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曾国藩的“知人”_曾国藩论文

浅论曾国藩的“知人之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人之明论文,曾国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镇压太平天国革命、为清政府立过汗马功劳的曾国藩,却有一个长处即“知人善任”。首先是“识人”,即知人。知人是善任的前提。曾国藩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重。强调忠、勤、勇三字。其次是“用人”。曾国藩的用人方针是“广取慎用”。即“取之欲广”,“用之欲慎”。但有时则不拘一格,大胆提拔人才。再次是“育人”。只要有真才实学,他则全力培植、扶持,使其早日成才,为己所用。曾国藩还能做到庸才不举,非才不用,既使是自己的亲友也不例外。因此他才被清廷誉为“中兴名臣”。

曾国藩为清政府效力,先是办湘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继而又办“安庆内军械所”,开洋务运动之先河,为维护摇摇欲坠的清朝统治,卖了很大的气力。为此,曾被清廷誉为“中兴名臣”,后人则称之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世英雄”。曾国藩一生之所以能如此荣耀,其“知人之明”是一个重要原因。

曾国藩深知:天下之大,事变之殷,决非一手一足所能维护,必须举天下之人才汇于一,始可平天下兴国家。还在翰林院供职时,他就著有《原才论》,专门论述人才问题。太平天国起义发生,他又上奏朝廷,强调“今日急务,着在用人”,并指出:“人才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①创建湘军时,他更是把选拔人才,培养人才,重用人才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表现出他对人才问题的独特而深刻的理解与极端的重视。

因此清末重臣左宗棠,与曾国藩之间曾因论事观点不同,时有矛盾,甚至一度断绝私交。然而,对曾国藩的“知人之明”,左宗棠则一直是心悦诚服的。在曾国藩生前,左宗棠就曾在给朝廷的奏折中赞扬他“谋国之忠,知人之明,非臣所及”。②在曾国藩病卒后,左宗棠又在为曾国藩所撰写的挽联中,再一次发出了“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③的赞叹。事实上,早在咸丰帝登位之初,曾国藩就曾向朝廷推荐举人出身后来升任为安徽巡抚的江忠源,已获“知人”之美名。

对于人才问题。曾国藩有他自己一定的标准,也有一套识别、考察、培养、笼络、驾驭的方法。本文试就此作一些探讨。

识人

曾国藩识人的基本原则是一个“拙”字,即朴实、少心窍、不浮滑。它包括内在标准要求德才兼备、以德为重和外在标准要求有“美相”,无“恶相”两层含义。在这个基础上,他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以“诚”为上,选拔忠者。曾国藩是一位宣扬理学的卫道士,经常鼓吹一个“诚”字。常以“忠”“勤”,“不爱钱、不怕死、不恋官”等信条相标谤,死心塌地为清王朝卖命。他认为真正的人才。必须德才兼备,而才高德薄之人则绝对不可用。他又认为德的最高境界是“忠”“诚”。对他的部下来说,具体标准就是对其忠贞不二。他对于遭训斥而改换门庭的人,恨之入骨。而对虽遭训斥仍忠心不二的人,往往会加倍重用。

在曾国藩所信任、提拔的众多人才之中,李鸿章被视为第一高足,而特别重用提拔,爱护备至。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李在对他的忠诚上有那么一股韧劲。李鸿章曾因为李元度丢失徽州一事说情,惹恼了曾国藩,而负气离开祁门老营将近一年。这期间,显要人物袁甲三、胜保、德兴阿等人,都曾多次相邀,许以重保,但李鸿章不为所动,宁在江西赋闲。等待曾国藩心回意转。终于以其耿耿忠心和卓越才干,重入曾幕。位绾四省军政大权的曾国藩,竟对李“特加青睐,于政治军务悉心训诺,曲尽其熏陶之能事”。④使李鸿章最终竟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察颜闻声。断其优劣。曾国藩颇精于相术。他所编写的《相人口诀》说:“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⑤而在《相人十二字法》中又论述了六美六恶,提出“美者曰:长、黄、昂、紧、稳、称;恶者曰:村、昏、屯、动、忿、遯”。⑥据《清史稿·曾国藩传》记载,每逢选吏择将,他必先面试目测。审视对方的相貌、神态,附会印证相书上的话,同时又注意对方的谈吐行藏,二者结合,判断人物的吉凶祸福和人品才智。在他的日记中,有多处记载着初识者的相貌特征和他对其人的评价。

在这一方面,刘铭传的被重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刘是后起的淮军将领,曾随李鸿章赴上海镇压太平军。出发前与其他将领一道去拜谒当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曾午睡未醒,他们等了将近半个时辰。刘铭传按捺不住。当着众人发作起来,“对部将如此怠慢,岂不令人心冷!烽火其间如此静候,岂不延误军机!”话音刚落,曾国藩步入大堂,旁人皆为之捏把汗,耽心曾会降罪于他。岂料曾国藩见刘铭传“颜广面长,钟声铁面”,有“雄侠威棱”之气,断定他日后事业,非淮军其他将领可比。因而在众将拜谒之后。单独留下李鸿章对他交待说,此人将是你最得力的助手,须好好看待他。⑦此后,由于李鸿章对刘铭传格外看顾,刘本人在戎马倥偬中也努力钻研兵法,曾力挫法国侵略军于基隆,并首任台湾省巡抚。

不拘一格,唯才是举。在封建时代,人才的选拔,任用很讲究出身、资历。而曾国藩则主张“衡才不拘一格”,⑧不宜复以资地限之”。⑨凡前来求见、献计、献策者,不论贵贱,他一概以礼相待。因而“山野才智之士感其诚,莫不往见”。⑩

以重用秀才薛福成为例。同治四年(1865年),在古城金陵恢复已中断十二年之久的江南乡试,初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亲自主持,乡试结束,曾国藩收到署名江苏无锡落榜秀才薛福成呈送的治理两江方略《上曾侯书》。薛福成在洋洋洒洒的万言书中,提出“养人才、广垦田、兴屯改、治捻寇、澄吏治、厚民生、筹海防、挽时变”等八项建议,并在每项建议中都附有具体实施方法。(11)全篇呈词条理清楚,文笔流畅,曾国藩大为嘉许,不久便召见他,在谈话中,曾国藩得知薛福成饱读经世之作,不仅胸怀治国天下的宏伟抱负,而且具有改革内政外交的真才实学。因而不嫌薛福成不擅八股文,只是一个落第秀才,当即揽其入幕。此后,薛果然不负所望,一直跟随曾国藩南征北战,深受曾之器重。光绪十六年(1890年)正月,薛福成出任驻英、法、意、比四国公使,以后又越次升补为左副都御史,并以其所撰写的大量的政论、奏疏等等,被公认为当世谈时务的巨擘。

育人

曾国藩不仅重视选拔人才,而且重视培养人才。他说:“权人之道有二,一曰知人善任,一曰胸熔造就。”(12)他主张:“用人莫如仁,用成莫如礼”,形成了一套造就之法。

耳提面命,言传身教。曾国藩曾在《原才论》中,论述过育才之法,提出“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13)强调正人先正己,以身作则。他最恨官气,因此就摒弃官府排场,力禁部下迎送虚文;他最恨懒惰,自己就首先做到放醒炮即起。而对部下僚属,小到个人治心治身,大到治军治饷,无不以自己的信条、经验严格要求,耐心训导。在他给部下的批牍和书札里,训导劝勉之语甚多。

曾国藩对李鸿章曾有过一次“餐桌教育”。咸丰八年(1858年)底,李鸿章初投曾幕,曾对这位高足虽寄厚望,然而又觉其心高气傲,性格疏懒,为便于训导,便留他在身边的做文书。曾国藩日常起居素有规律,每日早起巡察兵营后,必与幕僚共进晨餐。而李鸿章素来贪睡,对这样的生活节奏一时不能适应,深以为苦,便谎称头疼,卧床不起。曾国藩知其耍猾装病,大动肝火,接二连三派人催促,并说明“必待幕僚到齐乃食”。李鸿章见势不妙,披衣服踉跄而至。曾国藩举箸后一言不发,饭后却严肃地教训说:“少荃,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此处所尚,唯一‘诚’字而已”。(14)言毕,拂袖而去,李为之悚然。从此,李鸿章便一改往时骄懒之气,虚心学习周围一切事物,不仅养成起居饮食有常的习惯,而且获得了许多对于学问、经济有益的实用知识。对这次“餐桌教育”,李鸿章从不讳言,曾多次回忆说到,跟曾国藩“吃一顿饭,胜过上一回课”。(15)经过曾国藩悉心训导,李鸿章日臻成熟。所以在酝酿进攻江苏的时候,李鸿章经曾国藩推举,率领淮军进攻上海,承担了独当一面的重任。不久,又经曾国藩举荐任江苏巡抚,从此青云直上,飞黄腾达。

保举功臣,鼓励用命。曾国藩认为,带勇之法的体察人才为第一,制胜之道在人不在器。人才靠奖励而出,即便中等之才,如奖励得法。亦可望成大器;若一味贬斥,则往往停滞于庸碌不能自拔。因而每次胜仗后,曾国藩总要向朝廷保举一批有功将官,有时竟达20%左右,(16)此外,他还经常为阵亡将士举办隆重的祭奠仪式,以此鼓励将士用命。

塔齐布的生荣死哀就很能说明曾国藩的这个用人之道。塔齐布原是湖南提督鲍起豹属下的一名守备。当时曾国藩为帮办团练大臣,每月总要调官兵与湘勇会操。曾国藩发现塔齐布忠勇奋发,习苦耐劳,深得兵心,反遭副将清德所忌和提督鲍起豹的羞辱。因此,专折上奏。弹劾清德,同时举荐塔齐布“忠勇可大用”。(17)在一年多时间里,曾国藩连续保奏他为游击将军、参将、副将、直至取代鲍起豹而任提督,成为湘军前期的一名主要将领。塔齐布任提督时,“受印日,士民聚观,叹诧国藩为知人”。(18)塔齐布也知恩图报,尽心尽力为曾国藩打赢了几场大仗,尤其是在关系到湘军存亡的湘潭岳州两仗,塔齐布更是立下汗马功劳。咸丰五年(1855年)七月,塔齐布因久攻九江不下,呕血而亡。曾国藩为之黯然神伤,夜不成寐。第二天,就率领高级将领和幕僚离开老营抵九江营地,向塔灵沉痛追悼。接着,派人护送灵柩至南昌公祭,然后送回原籍安葬。曾国藩上奏朝廷,详细奏述塔齐布在湘军创建中的功勋及诸多成绩,并请在长沙建专祠。(19)曾国藩还亲自为“塔公祠”撰写楹联:“大勇却慈祥,论古略同曹武惠;至诚相许与,有彰曾荐郭汾阳”。(19)曾国藩对塔齐布的功勋如此称颂褒奖,对其后事料理得如此周到妥贴。使湘军将官十分感动。

有过必罚,不论亲疏。曾国藩对己对下严格要求,尤其是立下的军令,更要求必须做到,他认为“视委员之尤不职者,撤参一二员,将司役之尤不良将,痛惩一二辈”,那么“自然人知儆慎,可望振兴。”(20)

李元度是曾国藩的“辛苦久从之将”,曾国藩自称与李“情谊之厚始终不渝”。在靖港、九江、樟树镇屡战屡败的艰难岁月中,他一再得到过李元度的有力支持。但李元度丢失徽州以后,仍被曾国藩弹劾而去职。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攻徽州。徽州是祁门老营的屏障,徽州得失关系重大,李元度领兵往救。因其擅长文学,不精于兵,曾国藩恐其有失,特与其约法五章曰:戒自私。(21)一再告诫定要守住徽州,不得轻易接仗。然而,当太平军李世贤部来攻时,李元度却违反曾国藩“坚壁固守”的指令,出城接仗,结果一败涂地,丢失徽州。曾国藩悔恨交加,为严肃军纪,决定具疏劾之。一班文武参佐群起反对,有人甚至指责他悖离恩义,有失恢宏。李鸿章也“率一幕人往争”,(22)但曾国藩仍不为所动。像李元度这样与曾国藩交情深厚,且有过大功的将领一旦违反军令,也丝毫不予姑息。这一轰动事件传出后,众将为之凛然,益知军法无情,不容苟且。

用人

曾国藩的人才政策是广取慎用。取之欲广。即凡具一技之长者都广为延揽;用之欲慎,即使用之时小心谨慎,尽可能做到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量才录用,非才不同。

破格选将,将尽其才。彭玉麟和杨载福是被曾国藩破格选用的两位将才。湘军初建之时,有水师10营,拥有战船240只,坐船240只,配炮570余位。最初以褚汝航为各营总统,后来起用彭玉麟、杨载福二人,始纵横江湖,成为劲旅。

彭玉麟原为湖南衡阳一落魄书生,三十余岁尚是单身。曾国藩欣赏他“刚介绝俗”“坦易直亮”的性格,卓然不群的勇武气概和“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志气。召见后即命为营官。此后,曾国藩“百事悉倚玉麟,隐主全军,草创规制多所赞画”。(23)杨载福,“幼娴骑射”,(24)行任出身。曾国藩见其双目炯炯,乌黑发亮,正应相书所言“黑如点漆灼然有光者,福贵之相”,加之杨载福力大过人,武艺出众,于是便将他留下。水师一创立便提拔他为营官,后来与彭玉麟分领内湖外江水师。彭、杨二人未负曾国藩的重托,使初期只有数千人的水师发展成为两万之众的劲旅,为曾国藩战胜太平天国立下汗马功劳。即使在后来曾国藩被迫裁撤湘军时,水师仍得以保留,而且顺利改编为常备之师。

量才器使,才尽其用。曾国藩认为“虽有贤才,苟不适于用,不逮庸流”。(25)为了使贤才学用一致,他十分重视幕僚的工作安排。对长于治军者,便安置到营务处,使其历练军务以为他日将才之备;对精于综核者,便安置到粮台、转运局、筹饷局等机关,使其学习筹饷、理财、运输的工作;对善于创造者,便安置到制造局,做造舰制炮工作。务使人人能尽其用,用尽其才。

曾国藩曾重用并委派容闳赴欧美采购机器。这位广东香山县人,自幼接受西方教育,早年留学美国耶鲁大学,后入美国籍。李善兰、华衡芳、徐寿等人都同曾国藩举荐过。尽管容闳到过太平天国和天京,还向干王洪仁玕上书,提出过发展资本主义和七项建议,以后又与太平天国多次做过茶叶生意,曾国藩对此却并不怪罪。曾国藩接连三次发出邀请。35岁的容闳初次登上总督衙署大门,次日便受到了曾国藩的接见。曾国藩在了解容闳的经历和学识以后,认为他确是个既了解西方又有胆识的人才。在问及当前对中国最有益、最重用的事情当从何处着手的问题,容闳答以莫过于仿照洋人建机器厂,尤需先办制造工作母机的工厂。曾国藩十分赞许,及时拨发巨款,委派他赴欧美采购机器。(26)多年来一直在异国他乡做着中国富强之梦的容闳,受命之日,十分感奋。一年后他从美国采购来的机器,就安装在当时中国最大的军事企业——江南机器制造局中,为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庸才不举,非才不用。曾国藩的家族,人丁兴旺,叔姑舅姨之亲,子侄甚多。加之他本人是科举出身,中举人,中进士,以至点翰林,又外放过主考官,同年同窗不少,门生故吏数不胜数。从他创办湘军起家到出任两江总督,先后前来投奔他的何止成百上千。然而,他始终注意求贤若渴,不得不休,唯才是举,非才不用。曾国藩不仅自身如此,而且教育其弟曾国荃,对于“阘冗者虽至亲密友,不宜久留”。(27)

据说当年曾国藩进京赶考时,盘缠拮据,告贷无着。幸得南五舅变卖家产,方凑足盘缠。这无异雪中送炭。对此,曾国藩十分感激,一直铭记在心,念念不忘。在朝中做官后,曾国藩年年都要寄些银两,接济这位贫困好心的南五舅,以报当年扶植之恩。咸丰十一年(1861)打下安庆后,还特地把南五舅接到安庆小住。(28)南五舅过世后,其独子江庆才前来投奔。已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自然乐于照顾。可是这位表弟既无才情又性格疏懒,交给他办的几件事几乎无一成功,偏偏还爱以总督表弟自居。曾国藩认定这位表弟不堪造就,尽管南五舅生前有恩于他,还是委婉而又坚决地劝说他离营还乡。曾国藩的观点是“深识之士不愿牛骥同槽。阳得意,而贤者反掉头去矣”。(29)因而对有真才实学者,量才使用,庸碌无能之辈,决不收留。所以,其幕僚府和军帐,确实汇集了一群文武干炼的人才。

《清史稿·曾国藩传》总结说:曾国藩“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30)。由于“几乎举全国人才之精华汇集于此”。(31)

曾国藩的幕府和湘军的各级机关,实际上是个庞大的人才库和官僚养成所,它对中国近代社会影响颇为重大深远。

曾国藩所培养出来的“疆臣阃师几遍海内”。(32)因而改变了清朝统治集团的机构。据不完全统计,湘军将领中(包括幕客),先后充任总督者有13人,巡抚13人,布政使和按察使20人,道员22人,知府15人,将军1人,提督24人。除少数人(如塔齐布)外,其中大都是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曾国藩网罗人才的目的本是为了支撑大厦欲倾的清朝廷。然而,却由于这批文臣武将的崛起,并充当中高级官员,尤其是担任封疆大吏后,竟在客观上改变了清王朝统治集团的结构,打破了满州贵族一统天下的局面,使清廷的政柄兵柄下移,封建统治阶段内部开始出现“内轻外重的新格局。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辛亥革命。

注释:

②《左文襄公全集·奏稿》

③《左文襄公全集·文集》

①⑩(18)(31)(32)《清史稿·曾国藩传》卷405列传192。

④刘体智《异辞录》卷1

⑤曾国藩:《冰鉴》

⑥(19)(21)(28)《曾文正公全集·日记》一

⑦姚文森《刘铭传传》

⑧⑨(20)(29)《曾文正公书札》卷8、卷5、卷31、卷30。

(11)薛福成:《庸庵文外编》卷3

(12)《曾文正公日记》己未九月

(13)《曾文正公文集》卷3

(14)(22)薛福成:《庸庵笔记》卷1

(15)吴永:《庚子西狩丛谈》卷4

(16)罗尔纲:《湘军兵志》

(17)《清史稿·塔齐布传》卷409传196

(23)《清史稿·彭玉麟传》卷410传197

(24)《清史稿·杨岳斌传》卷410传197

(25)《曾文正公杂著》卷4

(26)(30)容闳《西学东渐记》

(27)《曾文正公家书》卷6

标签:;  ;  ;  ;  ;  

论曾国藩的“知人”_曾国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