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式供应链网络下集群特点、服务集成与供应链绩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集群论文,供应链论文,绩效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集群承担经济全球化的产业分工任务,已经成为产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提升的重要组织形式。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输效率的提升,全球供应链得到迅速发展,供应商与客户之间的沟通不再受到距离的制约,如同与本地供应商沟通一样便利。然而尽管如此,建立本土化的供应网络仍有很多优势。波特认为,企业外部的产业环境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构建。相关产业的企业集聚形成集群,集群中企业能够更快地搜寻到上下游企业进行沟通,产业集群本质上是区域内紧密复杂的供应链网络,群内的氛围有利于促进生产、创新与合作。[1]然而先前很少有人检验集群的特点如何影响供应链管理行为和绩效。企业间如何通过协作提升供应链绩效?为什么某些产业集群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优势更突出?另外,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服务业转型升级,促进向生产性服务业主导型经济转变将成为我国的必然选择。与生产性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已成为整个服务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集成化服务已成为生产性服务外包的决策与管理重点。在这一背景下,集群中企业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战略性调整。产业集群为企业间协作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氛围,产业集群的特点如何影响企业的服务集成,它们又对供应链绩效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研究产业集群的特点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路径和机制,这对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企业绩效和促进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回顾与理论假设
对于集群现象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经济地理学将其定义为产业区(Industrial District),它指从事同一产业的企业在相对封闭的地理空间上的集聚。经济地理学家认为产业区的形成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产业链中专业化的供应商;充足的技术劳动力供给;技术知识外溢。他们的相关研究充分论证了集群现象的存在条件和形成原因,[2]但是较少考虑集群中企业的个体行为及相互的竞合关系,而是单纯地考虑集群整体的效率,以及集群形成表现出来的区别于企业自身内部经济的外部经济性。近些年对集群现象的关注逐渐从经济学角度发展到管理层面。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3]管理学理论将经济地理学所研究的集群中知识扩散和技术溢出效应纳入知识驱动竞争优势的框架中来分析,而要研究如何保持这种竞争优势无疑要进入战略管理领域的研究。战略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集群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对于集群与企业创新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集群中企业创新能力更强,因为它们受益于集聚的外部经济性,比如邻近的供应商获得规模经济性,同行间能够对竞争对手直接观察并迅速反应,开发获得集体知识(Collective Knowledge)的能力。同时,集群中的企业彼此之间由于地域邻近增强互动(Social Interaction)产生网络效应,也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提升企业绩效。此外,集群中的企业所处社会网络中的位置也会影响企业绩效,企业所处网络位置的中心性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这些研究表明,战略管理研究视角下的集群理论是建立在跨组织合作与企业间关系基础上的,而这正是供应链管理理论的思想,供应链管理正是通过完善供应链成员关系将产供销所有活动整合的过程,降低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以此获得稳定的竞争优势。与全球化外包相比,一个企业通过便捷地获得联系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的优势来降低供应链成本。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研究集群的新视角,即基于集群企业的合作,从供应链管理理论出发来研究产业集群。目前此类文章主要集中在对于集群条件下供应链运作的定性分析和案例研究,[4][5]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及相应的实证分析和检验。产业集群具有地理位置临近、核心竞争力及相互关联三个特征。本文将波特的产业集群理论和供应链理论相结合,基于集群理论检验产业环境特征对供应链管理实践的影响,从企业地理位置邻近、企业间链接、核心竞争力三个维度,探讨产业集群的特点与供应链绩效的关系。
1.核心竞争力与服务集成
本文服务集成指基于供应链伙伴关系,从原材料生产到最终客户整个商业流程,针对某个环节或某几个环节由核心企业形成高度集成化的、持续的系统服务。[6]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关键时期,国家“十二五”规划明显加大了发展服务业的力度,加快服务业转型升级,生产性服务外包的决策成为企业管理的重点。面对客户综合性服务需求,需要企业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的“交钥匙”工程,在了解客户需求后,能迅速将复杂的需求层层分解到二级、三级供应商,具备整合产业网络关系资源的能力,产业集群中包含了下游客户和上游供应商及互补性产品企业,这种关系竞争力不仅是社会效应的结果,而且是上游和下游企业跨行业整合的效应,有助于实现同协作沟通及运输便利相关的核心能力,很难在非集群地区取得,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这种集群条件下,企业很容易找到它们的供应商与客户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形成相互的战略优势。[7]例如,战略供应商参与到下游企业产品开发的早期阶段,并预测客户的需求。另外,集群中的众多企业专注于生产链中的某个环节,近距离地服务于更多的同类企业产生规模经济效应之外,还有利于柔性生产的实现。因此,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为促进集成子供应商服务提供必要的战略外部环境,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H1:集群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了集群内企业的服务集成。
2.企业间链接与服务集成
集群内企业基于相关知识共享而形成的“非贸易性相互依赖”因素—人际社会关系网络、惯例、信任、非正式性制度因素等—同经济性因素一样能够调节交易成本。这是因为集群中企业之间频繁的互动、联系,使得经济活动具有可靠性和可预见性,减少了破坏和欺诈行为,增强了信任,从而降低交易成本。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依赖和嵌入于正式及非正式关系中的信任产生了更加紧密的供应链网络。服务集成需要企业间有效沟通促进信息和知识的交换,而高水平的嵌入会促进协作沟通,使得供应链伙伴建立强关系链接(因为更容易从直接和间接关系中获得交易伙伴的信息)。大量对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研究表明,这些非经济因素对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影响同技术溢出一样重要。因此,供应链成员企业关注信息交换和增加投资来增强关系竞争力。在高水平企业相互信任的氛围中,企业之间倾向于依赖规范来监督和实施合同进而发展服务集成行为,由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H2:企业间链接促进了集群内企业的服务集成。
3.地理位置临近与服务集成
目前,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利用供应链管理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和降低总成本。地理距离增加了供应链活动安排上的复杂性及由于运输和仓储带来的物流成本。丰田和Zara的供应链管理通过建立供应商城来缩短距离,集成供应商服务,实现速度经济。另外,地理位置的临近促进了商誉的传播,[8]包括供应商资质、交易历史正式和非正式渠道的信息传播,使得供应商更愿意提供绩效稳定的产品和服务,减少机会主义行为。更重要的是,集群内的企业竞争程度要高于非集群区域。有交易历史的长期导向关系比信任伙伴更加重要,尤其面临模仿和可替代性产品的出现时,企业和上下游伙伴合作能够整合互补性服务要素迅速应对市场变化。再者,地理位置的临近,使供应链核心企业在较低的搜寻成本下能够更快搜索到二级三级子供应商完成客户综合需求中的子模块,从而促进企业间更加密切的合作与及时的信息交换,降低了交易和搜寻成本,使得服务集成更容易在集群中发生。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H3:地理位置的临近促进了集群内企业的服务集成。
4.集群特点、服务集成与供应链绩效
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服务集成的效率和效益影响产品质量、生产运营和产品创新。长期合作的供需关系是以连贯的方式提供产品和服务,是良性管理的供应链的一部分;产业集群特征的三个维度促进有效的沟通并进行服务集成,从而减少客户反应时间,提高运营效率;另外,在产品开发过程中,集成服务不仅能减少交易成本和前置时间,而且买方企业在与供应商合作过程中通过获取知识形成战略优势,进一步提高了供应链绩效。[9]服务集成体现了服务供应链中客户导向的理念,用服务带动整条供应链的管理和运作,以期通过服务整合快速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服务集成是现代物流供应链构建和管理的核心,通过对客户需求的预测和客户关系管理,把握需求的变动和更新,不断开发和寻求新的价值增长点。然后,通过对供应商绩效的评价和供应商关系管理,整合间接和直接服务供应商的资源与能力,基于产品创造增值服务,向客户提供完善的集成服务。供应商服务集成在集群地理位置的临近,核心竞争力和企业间链接这三个前因变量和果变量之间扮演着中介作用,也就是说,产业集群的特点通过服务集成行为提高了本地供应链绩效。因此,我们假设:
H4:服务集成正向影响供应链绩效。
H5a:核心竞争力通过服务集成提升供应链绩效。
H5b:企业间链接通过服务集成提升供应链绩效。
H5c:地理位置临近通过服务集成提升供应链绩效。
三、研究方法
1.样本与数据收集
本文没有自主开发全新的量表,而是采用国外已经成熟的工具,通过文献分析、专家咨询和半开放式问卷等方式对选择的工具进行修正后加以使用。2007年4月在浙江省瑞安市某家纺企业的合作伙伴战略峰会上选取10家企业进行量表的预测,通过不断修正,最终形成了本文研究使用的题项和量表。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江浙地区的企业,从2007年5月初到2007年11月末陆续发放了600份问卷,最终有效问卷19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32.3%。表1是本研究样本在企业所属的行业、销售额和业务类型上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2.测量
量表采用5点计分,让填答者根据其实际情况与题项描述的符合程度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分别给予1~5分。本研究用3个题项测量供应链绩效。[10]供应链整合变量包括3个题项,来自波尔拉和陈(Paulraj & Chen)的研究,集群地理位置的临近、核心竞争力和企业间链接参考汤姆、拉瑞与贺拉斯(Tom Dewitt.,Larry C.Giunipero & Horace L.Melton)的案例研究文章,并集合实际的企业调研和访谈设计(具体题项要素参见表2)。
本研究通过哈曼(Harman)单因素检验来检验数据同源误差的情况。问卷所有题项一起作因子分析,第一个因子解释了15.5%,这表明没有单一的一个因子解释了绝大部分的变异量,因此,本研究数据的同源误差问题并不严重。另外,所有变量的信度如表2所示,均达到了0.60以上,并且进一步检验问卷的内容信度(CITC),均满足要求。
我们对本文所采用的所有题项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EFA),采用最大方差法(Varimax)进行正交旋转,参考特征值(Eigenvalue值均大于1)堆积图,对17个影响因素进行了主成分因子分析,结果符合本文的五因子结构,所有的因子载荷大于0.64。
表2给出了信度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 alpha),内容信度和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的因子载荷。
表3给出了变量的均值、标准差、相关系数矩阵。
本研究控制了以下变量:行业、业务类型、公司规模、销售收入、总资产和地区。
3.模型检验结果
三个多层回归模型用于检验本文所提出的假设。模型1将供应链绩效作为因变量,模型2将服务集成作为因变量。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检验假设H1、H2、H3,核心竞争力、企业间链接和地理位置临近促进了集群内企业的服务集成。在回归模型2中,依次放入控制变量、自变量(核心竞争力、企业间链接和地理位置临近)。如表4所示,核心竞争力对服务集成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β=0.259;p<0.01),加入自变量核心竞争力,增加了对因变量的变异解释程度(Δ=0.063)在p<0.0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假设H1成立。相应地,企业间链接对服务集成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β=0.165;p<0.05),加入自变量企业间链接,增加了对因变量的变异解释程度(Δ=0.025)在p<0.0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假设H2成立。加入自变量地理位置临近,地理位置临近对服务集成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β=0.172;p<0.05),加入自变量地理位置临近,增加了对因变量的变异解释程度(Δ=0.028)在p<0.0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假设H3成立。
模型1进一步用来检验假设H4,H5a,H5b和H5c,供应链绩效作为因变量。假设H5集群核心竞争力通过服务集成对供应链绩效有正向影响作用。如模型1第2步所示,集群核心竞争力对供应链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β=0.185;p<0.05)。由于服务集成与供应链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关系(见模型1第5步)。进一步,当引入中介变量后,核心竞争力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作用减弱了,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变为不显著(β=0.096;p>0.1),表明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被完全中介了,假设H5a得到支持;同样的如表4所示,假设H5b企业间链接对供应链绩效有正向影响作用的主效应也得到了支持(β=0.252;p<0.01),当引入中介变量后,企业间链接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作用减弱了(β=0.239;p<0.05),表明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被部分中介了,假设H5b得到支持;假设H5c,地理位置的临近通过服务集成促进供应链绩效提升。由于地理位置临近对供应链绩效影响作用不显著(β=-0.061;p>0.1),说明主效应不存在,所以中介作用不存在,假设H5c没有得到支持,地理位置临近能够促进服务集成水平的提升,但是对于供应链绩效的提升主效应不存在。虽然没有证明理论假设,但从另一方面说明地理位置临近仅仅为高效沟通和交易创造了客观条件,核心竞争力与企业间链接是能否实现供应链绩效提升的内核,也是集群竞争力的体现。
四、结论与讨论
本文解释了产业集群的特点如何影响供应链绩效。通过构建集群特点、服务集成与供应链绩效的理论模型拓展了供应链管理领域的研究,揭示了企业建立本地化的供应商网络和客户关系的优势,是促进供应商服务整合,进而提升供应链绩效的重要中介。研究发现,集群中企业间地理位置邻近、紧密的链接与核心竞争力有利于促进供应链成员的服务集成,这表明在集群条件下上下游的供应链伙伴更容易产生成本和收益协同效应,进而进一步提升供应链绩效,这与德威特、吉尼波罗、麦尔登(Dewitt,Giunipero & Melton)案例研究的结果一致。另外,服务集成在企业间链接和核心竞争力与供应链绩效关系中扮演着部分中介的角色。
1.理论意义
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拓展和深入供应链管理、企业间关系和产业集群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本文将供应链与产业集群理论结合,以集群特征—供应链管理行为—供应链绩效为分析框架,通过研究集群特征如何影响供应链行为,进而促进供应链绩效和整个集群竞争力的提升,为集群式供应链的研究进一步提供了实证支持。第二,本文不仅仅是对供应链运作模式和效应的理论研究和单纯的建模分析,目前国内对于企业供应链物流运作绩效,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供应链物流运作绩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局部环节的实证研究,缺乏从产业集群的角度研究企业供应链物流运作的问题和创新。本文结合集群的特征,试图反映集群背景下典型行业的企业供应链运作现实、特质以及可能存在的改善空间。
2.实践意义
本研究所探讨的两个问题对管理实践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尽管在全球化外包的驱使下,企业可以战略性地开发集群本地资源降低供应链系统成本,但在考虑公司业务和外包决策的再选址应该分析地理区位,也就是三个特征维度水平的高低,这是该地区是否有潜力发展成为集群的核心要素。集群内的企业能够通过互补性资源和其他潜在客户同时改善供应链绩效和公司绩效,上下游企业在本地积聚发挥协同效应要比疏离的供应结构更容易,集群理论和供应链理论为企业提供了建立竞争优势的新途径,从系统成本的角度,企业应充分关注和挖掘本地资源,选择和培育供应链伙伴,而不是仅仅关注采购价格成本低而选择远距离的合作伙伴。此外,集群式供应链的绩效反映了集群的竞争优势,因此在政策的制定上应关注培育核心竞争力和企业间链接的建立,提供相应的制度支持,这样有利于从本质上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五、本研究的局限性与研究展望
尽管本文的一些发现对深化供应链理论、产业集群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也是未来研究努力的方向。首先,由于取样困难,每份问卷均选取每个企业的一位高层管理者填答,属于同源数据,虽然统计检验显示本研究的同源误差并不严重,但由于供应商对关系质量有重要影响,有必要从供方的角度来检验模型,后续研究亦可以尝试从多个来源获取数据(如供方或客户的配对数据);第二,本文只考察了服务集成作为中介的影响,虽然这个要素处于中心地位,但并不能概括全部的关系行为特性,同时进一步的研究可以考虑将其他变量整合到模型中,例如制度性的要素可能会影响到整合行为和能力的发展,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拓展到多层模型的研究。
标签:供应商关系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供应链系统论文; 采购与供应链管理论文; 供应链物流论文; 产业集群理论论文; 集群技术论文; 网络模型论文; 绩效沟通论文; 供应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