态分析
    2.3 瞬态分析
    2.4 不平衡响应分析
    2.5 转子稳定性分析
    2.6 刚性转子现场动平衡
    2.7 挠性转子平衡的影响系数法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氢涡轮泵转子轴系建模方法及动力学特性研究
    3.1 概述
    3.2 实验转子结构设计和动力学特性研究
        3.2.1 某型号氢涡轮泵转子结构
        3.2.2 实验转子结构设计
        3.2.3 实验转子轴套接触面等效刚度
        3.2.4 基于模态分析的实验转子修正
    3.3 氢涡轮泵转子轴系动力学模型
        3.3.1 建模准则
        3.3.2 氢涡轮泵动力学计算模型参数
    3.4 氢涡轮泵转子动力学特性计算
        3.4.1 临界转速及振型
        3.4.2 不平衡响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密封流场作用下的氢涡轮泵转子动力学特性研究
    4.1 概述
    4.2 密封流场动态特性分析
        4.2.1 密封计算原理
        4.2.2 密封流场计算模型
    4.3 氢涡轮泵各级密封流场分析
        4.3.1 一级叶轮前凸肩迷宫密封
        4.3.2 一级叶轮后凸肩迷宫密封
        4.3.3 级间密封
        4.3.4 二级叶轮前凸肩迷宫密封
        4.3.5 二级叶轮后凸肩迷宫密封
        4.3.6 涡轮端一道组合密封
        4.3.7 涡轮端二道组合密封
        4.3.8 涡轮端三道组合密封
    4.4 密封流场对氢涡轮泵转子动力学特性影响分析
        4.4.1 临界转速及振型
        4.4.2 不平衡响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速转子动力学试验台结构设计及转子动平衡
    5.1 概述
    5.2 高速转子动力学试验台结构设计
        5.2.1 试验台总体结构
        5.2.2 主体结构设计
        5.2.3 辅机结构设计
        5.2.4 试验台测控系统
    5.3 试验转子高速动平衡
        5.3.1 试验转子高速运行测试方案
        5.3.2 试验转子高速动平衡方案
        5.3.3 试验转子虚拟高速动平衡
    5.4 无键相动平衡方法
        5.4.1 无键相原理
        5.4.2 无键相动平衡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与导师简介
附件

(5)低温液体火箭发动机静态特性建模与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发动机静态特性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静态特性分析方法
        1.3.2 静态特性分析研究与应用
    1.4 本文研究内容
2 发动机静态特性数学模型
    2.1 涡轮泵模型
        2.1.1 气涡轮模型
        2.1.2 液力涡轮模型
        2.1.3 离心泵模型
    2.2 燃烧装置模型
        2.2.1 喷注器模型
        2.2.2 燃烧室模型
        2.2.3 喷管模型
    2.3 冷却夹套模型
        2.3.1 推力室结构与分段
        2.3.2 传热过程分析与建模
    2.4 管路与节流元件模型
        2.4.1 液体管路与阀门模型
        2.4.2 气体管路与阀门模型
        2.4.3 汽蚀文氏管模型
    2.5 发动机系统参数平衡模型
        2.5.1 流量平衡模型
        2.5.2 压力平衡模型
        2.5.3 功率平衡模型
    2.6 发动机结构质量模型
        2.6.1 推力室结构质量
        2.6.2 涡轮泵结构质量
        2.6.3 其他部件结构质量
    2.7 小结
3 发动机模块化建模
    3.1 Modelica语言及建模平台
        3.1.1 Modelica建模语言
        3.1.2 建模平台
    3.2 模型库开发
        3.2.1 接口与边界条件模型
        3.2.2 介质物性模型
        3.2.3 涡轮泵组件仿真模型
        3.2.4 燃烧组件仿真模型
        3.2.5 管路与调节元件仿真模型
    3.3 发动机系统建模
    3.4 小结
4 液氧/甲烷发动机性能可靠性预估及参数敏感性分析
    4.1 引言
    4.2 发动机系统方案
    4.3 数学方法
        4.3.1 蒙特卡洛法(Monte-Carlo Method)
        4.3.2 敏感性分析
    4.4 性能可靠性分析
        4.4.1 干扰因素的选取
        4.4.2 仿真与分析
    4.5 敏感性分析
        4.5.1 影响因素的选取
        4.5.2 单因素敏感性分析
        4.5.3 多因素敏感性分析
    4.6 小结
5 全流量补燃循环发动机参数调节方案研究
    5.1 引言
    5.2 发动机系统方案
    5.3 参数调节方案研究
        5.3.1 混合比调节
        5.3.2 推力调节
    5.4 小结
6 氢氧火箭发动机故障分析
    6.1 引言
    6.2 发动机系统方案
    6.3 发动机故障模型
        6.3.1 发动机故障类型
        6.3.2 静态故障数学模型
    6.4 故障仿真与分析
        6.4.1 监测参数的选取
        6.4.2 仿真结果分析
    6.5 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随机数生成方法
附录B 正交试验法
附录C 统计分析方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产品模块知识挖掘及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论文相关领域研究现状综述
        1.2.1 产品模块化设计方法综述
        1.2.2 基于耦合关系DSM的模块识别求解方法
        1.2.3 考虑多模块化驱动目标的产品模块识别求解方法
        1.2.4 模块化在安全协同设计中的应用
    1.3 论文研究思路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基于模块知识挖掘的产品设计方法
    2.1 基本概念
    2.2 产品模型构建
        2.2.1 功能视点下产品模型
        2.2.2 设计参数视点下产品模型
        2.2.3 结构视点下产品模型
        2.2.4 跨视点产品模型
        2.2.5 系统架构约束条件知识模型
    2.3 产品模块知识挖掘
        2.3.1 模块知识挖掘的概念及挖掘过程
        2.3.2 模块知识挖掘的特点
    2.4 基于模块挖掘的集成式设计过程框架及功能
        2.4.1 集成式设计过程框架
        2.4.2 设计过程框架在产品设计周期中的功能
    2.5 模块识别关键方法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架构约束条件下基于耦合性的模块识别方法
    3.1 问题描述
    3.2 考虑2类架构约束条件的模块识别方法
        3.2.1 模块识别方法
        3.2.2 案例验证
    3.3 预定义模块方案约束条件下的模块识别方法
        3.3.1 模块识别方法
        3.3.2 案例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支持安全协同设计的设计参数模块识别方法
    4.1 问题描述
    4.2 模块识别方法
        4.2.1 聚类约束条件下的FP矩阵聚类算法
        4.2.2 模块划分方案的调整
    4.3 案例验证
        4.3.1 聚类优化
        4.3.2 信息泄露分析与模块划分方案调整
        4.3.3 与传统方法的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包含构件成组约束的多目标产品模块识别方法
    5.1 问题描述
    5.2 模块识别方法
        5.2.1 特定构件局部成组方案的构建
        5.2.2 成组约束条件下多目标模块划分模型
        5.2.3 优化模型的求解
        5.2.4 利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法确定合适的解
    5.3 案例验证
        5.3.1 设定构件局部成组方案
        5.3.2 多目标优化
        5.3.3 选择合适的折衷解
        5.3.4 与R-IGTA算法的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涡轮泵应用案例分析
    6.1 涡轮泵产品概述及模块化任务描述
    6.2 受保护参数模块识别
    6.3 多模块化目标产品模块识别
    6.4 高层产品模块识别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调和功能基的三层输入输出流集合
    附录B 调和功能基的三层功能集合
    附录C R-IGTA算法得到的CHV1210 聚类结果
    附录D 溢流阀系统设计参数表
    附录E 高速涡轮泵模块划分方法评价调查表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7)超燃冲压发动机建模与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研究进展
        1.2.1 超燃冲压发动机研究进展
        1.2.2 再生冷却与膨胀循环技术进展
        1.2.3 超燃冲压发动机控制技术与一维模型研究进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膨胀循环超燃冲压发动机一维模型
    2.1 发动机系统方案设计
    2.2 进气道建模
    2.3 发动机内流道一维流场建模
        2.3.1 内流道基本控制方程
        2.3.2 超声速掺混计算
        2.3.3 斜激波模态建模
    2.4 再生冷却过程建模
        2.4.1 冷却流道控制方程
        2.4.2 热流密度计算
        2.4.3 壁面温度计算
        2.4.4 煤油裂解计算
    2.5 涡轮泵组件建模
        2.5.1 涡轮建模
        2.5.2 离心泵建模
        2.5.3 涡轮泵组件模型
    2.6 发动机系统一维模型求解方法
    2.7 结论
第三章 发动机模型工作特性研究
    3.1 发动机模型测试方案
        3.1.1 发动机总体设计方案
        3.1.2 网络无关性验证
    3.2 发动机模型工作特性测试
        3.2.1 纯超燃模态测试
        3.2.2 超燃斜激波模态测试
        3.2.3 冷却流道与涡轮泵组件
        3.2.4 推力与比冲变化特性
    3.3 发动机模型性能分析
        3.3.1 比冲分析
        3.3.2 最高室温分析
        3.3.3 最高壁温分析
    3.4 结论
第四章 发动机控制方法研究
    4.1 燃油喷控制注器建模与控制仿真
        4.1.1 燃油喷注控制器整体结构
        4.1.2 喷注器控制器液压部分建模
        4.1.3 喷注器控制器控制部分建模
        4.1.4 喷注器控制器流量控制仿真
    4.2 发动机推力控制方法
        4.2.1 发动机推力控制系统
        4.2.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推力标定
        4.2.3 推力控制仿真
    4.3 燃烧室室温控制方法
        4.3.1 燃烧室室温控制系统
        4.3.2 发动机燃烧室室温控制仿真
    4.4 发动机内壁温度控制方法
        4.4.1 发动机内壁温度控制系统
        4.4.2 发动机壁温控制仿真
    4.5 发动机综合控制方法
        4.5.1 发动机综合控制系统功能与结构
        4.5.2 发动机综合控制算例
    4.6 结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基于过程神经网络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故障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故障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1.2.2 PNN研究现状
        1.2.3 故障预测的应用
    1.3 主要研究工作
        1.3.1 问题提出
        1.3.2 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基于PNN的LRE故障预测方法
    2.1 引言
    2.2 LRE故障预测通用框架与策略
        2.2.1 LRE故障预测的数学描述
        2.2.2 LRE广义故障预测通用框架和策略
    2.3 LRE结构层次划分方法
        2.3.1 LRE结构层次化分解方法
        2.3.2 LRE组件可用故障预测参数分析
    2.4 基于一般PNN的发动机故障预测方法
        2.4.1 故障预测
        2.4.2 故障隔离
    2.5 仿真验证及结果分析
        2.5.1 试验对象及其工作原理
        2.5.2 发动机组件划分
        2.5.3 稳态过程故障预测
        2.5.4 启动过程故障预测
    2.6 小结
第三章 基于增量学习的PNN故障预测方法
    3.1 引言
    3.2 故障阈值自适应更新方法
        3.2.1 故障阈值更新算法原理
        3.2.2 故障阈值更新策略
        3.2.3 仿真验证及结果分析
    3.3 基于权值更新的PNN预测方法
        3.3.1 暴力算法
        3.3.2 网络输出权值更新方法
        3.3.3 仿真验证及结果分析
    3.4 基于输出调节系数更新的PNN预测方法
        3.4.1 DHPNN模型
        3.4.2 输出调节系数更新方法
        3.4.3 仿真验证及结果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基于组合PNN的预测方法
    4.1 引言
    4.2 网络泛化性能分析
        4.2.1 组合PNN泛化误差分析
        4.2.2 单一网络泛化性能分析
    4.3 基于组合PNN的预测方法
        4.3.1 网络组合方法分析
        4.3.2 动态权重合成方法
        4.3.3 仿真验证及结果分析
    4.4 基于误差预测修正的预测方法
        4.4.1 误差预测分析
        4.4.2 误差预测修正方法
        4.4.3 仿真验证及结果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样本重构的PNN预测方法
    5.1 引言
    5.2 PNN样本构造
        5.2.1 样本预处理
        5.2.2 样本重构
        5.2.3 样本对PNN预测的影响分析
    5.3 基于多尺度分析的PNN预测方法
        5.3.1 多尺度分析方法
        5.3.2 多尺度并行PNN预测方法
        5.3.3 仿真验证及结果分析
    5.4 基于数据分段的PNN预测方法
        5.4.1 数据分段预测方法
        5.4.2 分段网络模型选择方法分析
        5.4.3 仿真验证及结果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基于多方法集成的预测方法
    6.1 引言
    6.2 多方法集成原理与分段建模
    6.3 基于AdaBoost.RT框架的多方法集成预测
        6.3.1 基于AdaBoost.RT框架集成算法
        6.3.2 基于动态权重组合的集成预测方法
        6.3.3 基于增量学习的SVR预测方法
        6.3.4 仿真验证及结果分析
    6.4 基于在线建模的集成预测方法
        6.4.1 在线建模方法分析
        6.4.2 在线集成预测方法
        6.4.3 仿真验证及结果分析
    6.5 小结
第七章 发动机故障预测工具箱设计与实现
    7.1 引言
    7.2 工具箱设计理念与特点
        7.2.1 面向实际需求
        7.2.2 功能模块化
        7.2.3 丰富的程序接口
    7.3 工具箱的实现
        7.3.2 硬件系统配置
        7.3.3 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7.3.4 参数设置与方法选择
        7.3.5 工具箱演示
    7.4 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论文主要工作
    8.2 本文主要创新点
    8.3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双燃烧室冲压发动机冲压空气涡轮泵供应系统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挤压式供应系统研究进展
        1.2.2 电机泵供应系统研究进展
        1.2.3 膨胀循环式供应系统研究进展
        1.2.4 冲压空气涡轮泵供应系统研究进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冲压空气涡轮泵燃料供应方案初步设计
    2.1 冲压空气涡轮泵供应系统设计方法
    2.2 冲压空气涡轮循环方案设计
        2.2.1 冲压空气涡轮取气方案选定
        2.2.2 冲压空气涡轮排气方案选定
        2.2.3 涡轮泵组件选取及结构布局设计
    2.3 供应系统调节方案设计
    2.4 DCR发动机工作状态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冲压空气涡轮泵供应系统静态特性分析
    3.1 静态特性分析方法
    3.2 燃料供应系统的非线性数学模型
    3.3 计算方法
    3.4 结果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涡轮泵性能试验研究
    4.1 涡轮泵试验系统
    4.2 涡轮出口憋压试验
        4.2.1 试验内容与实验过程
        4.2.2 涡轮泵试验结果分析
    4.3 涡轮敞口试验及结果分析
    4.4 切线泵特性曲线求解
        4.4.1 相似性分析
        4.4.2 切线泵特性方程式拟合
    4.5 小结
第五章 冲压空气涡轮泵供应系统动态特性分析
    5.1 供应系统变工况特性分析方法
    5.2 供应系统的动力学模型
        5.2.1 涡轮进气道模型
        5.2.2 涡轮泵组件动力学模型
        5.2.3 阀门动力学模型
    5.3 供应系统模块建立
    5.4 DCR发动机起动过程特性分析
    5.5 分流阀调控过程特性分析
    5.6 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超临界煤油涡轮泵设计与性能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研究进展
        1.2.1 国外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研究进展
        1.2.2 国内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研究进展
    1.3 涡轮泵燃料供应技术发展
        1.3.1 涡轮技术发展综述
        1.3.2 燃料泵研究进展
        1.3.3 涡轮泵燃料供应技术研究综述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超临界煤油涡轮泵设计方法
    2.1 超临界/裂解煤油涡轮泵总体设计方法
        2.1.1 涡轮泵的工作环境与适用范围
        2.1.2 涡轮泵设计流程
    2.2 煤油泵设计方法
        2.2.1 燃料泵的分类与其适用性
        2.2.2 离心泵结构设计
    2.3 超临界煤油涡轮设计方法
        2.3.1 煤油热物性分析
        2.3.2 涡轮分类与适用性研究
        2.3.3 超临界煤油涡轮设计
    2.4 涡轮泵详细方案设计
        2.4.1 高转速离心泵设计
        2.4.2 高转速涡轮设计
        2.4.3 超高转速离心泵设计
        2.4.4 超高转速涡轮设计
    2.5 小结
第三章 超临界煤油涡轮泵性能仿真研究
    3.1 涡轮泵仿真方法与流程
        3.1.1 涡轮泵数值仿真方法
        3.1.2 涡轮泵仿真流程
    3.2 涡轮泵流场仿真与性能研究
        3.2.1 高转速离心泵仿真
        3.2.2 高转速涡轮仿真
        3.2.3 超高转速离心泵仿真
        3.2.4 超高转速涡轮仿真
    3.3 离心泵设计转速影响性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超临界裂解态煤油涡轮泵设计优化
    4.1 基于iSIGHT软件的涡轮泵优化流程与方法
        4.1.1 优化流程
        4.1.2 优化方法
    4.2 基于iSIGHT的多软件集成方法
        4.2.1 SolidWorks参数化建模
        4.2.2 网格生成自动化
        4.2.3 数值仿真自动化
    4.3 涡轮泵参数敏感性分析
        4.3.1 高转速离心泵参数敏感性分析
        4.3.2 高转速涡轮参数敏感性分析
        4.3.3 超高转速离心泵参数敏感性分析
        4.3.4 超高转速涡轮参数敏感性分析
    4.4 涡轮泵匹配与多目标设计优化
        4.4.1 多目标优化方法
        4.4.2 多目标设计优化与结果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结束语
    5.1 主要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四、涡轮泵联动试验调整计算及结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液氧/液氢/甲烷三组元火箭发动机方案研究[A]. 郑大勇,岳文龙,龚杰峰. 第六届空天动力联合会议暨中国航天第三专业信息网第四十二届技术交流会暨2021航空发动机技术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第三册), 2022
  • [2]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结构中的力学问题[J]. 李斌,闫松,杨宝锋. 力学进展, 2021(04)
  • [3]高参数摩擦副计算分析平台开发与案例分析[D]. 崔展.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4]液体火箭发动机涡轮泵故障机理与诊治技术研究[D]. 李维博.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5]低温液体火箭发动机静态特性建模与仿真研究[D]. 巩岩博.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2019(03)
  • [6]产品模块知识挖掘及设计方法研究[D]. 卫军朝. 西北工业大学, 2018(02)
  • [7]超燃冲压发动机建模与控制方法研究[D]. 赵哲龙.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
  • [8]基于过程神经网络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故障预测方法研究[D]. 聂侥.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7(01)
  • [9]双燃烧室冲压发动机冲压空气涡轮泵供应系统方案研究[D]. 叶伟.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5(04)
  • [10]超临界煤油涡轮泵设计与性能优化[D]. 魏少杰.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5(04)

标签:;  ;  ;  ;  ;  

涡轮泵联动试验调整计算及结果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