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区域划分及区域发展状态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论文,实证论文,我国经济论文,状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478(2007)03—0084—03
经济区域的划分关系到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以及区域的未来发展能力和走势,对国家制定区域经济政策具有重要影响。我国以往的经济区域的划分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政策依赖性,而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区域经济性质的研究。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将制度因素和其他因素假定为外生,来研究经济区域的划分是一种合理的方法。本文在不考虑外在制度因素以及其他因素的假设下,单纯考虑各个区域的经济存量、发展能力以及持续发展能力,试图对我国经济区域做出合理、科学的划分。本文所给出的区域划分方法基于现实的发展状态,将区域划分总结为两方面的内容,即区域经济存量和区域发展能力,最终结果依赖于两种划分方式的综合分析。
一、我国经济区域的存量划分
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存量因素处于重要的地位,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所研究的内容聚焦于外生技术进步的内生问题上,对制度因素及相关存量因素并未加以考察,索洛模型所给出的基本结论就认为储蓄率对经济增长不具备拉动作用,仅仅具有平行效应①。然而现实中,资本存量、资源储量、劳动力数量、储蓄、教育等等存量因素都对经济的增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因此,经济区域划分的存量方法对各个区域的存量变量进行分析,通过聚类方法得出各个区域的存量特征以及相互比较,是很有意义的。
由于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及相关理论,本文所选取的存量因素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各地区从业人员数量、人均资源占有量、人均储蓄余额、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文盲率。我国大陆地区,不包括台湾、香港、澳门三地,共计31个行政区域,其中四个直辖市,27个省和自治区,本文搜集整理1978—2004年共计27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存量数据②,每一年都对存量因素进行聚类分析,不但考察各个区域的划分标准,而且分析各个经济区域的发展过程和变化。本文的数据来源于统计年鉴的相关各期。由于我国自1950年开始仅仅进行过5次大型人口普查工作,剩余年份的大部分采用抽样调查数据来计算文盲率,而有些年份没有进行抽样统计,因此,文盲率的统计数据并不完善,本文在统计各个地区的文盲率数据的时候,对于具有抽样调查数据的年份,利用抽样调查比率进行还原,没有进行抽样调查的年份,根据各个地区文盲率的时间变动趋势来获取中间未知年份的统计值。
本文利用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为了分析各个地区的变动趋势及变化背后的政策因素和发展因素,根据经济存量的人均数据将所有年份的类别都设定为六类,然后分析各个类别的成员及变动情况。由于单纯从经济意义角度出发,往往忽略了地理位置因素以及自然条件因素,因此,在实际划分类别的时候要加入这些因素以助于分类的合理和准确。以下是根据上述方法得出的我国经济区域的存量划分结果:
沿海发达地区(京津沪三地)。北京、天津、上海三地划归一类,三者的发展速度和各类指标均较为接近,因此划归一类,作为发达区域而存在,其中最为发达的为上海,称为沿海发达地区。
东北老工业基地(黑吉两地)。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发达或者落后的经济区域,其中包括东北地区的吉林和黑龙江,西北地区的所有省份,还包括内陆地区的大部分欠发达地区。其中,黑龙江和吉林划归一类的次数达到了15次,自1993年之后,黑龙江和吉林就一直划归一类,而且在现实中,两个省份的地域相近,产业结构也大体一致,经济发展水平和所处状态也趋于一致,因此划归一类,称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地区。
沿海开放地区(浙苏粤三地)。浙江、广东、江苏三地在27年内有17年被划归一类,而且在1993年之后,三地一直被划归一类,这三个地区在1993年之后发展速度均较为快速,现实中,三地都属于沿海地区,广东也是最早的沿海开放地区,发展速度相当快,江苏也最早发展成为制造中心,浙江的民营企业迅速发展,三地拥有相似的自然条件并且地理位置接近,划归一类相当合理,称为沿海开放的发达地区。
发达老工业基地(辽宁地区)。辽宁地区在1978年以来,发展的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属于东北老工业基地,黑吉辽三地发展状态相近,然而由于辽宁具有先天的自然优势,同时环渤海湾,交通运输较为便利,省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较快,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在1993年之后,辽宁地区和浙苏粤三地划归一类,然而2002年以后,其发展潜力不足,渐渐地从发达省份的分类中退出。由于辽宁省的地位较为特殊,同时和沿海开放地区的地理位置相距较远,因此单独划为一类,属于国有企业改制并未彻底进行,市场经济发展速度较为不稳定的区域,称为发达的老工业基地地区。
西部落后地区(宁疆藏蒙青)。1993年以来,宁夏、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一直被划归一类,27年的分类结果中有18年五个地区分为一类,而且五个地区的地理位置都处于西部地区,且发展处于国内最为落后的状态,国内生产总值水平相当低下,且发展速度也一直不能提高,五个地区的自然条件都相对恶劣,尤其是西藏地区,气候恶劣,且为高原地区,经济的发展速度相对不能提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然条件造成的。因此将这五个地区划归了类,称为西部落后地区。
西部开发地区(陕甘云贵川渝)。这六个地区也都属于西部地区,且大多数年份中,陕甘云贵都处于同一分类中。在1995年之后,四川也都划归这一分类中,至于重庆,由于1996年以后独立为直辖市,一直以来都属于四川省范围之内。因此,重庆和四川的发展速度较为接近,且在设市之后,重庆的经济发展也未出现过大的转变。然而,相对于西部落后地区而言,这六个省份的发展速度较快,很大程度上和政府的开发政策关系密切。因此,将这六个省份划为一类,称为西部开发地区。
中心欠发达区(豫皖赣晋湘鄂)。这六个地区属于内陆省份,并地处我国的内陆中心区域,地理环境相似,发展程度相近,自然条件也彼此相关,且发展程度也十分相似,在这种状态下,将这六个地区划为一类,称为中心欠发达地区相对合理。
东南沿海地区(闽桂琼)。三地都属于东南沿海地区,且地理环境类似,自然条件相近,都属于欠发达地区,其中三地的经济联系也较为密切,并参照李京文主编的《区域经济学教程》,将三地划为一类,称为东南沿海地区。
环渤海地区(冀鲁)。二者都属于环渤海地区, 且经济发展程度较为中等,尤其山东省虽然经济总量较高,但人均量较低,河北由于毗邻北京,受集聚效应影响,其发展程度受到了限制,二者之间的经济联系也较为密切;因此划归一类,称为环渤海地区。
二、经济区域的发展状态与能力分析
在对经济区域的发展状态与能力的研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度量投入要素的效率问题,也就是度量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度量各个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并对各个行政区域的产出弹性的大小进行比较,从而衡量出各个行政区域利用生产要素的能力,以此进行分析,得出发展能力方面的区域经济差别现状。
在本文的研究框架中,采用投入数据为:人均固定资产存量(度量资本投入)、人均工资水平(度量劳动投入数量);产出数据为:各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使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在对各个区域的发展状态与能力的研究中,所选取的数据为1978—2004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年度数据,计算出的生产函数得到如下结果分析:
(1)产出弹性度量
从结果中可以看到所有地区的资本产出弹性都大于零,证明资本投入的时候,所有地区的产出都同向增加;仅仅云南和山西的劳动产出弹性小于零,证明劳动力剩余状态比较严重,这一点和现实相吻合,云南和山西都属于山区,而且云南的主要产业为烟草和旅游,而山西主要产业在煤炭生产上,劳动力过剩导致了劳动产出弹性小于零。除天津和广东外,所有省份的劳动产出弹性都小于资本产出弹性,说明这两个地区的资本利用效率不如劳动的贡献大,增加劳动力投入水平可以加速该地区的发展,而其余省份应该主要提高资本投入,才能使经济实现均衡发展。
(2)规模经济状态分析
表1给出了各个地区的规模经济情况: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全国31个省份中,7个省份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状态,其中除山东之外,都属于欠发达地区甚至是落后地区,模型的拟合符合现实的状态,而规模不经济状态最强的是云南,仅仅为0.11,说明其产业结构不合理。发达地区都处于规模报酬递减的状态,然而,规模经济的指标并非很低,说明还有一定的空间容纳要素的流入,从而继续发展下去。而全国的面板模型估计结果也显示,整体经济处于规模报酬递减的状态,因此,资金的投入和劳动的流动都应该向规模报酬递增的地区转移,而不应该过多地流向发达地区。
(3)发展能力综合分析
对于区域发展能力的度量,我们采用了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技术水平、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发达地区往往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说明经过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政策,由于政策而导致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上升的潜力已经发挥到了一定程度,未来的发展主要应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来进行。而欠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发展速度较低,且6个省份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的状态中,说明只要增加劳动和资本的投入,就可以实现落后地区的快速增长。而对于规模报酬递减的落后地区而言,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以及制度建设的相对落后导致了目前的局面,因此,这些地区应该主要侧重于制度建设,并建立适合自身条件的产业政策,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才能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结论
1.通过对我国各个行政区域的存量研究和发展能力研究可以发现,我国可以划分为九大经济区域,其中沿海发达地区和沿海开放地区属于最为发达且目前存量水平最高的地区,环渤海地区和发达工业基地的发展水平处于中等偏上的状态,而中心欠发达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以及老工业基地处于中等偏下的发展状态之中,西部落后地区和西部开发地区处于落后状态。
2.对我国经济区域的发展状态与能力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做出总结,如表2 所示: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于规模报酬递减的状态,落后地区的规模报酬递减表明制度因素本身的落后不能充分发挥投入要素的生产效率,从而导致了要素利用率的低下状态,发达地区的规模报酬递减表明其发展已经出现了投入要素过于集中的现象,从而应该协调要素的流动,方能进一步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
[收稿日期]2007—01—10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200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项目编号:06JY010。
注释:
① 即储蓄率的提高仅仅会在短期内提高产出水平,长期内,产出的增长速度仍然会回复到稳态均衡水平上。
② 由于重庆于1996年划为直辖市,因此,在聚类分析中1996年之前重庆市的存量数据的选取包括两种方式: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存量、能源投资增量数据,根据重庆市占据四川省数据的比重来计算出该地区这一年份的存量数据;对于储蓄率,从业人数等数据,利用重庆市未来数据随时间变动趋势来预测出未知年份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