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辩证唯物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认真贯彻了“双百方针”,我国哲学研究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在一系列问题上都出现了分歧和争论,其中最重要的一场争论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能不能成立。十多年来,相当多的学者或发表论文,或出版著作,以各种方式来否定它,认为它已经过时了,或已被现代科学推翻了,或说它不是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问题,其是非曲直不能不搞清楚。
人们提出了种种论据来否定辩证唯物主义,我认为这些论据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论据,即认识论论据、实践论论据和马哲史论据,这三个论据是交叉的,区分是相对的。下面我们就来一一加以分析。
一、驳以人类认识过程来否定辩证唯物主义
认识论论据是以人类的认识过程为根据来否定辩证唯物主义,这是一个古老的否定唯物主义的论据,至今仍然颇为流行,并被用于否定辩证唯物主义,因为如果唯物主义被否定了,辩证唯物主义当然也就被否定了。这个论据认为认识总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唯物主义认为客体是客观存在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的一致,这个结论是主体通过自己的认识活动得到的,更确切点说是通过感觉得到的。既然主体不能直接把握客体,主体有什么根据肯定客体的客观存在,肯定认识是与客体的一致呢?认识论论据进一步认为唯物主义把统一的世界区分为主体和客体、物质与意识、自然界与精神、存在与思维,是把世界二重化,是一种二元论;因此,唯物主义见物不见人,它所理解的世界是无人的世界。这种观点实际是唯心主义或不可知论观点,在古代的中国和希腊都有了,在不同时代均以不同的形态出现。它在今天的西方哲学界占据着优势地位,并于十多年来在中国成为否定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流行论据。但是这个论据是不能成立的。
不错,主体是通过感觉同客观世界接触的,但感官便是主体的一部分,即主体的一种功能,亦即直接认识的能力,并不是甚么第三者,正是感觉把主体的思维能力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它是思维与外部世界联系的桥梁而决不是隔断思维与世界的鸿沟。说唯物主义使世界二重化更是荒谬,能说区分主体与客体、物质与意识、存在与思维、自然界与精神就是割裂它们吗?唯物主义在区分物质与意识的同时并未忘记指出意识始终是物质的一部分,是离不开物质的;因此,指责唯物主义见物不见人,是毫无根据的。至于说唯物主义认为这个世界是无人的世界,要看这话怎样理解。如果理解为这个世界里没有人,这显然与唯物主义无关,唯物主义一贯认为人在这个世界中;如果理解为世界不依存于人,这正是唯物主义的观点,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原理就是承认世界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是客观的。尽管唯物主义的这些道理是非常浅显的,但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经验主义仍然认为无论如何人类没有根据证明各种理性认识是与外部世界一致的,从而也没有根据肯定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因为理论认识中的必然性、普遍性是不能仅仅从偶然的特殊的经验事实中获得的。对此伟大的法国唯物主义者不免发出无可奈何的感叹:像贝克莱的这种唯心主义体系“虽然荒谬之至,可是最难驳倒,说起来真是人类智慧的耻辱、哲学的耻辱”〔1〕。 在哲学史上第一个真正解决了这个难题的是马克思,在他看来,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首先是一个实践问题,所以他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andlich)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2〕但是, 马克思并没有进一步阐明他的这一重要思想,这个工作是由后来的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和许多专业哲学家完成的。
为什么实践能够检验认识是否与客观世界一致呢?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英文版导言、《费尔巴哈论》等著作中做了多方面的论述,概括起来,大致有三个方面:
第一,归根到底,认识是实践的产物,是实践的一部分,因而认识只能够靠实践来检验。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一文中,恩格斯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3 〕这包括手是劳动的产物,人的喉头和语言也是劳动的产物,人的感觉器官和大脑以及人的感觉的思维也是在劳动的作用下逐渐形成的。他说:“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做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别,而造成这一差别的又是劳动。”〔4 〕人的智力和认识最终依赖于人的社会实践,“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5〕。因此,只有实践才有资格, 也才有能力成为检验认识的真假的最终的途径、手段和标准。
第二,“我们当然不能把我们能够制造的东西当作是不可认识的。”〔6〕在恩格斯看来,人在实践时总是有某种认识在指导, 不管实践者是否意识到,只有认识与对象一致,实践才能成功;如果不一致,实践便会失败。他在批判不可知论时说:“对这些以及其它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既然我们自己能够制造出某一自然过程,按照它的条件把它生产出来,并使它为我们的目的服务,从而证明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正确的,那么康德的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就完结了。”〔7 〕恩格斯用大量科学实验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第三,对于那些复杂的作用范围极大的认识,实践的检验将是一个漫长的反复进行的过程。在恩格斯看来,实践检验对简单的小范围的认识是比较容易的,而对于像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种认识就困难多了。他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8〕关于认识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恩格斯提出了思维是至上的又不是至上的原理,并以人类实践,特别是科学实践的历史来论证它。他说:“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的思维着的人中实现的;拥有无条件的真理权的认识是在一系列相对的谬误中实现的;二者都只有通过人类生活的无限延续才能完全实现。”〔9 〕这里的“人类生活”指的就是人类实践。
列宁、毛泽东十分赞同这些思想,不仅继承了这些思想,而且还做出了新的发展。列宁提出的“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10〕,关于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性的观点,关于客观真理、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观点,毛泽东的《实践论》对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的系统论述都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实践观点的重大发展,而且是十分有名的,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家所熟悉的。还应该指出,马克思主义专业哲学家对于论述、宣传、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也做了许多富有成果的工作,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之思想先导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及其伟大影响证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巨大的实践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真正解决了认识是否与外部世界一致的长期争论问题。
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西方哲学界并不承认实践观点论证了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和认识可以与外部世界一致的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与不可知论仍然盛行于哲学界,而且也影响了我国。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在我国实践观点不仅不是唯物主义的理论根据,反而成了否定唯物主义的理论根据,这样,我们不得不考察一下这个根据。
二、驳以实践过程来否定辩证唯物主义
实践论论据是以人类的实践活动为根据来否定唯物主义。这种观点认为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主义)都是直观唯物主义,是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的反映,不了解实践的作用和现实世界的主体性。实际上现实世界是人的世界或人化自然,是离不开主体(人)的,离开了主体的所谓客观世界是不存在的,即使存在也是不能认识的,对人没有意义的。这种观点还以20世纪自然科学,特别是量子力学为根据,认为根据量子力学,人只能认识人与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不能认识离开人而存在的微观世界,从而不能认识到现实世界。总而言之,实践论论据继承了认识论论据的全部结论,但其根据不仅是认识过程,还加上了实践活动。辩证唯物主义以实践为根据来论证唯物主义,而现在实践却成了否定唯物主义的工具,这真是哲学发展中最大的是非颠倒,但这个论据仍然是不能成立的。
正如认识论论据夸大了认识的作用一样,实践论论据夸大了实践的作用。实践的作用是很伟大的,没有实践就没有人,没有人类社会,没有今天由实践人化了的地球,但实践的作用现在就到此止步了,地球以外的世界,实践对之无能为力,即便对最邻近的月球,人类也只不过是留下了一些脚印而已。不仅如此,地球表面仍有不少人迹不到或罕到之处,地表以下实践的作用就更小了。不仅如此,就是那些人化了的部分,其人化程度也是各不相同的,有的高些,有的很低,不存在彻底人化了的部分,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就是人化不够的表现。因此,人化自然决不是整个自然界,而是自然界的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人的世界只是人所面对的世界,即人所认识和改造的世界,而决不是依存于人的世界,离不开人的世界。
实践论论据喜欢引用马克思的话来作为自己的根据,但实际上往往是掐头去尾,望文生义。例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到“人化自然”往往被误解为全部自然界,其实它只是经过人类的实践,特别是工业生产所改造过的那部分自然界。又如马克思是说过:“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11〕但他决不是说实践是整个宇宙的基础,而是说生产劳动是改变了的自然界的基础,紧接着他就谈到“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保持着”,承认地球上也有与人的实践无关的地方(如澳洲新出现的一些珊瑚岛)。再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中批评了直观唯物主义,这往往被理解为根本否定直观唯物主义。其实,马克思只是指出了直观唯物主义的缺点(脱离实践、不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对象),而不是根本否定直观唯物主义,不是根本反对从客体方面去理解世界。这类的例子还有许多。
至于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是否推翻了唯物主义,我国理论界曾进行过尖锐的争论。我国有的物理学家已经指出,测不准原理说明微观粒子具有不确定性,因而测准其动量时,测不准其位置;测准其位置时,测不准其动量。不确定性是一种客观性质,并不是测量仪器干扰微观粒子的结果,并不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以测不准原理来证明微观粒子的运动离不开主体,是不能成立的。我认为,人类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践对客体总多少有所改变,因而认识总多少带有主体性,但这并不妨碍人类对客体的正确的认识。确切点说,人类在对客体的反复的实践和认识的过程中,总是可以逐渐排除掉那些与客体不一致的因素,逐渐更完全地更深入地认识客体。科学史是人类逐渐认识不依赖于人而存在的客观世界(包括人类社会和精神领域)的历史,而决不是日益离开客观世界的历史。
三、驳以马哲史来否定辩证唯物主义
马哲史论据是以歪曲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来否定辩证唯物主义。这种观点认为辩证唯物主义不是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而是恩格斯的哲学思想,马克思的哲学只是历史唯物主义,或实践唯物主义,甚至有的人认为连唯物主义都不是,而是实践人本主义、实践一元论或实践本体论。恩格斯搞自然辩证法,把辩证法规律看成是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并从而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这是从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后退,是违背马克思的观点的。甚至还有人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哲学体系是斯大林的创造,而斯大林的哲学思想是不值得一谈的。这些论据都是难以成立的。
先谈一下斯大林。斯大林撰写的《联共党史》第4章第2节《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体系是斯大林创造的,但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由两个主要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构成的思想体系并不是斯大林的创造,而是苏联二三十年代哲学界的共同创造,当时单独以辩证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为书名的著作甚多,而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书名的也有多种:如米丁(1933年)、萨拉比扬诺夫(1934年)等人的著作,而斯大林的著作出版于1938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否是纯粹苏联哲学家的创造呢?也不是,他们主要是根据恩格斯和列宁的论述创造的。
其次谈一谈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一词是恩格斯创造的,意为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论,即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一词是狄慈根创造的,后来普列汉诺夫和列宁采纳了这一称呼,用以指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认识论。这一称呼符合恩格斯的思想。恩格斯在《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和《费尔巴哈论》等著作中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哲学基本问题、反映论、实践论的观点提供了辩证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和框架,恩格斯虽没有辩证唯物主义的称呼,却有唯物辩证法的称呼,二者应该是同义的。苏联学者的创造正是根据了恩格斯的这些思想和列宁关于认识论的三个重要结论、实践观点、真理论的思想。说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是恩格斯创造的,而不是马克思创造的,是可以的。苏联哲学家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列而组成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符合恩格斯的思想的,因为对于科学社会主义来讲,亦即对共产主义理想来讲,最直接的哲学前提和指导思想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按其重要性来说,它有资格与辩证唯物主义并列而组成一个体系,但这决不意味二者彼此独立,实际上辩证唯物主义作为世界观蕴涵历史唯物主义。因此,应该承认恩格斯在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体系方面的独特贡献。但是,能不能说马克思没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呢?能不能说恩格斯在哲学上背离了马克思呢?
第三谈一下恩格斯和马克思的哲学关系。这里有两点可谈:
(一)他们在哲学基本观点上是一致的。在基本观点上的一致和终身合作,马克思和恩格斯可以说从古到今,举世无双。早期的两本哲学巨著《神圣家族批判》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宣告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共产党宣言》是两个人合作的,有的人似乎忘记了恩格斯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两个作者之一,往往引证其中的话来反驳恩格斯。19世纪50年代以后,马克思集中精力研究政治经济学,恩格斯则偏重于研究哲学,但他们彼此间经常交换情况和观点,他们几十年的通信可以作证。马克思十分关注恩格斯写作《反杜林论》,不仅全部读过,表示赞赏,而且撰写了一章。马克思本人对自然科学有极大兴趣,极其关心自然科学的发展。恩格斯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马克思也十分关注、了解和赞赏。1873年5月30 日恩格斯把他写作《自然辩证法》的纲要写信告诉了马克思,马克思第二天写信说“非常高兴”〔12〕。这些简单情况可以表明他们在哲学上是一致的。
(二)决不能认为马克思没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马克思诚然常常在方法的意义上使用辩证法一词,不像恩格斯那样明确地讲辩证法是一门科学或客观规律;马克思常常在唯物主义历史观意义上使用唯物主义一词,但不能因此说他只有历史观或方法论思想,没有世界观思想。这里有两个问题:马克思是不是根本否定世界观,像实证主义那样?如果不否定世界观,那么,他的世界观是什么世界观?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的,还是实践主义的?对于拒斥“形而上学”(即世界观)的实证主义流派及其创始人孔德,马克思不仅不赞同,而且是十分蔑视的。马克思虽然没有提出世界观的思想体系,但其著作中表述了世界观思想的地方很多,如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类似“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的提法甚多,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类似“自然界的优先地位”的提法也不少。如果说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一种世界观,那么,我们不能忘记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继承和超越了费尔巴哈的世界观而创立唯物史观的。所以他们说:“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13〕这就是后来恩格斯所说的,费尔巴哈“下半截是唯物主义者,上半截是唯心主义者”〔14〕。以上情况足以说明马克思不但有世界观,而且有唯物主义世界观。那么,能不能说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同费尔巴哈的世界观是相同的呢?不能,因为马克思所了解的世界不仅是一个客观的世界,而且是一个有着辩证规律的世界,是一个包含着人的作用的世界,尽管人的作用仅限于一部分,而费尔巴哈所了解的世界是一个机械的世界,是一个没有人的作用的世界。马克思尽管谈到辩证法时更多地谈到辩证方法,但他不否认辩证方法与客观规律的一致。他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大段引用了彼得堡的《欧洲通报》1872年5 月号上一位作者谈《资本论》的方法的文章,其中大谈马克思的方法是人类社会规律的反映,马克思甚是赞赏,认为“他所描述的不正是辩证方法吗?”马克思接着说:“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又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15〕恩格斯关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论述同马克思的这些观点无疑是一致的。至于说恩格斯的观点是否是从实践观点后退,前面已比较充分地谈到,恩格斯非但没有后退,反而是大大阐发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实践观点,这里就毋须多说了。
四、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能推翻,只能发展
上面分析了否定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唯物主义的三大论据,实际上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现在还须对苏联二三十年代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框架做一点分析和评价。我认为它基本上是科学的,不能推翻,只能发展,而且必须发展。为什么?因为它是一门科学,而科学就是推不翻的,但一定会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除非它是一门伪科学。
一门科学之成为科学至少必须有三个条件:一个明确的可以同相邻学科区别开来的对象,一系列经过实践检验而建立起来的原理,一个比较完整的有着逻辑联系的思想体系。辩证唯物主义能满足这些条件吗?许多科学的对象都包含在其名称之中,可以顾名而知其对象,如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伦理学等等,唯独哲学不能顾名而知其对象,我们不能说哲学的对象就是“哲”。如果是哲,哲学就是智慧学,属于思维科学之列,它难以成为过去两千多年来哲学研究中的核心的东西。两千多年来哲学没有形成为一门科学,研究的对象五花八门,但哲学之为哲学有一个各种哲学的共同之处,那就是世界观,过去称为形而上学、本体论、第一哲学。只有实证主义各派“拒斥形而上学”,但拒斥形而上学也是对形而上学的研究,即对世界是什么表示自己的观点。要真正拒斥形而上学就不谈形而上学,但如果不谈形而上学而谈别的东西,那么,它就不是哲学了。实际上,实证主义还是正面回答了世界是什么的,即认为世界就是经验。辩证唯物主义明确地把世界观摆在首位,认为世界观是哲学的核心,而它的对象是明确的,即作为整体的世界,它要回答世界是什么,世界是怎样的,世界的一般规律有哪些,这些问题不会有别的科学来研究,如果有,它就是哲学,即世界观。除世界观外,现今的哲学还包含一些与世界观比较接近、在历史上与世界观一起研究的部门哲学,如自然哲学、历史哲学、认识论、实践论、方法论等等。辩证唯物主义包含两部分,即世界观和认识论,而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观,也是一个部门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包含一系列原理,如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法的规律、各对范畴等,这些原理都是经过人类实践的千百万次的检验而建立起来的,他们提供了作为整体的宇宙的真实图景及其规律,比较完整地表现了宇宙的整体。总之,辩证唯物主义已初步具备了科学必须具备的条件,可以说是一门科学。辩证唯物主义在这一点上是同非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的,非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但没有成为科学,而且根本不想成为科学。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一般都把哲学与科学严格地区别开来,不同意哲学可以成为一门科学。
科学史告诉我们一门科学一旦成立,它就不可能被推翻。科学具有一种绝对的真理性,它的使用范围可以缩小或扩大,它的内容中的某些错误因素可以被否定,新的因素可以补充进去,某些过时的因素可以修改,但由于它的绝对的真理性,是不可能被根本推翻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也不例外。
辩证唯物主义虽然作为一门科学已基本建立,但其中也可能会有不完整、不严密、不深刻之处,以及过时、错误之处,一个是它本身的问题,一个是由于实践、形势、科学的发展而出现的问题,因此它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有些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加以改进,形成一个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是一个大问题,需要专门研究,这里没有篇幅讨论。但如果不是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体系的前提下来发展它,而是在推翻辩证唯物主义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的前提下来发展它,那么,它就不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了,也就不再是一门科学了,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将被引入歧途。无论如何,辩证唯物主义的旗帜不能丢。
五、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只能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出现一种观点,认为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实践唯物主义,这种提法的用心是好的,它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但未必妥当,起码有放弃辩证唯物主义的嫌疑。
实践唯物主义并非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概念,而是从“实践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16〕中引申出来的。“实践”一词显然是唯物主义者或唯物主义的一个特点,但这决不是唯物主义的唯一特点,他们的唯物主义还有科学的、批判的等特点。他们当时对自己的哲学还有新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等称呼,其中最确切的称呼是唯物史观。按照这样理解,实践唯物主义即实践唯物史观,说实践唯物史观是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当然是正确的,但只是一部分,而决不是全部。有些人把实践唯物主义理解为实践本体论或实践一元论,把它看成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只能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说得更具体一点,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这可以从邓小平理论的具体内容看出来。
邓小平的著名哲学论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精辟概括,其中逻辑地蕴涵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当然也蕴涵了把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作为其首要的理论前提。如果不承认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及其规律性、可认识性,那还有什么“实事”可言?还有什么“是”可求呢?解放思想意味着思想不僵化,能随着外部世界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发展,体现了辩证法的高度灵活性。邓小平关于要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的思想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的两点论和重点论。他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关于改革是解放生产力的理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一齐抓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等,都可以说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体现,亦即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在中国这个具体条件下的运用和发展。关于这些问题,关于邓小平理论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问题,已经有许多论著研究和讨论过,这里就不做进一步论述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无疑要发展,要大大发展,但其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辩证法、实践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群众观点、反映论等等,是不会被推翻的,也不可能被推翻。中国要现代化,要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丢掉辩证唯物主义的旗帜将是中华民族的一场历史性灾难。
注释:
〔1〕〔10〕转引自《列宁选集》第2版第2卷,第30、103页。
〔2〕〔11〕〔13〕〔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 第55、77、78、75页。
〔3〕〔4〕〔5〕〔6〕〔7〕〔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374、383、329、703、225—226、241页。
〔8〕〔9〕同上第3卷第383、427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第82、85页。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版第2卷,第217页。
标签:辩证唯物主义论文; 恩格斯论文;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论文; 哲学基本问题论文;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论文; 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自然辩证法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科学思维论文; 哲学专业论文; 德意志意识形态论文; 理论体系论文; 反杜林论论文; 科学论文; 世界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