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讨论的几个误区论文_刘晓黎

浅谈课堂讨论的几个误区论文_刘晓黎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二中 266102

课堂讨论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意见,培养他们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它符合新课改中“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是值得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的一些教师在指导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却存在一定的误区,下面我就以岳麓版教材必修二第七课“新航路的开辟”一节为例浅谈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课堂讨论几个误区。

一、讨论小组的设置不合理。有的教师在进行讨论时要么同位两人一组进行讨论,要么打乱座次随意讨论,这样既影响了讨论效果也破坏了教学秩序。合理的讨论小组的人数最好控制在4-6人为佳,人多不好组织,容易分散注意力,影响知识的汲取,成果的达成;而人太少就不能集思广益,加大问题探讨和理解的深度。另外,在小组中一定要提前选好组长,由组长来具体安排分工及掌握时间。

二、讨论时间及次数掌握不好。曾听过一堂公开课,授课教师在短短的45分钟的时间内组织学生讨论了4次,每次讨论的时间都在5分钟左右,一节课下来有将近半节课是学生讨论。这样一来,学生独立思考及习题巩固的时间被占用,而且多次讨论后学生没了耐心,到后两次的讨论声音越来越小成了流于形式的讨论。好的课堂讨论的时间要根据需要灵活掌握。讨论的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占去其他教学内容的时间。一般来说,一堂课组织一到两次课堂讨论为佳,如果确实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可以加长加大一次讨论的时间和问题数量。

三、讨论的问题选择得不合适。根据笔者近期听课的经验,发现有些课堂中所讨论的问题根本不具备讨论的价值和需要,抑或是即使学生讨论了也不可能使问题得以解决,我认为这属于无效讨论。例如,在教学“新航路的开辟”一节时,有的让学生讨论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也就是完成一个表格中涉及的人物、时间及航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个问题在课本上一目了然,学生完全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独立完成,不需要讨论来解决。再例如有的高一老师在讲授本课涉及到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时直接拿出2010年的山东高考文综考试中的第27题一个25分的大题让学生讨论完成,且不说该题难度太大,单说高一的学生就直接“拿来主义”地做高考大题有点不合时宜。所以我认为好的讨论应是着眼于文本,挖掘文本,提炼出体现学习重点和难点的有价值的问题,而不是脱离文本的无意义的随意而为的讨论。

以“新航路的开辟”为例,高一的学生在学习新课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新航路的背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等问题;而如果作为高三复习的复习课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郑和下西洋与哥伦比亚远航的比较”和“用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面看待新航路的开辟”,这是基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度及不同的学年段课标和考纲对其不同的要求而设计的。如果要把高考题延伸到讨论的环节,高三的学生就可以做一部分的高考题,把难题拿出来讨论也是可以实施的。

四、讨论小组无组织,教师不闻不问,作壁上观。组织好课堂讨论是一门艺术。尽管课堂讨论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解决问题,但仍然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所以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

教师在讨论中应做到:课堂讨论前师生双方都要从思想上、知识上、资料上做好充分准备;讨论前,教师可把有关词汇写到黑板上。讨论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话题中心进行发言、不要离题太远;要根据讨论发言的进展情况,随时抓住和深入理解与主题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开展讨论,以求讨论步步深入。讨论后,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普遍发言;要把学生发言的重要观点写到黑板上,这样可使学生受到鼓舞,并起到引导作用。另外,还要在最后做出小结。

总之,教师在组织讨论中要做到“激励、点拨、引导”六个字,使讨论达到预期的目的。当然,以上所言只是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的一点粗浅的感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的路上已经走得很远,我相信还必将走得更远。我相信教师只要真正认识课堂讨论的实质,紧紧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精心设计讨论运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就一定能实现高中历史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论文作者:刘晓黎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2月总第2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14

标签:;  ;  ;  ;  ;  ;  ;  ;  

浅谈课堂讨论的几个误区论文_刘晓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