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图书的出版现状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现状论文,图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科普出版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图书品种较丰富,图书选题多样化,数量不断增多,质量不断提高,可以说科普图书正逐步成为出版领域的一支重要的力量。但是,深入思索,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科普出版与它所肩负的重任比,在科普观念、作者队伍、原创力量、译文和编校质量、图书市场份额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现在对科普图书的分类还没有明确的标准,笔者仍沿用通俗的两种分法:按读者对象分为成人科普、少儿科普;按图书内容分为人文科普、生活科普、医学科普等,本文主要就人文科普图书(业内也称之为高级科普)的出版现状与对策作一些探索。
回顾过去,党和政府对科普工作的重视我们记忆犹新。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由此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科学的春天也带来了科普的春天。2002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颁布和实施。12月召开了全国科普工作会议。2003年6月,全国科普研讨会召开。这一系列文件的颁发和重要会议对科普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使广大科普出版工作者明确了自己的责任。
在国家政策鼓励科普出版的良好氛围下,科普出版成绩有目共睹。科普图书市场上图书种类繁多,既有大部头的百科全书,也有简明的小册子;有单册读本,也有大套的丛书;有层次较高、理论性较强的读本,也有相对通俗浅显的读本。特别是近十年来,一批较受读者欢迎的科普图书相继出版,如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第一推动丛书”开启了科普出版的新局面,接着“哲人石”丛书、“科学大师佳作系列”、“绿色经典文库”、“三思文库”相继推波助澜,走向市场;近几年来,选题开始进一步细化或专题化,如“大美译丛”、“世界著名实验室传记丛书”、“双螺旋丛书”、“诺贝尔奖史话丛书”等。2002年,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时间简史》插图本、《果壳中的宇宙》借具有传奇人生经历的作者霍金来华访问的契机,更是把这两本科普图书做成了难得的雄踞榜首的畅销书。2002年,第二届“《Newton-科学世界》杯科普图书奖”揭晓,《和黑猩猩在一起》、《九十初度说数学》、《昆虫记》等优秀科普读物脱颖而出,荣获“十大科普好书”称号。这些获奖图书涵盖了医学、天文、环保、生物、地质、数学、物理等各个学科,出版界专家认为,通过评奖活动反映了我国科普出版的日渐升温,科普图书选题更加多样化,科普正逐步成为比较活跃的出版领域。成就让人欣慰,但存在的问题也引发我们的理性思考。
一、科普图书出版存在的问题
1.科普作者队伍亟待加强
据新闻出版总署的一次调查结果表明,科普出版主要受到六个因素的制约,其中作者难觅是最难突破的瓶颈。与致力于文艺创作的强大的文学家队伍相比,致力于科普创作的科普作家简直是寥寥无几,大家能够说出的科普作家只有贾兰坡、王绶琯、李竞、卞毓麟等老一辈科普作家,现在的中青年科学家致力于科普创作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而国外已经形成了科学家、科普作家、自由撰稿人、科技记者组成的庞大的创作梯队,我国不但没有形成梯队,而且似有青黄不接之势。据《新华书目报》载,科普出版社最新对78名科普作家的统计显示,其中的统计显示,其中60岁以下的只有9人,占总数的11.5%。年轻科普作者少,势必影响科普创作的活力。由于作者队伍的整体状况,现在摆放在科普书架上的图书有些明显是拼凑之作,因此存在许多问题。
2.引进偏多,原创不足
正因为中国科普原创作者队伍匮乏,创作水平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差距太大,以引进版权代替创作就成了中国科普出版的大趋势。近年来中国翻译出版的美国、英国等国家的科普读物数量之多,堪称世界之最,甚至在他国默默无闻的平庸图书,有的也被当作优秀图书引进。从书店中查看近几年出版的科普图书,发现原创科普作品的匮乏已经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大多数优秀的科普图书都是引进国外的版权,约占2/3,原创作品比较少。国内科普原创薄弱的“老问题”可从第二届科普好书的获奖作品中略见一斑,获奖的30种图书中,原创图书仅占9种,不足1/3。也许有人会说,引进是一条捷径,但是,我们知道,外国科普图书再优秀,翻译水平再高,也是为外国读者所写的,并不是为中国读者“量体裁”的,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完全依赖国外“进口”,而至少要能够原创和引进并举。
3.知识介绍性的偏多,传播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偏少
传统的科普在读者对象上狭窄地理解为是对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们和青少年,灌输知识的成分比较多,往往变成一种被动接受的形式。事实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伪科学常常以科学的面目蒙蔽人们,所以需要进行科学普及的绝不仅仅是对青少年介绍一些知识就够了,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成人同样需要高质量的科普图书。从一定意义上讲,成人科普要更注重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即现在提得较多的科学人文,它侧重于理解隐藏在技术背后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因为对公众培养一种科学精神比让他们了解一些具体的知识对社会的发展更重要。目前市场上还是侧重于知识普及的图书要远远多于进行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传播的图书。
4.翻译质量和编校质量不尽如人意
科普图书引进版权比较多,但既有深厚的专业基础又有外文和中文功底、文笔流畅的科普译者却非常难找,加上既有专业背景、文字能力又强的科普编辑力量不够,而现阶段的出版体制中对科普图书的译本质量还没有统一的公认的标准和规范,因此,科普图书的编校质量和翻译图书的翻译质量存在问题就难免了。据报道,在一次科普图书的评奖中,入选的46种图书中,有11种因编校质量和翻译质量问题被淘汰出局。有的图书差错率高达10/万,远远超过新闻出版总署规定的1/万的标准;有的翻译图书译文晦涩难懂,行文不合逻辑,根本不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有的还存在严重的翻译硬伤。科普出版者要向读者提供优秀的科普图书,优秀的图书最起码的标准是质量合格,因此,提高编校质量和翻译质量成为当务之急。
5.科普图书市场份额比重偏小,科普畅销书不多
据统计,每年出版科普图书7000多种,其中80%却不赚钱,这就是国内科普出版界的“繁荣”与“萧条”。大多数科普图书印数在几千册,被赋予大众传播使命的科普图书陷入了“小众传播”的尴尬处境。想看书的人到处打电话找书,而出版社又库存积压。由于科普图书出版整体经济效益还较有限,很多出版社只是“科教兴国”的责任感和创科普品牌的出版战略促使他们坚持不懈地出版科普图书。说到底发行体制、新华书店模式不能完全适应科普图书的发行,科普图书发行呼唤对读者市场的进一步精确细分。据开卷图书市场研究所提供的数据可知,近两年科普类图书在全国整个市场的比重增长不是很明显,变化相对比较平稳,没有大起大落。2003年和2004年1-5月比重都接近0.41%,相对2002年的0.5%,比重有所下降。根据市场情况分析,2002年由于霍金访华掀起《时间简史》等科普图书的热销,吸引了读者和出版者的眼球来关注科普图书,从而带动了整个科普图书市场,随之有一批相关出版社跟进,出版的科普图书品种更多。到2003年,品种增加了近300种,但从市场效益来看,情况并不是很好,到2004年品种又恢复到2002年的规模(如表1)。
表1
时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1-5月
科普读物零售
2469
2714
2483
市场品种规模
分析2002年和2003年的市场份额和畅销书情况,我们可知,畅销书对科普图书市场的影响很大。2002年主要科普畅销书是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时间简史》十年修订本、《果壳中的宇宙》和《时间简史(插图本)》,特别是《时间简史(插图本)》的销量相当于2002年科普年度畅销书榜第四名《世界未解之谜全破译(上下)》的10倍。2003年和2004年1-5月还没有新的科普畅销书出现,湘科社的科普畅销书销售平稳,没有2002年火爆之势,在这种情况下,科普图书零售市场比重立即出现缩小(见表2)。从一定意义上也反映出科普市场的不成熟,受畅销书的影响太大,同时选题方面也缺乏新的想像力,科普品种老化。也说明科普图书市场已经是买方市场,读者对图书选购越来越理性。
表2
时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1-5月
科普读物零售
0.50%
0.41%
0.41%
市场码洋比重
二、繁荣科普出版的对策
面对上述种种问题,科普出版要进入良性循环,必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统筹考虑,政府要加大投入和加强宣传,树立新的科普观念;社会各界都要改变老观念,重视科普出版;出版社要认真分析作者、读者、市场,寻求双效选题,只有这样,科普出版才能开创一个新局面。
1.树立新的科普观念和教育观念,扩大读者范围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科普观念,树立全新的观念。国外现在很流行的一个观念,即“公众理解科学(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先生认为“公众理解科学”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公众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需求;二是公众的科学素养;三是公众对科学的态度。这一概念与我们过去所说的科普有着不同的主体,后者的行为主体是科学家这类科学素养较高的人,前者的主体则是公众。只有这样,科普的普及对象才会更加明确,即所指的公众对象不仅包括不同学科专业的科学家,更包括让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了解科学。有了公众的广泛参与,科普才有了群众基础。
其次,教育行政部门要改变陈旧的应试教育的观念,从教育体制和教育评价体系上打开缺口。有专家认为,造成科普作者异常短缺,特别是科学家从事科普工作不力的根本原因在于,几十年来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割裂日益严重,教育中的文理分科愈演愈烈,而没有深厚的人文素养,没有受过历史、哲学、文学、写作等方面的教育,很难写出一流的科普作品来。因此,期待政府有关方面能够切实研究解决的办法,推进教育体制的变革,实行通才教育,这样科普创作状况才会有根本性的改观。
政府还要进一步改革现有的应试教育制度,将科学课程纳入到义务教育内容中去,与语文、数学等成为义务教育的基础课程,使学生从小就培养一种科学意识,从而为他们学习科普知识、提高科学素养打好基础。
政府除在政策上给予良好环境外,还需要实实在在地给予经费扶持。如设立一定的基金扶持科普出版,同时财政给予一定补贴,向公众免费开放科技馆、科普图书馆等,为公众接触科普创造条件。这样科普的对象范围越来越广,“公众”的范围越来越扩大,科普图书出版才会拥有一个广泛的读者群。
2.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科普创作
政府要制定配套政策并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的人从事科普创作。首先要消除那种鄙薄科普,视其为不务正业的观念;改变科普创作不被认可,不算成果的现状。要鼓励科学家关心科普事业,要鼓励他们积极地用通俗的语言面向普通大众读者宣传他们的科学事业,将科普创作与科研成果同等对待。
科学家自身也要改变重研究轻宣传的观念。借用国外的观点来说,科学家依靠纳税人的资金进行科学研究,公众有权知道科学家所从事的事业是否对他们有利,有权参与对科研成果的评估,有权了解科学有什么样的进展。因此科学家也有义务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用公众听得懂的语言传播给公众,以求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美国的科研机构,都把让公众了解科学作为一项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日常工作,许多大科学家都同时是著名的科普作家,甚至作为科普作家的名声盖过了作为科学家的名声。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建议,借鉴西方的做法,在鉴定、评价一项科技成果时,应该加上一项,即“如何向社会公众宣传、介绍、普及这个科研项目”。这样科普创作就会成为科学家一项明确的职责,职责明确了,就为繁荣创作奠定了人的基础。
著名数学家、中科院院士王梓坤说过,科普工作一方面要动员一线的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同时,还要培养一批有业务基础的科普作家来参与。他提出在大学设立科普培训专业、在职称评定上设立科普系列等设想。另据北大科学传播中心主任吴国盛介绍说,目前北大已设立了这方面的硕士学位,他呼吁在本科教育中也能开设相关专业。这样可充分发挥大学教育在培养科普创作人才方面的作用。
3.拓展科普图书选题范围,丰富图书内容
树立大科普的观念,不断丰富科普图书的内容,改变科普出版仅仅局限于自然科学知识的范畴,要深入到哲学和社会学的范畴。实现科学的人文化,除单纯地介绍知识外,还需要注重揭示科学的文化本质,把科学溶于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中,除了提倡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外,科学的伦理道德问题、科学素养问题、科学主义问题、科学文化问题等都应纳入科普图书的选题资源。
科普图书还要关注科学研究的主体——科学家的活动。因为对热爱科学的人们来说,对科学家必定是比较关注的,因此向读者介绍科学家的生平传记自然也将受到欢迎。近年来出版的一批科学家传记,如《卡尔·萨根的宇宙》、《迷人的科学风采》、《史蒂芬·霍金的科学生涯》、《经度》等都反响不错。
高新科技的发展给科普图书提供了许多新鲜的选题。如在海湾战争中运用了高科技武器,结果使得高科技成为热门话题,普遍把高科技提高到“对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乃至整个国际战略”产生巨大影响的战略高度,从而推动了反映高科技图书的出版。因此密切关注最新科技成果就能不断获得新的选题资源。
4.形式不断创新,吸引读者“眼球”
科普图书形式的创新包括表达方式的创新、载体形式的创新和装帧设计形式的创新。科普图书一定要放下说教的、高深难懂的老套路,要用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改造,在体裁上可以向文学靠近,如科学童话、科幻小说、科学诗、科学小品、科学故事、科学漫画、科学寓言、科学谜语等众多形式。这样可以将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明白,将枯燥的数据公式说得生动有趣,增加科普图书的可读性、趣味性,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霍金对写科普书曾有过这样的见解,每多一个公式,也许就会减少一半读者。在这种理念下,他写出了著名的科普畅销书《时间简史》。
载体形式的创新除传统的纸质图书形式外,还可以探索电子图书、网络图书、多媒体图书等新形式。装帧设计形式的创新从设计的角度讲,包括创意、制作工具、材料和工艺;从书的结构来讲,包括封面、书脊、封底、环衬、正文版式等。首先是封面设计要创新,要给人清新的感觉,在第一印象上愉悦读者。现在是视觉经济时代,如果封面总是千篇一律老面孔,则会失去一部分读者。科普书要结合内容考虑图文并茂,将一些难懂的抽象的知识用图像表现,给读者以直观的印象,就会引起读者的共鸣,如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推出的以《时间简史》和《果壳中的宇宙》为代表的系列插图本吸引了众多读者,市场反响强烈。
5.培养科普编辑队伍,促进科普出版
从某种意义来说,出版社和科普编辑也能够用自己的努力对科普图书的出版起促进作用。如担当起策划选题、培养作者和提高编校质量的责任。出版社要制定配套政策,在分配体制上对科普图书给予一定扶持。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所采用的整合编辑资源,相关编辑强势联合组成“项目组”,齐心协力来做科普图书,此项措施实施以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另外,一个好的科普编辑还可能成为“导写”,就像电影导演的那种“身份”。他在读者的需求与科普作者的写作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对科普图书的市场需求有意识地启动、引导,主动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努力满足读者潜在的需求,使科普图书“顺产”并茁壮成长。
现在全国有近1/3的出版社涉足科普出版领域,有一些出版社确实练就了一支不错的编辑队伍,但就整体而言,科普编辑队伍还有待加强。作为一个合格的科普编辑,首先要熟练掌握出版法律法规,具有广博的现代自然科学知识,要对科学哲学、科学史和科学社会学有一定的了解,要有较高的文字能力和一定的外语水平,要有市场意识和捕捉市场机会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有敬业精神。在当前比较浮躁的社会氛围下,这样的编辑人才难找。出版社的领导除合理整合社内编辑资源外,要有意识引进专业科普编辑。选择科普编辑人才时,不能仅限于理工科毕业生,还要有意识地选择人文素养较好的理工科人才和对科学有兴趣的文科人才。另外,编辑应该多读“闲”书,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要在科学与人文两个领域都具备一定的素质。
6.营销模式要创新,销售渠道要拓宽
科普读物的营销有不同于其他大众读物的地方,出版者、销售者要细致分析每一本书的有效读者对象是谁?购买力如何?用什么样的形式去销售?如何将书直接销售到对科普感兴趣的人群中去等问题。除合理利用现有的渠道外,还要根据出版和发行体制改革的要求,营销渠道和营销模式都要创新。立足市场,不断开拓新的渠道,做活终端销售,以此扩大科普图书的销量。如由民间或者多家出版社联合在全国组建专业科普书店、网络书店、读者俱乐部等。在网上建立科普图书主页,推荐、预告科普图书,建立良好的信誉,创出品牌,吸引读者。和共青团、妇联等社团组织合作,将科普图书直接送到读者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