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科技政策与高技术产业化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印度论文,发展趋势论文,高技术论文,政策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科学探索,到技术发明,再实现技术的产业化,为国家创造财富和繁荣,是每个国家制 定科技发展政策的基本思路。1958年印度在制定第一个科技政策时,就明确提出了科技为国 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基本原则。提出:国家的繁荣取决于技术、原料和资本三个基本要 素的有效结合。其中技术尤为重要,而技术只能来源于科学研究。
独立53年来,印度历届政府都比较重视发展教育和科技。几乎从零开始,逐步建立起了一 个学科齐全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在核能、空间、电子、计算机软件、农业科技、生物技术和海洋科学等领域取得了引人注目 的成就。
印度科技政策的演变
独立以来,印度政府根据不同时期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颁布了相应的科学技术政 策。
1958年,印国会通过了“科学政策决议案”。这项决议案强调了科技在国家实现现代化进 程中的关键作用。规定了指导印度科技工作的总原则及总方针。确立了尽一切努力推动基础 和 应用研究;造就大批高质量的科学家;完善科研体系和普及科技知识等六大目标。在这项政 策指引下,印度进入了全面建设科技体系时期,建立了一大批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国家实 验室,为后来印度科技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83年,正值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新技术革命,印政府公布了“技术政策声明”,进一步 确认了科技是发展经济的基础,重申靠自身力量进行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重要意义。提出 了技术政策的十一项目标:尽力利用本国资源,达到技术上的自力更生;最大限度地为社会 各阶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传统工艺和技术更具商业竞争力;合理协调工业化生产和劳 动 就业之间的关系;适当淘汰和更新过时的技术和设备;开发具有出口潜力和国际竞争力的 技术;挖掘现有经济能力的潜力;降低能耗,尤其是非再生能源的消耗;保护环境,维持生 态平衡;改善生活质量;鼓励废物循环利用。
1993年,印政府又公布了“新技术政策声明”,确定了印度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微电子 技术、生物工程、超大型计算机、新材料的合成与加工、传感器以及计算机软件等。力争在 这些领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据今年6月报道,印度政府将针对国家发展新经济和传统产业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在3个 月内出台新的“科学技术政策”。
印度科技政策的特点
1.以立法形式确立科技政策。这较好地确保了科技发展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 作用,使政府的科技政策保持长期性和连续性。
2.推动科技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是印度制定科技政策的一贯原则。但在实际执行中, 做得并不理想,科技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脱节的现象仍严重存在。
3.立足于自力更生、独立发展国家的科学技术事业。如面对国际上对关键国防技术日益严 密 的封锁,1996年印国防研究与开发组织(DRDO)出台了“国防科技十年自立更生计划”,力争 到2005年使印度在一些关键军事技术方面实现自力更生。据称,该计划完成后,将开发出印 度所需70%以上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国防技术。印前任国防部部长科技顾问、国防研究开发部 秘书(副部级)、火箭设计专家、现任总理首席科学顾问卡拉姆博士于今年6月还强调:科学 是无国界的,但技术永远是国家的财富,没有哪个国家会为别国去搞技术开发。
4.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印度政府在1958年制定第一个科技政策中,就把鼓励个人在探索 和传播知识方面的创造精神作为科技发展的目标之一,明确提出科学家的工作是国家力量的 组成部分;并尽力为科技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从而使科学家在印度社会中有较 高的地位,知识分子受到良好的待遇。
5.注重国防科技。把为国防安全提供技术支撑,视为科技事业的首要任务之一。历年统计 表明,印度在科研与开发(R&D)经费投入中,国防科技投入所占的比重最大。长期以来,印 政府R&D经费60%以上都投入到了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空间部和原子能部这三家庞大的研究 机 构中。其中仅国防R&D经费通常就占到30%以上。这使得印科技有较浓厚的为军事目的服务的 色彩。另一方面,印在关系到广大人民生活质量如疾病防治、卫生保健、环保、减灾等方面 的研究经费却很少。这使得印科技发展已越来越缺乏社会基础。对于这一点,印有识之士一 直持批评态度。但由于印度国内政治上的巨大惯性及出于谋求南亚霸主地位的考虑,这一政 策 倾向近期内难有根本的转变。
6.注重发展高科技。印度是一个并不富裕的发展中国家,然而印历届政府却把在世界高科 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视为国家发展和强大的长久之计。不惜投资,重点扶持。
核能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趋势
独立伊始,印度就根据其能源和常规能源资源相对短缺的基本国情和当时核能技术作为前 沿 科学的发展趋势,确定了从研究开发以天然铀为原料的加压重水反应堆,到以钚为原料的 快中子增殖反应堆,进而进入以钍为原料的高级快中子反应堆的三个发展阶段的核能发展战 略。
20世纪50年代中期,印度建成了亚洲第一座试验性核反应堆。1973年印度与加拿大合建的 加压重水反应堆首次投入商业运行。目前,印度已具备设计建造以天然铀为燃料的加压重水 反应堆的能力。利用其发电并生产和积存大量钚燃料。印度的这项技术国产化率达90%。为 促进核能技术产业化,1987年印度成立公营的核电力公司。到2000年,印度已建成6个核电 站共12座反应堆,总装机容量272万千瓦,平均发电能力达到设计能力的82%,年发电量120 亿度,占全国电网总发电量的2.5%。该公司2000年利润为80亿卢比(约合1.74亿美元),比上 一年增长23%。印度核电力公司提出从2001年起五年内每年增加100万千瓦的核电能力的发展 计划,印计委和电力部则主张每年扩大200万千瓦的核发电能力。印度核电能力的远景目标 是到2 020年达到2000万千瓦的发电能力。
印度在其第二阶段核能发展计划中,将采用快中子增殖反应堆发电并生产铀233核燃料。铀 233 在增殖反应堆的循环中可以和钚一起使用,以便将来能充分利用印度丰富的钚资源(占世 界储量的32%)。印度已经开发出一种能够替代浓缩铀的核原料——由钚和铀按7∶3的比例合 成的富钚碳化物燃料。这种专用于快中子反应堆的铀钚混合碳化物燃料属世界首创。它的研 究成功,标志着印度核燃料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其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以钚为燃 料的快中子增殖反应堆的设计已经完成,计划于2002年开始建造;以钍为燃料的高级快中子 反应堆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此外,印度的核废料处理技术在世界上亦属领先水平; 印有8家重水加工厂,其产品和制造重水的设备自给有余,还用于出口。
印度的核能技术具有独到之处。由核能研究而引伸出的基础研究、核工程、冶金学、核医 学和同位素研究成果,已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并造就了一大批科学家和工程师,使其核 能研究和技术水平处于较为先进的地位,在世界发展核能的国家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此外,印度积极发展核武器技术。1974年,印度进行了首次地下核裂变爆炸试验。这次试 验的核爆炸装置非常巨大,需要一架运输机才能装下,当时被科学界戏称为“笨鸭”。自此 之后,印度一直没有间断发展核武器的努力。1998年5月,印度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连续 进行了五次地下核试验,使印度成为事实上的核大国。这是印度科技超越经济力量,为实现 国家目标服务的集中体现。印度科学家称,经过这五次地下核试验,印度已经获得了足够的 进行计算机模拟试验所需要的数据,并具备了核武器化能力。
空间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趋势
印度的卫星制造技术水平先进,包括制造遥感卫星(IRS系列)和通信卫星(INSAT系列)。截 止目前,印度至少制造和发射了27颗各种卫星(包括发射失败的);但火箭制造技术却相对滞 后,没有能力独立制造出能够将地球同步通信卫星送入轨道的运载火箭(GSLV)。印一直依赖 法国阿丽亚娜火箭,为其发射通信卫星,每次发射费用高达30亿卢比(约合6520万美元)。如 果 印度能用自己生产的GSLV火箭发射,每次可节约10亿卢比。不仅如此,印度还能参与全球通 信卫星发射市场的竞争,因它的发射价格将比西方国家的发射价格低15%。
印度国家卫星系统是多功能卫星系统,集通信、气象、数据传送、广播电视和灾害管理等 功能于一体,现已发展到第三代;印遥感卫星被广泛用于农业、减灾、城建规划以及海洋等 领域,成绩斐然。目前印共有7颗遥感卫星,另外2颗IRS-P5和IRS-P6计划于3年内发射完毕 。
印极地卫星运载火箭能将1吨重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并于1999年5月实现了一箭三星发射 ,已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印度用自己研制生产的地球同步通信卫星运载火箭GSLV于2001年3月28日和4月18日两次进 行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发射试验,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中国、日本和法国之后,第六个发射 此类卫星的国家。第一次发射,火箭尚未升空就宣告发射流产;第二次发射,卫星虽然上了 天,但未能进入预定轨道,半个月后与地面失去联系。不管怎样,通过这两次发射,印收集 到了地球同步通信卫星运载火箭的全套资料,为进一步改进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科学依据。印 计 划再进行两次GSLV的发射试验,下一次发射预计在明年初。
印度卫星服务和卫星发射产业化趋势:
1.出售遥感卫星数据。印度一直利用遥感卫星技术扩大其在国际卫星服务市场中的份额。 从1995年开始,美国EOSAT公司就接收印度遥感卫星IRS-P2发送的数据资料。目前印度正通 过 与美国SPACE IMAGING公司的合作,在全球范围内推销其IRS系列遥感卫星收集的数据。19 98年印度通过向其它国家销售遥感卫星数据获得500万美元的收入,销售额占全球市场份额 的15%。截止目前,印卫星研究组织出售遥感卫星数据共赚取了1000万美元。
2.出租卫星转发器。印度现有6颗通讯卫星在太空轨道上运行,分别为INSAT-1D、-2A、-2B 、-2C、-2E和-3B。可利用的转发器有96个。印另外4颗第三代INSAT卫星计划于2002年之前 发射完毕,从而实现其向外出租转发器的计划,使印度能够进入全球电讯市场。据报道,印 卫星研究组织与INTELSAT公司签有1亿美元的合同,向该公司出租11个转发器,租期10年。
3.瞄准小型卫星和低轨道发射市场。据分析,今后国际卫星发射市场将朝两方面发展,一 方面是发射大型卫星,另一方面是发射广泛用于国际通讯系统的低地球轨道卫星。印卫星研 究组织认为,目前印度的航天技术同美、俄、法和中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仍看好印度极 地卫星运载火箭的潜在国际市场。其市场范围主要是小型通讯卫星和科学实验卫星的发射。 一方面由于航天大国对发射小型卫星兴趣不大,另一方面小型卫星的发射市场正在不断扩大 。在这种情况下,采用PSLV类型火箭将小型卫星搭载在主要卫星上发射是一种高效、经济的 手 段。印度的策略之一是,当航天大国逐渐向大型卫星发射市场转移时,占领卫星发射的“替 换市场”。据报道,印卫星研究组织于今年9月前,用极地卫星运载火箭为一家比利时和德 国公司发射实验卫星,每家公司将向印各支付100万美元。
鉴于印度空间技术产业的基础设施还相对落后,相关的组织机构的规模尚不够完善,大规 模 进入卫星通讯国际市场尚待时日。印度今后拟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基础上,将逐步加大进入国 际卫星通讯服务市场的力度。
此外,印度通过实施空间计划,带动了相关技术及产业的发展,到目前已有近300项技术转 移到了产业领域,实现产业化。
电子和软件技术及产业化发展趋势
印度政府对电子工业和软件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视,在政策和投资等方面一直给予优惠。近 年来,印度政府先后出台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出口加工区”、“100%出口导向型企业”、 “电子硬件技术园区”、“软件技术园区”、“经济特区”等计划,以促进电子工业和软件 产业的发展。
电子硬件技术园区以百分之百的出口为导向,园区内企业以生产加工电子硬件设备和配件 为主。2000年印电子产品产值达66.7亿美元,出口4.3亿美元。目前,虽然印度电子技术的 总体水平离发达国家仍有相当距离,但能基本满足本国需要。
印1998年研制成功的PARMA1000高性能计算机,运算速率达每秒1000亿次,该计算机在印核 试验和解决计算机“千年虫”问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即使这样,印度自认为过去十年对计 算机硬件、集成电路、电子元件及材料等技术领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失去了发展机会。 因此,在即将出台的新科技政策里将更加关注上述领域。
软件产业是印度最引为自豪的产业。1991至2000年连续10年实现产值增长50%以上,从1990 年的5000万美元,增长到2000年的83.4亿美元,其中出口增长每年也都在50%以上。2000年 软 件出口达62.4亿美元,占全国商品及服务出口额的14%。
印度软件产业的迅速壮大蓬勃发展,与政府出台“软件技术园区计划”息息相关。十年来 ,印政府通过实施“软件技术园区计划”,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18个软件技术园。截止20 00年,已有6228家企业在园区注册,累计软件出口96.31亿美元,占同期全印软件出口额的6 2.32%;1992至2000年9月中,软件出口年增长率最低为73%,最高达196%;园区企业软件出 口额占全印软件出口的比重逐年提高,从1992年的8%提高到了2000年的74%;2000年园区企 业软件出口43.59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73%。
印软件产业雄心勃勃的目标是:到2008年,实现产值870亿美元,出口500亿美元,使印度 成为“信息产业超级大国”。从发展趋势来看,印度完全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
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趋势
印度总理瓦杰帕依在1999年印第86届科技大会上指出“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是印度今后重 点发展的两大知识型产业”。因此,生物技术是继信息技术之后,印度政府非常重视的又一 领 域。1982年印度成立了“国家生物技术委员会”,在当时就提出了生物技术产业化问题。为 了促进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1986年印度在“国家生物技术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了“生 物技术部”。经过近20年的努力,印度建立了门类齐全的生物技术研发体系,技术水平有了 长足进展,有些方面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一大批科研成果在农业、医药和环境保护等领域 得到了广泛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1年1月,印度第88届科技大会的主题是“食物安全”,提出依靠生物技术确保人类发展 对食物的产量和质量的需求;2月,人类基因组图谱的公布,给印度科技界又是一次震撼。 种种迹象表明,现在印度的科技界、产业界及政府部门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生物技术的研 究与开发。
目前印度已经实现产业化的生物技术产品类型有:农产品,包括杂交种子、组培苗、花卉 、生物农药及肥料、动物遗传改良品种等;人类及动物医疗保健药品,包括疫苗、诊断试剂 、抗生素、生物活性治疗蛋白和血液制品等;工业生物技术产品,包括酒精、有机酸等发酵 制 品等;废水处理等环保生物技术及其产品。
据印生物技术部专家估计,印生物技术产品消费量将从1999年的17.89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 和2010年的21.86亿美元和42.7亿美元。
目前印度有170多个研究单位从事或专门从事生物技术研发,有800多家公司从事生物制品 的研究与生产,但真正算得上现代生物技术公司的仅25家。印政府积极推动生物技术成果向 工 业化生产的转化,并开始重视保护知识产权。印度与法国、德国、以色列、日本、美国、英 国等十几个国家,在基因工程、生物医学、生物农药、植物组织培养、分子生物学等领域, 建立了政府、研究机构或企业之间较为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农业生物技术:印政府对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开发项目的规划、协调、资金支持、技术成果 的推广应用和人员培训等方面,采取了积极的政策措施。在理论研究、实验室技术、应用技 术以及生物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试制和产业化等方面,均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形成了较 为完备的农业生物技术研发体系。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动植物转基因技术、农作物新品种培 育、生物化肥、生物农药、动物疫苗和动物胚胎移植等方面获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
医疗保健生物技术:印在该领域的重点是研发用于预防和治疗作用的新一代疫苗和抗生素 。如用于预防和治疗艾滋病、乙肝、破伤风、脑膜炎、伤寒、疟疾、结核病、利什曼病等新 一代疫苗和抗生素。
生物信息技术:1986至1997年,印度实施了“生物信息研究计划”。有8000~10000名科学 家参与了这项工程,在全国相关大学和研究机构内建立了10个信息中心和23个分中心(目 前已发展到55个中心),在“生物技术信息系统网”上创建了100多个数据库和建立了5个交 互式分子模型研究设施。计算机网络在数据开发、科研、人力资源开发和生物信息研究服务 等实施“生物信息研究计划”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以硅为基础的计算机微处理器,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进一步发展需要 更高的创新。用生命的基本单元——细胞,创造一种活的微处理器,是许多科学家的梦想。 印度政府认为,生物芯片将带来新的计算机技术革命。印度没有抓住半导体时代的发展机遇 ,但不能再错过这次机会,所以高度重视生物信息技术的研发。1999年,印度在生物芯片研 究方面获重要突破。印在盐杆菌中发现一种特殊蛋白质在激光照射下,显示出一种独特性能 ,适合用做生物芯片,其储存能力是硅芯片的100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