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加穴位埋线治疗萎缩性胃炎疗效观察论文_吴顺林,熊巍,邓志亨 王芬

天门市第二人民医院 康复科 431702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温针灸加穴位埋线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间在我院治疗的84例萎缩性胃炎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温针灸加穴位埋线治疗,对照组用西药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48%、73.81%,相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临床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加穴位埋线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 温针灸;穴位埋线;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病理变化为胃黏膜萎缩并变薄,黏膜肌增厚,黏膜上的腺体数量下降,并伴有肠化生和增生。患者的主要症状为呕吐、恶心、消瘦、乏力、暖气、纳差、胀痛、胃脘痞满等,并有癌变的风险,故早期治疗非常重要[1]。本研究将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间在我院治疗的42例CAG患者应用温针灸加穴位埋线治疗,现做如下报告。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间在我院治疗的84例CAG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男17例,女25例;年龄19~66岁,平均(47.63±7.94)岁;病程1~20年,平均(9.13±1.72)年。对照组42例,男19例,女23例;年龄21~64岁,平均(48.03±8.22)岁;病程2~18年,平均(8.87±0.71)年。两组的一般资料均可比(P>0.05)。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温针灸联合穴位埋线。温针灸: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后,用0.30mm×(25~50)mm毫针分别针刺足三里、天枢、中脘得气后,针柄上插一精制温针艾条,将下端用火点燃,每穴灸10min,待艾段燃完后留针20min后出针。1次/d,连续治疗24d;休息10天期间,进行穴位埋线治疗。穴位埋线:仰卧位选取三阴交穴(直刺),俯卧位选取胃俞穴(斜刺),用0.5%的碘伏于施术部位由内向外环形消毒,医者对双手消毒后戴无菌手套,将一段于75%酒精中浸泡超过0.5h的羊肠线放入9号注线针的前端,后接针芯,用左手拇食指固定拟进针穴位,右手持针刺入穴位,当深度合适后给予提插捻转手法,当患者有针感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埋植于穴位的皮下组织或肌层内,之后出针,用无菌干棉签对针孔轻压,25d埋线1次。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晨服20mg奥美拉唑,0.5g阿莫西林,0.4g甲硝唑,50mg叶酸,均为2次/d。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等观察指标的变化。

1.3疗效评价 当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胃镜下黏膜炎症明显减轻,病理检查证实异型增生、肠上皮化生、腺体萎缩消失或恢复正常时为基本治愈;当症状、体征明显好转,黏膜炎症减轻,病理检查证实异型增生、肠上皮化生、腺体萎缩减轻2个级度或恢复正常时为显效;当症状、体征有所好转,黏膜病变范围减少幅度超过50%,炎症减轻,异型增生、肠上皮化生和腺体萎缩减轻1个级度时为有效;当未达到上述标准或病情恶化时为无效。临床症状评分依据2005年制定的《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相关标准;生活质量评估依据SF-36健康调查量表。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相关数据用SPSS17.0分析,计数、计量资料( ±s)间差异比较分别应用x2、T检验,P<0.05时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48%、73.81%,相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x2=3.9768,P<0.05),见表1。

3.讨论

CAG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诱因包括鼻咽和口腔感染、急性胃炎、药物因素、生物因素、胆汁反流、免疫因素等,加之患者受凉、失眠、疲劳过度、饮食和作息不规律、情志失调等,从而导致胃粘膜出现炎症,复发损害胃粘膜表面,致使胃分泌腺体萎缩,胃粘膜变薄、变色并显露血管,降低胃酸产生量,减弱胃肠消化和蠕动功能等,从而引起CAG[2,3]。之前产常用西医治疗,主要是应用抑酸或抗酸剂、胃黏膜保护剂、促动力药等,虽可暂时缓解症状,但治疗效果不彻底,停药后易复发[4]。中医认为该病属于 “痞满”、“胃胀”、“胃脘痛”之范畴,认为病机为气机壅滞、脾胃虚弱,故治疗关键在于温经通络、调气和血、温补脾胃、祛邪扶正[5]。

本研究探讨分析了温针灸加穴位埋线治疗CAG的临床疗效。温针灸是于针刺的同时利用艾火的温热效应疏通经络,治疗时患者可感到针处有强烈的温热感,热感进入机体并扩散至全身,可有效扩张血管和加速血流,从而改善血液循环和血流状态,调节机体新陈代谢,消除疼痛和痉挛[6]。穴位埋线法是一种复合疗法,不仅利用了腧穴的功能,并且肠线被包埋于体内后可被机体软化、分解、液化和吸收,从而对穴位产生持久的物理、生理及生化刺激,弥补针刺时间短等不足[7]。两者交替使用,可互补不足,增强和延续治疗效果,共奏平衡阴阳、协调脏腑、补虚泻实、疏通经络之功效[8]。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48%、73.81%,相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临床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针灸加穴位埋线可有效治疗CAG,能够明显缓解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牛桦,李涛,何晓华,等. 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J]. 宁夏医学杂志,2012,34(11):1178-1180.

[2]陈海霞. 胃复春配合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0例疗效观察[J]. 新中医,2011,43(12):89-90.

[3]蒋文杰,吴璐一,陆嫄,等 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进展[J]. 上海针灸杂志,2013,32(3):229-232.

[4]贾剑南,唐艳萍. 针刺足三里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J]. 针灸临床杂志,2013,29(5):18-20.

[5]齐越,秦杰,邱坤鹏,等. 自拟养胃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药科技,2013,20(4):387-388.

[6]史冬梅,李国民,何文娟,等. 温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疗效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2015,34(10):911-913.

[7]陈果,薛智慧,向娟,等. 穴位埋线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系统评价[J]. 中国针灸,2015,35(S1):97-101.

[8]柴一峰,蒋湘萍. 温针灸加穴位埋线治疗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J]. 针灸临床杂志,2011,27(1):20-22.

论文作者:吴顺林,熊巍,邓志亨 王芬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10月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9

标签:;  ;  ;  ;  ;  ;  ;  ;  

温针灸加穴位埋线治疗萎缩性胃炎疗效观察论文_吴顺林,熊巍,邓志亨 王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