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的物质利益观: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着力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着力点论文,党风廉政建设论文,树立正确论文,物质论文,利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105(2010)01-0043-05
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在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和办学体制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知识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和人力资源大国,不断地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由于受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社会上发生的各种不正之风在高校也时有发生。一些高校党的组织和党员干部在思想、政治、工作和生活等各方面的作风出现了不容忽视的“滑坡”、失范、甚至腐败问题,严重损害了大学的形象,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因此,必须把加强高校党风廉政建设摆在首要的、突出的位置上,并把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以推动高校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
当前,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就是要解决在高校党的组织和部分党员干部中较普遍存在着的利益迷失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把树立正确的物质利益观作为当前高校党风建设的基本点或着力点。
一、物质利益观是衡量党的组织和党员干部在思想、政治、工作和生活等各方面的作风是否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基本价值尺度
马克思主义政党原理告诉我们,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在于“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因此,对待物质利益的态度就成为衡量一个政党是否具有先进性的一个基本的价值尺度。
第一,党的性质和宗旨反映到党的作风建设上就是党和其组成人员必须正确对待物质利益。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本质在于其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因而其宗旨必然体现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共产党的一切政策和工作都必须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集体核心一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利益观,坚持实现好、维护好包括中国工人阶级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用中国化的语言论述了中国共产党的物质利益观和党员干部应怎样对待个人的物质利益问题。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1]。他把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共产党人的最高价值取向。邓小平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含义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2]。江泽民在论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强调:“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3]162。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历来都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观,都把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革命和执政的最高价值标准,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这些科学的物质利益观是决定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的基础。
与此相联系,组成无产阶级政党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觉悟”分子,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他们作为社会人、经济人,又有着自己的利益和需求,他们的所得、待遇等个人利益也由此而来,这使得执掌权力的党的干部的个人利益和需求与无产阶级政党这样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有机相联,因此他们如何正确看待物质利益问题就成为党员干部实践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一个基本的测量指标。
第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推动人们认识自然和认识社会及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深刻动因。邓小平深刻地指出:“革命是在物质利益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4]146。人们对利益的追求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因为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马克思认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5]。并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6]。我国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认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7]。毛泽东说:“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8]。由此可见,现实的物质利益是推动人们从事各种历史活动的客观根源,是形成社会发展动力的普遍动因。
据此,中国共产党历来承认党员干部应有合理的个人利益。毛泽东所认为的:“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9]。刘少奇也首先认为党员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自己的个人利益之上,党员的个人利益必须服从人民的利益。否则就不配做一个共产党员。同时,他还具体论述了个人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时应坚持马列主义四个原则,即个人利益服从党的利益,地方党组织的利益服从全党的利益,局部的利益服从整体的利益,暂时的利益服从长远的利益。其次,他也明确承认党员干部在服从党的利益的前提下应该有个人的利益和自己的个性。即“党应该允许党员在不违背党的利益的范围内,去建立个人的以至家庭的生活,去发展个人的个性和特长”。但“我们的党员,不是什么普通的人,而是觉悟的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他应该成为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和阶级意识的自觉的代表者。因此,他的个人利益完全不应该在党和无产阶级的利益之外突现出来。党的干部和党的领导人,更应该是党和无产阶级的一般利益的具体代表者,他们的个人利益,更应该完全溶化在党和无产阶级的一般利益和目的之中”[10]。
第三,党员干部个人利益获得的正当性只能以法律和政策的规定为根本尺度。我们承认当今个人利益是市场经济活动的基本前提,市场经济把人们对自身合法利益的追求作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动力。但是,党员干部首先是政治人,这种“身份”决定了其只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放在首位,并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如同邓小平指出的:“每个人都应该有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绝不是提倡各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奋斗,绝不是提倡各人都向‘钱’看”[4]337-328。江泽民也指出:“共产党人不是清教徒,也有正常的家庭生活,也有正常的社会交往,党员和干部要开展工作,也需要赋予一定的职权。随着经济的发展,党员和干部的物质待遇和工作、生活条件也应该逐步得到改善。这些在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是正当的”[3]106。也就是说,党员干部个人利益的获得只能以法律和政策的规定为基准才是正当的、合理的。
二、高校部分党员干部中非正确的物质利益观是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生活作风背离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主要表现形式和深刻的思想根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追求利益的道德正当性逐步得到肯定。但受市场经济负面的影响,这种“道德正当性”已经越过了道德底线,使得部分党员干部的物质利益观逐步演化为极端个人主义的物质利益观,对金钱的崇拜取代了曾经崇高的理想和社会主义基本的道德规范,从而变得急功近利和日益浮躁。这种极端个人主义的物质利益观、拜金主义思潮和急功近利的浮躁的社会风气已经侵蚀到各行各业,高校也毫不例外。
第一,在利益的驱使下,部分高校领导干部“官本位”意识严重,热衷于“政绩工程”和“面子工程”,既劳民伤财,又搞权钱交易。一些党员干部办事不公正、不公平,以情感、利益代替政策等等;在选人用人及学校一些重大决策中,不深入调研,不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提拔干部随意性大,帽子想给谁就给谁,只要关系好,哪怕有问题也要提拔重用;对关系到学校发展和全体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情的决策草率,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严重;追求虚假政绩,更多的是搞形式、走过场,不为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上层次、上水平做实事、求实效,形式主义严重。
第二,对利益的贪婪使得一些高校党员干部的共产主义信仰动摇,沦为金钱的奴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面前,部分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严重扭曲,追逐金钱,追求奢华和享乐的风气在高校一部分党员干部中滋生蔓延,淡化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们将人生理想和人生目标定位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把金钱的拥有量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奉行功利主义,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处世原则。近年来,高校腐败案件的发案率出现上升趋势,特别是在招生、收费、教材采购、基建、教学设备采购等领域时常发生腐败案件就说明了这一点。
第三,少数学者、教授和科研人员学术作风浮躁,学术道德沦丧,为一己私利不惜学术造假,或公然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或制造“学术泡沫”,或进行不正当的交易。一些高校和党员干部急功近利,在学术和科研活动以及评定工作中具有“大跃进”的情结,这些学术腐败现象的产生固然有一些科研要求和职称评定之“指挥棒”的效应,但更重要的是其内在的物欲冲动。对于科研和教学人员而言,丰厚的科研成果代表着名望与物质待遇;对于学校而言,各种综合实力的排名也与科研成果、知名学者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排名领先则意味着会有更多的生源、更多的经费、更多的福利待遇。所以,追求数量、谋求虚名的“成果”也就铺天盖地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一般市场经济的基础同样性在于肯定物质利益原则的基础性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利益依然主导着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不可否认,市场经济的商品原则强化了人们的逐利意识,追求更多的物质利益是大多数人经济活动的唯一目的,这对调动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对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具有计划经济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人的求利性更主要的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这种求利性如果突破道德底线和法律规定,必然侵蚀到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从而侵蚀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败坏社会风气,使社会物欲横流,贪污腐化横行。市场经济的这些消极因素不仅向社会各领域渗透,也侵蚀着高校党组织的肌体。
高校中相当一部分党员干部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拜金思想引入崇高的教育事业中,把个人利益摆在群众利益和学校利益之上,没有把自己真正定位在一个共产党员的位置上,而是把自己摆到了芸芸众生的位置上,贪图功利、追求享受,以至于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滋生蔓延于他们的整个身心。在他们的心目中,原本崇高的东西成为卑下的玩物,原本科学的理想成为虚幻的泡影,原本善良的行为变成邪恶的行径,以至于堕落成为腐败分子。一切腐败行为的发生都有物质动因。这就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经济腐败案件日趋攀升的重要思想原因。
总的来看,非正确的物质利益观在高校部分党员干部作风中的表现如同社会上的腐败现象一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视职业为养家糊口或牟取私利的手段,忘却了共产党员的本质,背离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是共产党的唯一宗旨,当党员干部视自己的职业为谋生手段时,就会给多少钱办多少事,不给钱不办事,给了钱就乱办事,就会由“公仆”变成“官僚”;就会在物质利益关系上按权力分配、按关系分配、甚至违法乱纪,从而侵犯广大教职员工的切身利益,伤害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二是“资源化”,高校部分党员干部把权力当作资源来经营,利用本部门、本位置的权力索取利益和各种好处,把学校当作“学店”来经营,使他人利益、学校利益受到损害,也使青年学生受到不良影响。
三、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物质利益观是践行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必然要求
党的作风是党性在党的组织和党员个人行动中的表现,又是党自身精神文明建设状况的反映。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高校的贯彻落实,关系到高校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关系到高校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形象,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当前,高校应把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物质利益观作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着力点。
高校党员干部集学校政策和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于一身,又是塑造灵魂的工程师,在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中起有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他们又往往是学校利益的维护者、教职员工利益的分配者,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物质利益观,坚持以学校利益、师生员工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的得与失,对于实践党的性质和宗旨,树立党的形象而言,就显得十分重要。
第一,理论学习与思想道德修养相辅相成,加强学习,改造主观世界,严格按照党员标准行为,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高党性修养和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物质利益观,坚持把学校利益、师生员工利益摆正个人利益之上,在实践党的性质和宗旨方面起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从而促进校风、教风和学风的根本好转。党风决定民风,毛泽东特别强调党风建设,认为只要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就会影响全民族精神的提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进行高校党风廉政建设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新课题,这一课题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就是如何对待金钱和如何运用手中权力的问题。要具体解决这个问题,思想教育和修身养性是基础。因此,毛泽东早就着重要求党员干部从思想道德上要树立以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的观念,坚持党的物质利益原则,同一切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斗争,提倡党员干部关心党和群众比关心个人为重,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刘少奇提倡共产党员应具有人类最伟大,最高尚的一切美德。邓小平强调党员干部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必要时应当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由于“为人师表”的特殊性,高校党风廉政建设更是多了几分责任。“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加强学习是改变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途径。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才能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物质利益观,在实践中把廉政建设转化为自觉行动。高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党员干部面对物质利益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艰苦奋斗的传统都不能丢,廉洁奉公的形象不能变,文明向上的追求不能改,自觉抵制剥削阶级腐朽没落的思想和生活方式,抵制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侵入高校这块圣地。
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高校党员干部为肩负好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这一历史使命更要加强自己的党性修养和锻炼,正确看待个人的物质利益,处理好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和学校利益之间的关系,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和共产党员特有的崇高理想的高尚的道德精神结合起来,在实践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校园,培养一大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需的合格人才。
第二,在学校的日常学习和集中学习中加强理想、信仰的宣传教育,把物质利益观教育纳入为党员干部保持和发展先进性教育的重要内容,坚持“预防为主,教育为主”方针,营造廉洁的党风、奋发向上的学风和严谨治学的教风。树立正确的物质利益观,一靠教育,二靠规范,党员干部尽管是先进分子的集合,但在一个以利益主导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及各种思想和文化激荡的社会环境里,党员干部的思想面临着多样判断和选择问题。因此,在党员干部的教育中,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利益观引领各级干部的个人物质利益观,摆正各种利益关系,从而建设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要在党员干部教育活动中开展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教育,促进党员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利益观。
具体说,在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中,一要把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也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高校是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文化素质,更应具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道德境界。因此,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应当努力使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增强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二要把加强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与塑造深入扎实的工作作风,为群众办实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结合起来,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三要养成廉洁自律的生活作风。
第三,实现思想道德建设制度化,构建利益约束、激励机制和合理的分配格局。邓小平指出:“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11]。因此,制度建设是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根本,为此应做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完善高校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从制度体系上保证思想建党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用制度导向和约束党员干部,解决好“权力观、利益观、服务观”问题,使他们“尊重教师,善待学生”,树立服务意识、大局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2.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构建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就是保持党组织、党员干部和广大教职员工的密切联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确立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和以学生为本的办学思想,把忠实代表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学校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从制度建设上构建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学校在教学、人事、分配及住房等关系师生切身利益的改革中,一定要从大局着眼,从学校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从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出发想办法、定政策,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长远发展。
3.完善民主监督制度,扩大党内民主,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监督和约束各级党员干部的教学、行政行为,推进校务、院务公开,做到科学规范地管理学校各项事务。加强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和监督机制,以保证党员干部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
4.建立健全科学的学术激励制度,遏止学术腐败。要有效遏制不良学术行为,除了进行学术道德教育外,最根本的要靠制度。为此,应改革职称评定标准和完善科研人员奖励制度,改变对教师和科研人员急功近利的考核要求,改变职称评定和奖励中“以量取胜”的政策取向以及相关的管理和评价制度,着重质量的提高。
5.严格规范人、财、物管理制度,加强经济审计和民主监督,增强工作透明度,防止或阻隔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在高校蔓延。在抓好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教育的同时,细化党风廉政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人。重点抓好人、财、物管理制度的健全和落实,加大对设备购置、基建工程、后勤采购和招生等工作的监督力度,做到着眼防范、关口前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收稿日期]2009-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