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把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正确把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正确把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主义论文,正确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921(2000)01-0012-05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两个不同制度又相互连接的社会。它们之间既有本质的不同,又有多方面的联系,这种联系蕴涵着深层次、多层面的相互关系。从深层次角度考察,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最基本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这一基本关系又派生或包容着一系列不同层次的关系。归纳起来是:对立关系,斗争关系,统一关系和代替关系。

一、对立关系

所谓对立关系,是指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性质不同事物构成对立的一种矛盾关系,它是以矛盾双方绝对对峙为根据的。资本主义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社会主义也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它们共同处在一个地球上,这叫“一球两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立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对立关系,主要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的对立和不同:

1.社会的本质不同。社会主义本质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而存在的。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P373)资本主义的本质是相悖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它主张剥削、搞两极分化,少数人富裕。1985年邓小平就明确说过,“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创造的财富,第一归国家,第二归人民,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1](P123)

2.社会基本制度不同。社会基本制度,主要包括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两部分。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建立的资本主义基本制度是:以资本家个人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和三权分立的议会制,多党执政的政治制度。资本主义制度是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为特征,相反,社会主义制度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原则。在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与之相适应,建立了代表人民利益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邓小平指出:“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1](P116)“特别是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那是不能动摇的。”[2](P133)

3.意识形态不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以集体主义为思想基础的意识形态;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以资产阶级思想为指导,以个人主义为思想基础的意识形态。两者之间是根本对立的。

4.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不同。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时,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的光辉思想,这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一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都没有变化,但其矛盾的性质是根本不同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代表是工人阶级,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代表则是资产阶级,这个矛盾是对抗性质的敌我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代表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他们是国家的主人,这个矛盾的性质不是对抗性的,而是非对抗性的。不同性质的矛盾,解决矛盾的方法也是不同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一般情况下,是通过暴力革命手段,来解决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从而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争得民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我调整完善,通过改革开放来解决,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进步。

正确认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立关系,首先要认识上述四个基本对立和不同,把握住它们,就能从根本上弄清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划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界限。

二、斗争关系

所谓斗争关系,是指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矛盾激化的一种关系。搞清楚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斗争关系非常重要,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主要搞清三个问题,即在什么情况下,对立统一的事物表现为斗争关系;斗争的表现形式;斗争在事物对立统一关系中的历史地位。

1.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什么情况下表现为斗争关系。社会主义建立前和建立后与资本主义都存在着斗争关系,但斗争的方式、目的是不一样的。社会主义确立前,无产阶级要夺取政权,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资产阶级要维护捍卫自己的统治。这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关系突出表现为斗争关系。这种斗争是你死我活的,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斗争,是围绕着政权而展开的阶级斗争。所以,承认不承认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就成为检验一个革命者的试金石。因此,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时期,它们之间的斗争是经常的、主要的和基本的关系。

社会主义确立之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仍然存在着斗争,但它已不是经常的、主要的关系了,它由过去的主导地位下降为次要地位。这种斗争也不再是明显的围绕捍卫政权和夺取政权而展开,而是围绕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围绕着国家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及国家主权的安全而展开的。这种斗争是服务于、服从于经济发展、国家主权安全而进行的。国际范围内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斗争的关系是这样,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关系也是这样。

2.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斗争的形式。在社会主义诞生时期,这种斗争则表现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斗争的形式一般采取暴力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形式。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关系,其形式是多样的,在经济领域,主要是围绕着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以法律为武器的斗争;在政治领域,是围绕着颠覆反颠覆、干涉反干涉、侵略反侵略而进行的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是围绕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而展开的斗争。总而言之,其斗争形式有武装的、有和平的、也有法律的。

3.斗争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中的历史地位。在社会主义诞生时期,斗争是主要矛盾,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夺取政权,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只有斗争,才能使资本主义旧事物转化为社会主义新事物,由旧质转化为新质;只有斗争,才能为新事物的诞生发展创造关键的前提条件。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斗争就不是主要矛盾了,而下降为次要矛盾。这种斗争关系,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有时表现为斗争关系,有时表现为统一关系,较多的则表现为统一关系。所谓统一关系,主要是指和平共处、合作共事、相互学习、竞争发展。这种斗争关系是为统一关系服务的,它的存在,也是在统一的过程中发生的,是为达到统一、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服务的。由此可见,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是双方矛盾得不到合理的解决而表现出的一种激化的形态。其斗争形式,可采取军事的、外交的形式,也可采取政治谈判的形式。但是,斗争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维护本国的根本利益和国家主权的安全。

三、统一关系

所谓统一关系,是指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共处于同一个世界的统一体中,共处于一个历史时代,它们之间和平共处、相互学习、合作共事、竞争发展关系的总和。这种统一关系,是相对对立关系而存在的,有对立必然有统一,有统一必然有对立。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统一的对立事物,也不存在只有统一而没有对立的事物。对立没有了,统一也就消失了;统一没有了,对立也就不存在了,两者的并存是一个辩证的过程。正确把握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其统一关系又是复杂的,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问题上。

1.和平共处关系。社会主义运动从开始到现在已有400多年了,其中发生过四次历史性飞跃,尤其是本世纪初的第三次飞跃,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制度,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引起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极大恐慌。它们千方百计地扼杀、围剿、封锁、武装侵略,企图把社会主义斩尽杀绝。而社会主义也以最大的能量,宣传要代替资本主义,那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处在一种水火不相容的斗争关系之中。经过七八十年的发展,社会主义也未被资本主义消灭,而资本主义尽管屡遭危机,也没有走向灭亡,被社会主义所代替,在世界上仍处于优势地位。面对这样的历史与现实,促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从对立就是斗争思辨的传统观念束缚中解放出来。纵观历史,两种相互衔接的社会形态的更替都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封建制与奴隶制并存共处达千年,资本主义社会与封建主义社会并存共处也几百年。因此,总结历史经验及其发展规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也要长期共存一个历史时期。从十月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算起,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已经和平共处了80多年,如果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共产党宣言》发表算起,它们之间共存已有150年。就中国而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已共处了50年,但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是不合格、不成熟的社会主义。而资本主义已发展到垄断阶段,但还在发展,还蕴涵着很大的发展潜力。可见人类社会将长期处在“一球两制”的和平共处状态之中。这是历史发展规律,任何人都不能改变的。

邓小平把和平共处的原则,运用到祖国统一问题的实际,提出了用“一国两制”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邓小平认为,“一国两制”也是一种和平共处,大陆的社会主义为主题,与特别行政区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存在,这也是一种和平共处关系。

2.学习借鉴关系。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和平共处中,一方面相互斗争,一方面学习借鉴,相互合作,其中斗争是暂时的,学习借鉴合作是长期的、是主流。为什么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共处中主要的、长期的是学习借鉴关系呢?主要理由是:

第一,它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积累、共创、共享和继承等特点的要求。人类文明成果,包括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两部分,它是由全人类的劳动共同创造继承和积累的,没有阶级性;人类共创的文明成果是共享的,是继承发展的,这就要求不同的社会之间都要互相学习、借鉴、合作,竞争发展,为创造新的人类文明而努力。

第二,社会主义要摆脱贫困,谋求发展,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的需要。我国的社会主义正处于初级阶段,要摆脱落后,改变贫穷的面貌,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必须向先进学习,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正如邓小平指出的:“认识落后,才能去改变落后。学习先进,才有可能赶超先进。”“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2](P91)“总之,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1](P373)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国建国以来长期处于同世界隔绝的状态,闭关自守,自己孤立了自己,这些沉痛的教训,迫使我们的头脑清醒起来。“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1](P117)。

第三,资本主义要完善社会制度,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也需要借鉴社会主义国家的成功经验。西方资本主义发达程度不同,拥有科学技术水平高低各异,综合国力也不是一个水平线,加之这个社会的种种弊端,也需要向社会主义学习,其中包括先进的思想政治工作、先进的文化艺术等等。

第四,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要求世界各国互相学习,合作发展。邓小平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的世界使得全球化趋势越来越强,经济全球化、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市场全球化、全球产业化等等已形成发展趋势。这种发展趋势要求各国加入这个行列,它对世界各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谁要是关起门来搞建设,不是随着开放的世界开放自己,就不可能发展自己,落后是无疑的。

3.合作发展关系。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关系中,除了和平共处、学习借鉴的关系外,还表现为合作发展的关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都处在同一个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今时代。同是一个发展的机遇,也都同时遇到同样的挑战,要发展自己,就要互相合作,只有合作才能发展,只有合作才能赢得机遇,战胜挑战。到目前为止,我国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合作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经济领域、科学技术领域、文化教育领域的合作,也有军事领域、外交领域的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有斗争、有竞争、有学习、有借鉴。通过合作,发展社会主义;通过合作,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四、代替关系

所谓代替关系,是指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而成为世界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发展大趋势规律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关系是它们之间统一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自身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社会主义在全世界取得胜利。它们之间的代替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阐明了,指出:“除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决定外,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规律,后人把这个历史发展规律概括为“两个必然”。

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是人类历史链条上的一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被社会主义所取代也是这个链条上的一环。任何一个社会有产生和发展,也有兴盛和衰亡。资本主义有产生发展,当然就有走向衰亡的过程,取代它的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种关系的存在,除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决定外,直接的依据,是资本主义自身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所决定。由于这一基本矛盾的对抗性,表现在阶级关系上,就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这一决定资本主义衰亡的阶级矛盾,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是无法解决的,必须通过斗争和革命才能解决。到什么时候才能解决这一矛盾呢?正如《共产党宣言》指出的,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成为束缚生产力的桎梏,它们两者再也不能相容了,资本主义的丧钟就要敲响了,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增长。但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繁荣并不意味着它万世长存,改变了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关系。相反,资本主义越是发展,越是为它自身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创造条件。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确认识战后资本主义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变化,坚持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基本关系。由此,在认识上必须明确如下观点:第一,西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摆脱了灭亡的历史命运,而是加速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进程。第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宏观管理方面的计划调节,所有制方面的国有化、合作制、股份制和股权分散化,也未能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而是造就了一大批掌握现代科技的工人阶级,为社会主义培养了建设者。第三,工人阶级的发展变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人参与管理企业,工人股东的出现,并没有改变工人被雇佣、被剥削的地位。正如马克思所说:“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持有财产多一些,不会消除奴隶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由于资本积累而提高的劳动价格,实际上不过表明,雇佣工人为自己铸造的锁链已经够长够重,容许把它略微放松一点。”[3](P67)

通过上述四个关系的分析,我们得到的启示是:

1.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对立关系不等于斗争关系,斗争关系只是对立统一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说,对立和统一是高层次的关系,那么斗争就是次高层次的关系,它是由对立和统一关系中派生出来的一种关系,是矛盾激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对立的事物中,有时表现为斗争,有时表现为统一(一致)。所以,斗争不能与对立划等号。但是,有一种传统观念认为,对立就是斗争,由此把斗争绝对化,把斗争普遍化,这样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就要陷入误区。

2.斗争在推动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转化过程中发挥着决定作用。只有通过斗争才能推动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由新质代替旧质。当新事物确立后,斗争就不再起决定作用,只有统一才能极大地促进新事物的发展完善。当社会主义这个新事物确立前后,夺取政权主要是靠斗争。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大量的、长时期的却表现为统一关系。在统一关系中,在某些环节上也会发生斗争,但这个斗争是服从于统一关系的斗争,是暂时的斗争。在社会主义内部,邓小平多次强调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就是讲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统一关系,大陆为主体的社会主义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资本主义长期共存,也是讲的统一关系。可见,只有统一,才能极大地调动各方面生产力的积极性,推动经济的发展。就外部而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长时期的也表现为统一、和平共处、竞争发展的关系。如果天天讲斗争,双方的精力都集中在斗争上,经济社会能发展吗?回答是否定的。就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而言,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天天斗争,不要说发展生产力,恐怕资本主义的丧钟早已敲响了。正因为资产阶级看到了这一点,调整了劳资关系,提高了工人的生活水平,改善了劳动条件,从而调动了工人的积极性,才避免了厄运,迎来20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的黄金发展时期。

3.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立和统一关系中,斗争不是绝对的,而是暂时的、有条件的,要改变斗争是绝对的传统观念。讲绝对,只有矛盾是绝对的,对立是绝对的,与对立相适应的统一也是绝对的。只有统一,才有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发展也是绝对的。

收稿日期:1999-09-18

标签:;  ;  ;  ;  ;  ;  ;  ;  ;  

正确把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