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探讨论文_毛永强

新时代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探讨论文_毛永强

金沙县西洛河灌区水利工程管理所 551800

摘要:当代新农村建设解决了我国“三农”问题,实现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举措,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新意。新时代在农村建设深入开展的过程中,必须对几个关键问题进行把关,在把关的前提下,本文提出了相关实施管理政策。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发展意义;

一、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及新意

(一).新农村建设的内容

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的描述集中体现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中。这20个字体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与政治文明的高度统一。具体来说,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为此,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走农业产业化之路;生活宽裕,就是通过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过上宽裕的小康生活。为此,要适宜发展二、三产业,大力促进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乡风文明,就是要营造文明和谐的乡村家园,使广大农民自觉践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村容整洁,就是通过治理农村中脏乱差的状况,使得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管理民主就是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二)新农村建设“新”在哪里?

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制定“二五”和“三五”计划时,就曾提出过新农村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在1982年、1983年和1984年的三个中央1号文件,1987年中央5号文件和1991年21号文件,都提出过相同或相似概念。但这次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农村”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诸多新意。首先是指导思想新。将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并体现和谐社会的要求。其次,时代背景、发展阶段新。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迅速增强,GDP及财政收入等大大增加,我国已经进入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再次,机制、思路新。从促进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出发,提出了农村工作的新思路。最后,新在目标全面、综合。这次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快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出发,提出了农村工作的新要求。可见,现在的新农村建设与过去相比是截然不同的

二、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主线,加强领导,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巩固多年工作成果和所取得的建设成绩,但当前全区新农村建设工作发展不平衡、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群众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等问题仍制约着新农村建设工作的 开展。

(一)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建设工作后续管理跟不上一些文明新村重建设轻管理,除了村中央的一条水泥路外,其他设施毁坏严重,村庄、庭院柴草杂物乱堆乱放,污水横流,畜禽乱跑,看不到文明新村的文明气象。若是有上级来检查或参观文明新村,乡里就组织乡干打扫卫生,群民则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

(二)建设规划亟需完善 一些乡(镇)、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不全面、不科学,表现出重局部、轻整体现象,缺乏指导性,不能体现出新农村建设特点,或在实施过程中随意变动;基层干部农村政策水平不高,侵害农民利益现象时有发生,群众对此意见很大。

(三)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相对较低,农村经济落后,农民收入有限,国家用于新农村建设的各种项目资金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建设需求,而新农村建设中对于投资水利、生态能源、教育文体、村屯绿化、医疗卫生等项目的建设中,需要农民按一定比例自筹资金解决,农民自筹资金负担重,这些均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群众自觉参与新农村创建的积极性较差,建设质量不高由于农村面积大,管理起来较为困难,真正形成的亮点、精品文明新村不够多,建设新农村任务还很大,领导层对群众的组织和发动工作不到位,导致新农村建设氛围不浓厚,而且农民整体文化水平低,对政策理解不彻底、不完善,大多数群众对此抱以观望心态,不能充分调动群众自觉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重影响新农村创建进度和建设质量。

三、政策建议

在对以上几个关键问题进行分析与回答后,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改革户籍制度,建立统一的人才、劳动力市场要尽快打破限制城乡、地区人才、劳动力流动的各种壁垒,建立跨地区、跨城乡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要对现行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进行改革,逐步取消现行的户籍制度,建立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这里所要求达到的人才、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是就城乡双向流动而言的。

(二)界定政府责任,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

如前所述,政府的责任主要是在于公共物品、服务的提供,增加有效制度供给,并创造、维护稳定环境。我国是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权限以及资源占有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必须合理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的责任。具体来说,中央政府主要应该做好大环境的建设,包括政策的制定,全局的把握与科学指导,行政、土地、金融、财政等各项制度的改革,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的建设与完善。地方政府应在农民培训、村镇环境治理、产业结构调整等小环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在履行国家政策法规方面发挥应有功能。

(三)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建立统一、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作为生产资料和市场要素的土地。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流动,广大农村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土地资源浪费、荒芜的现象。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地越来越成为稀缺的生产要素。因此,怎样有效的发挥土地最大效用,解决当前矛盾,成为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显然,改革现行土地政策、制度是突破口与着力点。土地政策既要满足新农村建设、发展农业的需要,又要满足城市化的要求,并使得二者在逐步取消二元结构中达到和谐。本文认为,应当按照市场化的要求,在明确农村土地产权的基础上,建立规范、统一的土地流转市场。要取消城乡土地价格二元制,严格控制地方政府行为,规范土地征用制度。在适当条件下,对农村建设用地制度,甚至农村宅基地制度等具体制度进行变革。这样,既能保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城市化进程,又能有效地利用农村土地资源,实现规模化经营。

(四)走农业产业化之路,积极发展二、三产业

新农村建设最本质的目标就是发展农村经济,承接城市经济,实现城乡经济共生的良性互动,最终达到城乡一体化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可以看出,提高经济水平与层次是关键。为此,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走农业产业化之路,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应加快农业科技的开发与应用,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的产业竞争力。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其带动作用。同时,要根据各自资源与优势,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建设新农村是一个有机联系、有序推进的过程,必须要考虑到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阶段,并做到规划先行。本文的分析只是对几个关键性问题的把握,但还远远不够。其它的政策建议如积极发展小城镇,农村村舍的适当集中,发展农村教育等也不胜枚举。为此,需要做长期的系统研究。

四、发展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胡正全,朱德华,吴军.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审计月刊,2007,(2).

论文作者:毛永强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2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8

标签:;  ;  ;  ;  ;  ;  ;  ;  

新时代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探讨论文_毛永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