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职职业生涯指导课程的问题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生涯论文,对策论文,中职论文,农村论文,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129(2009)02-0018-03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门重要课程。近几年,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倡导和支持下,各地中等职业学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无论在教学上还是在效果上进行了一系列的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从总体上看,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农村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对生涯规划指导课程认识不足
1.学校对生涯规划指导课程认识不足
农村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就业受到传统思想惯性的影响,遵循传统的就业方式,而不能灵活变通,转变就业观念,缺乏自主创业意识。长期以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被看成学生工作的一部分,是学校的一项行政职能,思想教育模式的泛化使其专业性问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从而使农村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不能有效地开展。
2.学生自身对生涯规划缺乏认识
选择专业的实质是确定自我的职业方向与领域。专业选择适合自我、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能实现专业与职业的有效对接,有助于学生职业生涯快速、健康地发展;反之,则会制约学生职业生涯成功,导致教育教学资源的浪费。农村中职学生由于缺乏对自身的认识,缺乏对职业的认识,导致了对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认识的不足。[1]
(二)课程内容与形式单一
1.指导材料不充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联系学校与企业行业、学习世界与工作世界的桥梁,其材料应是多方面、多视角的,而学校教师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很少有使用企业、行业提供的信息,较多的教师使用了典型案例,还有一部分教师选择运用了职业生涯发展相关书籍、报纸与杂志资料,这远不能适应职业指导或职业生涯设计教育的需求。
2.指导的方式相对单一,主要以职业指导课和实习或就业前的面试指导为主,对专题讲座、职业咨询、企业行业参观等手段运用较少。农村中职学生自身职业经验与体验的欠缺,单一的指导方式难以帮助学生真正适应复杂的工作世界。
(三)保障设施不健全
1。在社会环境方面。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相关的制度不完善,包括劳动就业制度、录用协议合同制度等;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相关的法律不成熟,包括国家宪法、劳动法、雇佣法、教育法等。
2.在教育机构方面。国家教育部门对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具体法规(指导思想、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师资、教学大纲等)的制定不健全;中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体制的建立还不完善(校内组织领导体系及教学组织、指导计划、指导内容的确认等)。
3.师资方面。指导人员中专职人员比例偏低。中职学校职业指导教师大部分是从政治理论课教师转变而来,一部分是从因专业或课程调整而闲置的教师中分离出来,受过专业训练的几乎没有,相对薄弱的师资力量,难以适应职业指导的要求,更不用说满足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需要了。其次,队伍状况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涯规划指导工作起步较晚,大都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学习,具有国家级就业指导师资格的人员更是十分缺乏。同时,由于缺乏专职的工作人员,指导教师每天只能疲于应付日常性事务,无暇研究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规律,因此难以开展有针对性、科学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又由于就业指导教师大都具有兼职性质,因此没有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
二、影响农村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的因素
(一)时代因素
每个人的发展都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农村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也不例外。不同的社会环境给予个人的职业信息是不同的。各个时期的工作价值观、政治经济形势、产业结构的变动等因素,无疑都在个人职业选择上留下深深的烙印。城乡社会经济的统筹发展给农村劳动力的生涯发展带来新机遇;知识经济的发展推动农村人才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现代农业和农村城市化的发展促使农村劳动者的能力不断提高。这些时代特征都影响着一个人的职业态度,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同时要把这些时代因素融入进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特征的人才。
(二)家庭因素
家人的影响、家庭成员的态度和意见会左右人们的工作选择和工作态度。首先,父母教育方式的不同,造成孩子认知世界的方法不同。农村初中家长文化程度偏低,对职业生涯意识模糊,缺乏对子女有效的指导。其次,父母的职业是孩子最早观察模仿的角色,孩子得到父母职业技能的熏陶。在传统农村,由于几乎没有什么托幼设施,学校教育相对比较落后,因此绝大多数农村儿童基本上都是在家庭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的基本面貌连同他们在社会安身立命的本领,也是经过自己的家庭造就和习得的。再次,父母的价值观、态度、行为、人际关系等对个人的职业选择起到直接和间接的深刻影响。
(三)文化因素
农村文化是指在特定农村的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之上,以农民为主体,建立在农村社区的文化。它是农民文化素质、价值观、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等深层心理结构的反映。与城市文化相比,农村文化有以下特点:乡土性、封闭性、相对静态性等。这些根深蒂固的文化特征在深深地影响着几代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很自然地也深受这些文化的熏陶,有着自己特有的特点。因此在对其进行生涯规划指导的同时不得不考虑这些文化因素。[2]
(四)个体因素
城乡中学生职业心态存在着差异,大部分农村中职学生,因他们强烈地意识到城乡的各种差异,因此他们“跳出农门”的职业心态特强烈,加之农村初中生升学专业选择范围小,升学淘汰率比城市大得多,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及范围比城市少得多,因而,他们跳龙门的愿望、动机等比城市中学生强烈得多,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这种个体差异主要体现在农村中职学生的价值观上。
1.务实思想和狭隘的功利观念。务实亦即讲求实际,对于与生存需要息息相关的物质利益深信不疑。这种务实性格,使农村中职学生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仍能百折不挠,顽强生存下去。另一方面,传统的实用观和功利观,又使农村中职学生带有根深蒂固的狭隘性和保守性,对政治和对个人功利无关的事情持冷漠态度,轻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因陈守旧,甚至迷信熏染严重,都会影响农村中职学生不易接受变革和新的事物。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这个新生理念也正是因此而不受农村中职学生的重视。
2.团体本位和个性的压抑。团体本位是指你的一切行为必须以家庭、家族利益为准绳。中国农村的这种克己奉公价值取向,成为扶贫济困、守望相助、众志成城、共渡难关、社会稳定的凝聚力。另一方面,这种群体价值取向是以维护小农经济和家庭、家族利益为目的,不可避免地带有狭隘性和落后性,不合理地压抑了个人的创造性,这些都深深地影响着农村中职学生的职业价值观。
3.眷恋故土情感和自我封闭观念。眷恋故土就是乡土性,不愿流动。正如费孝通指出的:“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背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安土重迁的地缘观念在中国农民身上十分突出,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保守性,表现为一种狭隘的自我封闭、落后。这种情节在农村中职学生选择职业的时候表现的尤为突出。
农村中职学生的上述思想价值观,深深地影响着他们对待职业的态度,在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时应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这些学生特有的价值观,根据他们的特点,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相反,如果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时忽略农村中职学生的思想价值观,效果则会大打折扣。
三、农村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改革的策略
农村中职学生虽然在学习成绩等方面和普通高中的学生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他们有自己的特长,在语言或肢体动作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终生教育的理念下认真负责的对每个农村中职学生进行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
(一)各级政府要提高对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认识
各级政府尤其是教育部门要深刻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明确其主要任务和内容,把握工作的基本原则。同时,要结合学校专业和当地实际,研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具体途径和办法,对学校教学、德育、就业指导服务等部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要进行统筹安排,积极稳妥地推进和落实职业指导工作。
(二)健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管理机构
我国学校的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目前普遍比较薄弱,尤其在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国外经验和国内一些地方的探索表明,要成功地实施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应健全管理机构,主要包括:第一,各级行政区域的教育管理部门建立的相关机构,如生涯教育委员会或生涯规划指导办公室等,制定有关政策与规定,对此项工作进行宏观调控;第二,学校所在社区成立的相关组织,如联合有影响的公司、企业、科研院所、基金会等成立社区青少年生涯发展促进会,协助学校做学生的生涯规划指导巩固工作;第三,学校内部设立生涯指导委员会或生涯规划指导工作联席会,整合已有的相关团体和职能处室,使之密切配合,协调互动。
(三)设置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
设置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生涯规划指导得以实现的现实基础。由于培养目标和教学任务不同,各级各类学校生涯规划指导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应当不同,但是要上下贯通、前后衔接,同时必须纳入到教学计划之中,做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向学生传授生涯知识,增强学生的生涯意识,帮助学生在不同的身心与职业发展阶段探索自我,了解社会,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准确定位人生坐标,合理规划事业蓝图,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在即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为保证其科学性、教育性和系统性,国家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专门的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校、不同年级的生涯规划指导任务,编写相应的教科书和活动纲要,并定期进行检查评估。
(四)开发丰富的职业指导资源,培养合格的职业指导师资
首先从事这项工作的指导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注意正确引导毕业生走上与自身素质相符合的职业道路,实现其人生价值,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其次从事这项工作的指导教师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才能把握本学科专业学生的就业特点,才能帮助就业者正确处理好就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也才能不断总结和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规律,使职业生涯指导工作逐渐走上科学化的轨道。
此外,从事这项工作的指导教师还应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具有教育性,它体现了“科学性与规范性、技术性与艺术性、服务性与指导性”相结合的工作特征,需要综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组织管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这就要求就业指导教师不仅要成为就业问题的专家,而且应成为心理咨询专家、出色的教育专家。为此,就业指导教师需要从多方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收稿日期:2009-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