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环境与人类问题的三个层次_环境科学论文

论环境与人类问题的三个层次_环境科学论文

论环境与人问题的三个层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与人论文,层次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的会上,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召开“首都:环境与人”研讨会,这个题目出得好,它具有时代的意义。关于环境与人的问题,可以从几个层次来讨论:

一、哲学层次:物质与意识—环境与人

在环境科学中,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因为,环境是物质的,而只有人才是有意识的。马克思说:自然界“是我们人类即自然界的产物本身赖以生长的基础;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1〕;他还说:“自然界是不依赖任何哲学而存在的”〔2〕。关于环境和人的思维、意识的关系,他明确指出,“我们自己所属的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现实的;而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3〕这就是说,在唯物主义哲学中,自然界是第一性的,人及其思想意识是派生的,是第二性的。把这个哲学观点应用到环境科学中,就是说,自然环境是物质的,是第一性的,其余的一切都是从自然环境中产生、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从上述观点,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第一,在环境与人的关系中,可持续发展概念包含两层意思:1.物质方面。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资源是可持续的,如太阳能(尽管它可能有一天会走向热寂,但对于人类来说这是非常遥远的将来);其余大部分资源是不可持续的。因此,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指它的可更新性和可承载性的,这样,在寻求经济社会发展时,发展的速率决不能超出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更新率;发展的约束条件是,应该尽可能地减少对不可更新的自然生态系统的依赖,并且必须在自然生态系统可承载的范围内作出最佳的政策选择。2,意识方面。要确立生态自然观,把人和自然之间的协调与和谐的发展放在宇宙观、社会观与人生观的基础、前提和出发点的地位,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生态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弘扬与发展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天人合一”的精神。

第二,在环境伦理学中,首先必须承认,既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那末,环境伦理学也就是人类伦理学的基础。首先,环境毁灭了,人类生存的条件根本不存在了,何来的人?何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础上的。换句话说,人们是在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基础上产生、形成与发展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如果人们不首先解决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以高消费的方式对自然界进行贪婪的掠夺,破坏了自己和后代赖以生存的基础,这就是最大的不道德行为。所以,应该突破传统伦理学的观念。传统伦理学认为: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的,而道德则被理解为调整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一定经济基础上的人和人的行为规范,纯属社会的范围。环境伦理学则认为,自然界是第一性的,恩格斯说得好,应该记住:“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4〕,而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自然界的产物,归根到底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因此必须把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推广到人对自然界的行为规范。

第三,在经济学中,要区分两种不同的价值概念:一种是交换价值,它是人与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关系,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耗费来计量;另一种是使用价值,它是人与自然在经济活动中的关系,以产品对人的有用性来衡量。各种产品的性质不同,其使用价值也不同,对它们的使用性目前还找不到统一的计量单位。因此,除了政治经济学这门研究交换价值,研究人们在生产中的社会关系,研究人们在生产中的社会制度的学科〔5〕之外,还应该建立一门经济科学,即环境经济学,它研究使用价值,研究自然对人的关系,特别是研究经济发展过程的环境影响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关系,研究经济活动的产物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关系。环境经济学是经济科学和环境科学两大领域交叉的一个领域,它和生态经济学、资源经济学有许多共同的内容。至于是否把它们合并起来,这是学术讨论的问题。

总起来说,环境经济学从环境与人的角度,研究整个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因为,社会经济的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它不是在封闭的体系中进行的,而是在自然环境系统与人类系统的紧密联系中进行的。社会经济再生产的过程,一方面不断地从自然界获取资源,另一方面又不断地把各种废弃物排入环境,这就必须既遵循经济规律又遵循自然规律才能顺利地进行。环境经济学的任务就是从生产的自然环境方面,从生产中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方面,研究如何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与能量变换,使社会经济活动不致破坏自然生态平衡和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规律。

二、科学技术层次:理论与实践—环境科学、环境技术与环境工程

环境科学是从20世纪50年代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重大问题后开始的。当时许多科学家,包括物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医学家、地理学家、工程学家和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教育学以及哲学等社会科学家,对环境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他们分别在各自学科的基础上,运用本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环境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深入的研究,相应地形成了一系列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如:环境物理学、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医学、环境地理学、环境工程学和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管理学等等,正是在这些分支学科的基础上,产生和形成了环境科学。

最早以环境科学为名的综合性的著作,是1972年英国经济学家B·沃德和美国微生物学家R·杜博斯的《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一书,它是在58个国家152位专家组成的通信顾问委员会的协助下编写完成的。该书试图不仅从整个地球的发展前景出发,而且也从社会、经济和政治的不同角度,探讨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对不同国家产生的影响,指出了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呼吁各国人民重视和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要求共同明智地管理地球。这可以说是一部关于环境科学的绪论性质的著作。从此开始了对污染、资源、自然保护和生态平衡等问题的多方面的研究。

按照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过程的特点,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因此,环境应用科学也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如环境土壤学、环境毒理学、环境统计学、环境海洋学、环境污染化学、环境地质学、环境空气动力学、环境流行病学等一系列环境应用科学先后诞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环境科学技术体系。

正是在现代环境科学技术体系的基础上,产生与发展了环境工程这一广阔的领域。在我国,这一领域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50年代的农业工程。最初是在农业机械化与水利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传统工程技术如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器工程、建筑工程等在农业中的应用,以及专为农用而发展的工程技术,如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农业的小气候调节系统等。农业工程实质上是要解决农业生产活动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2.70年代的环境工程。它运用工程技术和有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以改善环境质量:主要解决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利用、噪声的控制等环境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从区域的整体上,对环境污染采取综合防治的方法和措施。环境工程实质上是从环境的角度,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80年代的生态工程。80年代初,马世骏教授率先提出“生态工程”的总体思想及其实施的基本技术路线。随后在全国广泛推广了农业生态工程技术,应用生态系统的能量多级利用、物质循环、食物链设计、系统工程最优化等原理和方法,建立既能高度有效地利用资源,又能实现环境自净的生态工艺体系。生态工程是根据不同的环境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人文经济条件,建设不同类型的生态县、生态乡、生态村、生态农场乃至庭园生态经济。在这个基础上,马世骏教授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一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概念,使生态学的理论和技术与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促进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生态工程实质上是从人与自然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角度,解决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4.90年代,在纪念第25个“世界环境日”的今天,北京市环境保护局以“首都:环境与人”为主题,召开研讨会,我认为,这标志着环境问题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生态文明时代”。因为,从一方面看,只有人,才有文明,人与文明是不可分割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人创造历史;从另一方面看,我们又只有把自然环境放在人类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首要前提下,就是说,只有站在自然环境这个物质基地上,才有可能谈到人,也才有可能谈到人的文明。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环境是物质的,是第一性的东西,没有环境提供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人类便无法生存和发展,因此,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把环境摆在第一位,它是基础,是首要前提,是一切的一切的出发点。当然,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环境也是发展的,在人类这个宇宙最高之灵的生物的参与下,原初的环境演化为自然环境、人化环境与人工环境的统一体。

三、经济社会层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政府行为与民众行为

在市场经济条件卜,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普遍采用的解决办法有国家调控手段(环境质量标准、排污许可证、生产销售许可证等)、市场经济手段(产品费税、排污费税、使用者费税等)与社会道义手段(环境文明公约、环境意识的教育与宣传等)。

但是,所有上述三种手段,都属于比较消极的、限制的办法。在发展是我们时代的一个主题,经济发展为中心是我党的一条基本路线的前提下,还必须采取积极的、有效的办法。可以通过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明确经济繁荣和生活质量提高这个共同的目标,结合环境问题,把政府行为和民众行为汇合成一股强大的、改造环境的力量。在环境问题上打积极战、打主动战,目前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工作可做。

一是消除公害。由于人类的经济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对公众的安全、健康、生命、财产和生活舒适性等造成的危害,甚至比生产环境中的职业性危害广泛。凡处于公害范围内的人群,不论年龄大小,甚至胎儿均受其影响。首都的环境问题,虽然一直受到中央和市领导的关注,环境保护工作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经济发展迅速,首都的环境问题从总体上看仍很严峻。如汽车尾气污染、河湖污染、生活垃圾、各种噪声等公害十分严重,政府和民众都有强烈的愿望去消除,在这方面,政府行为和民众行为是一致的。关键是领导采取得力的措施。

二是根据首都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状况,建立区、县、镇(乡)的生态点,特别是远近郊区,它们是城乡结合、工农结合的纽带,在中央和市的领导下,完全有条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大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在这方面可以采取试点的办法,取得经验,逐步推广。

前些时候,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口、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与昌平县小汤山镇取得联系。该镇原来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设施,现在要加快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进程。为此,双方初步达成了如下协议:

1,在资金方面,经学校引线,由加拿大发都国际有限公司台湾地区总经理林昌隆先生投资,在500亩土地上建立农业基地,以每亩用工一个劳动力计算,可以解决500个人的就业问题。

2,在市场方面,开始以蔬菜为主,蔬菜是城镇居民每天都要消费的,何况小汤山的“北京九华山庄国际俱乐部”是国际级休闲度假中心,是全亚洲地区首创集保健、休闲及娱乐于一身的旅游地点,蔬菜更不愁没有销路,关键是蔬菜的品种与质量。林先生是蔬菜育种专家,他从台湾带来蔬菜的优良种子数十种,可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3,在技术与人才方面,这是环境科学技术用武之地,在500亩农业基地上,可以大做生态农业的文章。首先是结合基地建设,培养农民有关生态农业的科学技术知识;其次,要在施肥、水土保持、生活排泄物的利用等方面下大力气;还要在生态管理方面逐步建立起科学的管理规章和制度。

从长远考虑,由于蔬菜业的资金周转快,获利丰,在蔬菜业获得足够的资金后,可以建立林果园,使生产、生活与生态协调发展。在政府与当地群众的积极支持下,我们相信,这项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工作,是能够做出成效的。

注释:

〔1〕〔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8、218、223页。

〔4〕《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8页。

〔5〕《列宁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84页。

标签:;  ;  ;  ;  ;  ;  ;  ;  

论环境与人类问题的三个层次_环境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