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谈:文艺本体论新论——2.文艺本体论的危机与希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体论论文,文艺论文,笔谈论文,新论论文,危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解决当代人类的“本体论危机”已成为一场整个人类的自我思想重审运动。而文艺本体论 (Ontology)研究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出现,绝非偶然。可以说,20世纪后期的人类文艺和美学遭遇到种种困境,使得哲思隐遁,写作成为操作,语言成为游戏,艺术成为宣泄,意义成为虚无,审美成为审丑,艺术与人生超越都成了问题。这些本体论层面的问题,促使当代文艺学美学体系创新的学者群体进入深层反思。
一、文艺本体论研究对中国文化复兴有重要意义
二十年前的1986年被学界称为“本体论年”,因其有独特的人的思想解放的意义。文艺本体论在中国发生发展的原因在于,在文化大革命思想禁锢之后生发出一种张扬大写的人、人的存在价值、人的意义与尊严的合法性要求,这是在思想封闭之后的必然性反弹。“本体论”热从方法论层面推进到本体论构架,关注存在、价值、对话、心灵交流等一系列哲学、美学、文学问题。一方面理性使一切事实都成为值得怀疑的问题,甚至连理性本身也遭到了怀疑;另一方面,感性存在的意义危机问题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于是,本体论研究不仅注意到传统宇宙“时空本体”的总体存在性,而且更加关注现代“人的本体”存在语境与状况,以及当代“主体间性”存在的“价值本体”交流等问题,使得学界出现了理论深化和文学作品的深度意义发掘的连锁效应。
本体论是历史形成的,哲学家依据本质与存在同一的过程中对必然和自由的看法而形成不同的本体论,诸如古希腊“自然实体本体论”、中世纪“神学本体论”、近代“理性本体论”、现代“生命本体论”、后现代“欲望本体论”等。本体论转向的意义在于:由传统实在的自然绝对本体论转向人类生命本体——感性生命本体(即由客观世界转向人的生命世界);由恒定不变的存在(自然、上帝)转向人的感性生成(过程、时间);由无时间的大全转向时空之中的过程;由客体论(必然)转向主体论(自由)。而艺术本体论转型过程大致有:注重摹仿的古典本体论——强调表现的浪漫本体论——坚持形式的语言本体论——张扬文化的批判本体论——认同价值的精神生态本体论。这种本体论的演化表明现代本体论高扬人的生存价值,对古典本体论无视人的境况加以扬弃,把握人的本质与存在、必然与自由的同一的根基,并重新审视全部本体论问题,从而真正确立了将人的存在作为本体论核心的地位。
反思“本体论年”的学术思想推进现象,有几个层面的问题及其学术推进意义不可忽视。
第一,20世纪80年代初的启蒙主潮中,知识分子成为社会的良知、社会的尺度和社会未来发展的动力。由知识分子的主体人格而推进到对知识分子精神性价值的肯定,即对他们的价值评判和知识专家地位、他们在本世纪中遭遇知识贬损和愈演愈烈的对知识分子人格践踏的颠覆与重新书写。于是,知识分子在自己的工作平台上掀起了一股强劲的民主自由的“西化”思潮。可以说,影响中国学界的本体论并不是从新批评和结构主义那里获取思想资源的,而是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现象学、阐释学、存在主义美学等思想中获得灵感,并进行了中国式的现代转换。这批思想资源使得知识分子在中国与西方、传统西方与现代西方、决裂与选择的双重痛苦中,重新锻造自己的批判意识、学术品格和彻底的怀疑精神。一些新的思想和美学原则催生出来,对启蒙精神的反思成为人们思想超越性的表征——人们开始思考理性的霸权问题,为了解救这种现代性理性的偏向,知识分子开始注意理性的限度,进而吁求人的个体感性和存在价值,通过感性的解放建立人的新价值体系。
第二,强调个体存在的本体论有着生命存在意义和中国现代性中主体性建立的要求。作为对本体加以描述的本体论,是对人的活动与人存在其中的世界的一种整体看法,是追问生存真理和人生价值的根基。在现代本体论中,人本身就在他所描述对象的变化之中,因此,召唤和研究本身是对人本质的不断认识和不断阐释。主体与他所研究的对象一样在不断变化和生成。在不断生成过程中,“感性”成为生命的本原而常变常新,富有革命性的概念,“理性”则倾向于静止保守,甚至具有封闭、封建的概念。只有感性血肉之躯才可以使具有审美感的人去创造新世界,并在这创造中创造新人自身。
第三,本体论不是玄学理论,而是蕴含着时代发展的正当合法性要求。本体论的建立要解决的问题是:厘定本体论与认识论、价值论相关联的问题。本体论和认识论并非毫无关系,本体论往往在认识的极限处出现。本体论对人而言,是对世界、人生的总体认识,这使其不仅具有认识的形式,而且有着伦理的内容。如果说在历史上,本体论起过一种为一切知识奠基的作用,那么,从近代开始,随着认识论哲学的成熟,本体论的作用越来越倾向于伦理学方面,主要为人的终极关切的价值思考而存在着。
第四,艺术本体论成为当代美学重要话语的原因在于:现代艺术以“体验”作为人的诗意生存方式,在现代危机时代中面临了一系列问题,诸如当AI写作作意义问题、现代语言本体论转向问题、后现代文艺本体消解论问题等。而艺术与人一起承担了世界对人的中心地位的打击,艺术在哲学美学的现代危机中走向与人的对话。艺术使超越问题从时空超越转入对生命价值的终极看法,它将人的无限追求本身无限化了。艺术作为生命超越的中介本体,其中介原则是生成,艺术的生存即使人朝自己的本质生成。
二、文艺本体论是对人的存在价值的审视和厘定
本体论是对人的活动与人存在其中的世界的一种整体、终极的看法,是追问生存的真理、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根基。本体不是已成之物,而是未成之物。在笔者看来,作为活动价值本体的艺术,成为了人的感性的审美生成或生成“活感性”的自由生命活动。艺术应成为人在其感性生命活动中对世界本真价值的追询,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对艺术新形式的追求。美在于生命,美是生命活动的超越性价值,艺术是生命之美的创造。艺术本体是艺术活动本体、作品本体和价值超越本体的统一。
人类的永恒希望是对自身加以审美直观,超越时空的限制以确立自然生命的意义。然而,人们在为这希望寻找现实的根基和实现的途径时,却受到了逻辑经验主义对本体存在的致命打击和对终极价值的消解,饱尝哲学中人非中心化的恶果,看到了理性主义与人的普遍分裂,经受了神恩坍落的茫茫无路。
艺术本体与人类本体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人通过艺术并在艺术中领悟和超越了什么?其实,艺术作为一种精神价值存在,是人的生存世界的价值确证:艺术是由人创造出来并为了人而存在的,艺术是人超越生命有限性而获得无限性的重要中介。人作为感性的有限个体进入绝对无限的纯粹自我,需要双重超越,即时间和空间的超越。时间作为有限与无限关系的交点,在实在论上加以把握,时间成为生命的自身否定关系,如将艺术与时间结合起来,时间就变成一个价值论命题,成为生命自身肯定的过程。换言之,人通过艺术而追求无限,他因这种无限的追求从有限存在之中超越出来,而使这种追求本身变成了无限。艺术体验是以未来朗照现在,感性个体携带生命的全部过去和现在进入未来之中,并根据内心体验过的内在时间重新构筑出一个全新的时空(境界)。这种通过艺术审美所把握到的无限境界将感性个体引出了有限性的规定和局限性的存在,使人与世界仿佛瞬间同一,刹那凝定为永恒。这种时间超越是从有限设定无限,从个别进入绝对,通过在时间中进入整体关系而扬弃无限。而人的空间超越向度是向上升华,即以超验原则来设定世界,以一个更高的视界来反观这个世界,找到世界的本真意义,使生活世界诗意化。艺术使超越问题从时空超越转入对生命价值的终极看法,它将人的无限追求本身无限化了。艺术作为一种超越活动,对存在与时间这一极为深刻的诗化哲学问题加以解答。艺术作为生命超越中介本体,其中介原则是生成,艺术的生存就是使人朝自己的本质生成,在艺术“活感性”的生成中,开启自己本质的处境的新维度,达到生命意义的透明性。“活感性”是实践的感性,是在生命实践中生成和发展着的感性,是属人的感觉突破了理性的专制后达到的理性与情思统一境界的人性解放。
笔者坚持认为,“艺术活感性”具有一个三维本体结构:体验本体、作品本体、解释本体。艺术的审美体验是人与世界得以敞开的关键,是人的生命充满意义的瞬间。审美体验——艺术与生命的本体构成:体验与生命具有同构共生性,体验与艺术具有内在指向性,体验与意义具有主客互动性,体验与世界具有主体意向性;艺术体验——与艺术的本源沟通:审美体验与审美经验的区别与联系。审美经验具有历史积淀性、被动性和接受性特点,更重视普遍认同性,更多相对静态性。审美体验是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导向活动的,更重视审美主体的能动性和鲜明个性特征,是审美动态过程论。艺术家将体验产生的审美意象用完美的形式加以传达,就形成了具有独特审美体验的艺术品。审美体验是艺术生命的创生,艺术体验是生命的自由超越形式,生命之气是体验的本体论根基。
艺术本体三维结构通过人的生成“活感性”,对人的感知方式、运思方式、语言形式和精神取向加以重新建构,达到人的感性的审美生成。艺术作为人的一种超越性活动方式,在当代世界具有“生命精神化”的重要价值。艺术不仅使人那蛰伏于胎胞中的种种要素、潜能逐渐得到自由的伸展,而且直接显示人的生命意义和对人的本质加以感性自我确证。艺术审美在使“单维的人”转化成为“完整的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铸灵价值。笔者坚持艺术本体论是历史生成的这一命题,认为艺术没有恒定不变的本体,艺术本体就深蕴在人的历史发展之中,流动在艺术自身的不断变革中,对艺术本体意义的探索成为对人类本体的总体揭示和敞开,这一过程永远没有终结。
三、解决人类本体论危机与重建精神价值的希望
人类“本体论危机”来自人类认识论狂热和膨胀所导致的人类虚无主义。如今,反本体论者对深度意义加以尽情嘲弄,整个时代氛围从神圣而带有某种悲剧精神的生命意识探索和反省中游离出来,人在现实面前变得无足轻重,进而发展到似乎只有对神圣化的精神、灵魂、未来加以彻底消解和亵渎,才能终结历史、抹去深度,麻木自己的心性。于是,在强调血肉之躯的欲望,鼓励绝望无奈和对世俗大众写作的认同中,人们发现了真实而世俗的人生那卑微而有效的意趣。就此,强调精神超越性的本体论似乎成了一种过时晚装。
本体的消解和方法的逆反即解构,使得美学成为了“反美学”,由20世纪80年代的感性审美的沉醉,进入了世纪末的后现代世俗欲望的狂欢。“泛审美文化”终于使纯美学研究寿终正寝,而成功地开出了一片遗忘了历史并消解历史记忆的“空场”,在这一空场中,反审美者以个人化描述的方式对生命淤积物和世俗生活加以重新涂抹——不仅是对理想、意识的重新描摹,也是对语言、语词的叙事方式的重新描摹。反美学终于使美学丧失了纯粹诗意而蜕变为一种“文化工业”时代的现世纯肉身性和世俗性言说。但是,反本体论没有使人从“认识的人”走向“存在的人”,而是走向了“非存在的人”或“消费的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体论研究在中国仍有其重要的意义,它成为学术视野转换和精神深度的标尺。但也应看到,现代本体论研究过分强调个体感性本能以及人的独一无二的不可重复性,已为后现代反本体论留下了空间。个体的感性生命在私人空间中获得了某种合法性,但是在公共空间中却有可能很难达到“主体间”的共识认同。公共领域共识的丧失使得个体以及个体的感觉无法有效地延伸。这种因为抵制僵化的意识形态而造成的对公共领域的放逐,使今天的文艺和美学成为一种私人写作,一种对普遍性的不信任和激情丧失的无聊感。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本体论强调理解世界并对自己生命赋予意义的本体论设定,事实上已经部分地落空了。
值得注意的是,透过方法翻新的表层,其深层正表露出这样的意向性:人们渴望通过新方法对不确定的生命过程加以意义界定,从而展示出人的现实处境和可能性。僵化的意识形态和保守的文化心态使真实的生命本体意义被遮蔽,人们只能通过新方法抵达本体反思的源头,通过语言的重新解释与已退隐的东西照面——通过新方法使得那一度消隐不彰的本体意义多元化地呈现出来。
走出反本体论的后现代话语,使得本体论研究的入思有可能在更高的层面上审视人类终极性问题,因为人类的超越之思和追问之途是精神失路失语之人重返家园的必由之路。艺术本体论是人直面灵魂的自我追问,是人做出选择的内在根据,是实践着、敞开着的审美精神觉醒。艺术本体论研究在精神的虚无和肉体的沉重中,张扬理性的魅力和思想的风范。它力图在颓败的后现代文化平面上,树立一种艺术意义探测的新尽度,并审视历史是怎样被叙述的,力求在价值对话中,以思想的光芒穿透历史的幔帐。因此需要追问的是:艺术本体与人类本体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作为有限个体的人要超越和领悟无限,其可能性在哪里?途径何在?处于对唯理性主义的批判和对唯感觉主义的反驳的初衷,我们应力求将本体论思考置入广阔深邃的当代人的现实生活境遇中,放到存在状态和个体生成的精神生态重建中来,以揭示其与人类存在意义相关联的无限丰富性。
如今,本体论研究作为一种热潮已经过去,但是本体论问题在人类精神史上并没有过时,甚至反本体论也是一种本体论的反向表达形式。一种思想在历史中的作用,往往是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呈现,然后在更新的新潮中渐渐淡化。然而当学术清理使历史的面纱渐渐揭开时,人们发现当初的理论形态是一架思想的云梯,将我们送上渐远的境界。人们在享用这种理论时,并没有想到这种理论诞生的种种艰难和危险,而这种理论的冒险和思想的拓展,终将会被不断“抹擦”的学术史所铭刻——本体论研究亦然。
[收稿日期]2007-04-26
[本刊网址·在线杂志]http://www.journals.zju.edu.cn/s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